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五 蠹

小编: :admin

二十二五蠹

《韩非子》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韩非提出的治道应适合时代要求,反对政治上顽固守旧的进步意义;

2.了解本文从大量事实中分析归纳结论的论证手法和论证深刻、周密,行文生动活泼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文章分论点和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

2.难点:文章所表现深刻的思想意义。

三、教学时数:

课内自读课文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字词正音:

蠹dù(蠹虫)luǒ(瓜类植物的果实)bàng(同蚌)蛤gé(蛤蜊)燧suì(用以钻火之木柴)鲧gǔn(古人名,传说是禹的父亲)渎dú(水道,沟渠)桀jié(夏朝末代君主)纣zhòu(商朝末代君主)耒lěi(农具,状如木叉)茨cí(用茅或苇盖屋子)椽chuán(椽子)斫zhuó(砍)粝lì(粗米)粢zī(小米)藜lí(草名)藿huò(草名)ní(小鹿)chā(掘土工具,锹)bá(大腿)胫jìng(小腿)xié(约束)娄lóu(二月祭,祭饮食之神)穰ráng(稻、麦等的杆)橐tuó(一种口袋)镐hào(周朝初年的国都)xiān(锸一类兵器)

作者简介:

韩非,即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思想家荀况的学生,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出身韩国贵族,见韩国日益削弱,屡次向韩王进谏,主张变法图强,但终不被采纳;又因“为人口吃,不能说道”,便发愤著书,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其书传到秦国,甚得秦王赏识,后韩非至秦,被同学李斯(“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为不如非”《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等人陷害,死于狱中。他的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中,共22卷55篇。

韩非思想简介:

1.韩非“集大成”的法家思想。

郑国子产作刑书,魏国李俚作《法经》,申不害提出重术,慎到提出重势,商鞅提出更法。韩非在前代法家学派诸家学说的基础上,集其大成,提出以法治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他说:“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韩非子·定法》)。韩非称法令为“名”,以法赏罚叫“刑”,“人主欲将禁奸,则审合刑名”(《韩非子·二柄》)

2.韩非的历史观。

韩非反对“是古非今”,《五蠹》篇中,他提出历史发展是人的作用,而不是神的作用。韩非重视历史发展的经济因素(见《五蠹》)。

解题:

五蠹:节选自韩非《韩非子·五蠹》。五蠹,指当时社会上的五种人:1.学者(指战国末期的儒家),2.言谈者(指纵横家),3.带剑者(指游侠),4.患御者(指依附贵族私门的人),5.工商之民。韩非曰:“此五者,邦之蠹也。蠹:蛀虫。P337注①。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⑵禽兽虫蛇;有圣人作⑴,时代稀少然而众多受不了(的危害)出现

之:助词,无义作:举起,出现

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⑵之,使(之)王(于)天下⑶,号之曰⑷有

架巢室来躲避这些祸患于是很喜欢他作王称之为

巢氏。民食果蛤⑸,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

吃果实瓜类蚌蛤而且生病燧木

取火⑹以化腥臊,而民说⑺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⑻之世,

用来烤熟(的食物)

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⑼。近古之世,桀纣⑽暴乱而

(泛滥)(率领百姓)挖河(泄水)残暴(天下)混乱

汤武⑾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⑿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

(起兵)(他们)现在(如果)人夏朝被嘲笑

后:君主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⒀、鲧禹、汤

既然这样,那么赞美

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⒁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⒂,不法

的治国之道新兴帝王因此要求学习古代效

期:希求修:学习,仿效

常可⒃,论⒄世之事,因为之备⒅。宋⒆人有耕者,田中有

法通常的做法研究当代社会情况从而作准备耕种土地

常可:指旧制度论:研究事:情况因:按照,从而备:采取措施

株⒇,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21)而守(于)株,

树桩奔跑的兔子撞到(这个人)就放下守候(旁边)

冀(22)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23)为宋国(24)笑。今欲以先王之

希望再次(这个人)本身被(人)妄图用

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办法治理都是一类的人

第一段:通过上古、中古、近古三个历史时期的不同情况而产生的不同办法来说明“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的观点。

其目的在于批驳儒家学者“法先王”的保守主张,作为改革的理论依据。

从论证方法看,本段先列出上古有巢氏、燧人氏因发明创造之功而被推举为王,中古之世大禹因治水之功而被推举为王,近古之世汤、武因征伐桀、纣之功而称王这样三件历史故事,其目的是为了下面的推理:即“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所笑……”然而,作者的最终目的是要推出这样的结论:“有美尧舜、鲧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这就推论出当代的“新圣”改革的必要性,得出本段的论点:“不期修古”。以上是举例论证法和分析论证法,接着,下边用比喻论证法再次加以论证。比喻论证法的运用应注意所用来论证的比喻故事述完之后,必须扣到论题上。所以,作者一句话将此故事扣到论题:“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一个“笑”字将论题与比喻故事有机地联系起来:一个是为新圣所“笑”,一个是身为宋国“笑”,雄辩地揭示出“法先王”观点的幼稚可笑。

第二课时

古者丈夫⑴不耕,草木之实足食⑵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

时候男子果实足够(人们)吃女子纺织皮毛

衣⑶也,不事力而养足⑷,人民少而财⑸有余,故民不争。是以

穿从事体力劳动衣食充足但物资(相互)争夺

养:供养,衣食

厚赏⑹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⑺。今人有五子不为多,

优厚的赏赐不必执行重重的刑罚不必使用自然就不乱人们算

子又有五子,大父⑻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

祖父物资从事体力劳动享

养⑼薄,故民争;虽倍赏⑽累罚⑾而不免于乱。

用之物少即使加倍赏赐屡次惩罚却不能避免祸乱

第二段:从经济方面分析古今之不同。

理由是古代“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今天则是“人民众而货财寡……故民争”。韩非在本段中提出了人口发展的问题,所谓五子生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的说法,实际上是人口论的观点。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⑿,采椽

治理的时候用茅草覆盖屋顶,而且没有修剪整齐用柞木做屋椽,

之:取独

不斫⒀,粝粢之食⒁,藜藿之羹⒂,冬日⒃裘,夏日葛⒄衣,

而且不加雕饰粗糙的饭食野菜的羹汤穿小鹿皮的袍子穿麻布的衣服

粝:粗米粢:小米藜、藿:野草名:小鹿裘:名作动,穿袍子衣:名作动,穿衣

虽监门⒅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⒆以为民先

即使是看门人衣服食物差比他们亲自拿着铁锹来作为带

亏于此:于此亏

⒇,股无(21),胫(22)不生毛,虽臣虏(23)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

头人大腿不长肉小腿长奴隶劳苦由此说来

股:大腿胫:小腿臣虏:奴隶

夫古之让天子(24)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

古代禅让职位的人这是离开生活和劳苦(他们)把天下

之取独传:禅让

而不足多(25)也,今之县令(26),一日身死(27),子孙累世驾

禅让(给别人)也不值得赞扬长旦死了们几代乘车

世:代驾:套车,这里指乘车

(28),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29)古之天子,

老朋友敬重他们因此人们对于禅让(古时)轻易地辞去职位

之:取独

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30)异也。

很难辞去这是由于(他们获得利益)多少的实际情况不同啊

第三段:举出两个例子对比。

用对比论证法证明古代天子是为了躲避“监门之养”和“臣虏之劳”;今天的县令所以不让其位是因为可以使“子孙累世驾”。

夫山居而谷汲⑴者,腊⑵而相遗⑶以水;泽居

那些住在山上到深谷汲水的人们祭祀的日子里互相馈赠用在洼地居

谷:山涧:二月祭,祭饮食之神腊:腊月祭,祭百神遗:馈赠

苦(于)水⑷者,买庸而决窦⑸。故饥岁之春⑹,幼弟不饷⑺,

住水涝的人们雇佣他人掘水道排水荒年幼小得不到吃的

决通掘,掘水道窦:蓄水的孔穴

穰岁⑻之秋,疏客⑼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

丰年陌生的客人一定给他吃的这不是疏远之亲而偏爱过路的

多少之实异也。是以古之易⑽财,非仁也,财多也;今

这是由于(物资的)轻视财物仁德(而是)现在

之争夺,非鄙⑾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⑿也;

(人们)的粗俗(品德)高尚(天子)权势轻微

重争土橐⒀,非下也,权重也。故圣人议多少、论薄

重视争夺高官(品格)低下权势很重研究(财物的)(权势的)轻

厚为之政⒁,故薄罚不为慈,诛严不为戾⒂,称俗⒃而行也。故事

重推行某种政策轻算仁慈诛戮暴戾适合世情行事所以情况

因于世而备适于事⒄。

因时代(不同而有异)而措施应适合于当前时代的情况

第四段:举出两个例子证明上段提出的论题。

一个是“山居而谷汲者”与“泽居苦水者”对水的不同态度;一个是“饥岁之春,幼弟不饷”与“穰岁之秋,疏客必食”,用以说明人与人的关系不取决于“仁义”,而是取决于财富的多寡,从而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证上段的论题,得出本段的论点:“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这是说明人们在经济方面的态度。进而作者又推论人们的政治态度:“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土橐,非下也,权重也。”接着得出结论:“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世。”

第三课时

古者文王处(于)丰镐⒅之间,地方百里⒆,行仁义而怀

周在两地土地方圆(但是他)推行安抚

西戎⒇,遂王(于)天下。徐偃王(21)处(于)汉东(22),地方五

西方各民族,使之归顺于是称王汉水东面

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23)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24)恐其

割让土地来朝拜的楚担心他(强大起来)而

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

危害(因此)率兵讨伐于是消灭了它

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25)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

丧失自己的这是适用于古代时代不同那么办法

异也。

也该不同

第五段:例举历史故事加以论证。

用它论证论点“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事例是:周“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徐“偃王行仁义而丧国”,正反对比,说明“世异则事异”。

当舜之时,有苗(26)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

在时代三苗部落不愿归附行在上位者德行微薄

上:指帝王

而行武⑴,非道也。”乃修教⑵三年,执干戚舞⑶,

使用武力这不是正义的行为就修整推行教化,(延续)手执而

有苗乃服。共工⑷之战,铁短者及乎敌⑸,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

才归附的那场战争的伤及敌人的身体被这说

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

明事情应该变化

第六段:例举另一个历史故事加以论证。

论证的论点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事例是舜“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干戚用来舞蹈,表示偃武修文,以仁义教化代替武力征伐,得出结论“事异则备变”。

上古竞于道德⑹,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竞争上角逐较量

第七段:小结。

重点在于“当今争于力气”,这是法家学者的重要主张,即重视耕、战,加强国力,以武力征服天下。

齐将攻鲁,鲁使子贡⑺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⑻也,吾所

劝说齐国你的话不是言辞不巧妙(然而)想

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⑼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

要的是不是(你的)这些话所说的东西以距鲁都城门处

以为界⑽。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⑾,以是言之,夫仁

作为国界推行有雄辩智谋土地减少

义辩智非所以持国⑿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⒀徐鲁之力,使

用来治国的办法去掉废止依照国力用来

敌万乘⒁,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抵御大国(的侵略)那么欲望能在这两个国家推行了

第八段:例举一件历史事实再次论证仁义之不可行。

子贡说齐,而齐兵伐鲁,充分证明了仁义智辩的苍白无力,而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武力。作者又将“偃王仁义而徐亡”与“子贡辩智而鲁削”同时援引来证明“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这一道理。为了深入论证,作者又从反面说明,如果徐、鲁两国重视耕战,那么,恐怕将会另一种结果。

韩非论证的特色:

作者善于从对客观事物的具体分析中引出结论。如从上古人们造屋、用火、治水的事实中,引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结论。韩非的议论富有分析具体,论证充分的特点。作者为了阐述一个观点,用了大量的论据,并做了具体的描述和分析。如对上古的社会情况,对尧和禹的生活的艰辛等都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评述。为了增强说服力,作者还采用设喻取譬的方法。如引用守株待兔的寓言,可谓设喻论道;讲山居者,泽居者对水的态度,饥岁、穰岁对食物的态度,可谓就近取譬。这都可帮助阐明观点,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题、第四题。

    相关推荐

    五蠹 《五彩池》教学设计五 诗词五首(初中第五册第五单元) 五册30课诗词五首 《我的五样》教案之五 五旗五徽五认同主题班会教案 小学生五旗五徽五认同主题班会教案精选篇 五册25课诗词五首 《五彩池》教学设计之五 《五彩池》教学设计十五 《五彩池》教学设计之五 槐乡五月教案设计(五) 诗五首 诗五首 五彩池 《习作五》 五彩池 五彩池 诗五首 诗五首 《习作五》 五故乡 《礼》第五 诗五首 五下回顾·拓展五教案一 《草原》五 诗五首 诗五首 诗五首 《诗五首》 诗五首 五彩池 五彩池 五彩池 五彩池 诗五首 诗五首 五下回顾·拓展五教案二 五彩池 诗五首 识字五 五彩池 五彩池 五彩池 诗五首 五彩池 练习五 诗五首 诗五首 习作五 五彩池 五彩池 词五首 五彩池 五 童趣 第五册第五单元检测题 五下回顾·拓展五教案三 《回顾·拓展五》教学设计(五下) 《回顾·拓展五》教学设计(五下) 五下回顾·拓展五教材分析 诗词五首(第五册第六单元) 五年级教案:狼牙山五壮士 五年级教案:狼牙山五壮士 鲁教版第五册《五花山》教案 用“简缩”记忆法教“五岳”“五湖” 五年级教案:狼牙山五壮士 五年级教案:狼牙山五壮士 必修五五六专题复习材料 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第五册《春》 今又五四 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诗歌五首 五月端阳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之五 小学语文第五册期中试卷(五) 五年级教案:《猫》教学设计之五 语文园地五优秀教案设计五 《诗词五首》 25诗五首 诗词五首 五岳简介 12《五彩池》 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30 诗五首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之五 诗词五首 13《五彩池》 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13.五彩池 一五 教案 30诗五首 30诗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