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渡荆门送别》导读

小编: :admin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注释】

1.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2. 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3. 海楼:现在所说的海市蜃楼。

4. 怜:爱。

5. 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前言】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赏析】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

【简评】

这首诗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并且容量丰富:诗人选取日、月、江、天,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这样瑰丽大气的意象,显得大气磅礴,风格雄健有力;而描写又逼真如画,意境高远,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故此诗成为李白描绘祖国壮丽河山著名的诗篇之一。

    相关推荐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荆门送别》《秋词》 《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荆门送别》历年中考题及答案 2016中考语文模拟题备考:渡荆门送别 2016中考备考专题试题练习:渡荆门送别 2021七年级下册语文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 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渡荆门送别》 2015年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大全:渡荆门送别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3 30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 30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4 《长亭送别》导学案8(含答案) 山村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唐代送别诗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 14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教案 西厢记长亭送别教案 苏教版必修5《长亭送别》导学案5 古诗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 25《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好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指导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之一 《长亭送别》表演课 《长亭送别》教案1 《长亭送别》教案3 《长亭送别》教案4 《长亭送别》教案9 《长亭送别》教案11 《长亭送别》教案7 长亭送别(表演课) 黄鹤楼送别内容 《长亭送别》学案7 《长亭送别》教案5 诵读欣赏《雁门太守行》《别云间》教案 《长亭送别》的译文 笨马上《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教案14 《长亭送别》说课稿 《长亭送别》学案4 《长亭送别》教案18 《长亭送别》课后案 《长亭送别》教案25 《长亭送别》教案2 《长亭送别》教案10 《长亭送别》教案12 《长亭送别》教案24 《长亭送别》教案6 《长亭送别》教案8 《长亭送别》教案13 《斑羚飞渡》导学稿 《斑羚飞渡》导学稿 《斑羚飞渡》导学稿 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案一等奖 《斑羚飞渡》导学案 血溅秦廷 气贯长虹──《荆轲刺秦王》导读 斑羚飞渡导学案 必修4:长亭送别2 黄鹤楼送别设计二 黄鹤楼送别设计一 必修4:长亭送别1 《长亭送别》课堂实录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长亭送别教学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第一课时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长亭送别》教学详案 《长亭送别》第二课时 黄鹤楼送别设计三 《长亭送别》鉴赏教案 《长亭送别》教学参考 <长亭送别>鉴赏教案 《斑羚飞渡》学法导航 《长亭送别》课内外联读《采得百花酿佳蜜》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8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7 《斑羚飞渡》学法导航 渡汉江阅读答案 《斑羚飞渡》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