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况钟的笔

小编: :admin

[教学目的]

认知要求:

进一步了解读后感(或观后感)的写法,学习由个别材料生发开去论事说理的写法。

情感要求:

理解课文所阐述的观点:“没有对人负责的精神,不可能作出对工作负责的事”;我们的干部要看到笔底下有“人”,并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了解读后感(或观后感)的写法,学习由个别材料生发开去论事说理的写法。

难点:理解课文所阐述的观点:“没有对人负责的精神,不可能作出对工作负责的事”;我们的干部要看到笔底下有“人”,并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方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背景知识

1)作者

巴人(1901—1972),原名王任叔,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曾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先后从事工人运动和教员工作。

巴人的杂文向以犀利泼辣著称,有《窍门集》、《边鼓集》、《遵命集》等。50年代,他又以《况钟的笔》为题,对社会上主观主义的领导作风击一猛掌,文字跌富有致,畅达明快。

2)昆剧《十五贯》简介

《十五贯》根据清初朱素臣同名传奇(又名《双熊梦》)改编。

故事梗概:开肉铺的龙葫芦因本钱烛光停业已久,全靠借当为生。一日,他向姨娘处借得十五贯钱,约请开油盐店的街达秦古心相帮,打算次日同去买猪,重新开张。尤回家后,女儿苏戍娟问起钱的来历,他却戏称此钱乃卖女为婢所得。苏本非尤所亲生,自信以为真,于是黄夜离家出逃。赌徒娄阿鼠输尽赌资后闯入尤家,原想赊些肉吃,但瞥见尤葫芦枕底下的那些铜钱,顿起歹意;当偷钱不成时,他使用肉斧将睡梦中惊醒的尤杀死,然后取钱仓皇离去。翌日早晨秦古心如约前往尤家,见尤已惨死铺中,而其女儿及十五贯钱又俱无踪影,乃赶紧呼唤众街坊前来,一面报官,一面追寻苏戍娟。苏出走后欲往姨母处投亲,中途迷路,适遇携带十五贯铜钱往外地购货的伙计熊友兰,两人便结伴上路。众街坊追至,疑苏勾结奸夫杀父盗钱私奔,将他们绑至官府。无锡知县过于执主观臆断,对苏、熊俩严刑逼供,断为通奸谋杀案,判成死罪。苏州路府况钟监斩时发现案犯罪证不实,疑有冤情,于是星夜求见应天巡抚(主管安庆府、苏州府等地)周忱,几经周折,终于争得半月期限,复审此案。况钟亲往案发地查访,在察觉到娄阿鼠疑点之后,便假扮成测字先生,巧妙地取得了他的口供,并查抄到罪证——尤葫芦的钱袋。至此,案情大白,捕获真凶,苏、熊两人的冤狱得以昭雪。

《十五贯》改编和演出的成功,使昆剧这个长久以来趋于衰落的古老剧种得到新的生命力。被论评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3)关于课本中的几个词的补充注释。

况钟——生于1383年,明代江西靖安人,字伯律。在苏州知府任内,严惩贪吏,奏减重赋,抑制豪强。1443年卒于任所。

吟歌——也是赋诗即写作诗歌的意思。写诗十分讲究声韵,所以要吟。

府尹——就是知府、府一级的行政长官,管辖州县。尹,官名,历代所指有所不同,如元代称州、县长官为“尹”。

考究——查考、研究。这里大词小用,含有讽刺意味。

二)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问题:《十五贯》情节复杂,人物众多,但读后感不能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必须抓住一个典型材料生发开去论事说理。本文抓住的典型材料是什么?论题是什么?

作者由昆剧《十五贯》中况钟的“三起三落”用笔,联想到现实社会中的情况,提出一个在当时有普遍意义的论题,“会不会用笔”是大有讲究的。通过正反对照的论述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没有对人负责的精神,不可能作出对工作负责的事”;我们的干部要看到笔底下有“人”。

题目“况钟的笔”是文章的论题。

三)做练习册上练习P382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分析文章结构

课文可分五个部分:(也可分为引、联、议三部)

一(第1自然段)将注意力引到“况钟的笔”上

二(第2、3自然段)主要是写况钟用笔的“三起三落”,记述况钟很会用笔,也就是很会用权。(联系现实发议论作了铺垫,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鲜明的对照)

三(第4、5自然段)由况钟用笔对“人”负责联系到我们的干部应如何用笔,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四(第6自然段)作深入一步的论述,指出况钟用笔是很不容易的,既要与主观主义作斗争,又要同官僚主义作斗争,阐明了用好笔就是用好权的条件。

五(7段)与开头呼应,紧扣用笔,向“经常用笔而又经常信笔一挥的人”进言,点明题旨。

二)分析文章第一、二部分

第1自然段:看了昆剧《十五贯》“念念不忘的是况钟那支三起三落的笔”,一言点题,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到“况钟的笔”上。作者用“念念不忘”来强调观看了昆剧《十五贯》之后所留下的极其深刻的印象。

第2自然段说明“笔之为用是大得很”的道理。作者从用笔说起(仓领造字、蒙恬造笔以来),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笔之为用”的广度,语言幽默风趣。既说到著书立说的大用处,还说到买卖记帐的普通用处,更写到阿Q临终的画圈,说明用笔作用之大。

第3自然段着重写况钟用笔的“三起三落”。第一句先写明况钟所用的是“朱砂”,暗示着这用笔就是用权。第二句写明况钟的官职和工作。第三、四句写明他的职责和用笔过程。用轻松的语调写出“大可……一挥,……一点……一斩了事”为下文的“三起三落”作了铺垫,用“然而”一转,落到了这“三起三落”的过程,边叙边议。在叙述这三起三落的过程中,一再突出了况钟的动作。这些动作让我们看到况钟认真负责、内心起伏的生动形象,突出其用笔的谨慎。以上这些描摹,写出了况钟对人的高度负责,只有对人负责才会对工作负责。这是为下文联系现实发议论的基础。他终于立下决心,并且亲自勘察,破了案情,平反了冤狱,终于点中了真正的杀人犯,这儿连用两个副词“终于”作状语,写出了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三起三落”,又经过了艰苦的细致的调查研究获得了确凿的证据,将杀人犯捉拿归案,将朱砂笔点了下去的过程。最后很自然地落到论题:一个人会不会用笔是大有讲究的。这个论题在当时有普遍意义。况钟的笔,不是一般人用的笔9它象征着权力。从结构上来分析,这最后一句是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业]

练习册P382阅读分析一

(第四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请同学概括文章层次

2)核对练习册练习

二)朗读、分析文章第三部分(由况钟用笔对“人”负责联系到我们的干部应如何用笔,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4自然段紧承上文联系到“我们的机关首长,单位的负责人,以至一般的工作人员”,尖锐地揭露了我们有些干部是随便用笔的。作者通过两个转折:在泛指了这些人具体用笔的过程之后,用一个转折,将这些用笔人是否慎重而严肃与况钟作对比,促人深思,用“实在”—词来加强语气,又有“大可”来提高批判的程度;第二次用“但”一转,以过于执来类比,揭露问题,“我们之间,也不缺乏像过于执那样的人”。用幽默讽刺的语调活画出这类主观主义者貌似轻松、实质轻率的样子:“只知大笔一挥,……”,“往上一推,往下一压”,“经过手,签个名”,考究签名是否足够威势,表现了这种人的用笔实际上就是“看不到笔底下有‘人”’的实质。最后用“算是用过笔了”一句作结,既是对这种干部的轻率作风、马虎的态度作了讽刺,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干部的批判之意、憎恶之情,又为第5自然段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作了铺垫。

第5自然段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用了一个“没有……,不可能……”这样的句式,既紧扣课文的论点强调了“况钟的笔底下有‘人”,,又表明了作者对况钟用笔可贵精神的高度评价和称颂。说清了正确用笔就是正确用权的道理。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分析文章第四、五部分:

第六段第1句话作者指出“况钟的用笔是很不容易的”。这句话的侧重点是“用笔”,表明了作者议论的重点是阐述如何用好笔这一点。接着阐述“这支朱砂笔”点下去“必须点中真正杀人犯”,辩证地阐明点中真正的杀人犯,除掉坏人,保护了好人的关系,这是用笔用得好,即用权用得好的目的。这里的论述已从况钟的用笔联系到了现实生活,虽从字面上看是谈况钟用笔,但已注入了现实政治生活的内容。紧接着论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得展开两条路线的斗争”。这一句中的“他”,看似指况钟,实是指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干部。我们的干部要对人负责,对工作负责,就要同“主观主义”作斗争,同“官僚主义”作斗争。而在阐明这两种人的时候,用了一长串的定语,这些定语都是现实政治生活中走两种极端的人的具体表现,既形象又生动地批判了他们的所作所为,又紧扣了课文的写作目的。点明了况钟的笔是处在过于执和周忱两文笔的夹攻之间,在这两个人的名字之前用复指明确地点明一个是主观主义者,一个是官僚主义者。接着指出他(同样是既称赞况钟,又寄希望于现实生活中的用笔人)要在两文笔锋夹攻之间,杀出一条真理的路来。这里用“杀”表明这场斗争的艰巨性和残酷性。“实在是需要有大勇气、大智慧的”一句,用“实在是”加强语气,用两个“大”来提高对此勇气和智慧要求的程度。并紧扣中心论点,强调指出“一个能对人负责的人,一定会得到人民力量的支持”,“一个得到人民力量支持的人,一定能集中群众的智慧”,写清楚了产生大勇气、大智慧的条件。最后说况钟就是“战胜了两支夹攻的笔锋,平反了冤狱。”“况钟可说是善用其笔的人了。”一个“善”字表达了作者对况钟这三起三落用笔的钦佩之情和用好笔之不易的感慨。

第五部分(末段)与开头呼应,紧扣用笔,向“经常用笔而又经常信笔一挥的人”进言,点明题旨。这定语中的“而又经常信笔一挥”,非常明确地指明了进言的对象;并用双重否定来加强语气,既简明有力又发人深思。

二)练习(练习册P383)

(第四课时)

[教学步骤]

一)总结读后感写作方法

课文在构思上有个特点,就是由昆剧《十五贯》展开联想,从况钟平反一桩冤狱引出一番正确用笔、正确用权的议论,阐明了对人负责也就是对工作负责的道理。这种构思是读后感(或观后感)之类的文章常用的写法。也就是由个别材料生发开去论事说理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二)分析一些材料作文应如何选取论题,展开分析。

围绕“引——联——议”的结构来安排,布置。

    相关推荐

    谈高中课本中古人笔下的“风”(劝学|荀况) 秋天的况味 秋天的况味 月球概况 课外访万家活动情况汇报 教师随笔 范进中举后的概况 名词活用的七种情况 读《伊索寓言》——德汉学家:钱钟书的外文笔记 架起课外访万家连心桥——家访情况报告 教师随笔 描写情况危急的成语: 大兴安岭概况 香港经济概况 松鼠尚知况人类乎 维也纳城市概况 今日褒禅山概况 香港地区基本情况 学生上《种树郭橐驼传》的具体情况 刘绍棠生平及创作概况 明清实学研究的现况及展望 我国少数民族概况 我国少数民族概况 知识:德国国家概况 魏巍作品出版情况 我国外来入侵种概况 花钟 花钟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评价 灰姑娘的时钟 能干的钟点工 荀况《劝学》原文和译文 花钟 时钟 简笔与繁笔 花 钟 花钟 语文期中考情况分析 简笔与繁笔 简笔与繁笔 简笔与繁笔 有趣的生命时钟 花钟 花钟 花钟 《天龙八部》入选高中读本情况 花钟的资料分享 《鸟的天堂》笔记 动物体内的“生物钟” 钟表店里的争吵 从江县雍里乡小学生的生存状况一瞥 美国中小学教科书概况 《月亮的心愿》教学随笔 教师随笔 随笔 简化“之”的笔记 《简笔与繁笔》教案 有关节气的物候变化和农事活动的情况 《一分钟》 一分钟 一分钟 一分钟 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出洞的情况。 鲁迅笔名的由来 挂两支笔的孩子 13《花钟》 一分钟 《比况短语浅析》中的几个问题_语文论文 影子钟 小闹钟 花钟教案 花钟课文教案 《花钟》教案 石钟山记 一年级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 17 有趣的生命时钟 《灰姑娘的时钟》学案 一分钟 小闹钟 一分钟 《灯下漫笔》备课笔记 《土地的誓言》中的伏笔 “冰心”笔名的由来 挂两支笔的孩子 作家笔下的动物 鲁迅笔名的由来 “鲁迅”笔名的由来 挂两支笔的孩子 山雨的随文练笔 挂两支笔的孩子 冰心笔名的含义 《花的话》备课笔记 《过秦论》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几种情况 挂两枝笔的孩子 老舍笔名的含义 孔门弟子的基本状况及其分化过程(孔子) 文人笔下的七夕 《花钟》教案 石钟山记 《鸟的天堂》听课笔记 《花钟》教案 认识钟表 石钟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