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课改过程中应关注的几种现象

小编: :admin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关注的三种现象:一、培训的质量不够高,或者说是方向不够正确,让一些教师对课改理念的理解产生偏差。二.家庭、学校等客观因素制约了课改的顺利开展和深入。三、课改的一些活动与“考试制度”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语]课程改革、爱的教育、《走进新课程》、现象)

课改,轰轰烈烈地在我县进入了第三个年头,在教育界刮起了一阵又一阵狂风,它带来了新的气息,新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甚至可以说是随着一些“固执”的老问题的存在而同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应引起各位同行的高度注意,并应及时寻找原因及对策,以便课改能真正地朝着正确的方向顺利、深入地开展下去。

不难发现这样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培训一两周,听罢几节课,初步捡到了几种粗浅的“方法”之后,我们的老师们就匆匆上阵了。几个回合下来,不少人就偃旗息鼓,重操旧业了。少数人苦苦挣扎,苟延残喘。最终效果如何,其心中亦没个底。如此一来,疑问顿生:课改——错了吗?或者说是错在哪呢?

课改,并没错。但出现这种现象,我想原因不外乎是以下几点。

一、培训的质量不够高,或者说是方向不够正确,让一些教师对课改理念的理解产生偏差。

培训的时间不够,质量不高,这是个原因。在我看来,我们的课改培训,多指向教学方式和方法上,而在对教师的观念更新这一块上,在“是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这一点上,还做得不够,或者说是抓不住要点。大多时候,我们总是说什么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要改变,如何改变,结果会怎样等一些问题。听课评课时,也重在点评某某某的什么方法好,什么过程好。长此以往,无形中也给教师们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学科为重”。而没有把学生放在学科之上。这种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依旧是学科本位至上的一种表现。学科本位至上的结果是什么,我们在从前早已是十分熟悉了。

方式方法可以在课上书上看到、学到,但所谓的观念就似乎过于抽象了一些,也复杂了一些。这样一来,使不少人,包括一些领导认为,课改只是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变,而对观念上的改变就忽略了。甚至让人认为课改就是这样一种换个方式、方法让学生来取得更好成绩的过程。不容否定,这是很多教师(有时也包括作者)的想法。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我想我们在课改培训时,很多人(包括指导教师)都犯了“治标不治本”的毛病,忽略了一个最主要的内容。那就是——爱。而这一点,恰是我们教学中最需要的。缺少了这一最根本的东西,再怎么改,那也只是纸上谈兵,收获甚微!虽然,在培训中也多次提到了这一块,但多是教一些方式方法,如: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对学生的评价等,而真正的核心似乎提的并不多,关注的还不够。至少,这次课改在我看来,它多给教师在行动上的一些改变,但在许多教师的心中一些不利于现代化教育的东西并没有得到改变。试想一下,课改至今,我们学生的负担真的减轻了?我们(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又有多少人真的放下了“师道尊严“的架子?我们的教师有几个是关注学生超过关注学科的?而我们的那些所谓的“优秀”、“骨干”的教师又有几个是“爱”学生的?不是笔者过于悲观,这是事实。我们的学生负担并没有减轻,在一些地方,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的学生依旧是惟命是从,依旧和教师上演着“猫和老鼠”的故事;我们的教师依旧是视分数为上帝,视学生为“挣钱机器”,而不停地让其加班加点;我们的“好”教师依旧在不知疲倦,苦口婆心地“循循善诱”,让学生“苦在其中”。

试想一下,一个心中只有自己,而无学生,或者说是表面上是为了学生,而心底里却只是为了自己的荣誉、地位、薪水的教师,能真正地将课改这一历史使命完成吗?我承认这样的人有很多是所谓的“好”老师,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都要为“生活”而拼命地“工作”,但我同时也认为,一个不能平等地去“爱”学生的老师,一个视学生为挣钱工具,获取荣誉的老师,一个不能真正地“爱”学生,为学生长远利益着想的老师,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教书匠。这样的人,你能指望他在掌握了几种所谓的“方法”后,就可以完成课改了吗?打死我也不相信。

为此,课改,应在观念更新的这一点上,重在突出“爱”这一点。“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这话道出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爱,充满了人文思想,它是平等、善良、温和,是宽松、自由、民主。它没有高高在上,没有优雅的外表,也没有华丽的词语,它就在我们的心中,在我们与学生相处时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之中。但遗憾的是,在现实中,所谓的“一切”,无不是分数排在首位。

二.某些客观因素制约了课改的顺利开展和深入。

1.家庭因素。

在农村地区,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与城市相比,尚有极大差距。贫穷落后,没有什么文化氛围,尤其是农村一些家庭生活环境过于贫穷压抑,父母本身没有什么文化,思想观念又落后,行事过于独断专行,唯我独尊,儿女小时只有惟命是从,两代人之间心灵上的沟通几乎没有。更谈不上平时教孩子知识,如识字、课外阅读等。而教材却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总以城市孩子的能力来编写,内容很多,识字量大,要求安排的课时少,这在农村是很难完成任务的,所以苦了老师,害了学生,无奈之下,教师也只有拿学生来加班加点了,连一、二、三年级的小学生晚上也只好座在教室来上自修。

2.在学校,“师道尊严”观念依旧在许多教师心中固守着阵地。你不见至今有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已经要天天写日记,不见那些所谓的“好”老师用手,用脚,甚至是用某些工具来“教育”学生?你不见一些本来是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的学生如今又有几个是敢“越雷池一步”?在家从父,来校从师,这种绝对性的做法在农村地方还有一定的普遍性。此外,农村中小学里,教学条件依旧十分落后。图书馆、电脑这些对城市学生来说比较普遍正常的工具,在这里成为了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相当多的教学内容因此而无法正常开展。有的地方虽然有了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但因没人会用,或是配套不齐全,致使其长年闲置,或是转为他用。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缺的是自信、个性,有的是顺从,是盲目。而这样的学生到了高一级学校,给教师增添了比城市教师要大得多的负担。而最令人烦恼的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一些农村学生的极差的基础,自卑、内向的性格,缺乏合作、交际的能力和兴趣的问题,也是教师在课改中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基础太差,要补;课程太多,要赶;生活太穷,要顾。教师的劳动量无疑就会加大。再加上一些教师本身在课改中所需的一些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缺乏,遇上了这些学生,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在现实中,很多教师是顾此失彼,疲于奔命。不少人认为:课改,只适合于城市学生。此言颇有过激之处,但细思,却也有几分道理,更有几分无奈。

三、课改的一些活动与“考试制度”之间的矛盾,使教师左右为难,最终是“重操旧业”。

这问题算是老生常谈了,但却也是阻碍课改深入开展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长年来,受分数、试题走向的牵制,绝大多数的老师无疑都相信“分数”在学生、家长和老师心中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课改到今,这问题真的解决了吗?——没有,这一点“地球人都知道”。毕竟,分数,依旧是学生升上高一级学校的唯一的通行证,是教师评职提薪获取荣誉的最主要的砝码。在现今考试制度不改革,或者说在没有得到根本性改革的时候,在依旧是以分数取人的环境下,让这些普通的教师做个既要分数,又要符合课改精神,上课上得漂亮的老师,实在是勉为其难啊!在现实中,作为普通的教师,他们能力有限。他们“做”得“漂亮”了,就可能难以得到“高分”,就会在分数上比别的教师低,这——是事实;为了得到高分,他们就只有“做”得“难看”一些,这——也是事实;而一些既想“做”得“漂亮”,又能得到“好处”的教师,不少人如今是进退两难,患得患失,这——也是事实。每个人都知道,获取分数的最好、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不外乎一个字——“压”。题海战术加上攻心策略以及借“前途”“理想”教育方法的运用,效果立竿见影,收获甚丰。这一点,诸多同行都是行家里手,深明其理。更何况诸多同行都在为“饭碗”而“惶恐”之时,又有多少人敢真正地放手尝试?只怕到时,上对不起领导家长,下对不起妻儿,那可不是好玩的。在这种情况下,课改,只能是后娘的孩子——靠边站了。这也没什么奇怪的了。

从笔者看,以上三点是阻碍课改顺利深入开展下去的主要原因。但要将其改正过来,却实非易事。因为,课程改革不是某一方式、方法上的改变,也不单纯是教师和学生的事。课改,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上上下下。正因如此,它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而不是辛苦上一两年,三五年就可完成的事。它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等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教师、学校、家长的通力合作,需要我们的这个社会、政府对这一改革的关注和支持。若以培训两周,听了几节课,学了几种方法,依靠着几个臭老九就可以“行走江湖,悬壶济世”了,那未勉也太天真了吧。

有鉴如此,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在日常工作指导和课改培训中注意到“重教法,轻观念”的现象。将“爱的教育”放在一个“理想”的高度,使“爱的教育”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必修课和必授知识。只有这点解决了,才是课改的最大的改变之一,否则,课改,只能是空话。其次,课改表面上与一个地方的文化、经济、环境等方面似乎无关,其实不然。一个开明、平等、自由的环境一定能更顺利地将课改活动开展起来,发展下去。反之亦然。所以,我们在开展这一活动时,也应联系本地区的文化、经济、环境等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这一活动。别为了“充门面”而去“演戏”,或是想当然地搞“一刀切”的愚蠢的行为。这样的结果只能是累了老师,害了学生。再者,课改,其实只是教育改革的一部分。考试制度不变,让课改变成了“空中楼阁”,这应是我们政府部门,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最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了。

    相关推荐

    新课程改革中学教师应注意的几种关系 课程改革中的“过于”现象 关注课程标准下的几种阅读能力 关注新课程标准下的几种阅读能力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冷”思考 新课程实验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法指导 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法指导 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法指导 《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法指导》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关注“近区” 语文新课改中的几组“关键词”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关注“近区”(教师中心稿) 关于《前方》两种教学过程的反思 倡导合作学习关注合作过程 关于新课程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几种常见现象的思考 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反思 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反思 新课程下对高中语文作业的几种误解 新课程下对高中语文作业的几种误解 课程整合中几种教学合作形式的研究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引发的几点思考 有关课改理论的几个问题(教师中心稿) 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引发的几点思考 不应忽视的几种宾语前置 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堂教学目睹之怪现象 新课程试验过程中我们需要常常自问的几个问题 日常评价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小学生课外阅读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新课程改革几个倾向性问题 语文课程改革的十大关系 语文课程改革的理想与现实 语文课程改革的理想与现实 高中新课程的几个转变 语文课程改革的理想与现实 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互动关系 声现象及其应用 动态生成的三种现象 应关注学生“怎样学” 关注教师形象美 实施新课程应处理好几个瓶颈 “说课”中应遵循的几项原则 关于高考改革的几点思考 温儒敏: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 “说课”中应遵循的几项原则 说课中应遵循的几项原则 《过秦论》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几种情况 关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几个误区 关于高考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几个误区 相关学科的发展与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下) 作文的几种修改方法_语文论文 相关学科的发展与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上) 关于《孔雀东南飞》的几条注释 关于课文中的几句诗词 教学是一种体验和领悟的过程──教学《全神贯注》有感 教学是一种体验和领悟的过程 ──教学《全神贯注》有感 汉语拼音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语文论文 新课教学过程中的复习 当前语文教学中需要警惕的“伪新课程”现象 关于中考语文复习须引起注意的几个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后记———在落实新课程标准、体现课程改革方面的几点尝试 新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是关键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 《飞向太空的航程》点将过关 ★口语交际教学中的一种现象及对策 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课程改革政策执行:一种分析的框架(上) “作文是一种自我表现与交流的过程”意念的初步形成 新课程教学中的关系学 要关注中学生的课外阅读 注意规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几个高考语文复习应注意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学研究 现象—诠释学课程理论及其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启示 写字课的几种考查方法 《过秦论》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几种情况_语文论文 应十分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关注课堂中“另类”的对话方式 当“异读”成为一种教学现象 教师如何建立几种和谐关系(教师中心稿) 关于《祝福》中的几个问题 中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深化课程改革与更新教育观念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面面观(中) 当“异读”成为一种教学现象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面对新课程改革,高段教师应做些什么 盘点:近几年在高考语言运用中出现的15种新题型 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的评价(上) 语文教学解读文本需关注几组辨证关系 关于《孔子世家》中“子罕言利与命与义”的几种解释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关注语文核心 规范教学改革 新课程高考制度改革应妥善处理的若干矛盾 透过课堂看课改 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的评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