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张中行:藕断丝连

小编: :admin

前面多次谈到思路,因为作文是把思路化为文字,定在纸面上的一种活动。思路流动,要变,由此及彼,这就会产生两个问题:(1)“此”是现在想的,已定,要过渡到哪一个尚未出现的“彼”才合适呢?(2)此和彼之间,要保持怎样的关系才合适呢?前一个问题难于明确地解答,因为思路的变动是受各种条件约束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条件,同一个人异时也有不同的条件,所以同一个此可以过渡到不同的彼。例如甲乙二人都因为听到某女演员的名字而想到她,这是“此”相同;可是“彼”呢?甲想到的是她演的某剧中人过于夸张,多有失实之处,因为甲看过这场戏,并对剧中人的性格、生活等有自己的看法;乙想到的却是她刚从外地演出回来,因为他们很熟识。同是由此及彼,此同彼不同,这里没有对错、高下之分,因为都是顺应自己的条件。这样,对于前一个问题,我们只能说,凡是思的方面有可能连上的,都应该算作合适,至少是可以接受的。剩下后一个问题,是靠前的此和靠后的彼应该保持怎样的关系,说具体些是此和彼要怎样断(此变为彼),怎样连(变要合情合理)。

问题还是太大,应该化小;或太概括,应该化为具体。化的办法是:(1)把思路限制在就某题目而作文的范围之内。这就像是规定在体育场里跑步,无论你怎样乱闯,总不能跑到场外。(2)讲思路的连和断,都限制在化为文字,写到纸上以后。这样,思路的形音义都表现在纸面上,连和断的情况就比较容易看清楚,因而也许能够讲出一些道道来。

这连和断的问题是多年前早已想到的。来源于“读”。读有些文章(指一般散体文章),自然是所谓名作,语句扣紧主题,迤逦而下,像是穿得整齐的串珠,珠与珠连得紧凑,断得利落,几乎是读了上句,预想会来的下句跃然而出。相反,读有些文章,自然是不成熟的,就没有这种感觉,而是当断不断,当连不连,读到一处,不知道该不该停止,暂停止,下边忽然来一句,又不知道从何而来。两类文章,造诣不同,这容易说;追根问柢,这不同究竟是怎么回事?我想,这大概是思路不清表现在语言方面,或思路和表达能力都有缺欠。我们都知道,思路和语言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而想改善、提高,就要在思路和语言方面兼程并进。目标是什么?简单而形象地说是“藕断丝连”。藕,切断,比喻是文章的句和段,要断得整齐、利落;丝,恰好谐音,是思,即思路,要连得紧密、自然。这个意思,想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一直没有动笔。原因是:(1)有关思路的事,不容易说明白。(2)举例吧,正面的例俯拾即是,但离开体会,并不容易说明问题。(3)反面的例,除了(2)项理由之外,还要加上容易惹人不愉快。(4)说到底,还是积土成山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在读、思、写方面努力,慢慢摸索,画饼不能充饥。总之是想得很多而未能实行。现在谈关于作文的一些问题,藕断丝连的想法躲不过了,所以只好硬着头皮把这既质实又难于抓住的事物尽力之所及梳理一下。

先看下面的例:

(1)第二天,他就在一个会场上被捕了,衣袋里还藏着我那印书的合同,听说官厅因此正在找寻我。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惟一的好方法,“剑侠”盼不到,最自在的惟此而已。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槃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2)我正上体育课,锻炼身体,人人说很重要。老师迟到了。同桌小王喜欢上课说话,别的人一齐嚷嚷。这算上的什么课!下周该考算术了,考几门课,题太多,算术题也许不容易。老师终于来了。

(1)是正面的例,内容的深刻、沉痛,文气的奔放、流利,谁读了都会体会到,用不着说。这里只说说语句的断和连。断是文中点句号的地方。句号以上的一组话,无论由意义方面体会还是由语句方面吟味,都是个整体;整体以内,处处结合得紧密,整体以外,也就是对于上下句,则有情谊而不是一家。这能断是表示思路的清晰,既能驻,又能跳。再说连,思路流动,由此及彼,有如祖父生儿子,儿子生孙子,儿子是祖父所生,孙子是儿子所生,虽然不免于变异,却总是具有承嗣关系。这承嗣关系,有时比较明显,如“听说官厅因此正在找寻我”和“印书的合同”间,句号之前重点说柔石被捕(一个藕段),句号之后重点说自己不想顺受(另一个藕段),中间由“印书的合同”连系着,这根丝很明显。承嗣关系有时不那么明显,如“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和“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骤然一看像是没有关系(断了丝),及至往下读,到“我不是高僧……于是就逃走”,才知道这根丝还是紧紧地连系着,像是大跳而实际跳得并不远。丝连还有一组语句之内(逗号之上和之下)的,如“是明明白白的”和“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意转而丝连得非常紧。这像是散步随意走上岔路,貌似偶然而内有必然,文章的行云流水、涉笔成趣多是从这种写法来。这能连是表示思路的贯通,以文题为缰勒,随意驰骋。(2)是反面的例,与(1)对比就可以知道,是当断而不知道如何断,这表示思路不能清晰;当连而常常脱节,这表示思路不能贯通。

以上解释举例,断和连分开说。其实,断和连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不能断就用不着连,不能连就用不着断。以下为了方便,还是分开说。

    相关推荐

    张中行:修改 张中行:读与思 张中行:题与文 张中行:精与博 张中行:读什么 张中行:结束语 张中行:怎样读 张中行:文言问题 张中行:板滞沉闷 张中行:粉饰造作 张中行:师生之间 张中行:规格之类 张中行:言之有物 张中行:言文距离 张中行:随手涂抹 张中行:作文批改 张中行:言为心声 张中行:采花成蜜 张中行:由记话起 张中行:写作知识 张中行:言教身教 张中行:作文杂谈 张中行:多读多写 张中行:思路与字面 张骞与丝绸之路 张骞与丝绸之路 张中行:条理与提纲 张中行:什么是作文 张中行:顺口和悦耳 张中行:课内和课外 张中行:熟练与知识 张中行:辞达而已矣 张中行:眼力的培养 张中行:按部就班与行云流水 张中行:为什么要作文 张中行:关于照猫画虎 张中行:关于一己之见 猛虎行 张籍 张中行:低标准和高标准 张中行:课堂作文的练功 张中行《作文杂谈》之缘起 张中行:开头结尾及其间 西湖藕粉 话说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教学片断 《丝绸之路》教学片断 《一张诊断书》教案3 《藕与莼菜》教案6 教材中的连动描写 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赏析 行道树教学设计2021 张晓风行道树教学设计 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连词“而” 大连市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 山行教学片断及反思 纲举目张 自主择读——《猫》片断赏析 纲举目张 自主择读——《猫》片断赏析 纲举目张 自主择读——《猫》片断赏析 《小英雄于连》 纲举目张 自主择读——《猫》片断赏析 高中课文《行行重行行》优秀教学设计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大连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 08年大连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丝绸之路》 谈谈《范进中举》中的张乡绅 非洲人喜欢“中国之路” 中非友谊的连心路 太空中行走 又看《苔丝》 单字组词 连词成句 聚句为篇──《掌声》识字教学片断 2009年连云港中考课外文言文精选 《丝绸之路》文中句子的理解 诺奖得主丁肇中连答三个不知道 语言的连贯 纲举目张 自主择读──《猫》教学片断及评析 2010中考语文衔接连贯题难点突破 小英雄于连教案 神奇的丝瓜 扣住一张“嘴”,读活文中人 幼儿园连加教案设计 幼儿园连加教案反思 《行路难》中考题 《丝绸之路》1 《丝绸之路》1 金丝熊简介 《丝绸之路》2 紧张严密的叙事中张扬科学幻想──读张之路科幻小说《极限幻觉》 连加 、连减和两位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连环画《刮目相看》 小英雄于连教案 《琵琶行》延伸资料:红红曲断唐宫 语言连缀训练法 《丝绸之路》2 简明·连贯·得体 08年连云港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谈《琵琶行》中的“转” 连环画:《小英雄雨来》 《琵琶行》中的“思”字 神奇的丝瓜 《行行重行行》赏析 26 续张嘎 江苏连云港2009年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