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孔子教学的“对话”艺术浅析

小编: :admin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修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材,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

“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1精神在追求真理的对话过程中展示为将要成为现实的东西。“对话的唯一目标便是对真理的本然之思。其过程首先是解放被理性限定的、但有着无限发展的和终极状况的自明性,然后是对纯理智判断力的怀疑,最后则是通过构造完备的高层次的智慧所把握的绝对真实,以整个身心去体认和接受真理的内核和指引。” 2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对话,要立足于质疑辩难,着眼于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问题的关注、对文本意义的创造性构建,对语言风格的执意追求,致力于学生认知上的发展、情感上的体验、人格上的建树。”3而不是形式上一问一答,一问到底,为了对话而对话。对话不是内心的独白,而是一种相互的言说和倾听,不应有预定的先验的真理,教师要通过“对话”启迪学生的心智与精神,引导学生独自发现,获得智慧。孔子教学中的“对话”艺术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一、“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着眼于“人”的教育观

美国有一位汉学家克里尔曾说:孔子“不仅仅培养学者,而是训练治世能人,他不是教书,而是教人。”4孔子教人,主旨在于使人人格完善。他曾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5认为人的人格力量比权势要大,所以孔子的培养目标是“君子”、“成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6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亦可以为成人矣。’”7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云:“成人,犹言全人。”孔子的这种全面和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还反映于他的课程设置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8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9

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学生观

孔子实行“有教无类”10,他明确的宣布:“性相近,习相远也。”11指出人的天赋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人之成为各种不同的人是后天影响造成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12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13。他认为学生的智能水平是高低不一的,“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14基于这种思想,孔子在教学中注重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论语》中保存了许多孔子分析学生情况的记录。例如:

“闵子侍侧, 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15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yan。”16

“由也果。”“赐也达。”17

“求也退。由也兼人。”18

“师也过,商也不及。”19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20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21

“雍也,可使南面。”22

“贤哉,回也。” 23

“枨也欲,焉得刚?”24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之为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宾客言也。” 25

平等的“我—你”师生观

师生关系是一种生活关系。教师作为人生的导师、精神的向导,在教学生活中与学生相遇,不把对方看作是一个仅仅有待充满的容器,而是看作与“我”共同讨论的“你”。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才能都作为完整的真实的人以平等的人格相遇,为共同的教学目标对话。从《论语》的相关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孔门师生之间互相学习批评的民主学风。例如: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26

这段对话,诚如子贡所说,师生互相切磋学问,体现了教学相长。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27

这段话体现了孔子“当仁,不让于师” 28的思想。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9

孔子一贯主张“和而不同”,在教学上他也是这样,处处表现着对学生的尊重与鼓励。从这一段对话可以看出孔门的师生关系相当融洽,能共同交流思想。

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师观

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责任,更要重视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备高尚的品质。对话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师生双方要不断的学习,才能在师生共同的“生命场”中不断成熟与完善。例如:

●孔子对公西华说:“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30

●子贡赞美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31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32

    相关推荐

    读书是对话的艺术 浅析《师说》中的对比艺术与层递性 浅析《孔雀东南飞》中叠字的艺术效果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塑造和艺术特色浅析 从孔子《论语》对话风采看文艺批评 浅谈语文教学的艺术 浅谈于漪的教学艺术 浅析鲁迅小说《故乡》的语言艺术 《孔乙己》的剪辑艺术 孔子教学思想浅析 《社戏》艺术漫话 浅析鲁迅小说《故乡》的语言艺术 浅析《荷花》重点的艺术 :如画?逼真? 指导朗读人物对话的艺术_语文论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艺术性浅析 对学生的隐性批评艺术 浅谈《过秦论》的修辞艺术 浅谈《包身工》的讽刺艺术 轻重相形,正反互用──浅议《师说》的对比艺术 行趣的艺术魅力——谈对小学 读《孔子游春》,谈生态对话 浅谈朗读教学中的评价艺术 《榆钱饭》对比艺术赏析_语文论文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收束的艺术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艺术 论文浅谈《荷花》的课堂教学艺术 话剧艺术的瑰宝──简谈《雷雨》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故都的秋》艺术表现手法浅探 《孔雀东南飞》修辞艺术谈 《孔雀东南飞》思想艺术辨 诗歌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探析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海明威的对话艺术》教案 掌握听话艺术,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的梯度艺术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浅谈《孔乙己》的思想艺术特色 孔乙己、范进艺术形象的美学思考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艺术构思 读书的艺术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性_语文论文 窦娥艺术形象分析 鲁迅《孔乙己》艺术亮点探思 浅谈魏书生语文素质教学艺术 写作的艺术 赞赏的艺术 排桌的艺术 对孔乙己的假话再认识 语文教学的艺术 《语文教学的艺术》 赞赏的艺术 浅谈教学艺术与激发思维能力的关系 《詹天佑》课堂教学艺术赏析 济南的冬天赏析 写景的艺术 语文课上的艺术──《燕子》教学后记 《春》的绘光艺术 美在和谐——浅谈小语课堂教学艺术 农村孩子厌学原因浅析及对策 院子里的对话(片断) 赏识——爱的艺术 教案设计的艺术 科学与艺术 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祝福》的对比艺术 课堂教学的入境艺术 课堂教学的再造艺术 《马说》课堂板块教学艺术评析 木偶艺术 于永正:教学艺术来自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 《口技》的艺术特色 《诗经》的艺术特点 《祝福》的讽刺艺术 语文课堂中对话教学之浅见 《诗经》的艺术特点 《木兰诗》的艺术美 湘西苗族的艺术 标题的修辞艺术 艺术三昧 《荷花》的课堂教学艺术 语文教学的板书艺术 《海燕》的艺术特征 湘西苗族的艺术 唇舌之间显智慧,论辩之中凭实力──《公输》的论辩艺术浅析 “距离”产生美──析《乡愁》的艺术特色 《祝福》的讽刺艺术 作文批改的艺术 作文批改的艺术 唇舌之间显智慧,论辩之中凭实力——《公输》的论辩艺术浅析 描摹自然的冬天,绘就内心的“春天”——浅析《济南的冬天》的比喻艺术 描摹自然的冬天,绘就内心的“春天”——浅析《济南的冬天》的比喻艺术 《科学与艺术》教案 对立统一:文本解读过程中的艺术处理 老师称呼学生的艺术 “距离”产生美──析《乡愁》的艺术特色 析《乡愁》的艺术特色 ——“距离”产生美 简析于永正掀起课堂教学高潮的艺术 《雷雨》知识点精析:艺术成就 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阅读指导的艺术2 谈谈孟子的论辩艺术──《寡人之于国也》语言辨析 《火烧云》的语言艺术 语文教学中的虚实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