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浅谈文学教育与文学应试之矛盾

小编: :admin

一、 问题的提出

语文固然有语言文学的含义,全国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也占到了约四分之一,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南师附中高中正在使用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更占有一半以上的篇幅,但就中学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看,文学教育一直处于低幼水准,高中学生对文学的隔膜与浅近功利的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文学性缺乏症常常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实在不能让人乐观。

如果从整个当代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的匮乏这个大背景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语文教育正在做的与其本身应该负载的功能不相对称的原因,同时也就不难理解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的缺乏的必然性。一句话,学习是为了高考,高考不考文学,学它何用?每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中不是必有“不得写成诗歌”这一条吗?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从能力上来说,一个能够写出一篇漂亮的叙事诗与能够写出一篇记叙文孰优孰劣真的那么明显?再说,一个习惯于用哲理诗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人却不得不用枯燥无味的语言写一篇议论文(当然不必枯燥无味,但这样更为保险,江苏语文阅卷点主任何永康教授每到一地讲座,不是必谈“保险文”吗),这不是赶鸭子上架是什么?

然而,我们纵使撇开文学教育的修身育人功能不谈,仅从高考这一浅近的角度来看,文学教育也到了一个我们必须重视的时刻了。

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高考模式已经顺时应势作了一定的调整,语文试卷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今年已有教育行内行外的多家报刊发布消息说2000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的比重将占一半,且要增加对考生作文文学性的要求,这就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进行文学教育?如何进行应试文学教育?考,当然就得有一个明确的评分标准,而因为文学教育本身的个性化、非标准化特征,必然给应试背景下的文学教育带来极大的难题。要考,又没有标准,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调和的悖论。

二、 文学教育的特点

文学是艺术范畴,艺术的价值在于个性,甚至在于它的多义性与不确定性,比如同样的一首诗,让五十个学生各自获得与众不同的理解就是文学的、艺术的,如果非得五十个学生对同一首诗达成绝对一致的认识那就只能是糟蹋艺术,糟蹋文学!正因为此,文学不便于教,不便于考,甚至也不便于学。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学习一首诗,一篇小说,更多的是让学生知道有这样的一部作品,就它的常识性问题进行一些介绍与阐释,以利于学生去理解、领悟其中的艺术性,而恰恰是这部作品的艺术性是我们万万不能直接教给学生的。

这样就给教师教学带来了难题:你如何启发学生去感受一部作品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作品的个中滋味?如何把你自己对一部作品的情感稳定藏起来而不致误导你的学生在领悟这部作品的艺术性之前就已经从你语言中,甚至从你的脸色上判断这部作品的优劣?更重要的,你如何从更高的角度,从文学史乃至艺术史的高度上去评价学生所作的艺术判断的高低与优劣。事实上,我们的教师所多的是常识,是对作品字面上的理解,所少是恰恰是对这部作品艺术性的高妙把握。

简单点儿说,我们通常认为疏通字句,再多读了几遍,乃至耳熟能详,就算完成了文学教育,其实这些都只是文学教育的准备与铺垫。调动各种艺术手法,展开联想,使学生尽可能地进入作品有声有色的艺术境界之中,于动情处歌泣流连,于沉思中绞尽脑汁,才是入门。入于作品之中,出于作品之外,有所收获,看人生通透明朗,处世事游刃有余,可算过院。读得万卷书,行得万里路。言由其衷,行不逾矩,见高山而知仰止,望大洋乃悟兴叹,方谓登堂入室。至于汪洋恣肆,至于卓尔不群,至于苦心孤诣,孔孟之后,非敢奢望于今日之教育。

三、 文学怎么考

但有一点人们似乎很有信心,那就是文学引入高考之后可以考察学生的文学水平,并由此衡量其“素质”,其实恰恰是这一点让人迷惑。

如果我们认定了高考的分数与一个学生的实际文学水准并无什么必然的联系,那问题就会简单的多,考就是了,反正是一张试卷,考什么其实都一样,都是考学生背书做题猜答案的功夫。但遗憾的是主张将文学引入高考并认为这样就是素质教育者不在少数,其实这样只能造成阅卷的更深层次的不公平。

本文不想为所谓的素质教育再添什么乱,所以放弃“素质”,不谈,只想就文学以正面免冠照的形象进入高考后的状况作点儿猜想。

文学鉴赏题是近几年来每年高考必考的题目,通常是对一首诗歌“分析正确的一项”,古诗新诗都有,占3分或6分。但这仍然是我们所说的常识性考试,不是真正的文学性的考试,是文学常识的另一种考法。现代文阅读理解题中同样对某一句话“分析正确的一项”,这句话通常是一句具有文学色彩的话,即要求学生透过字面的意义,透过修辞手法看出它本来的意思,这样的考题如何我们不作评价,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这个题目也不是文学的考题,它考的是语言。作文似乎是最应该接近于文学的考题,然而所提供的材料,或者所提供的题目都是毫无文学性可言的,比如“假如记忆力可以移植”,比如“尝试”,比如“战胜脆弱”,这样的材料,这样的题目本身给考生提供的信息与文学就完全是两码事,再加上所要说的话就是那么一些,还谈什么文学性?

这样的回顾对于我们是有益的,因为2000年的高考题再有革命性的变化也只是原有题型变化,最多出现一两个新题型,增加一两个新要求,如此而已,因为首先要保持的是高考题型的连续性。毕竟,那是高考,是十三亿人的高考。

到底,文学怎么考,换句话说,怎么考文学?有如下几种可能: 一、 体裁上不作限制,可以并且鼓励写成小说、散文、戏剧和诗歌;二、 改变供材料作文的形式,提供某种实物或图形,自由写作; 三、 考文学鉴赏; 四、 必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与多种修辞手法。

诸如此类,但问题首先不在于考生有没有经过这些训练、能不能写得出来,同样的,让那些“文学”去考“不得写成诗歌”的考题是赶鸭子上架,让“不得写成诗歌”前提下教育出来的考生去考什么“文学”也是赶鸭子上架,或许,更难。而更重要的在于试卷怎么改,因为上文所说的文学的非标准化特征必然带来评分的困难,对于阅卷老师来说,文学是难以把握的,更何况我们有的阅卷老师自己并无文学修养可言呢?考生意气风发写了一篇“文学作品”,恐怕命运只会比老老实实写一篇“记某某某二三事”更不可捉摸。

四、 结束

我们既已知道文学离我们的课堂如此遥远,我们又知道了文学离我们的考试如此之近,2000年将成往事,我们做了什么?我们还能做什么?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浅谈文学教育与文学应试之矛盾 《矛与盾》课文 浅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教师中心稿) 《矛与盾》 矛与盾 《矛与盾》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实录 《矛与盾》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札记 《矛与盾》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反思 矛 盾 与 做 人 矛与盾教案设计 《矛与盾》课堂教学实录 矛与盾 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与远程教育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 《矛与盾》 教案教学设计 《矛与盾》说课设计 以高考为例谈谈素质教育与应试之间的关系 《矛与盾》教学实录及评析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5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4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7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6 让语文课堂充满智慧——《自相矛盾》教学谈 《矛与盾》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浅谈背诵与语文教学 《草原》一文“矛盾”释疑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渗透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矛与盾》教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浅谈应用写作教学的困惑与探索 浅谈家庭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 《草原》一文“矛盾”释疑 《草原》一文“矛盾”释疑 浅谈赏识教育 本文【《矛与盾》教学设计】所属专题栏目是【】 《草原》一文“矛盾”释疑 《矛和盾的结合》课文 浅谈思想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_语文论文 《草原》一文“矛盾”释疑 《草原》一文“矛盾”释疑 浅谈语文与复习 浅谈挫折教育 浅谈作文中的心理教育 联想与作文浅谈 浅谈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契机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 课文中的矛盾语欣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_语文论文 在应试与应用之外 《矛和盾的结合》教学设计之一 浅谈小学生诚信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_语文论文 浅谈小学生诚信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新法的应用特点_语文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课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语文美育”的崛起_语文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学科 德育论文:浅谈师德内涵小学语文论文 浅谈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小学语文论文 矛与盾的集合教案一教学案例反思 25《矛和盾的结合》教学设计之二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教案 浅谈中小学语文课的素质教育_语文论文 《矛和盾的集合》课文内容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郑人置履》 教学设计之一 浅谈学困生的教育策略 浅谈教学《詹天佑》德育的渗透_语文论文 矛和盾的结合 《矛与盾》、《郑人置履》 《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之二 《矛与盾》、《郑人置履》 《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之二 试论《隆中对》的构想与客观实际的矛盾 浅谈农村基础教育 《草原》一文中的“矛盾”释疑 浅谈如何教书育人 矛和盾的集合 浅谈兴趣与学习 民国文人与《聊斋》浅谈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郑人置履》 教学设计之一 浅谈——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和应试对策_语文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教案-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郑人置履) 《矛和盾的集合》导学案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结合》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结合》教学札记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