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备好前与后 沟通内与外内

小编: :admin

修订版“大纲”要求:“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而长期以来,教师已习惯在备课时只备课内,忽视课外。事实上,仅靠一两个课时,在教室这样狭小空间里的阅读教学,是无法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的,只有生活才是语文学习永远取之不竭的源泉。教师只有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既重视课内,又高度重视课前与课后,才能打通课内外壁垒,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创造机会,才能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一、备好课前,丰富多彩广开源

对于任何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都不是从零开始,也不应从零开始。作者描述的事物,表达的情感,总能唤起他们在生活中的似曾相识之感。教师应立足课本,放眼课外,让学生在课前广泛涉猎相关的语文资料,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1.搜集资料。修订版“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也就是说要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要从多方面让学生学会搜集。一是搜集文章。如学习《一夜的工作》,为感受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品质,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描述周总理吃穿住行等方面的文章。学生到书店、图书馆、阅览室去查阅,进行摘抄或印制,还可以在《周恩来传》中选取片段。在课前有了这样的阅读积累,在课上适时进行交流,学生就会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为新中国有这样的好总理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二是搜集图像。如学习《长城》一文,可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长城的图片、照片等。学生或者到报刊上裁剪,或者到网络上下载,或者选择自己旅游时的照片。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的画面来饱览长城的壮丽风光,欣赏长城的建筑艺术,得到美的享受。在课上进行汇报交流时,学生便会对长城的建立、位置及构造有清晰的认识,体会其建筑的宏伟壮大与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

2.亲身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课前实践所给予学生的不仅是感性经验的获得,更重要的是在课上学习课文时与作者在激发的情感与语言表达形式上产生的呼应对照,能够促使其读写能力尽快提高。一是游览。教师要提前浏览下一册课本,在假期开始时,就建议学生与家长一同到课本中所描述的风景名胜去旅游。如到北京去数一数卢沟桥狮子的数量,观察每一只狮子的形态,并写游记。在学课文时,就可以将自己的习作与课文对照,看在对狮子的数量与形态描写上有何不足,从而吸取作者的观察方法与描写方法。二是种植饲养。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之前,就指导学生种一株爬山虎,观察它发芽、长叶,长出“脚”,向上“爬”的生长过程,还要查找相关资料或请教身边有经验的人,使爬山虎茁壮成长。定期写好观察日记,记述自己在种植过程中的苦与甜、喜与忧,日记的形式还可因人而异,既可撰文,也可绘图。再学习课文时,学生被唤起的必定是与作者相同的欢欣与鼓舞,吸取的必然是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与生动传神的描写。

二、备好课后,生动活泼促发展

提起课后,首先想到的便是课内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强化训练,于是在繁琐、机械的习题中,学生对课内学习的好感被一一消磨殆尽。“哈达式”长卷所束缚掉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童年的欢乐,还有他们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认真备好课后,设计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由课本走向自然,走向生活。在游戏、美术、幻想后造的世界里,体验到自主实践的欢乐使健康的个性与多种能力得到和谐发展。

1.扩展阅读。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呈现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修订版“大纲”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了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阅读理应成为学生最经常、最重要的课外活动。学完一篇课文,仅仅是阅读的开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上进行扩展阅读。如学完老舍先生的《我们家的猫》,可以收集有关猫的歇后语、谜语、诗歌、故事、童话、民间传说等,编成专集,还可以阅读其他名家描写动物的文章,可以去阅读老舍先生的其他散文小品,读书兴趣浓厚的同学还可以读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名著。

2.随文练笔。读写结合是已被实践检验过的,可以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学完一课后,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设计续写、扩写、仿写、改写、写读后感等练笔活动。

3.发展特长。学生是有差异的,家庭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各方面能力上都参差不齐,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的重要依据。在作业内容与完成方式上要尽可能地开放,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度,并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发展特长。如学完《梅花魂》一课,可以设计如下作业:喜爱观察的同学去寻觅一株真正的梅花,观其形,察其色,嗅其味,以求对梅花有深入了解;喜爱美术的同学可以欣赏有关梅的照片、绘画作品等,还可以自己创作一幅《梅花图》;喜爱音乐的同学可以学唱咏梅的歌曲,如《红梅赞》等;喜爱诵读的同学可以搜集以梅为主题的诗歌散文,进行配乐朗读并录音;喜爱表演的同学,可以搜集具有民族气节的人物传记,编成小品,进行表演,如《苏武牧羊》、《岳母刺字》等。

备好上课前与上课后,沟通课堂内与课堂外、校园内与校园外,强化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由封闭的课堂走向广阔的生活,是每一位教师应树立的“备课观”。学生由课上一篇课文所形成的微澜,游人到生活这个广阔的海洋里,去搏击风浪,汲取营养,将会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情,是一生的需要。

    相关推荐

    《三顾茅庐》让知识内外沟通 学与问内容 语文教学对话的内质与外化 谈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的结合 情商与情感沟通技能 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 情商与情感沟通技能 《学与问》课文内容 《九寨沟》内容 内圣归内圣,外王归外王——自由主义与儒家传统初论_语文论文 给学生写信与学生沟通 《我的空中楼阁》课内练习与课外练习 《老人与海》内容提要 《老人与海》内容提要 老人与海主要内容 老人与海主要内容 敬业与乐业主要内容 敬业与乐业主要内容 《诚实与信任》课文内容 诚实与信任内容反思 老人与海鸥主要内容 《九寨沟》课文内容 我与课内比教学征文 浅谈“双管齐下,内外兼修”集体备课 《老师,您好!》内容 思维的超前与滞后 《阿长与〈山海经〉》内容提要 《阿长与〈山海经〉》内容提要 语文教学艺术内在与外在的特征及其功能 《要好好学字》课文内容 《要好好学字》课文内容 内外并进,抓读写 《心声》课内外拓展 《地震中的父与子》内容分析 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 一路向前学无止境——我与课内比教学 教师随笔 张中行:课内和课外 内外兼修百花齐放 《卢沟桥烽火》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达成 《诗经》的体制、内容与艺术特点 魏明伦《变脸》内容与所获荣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浅谈说课的内容、要求与评价 《与朱元思书》课内语段阅读题 《老师,您好!》课文内容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白鹅》课内外对比阅读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主要内容 《学与问》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好汉查理》课文内容 《窗前的气球》课文内容 比较与审视:国际视野内的语文课外活动_语文论文 《窗前的气球》课文内容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 优秀教师自主成长:内涵与策略 《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内容简介 识字4 -课文内容好棒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主要内容 汉语遭“内冷外热”尴尬 《“红领巾”真好》课文内容 《“红领巾”真好》课文内容 我与课内比教学征文 教师随笔 《鞋匠的儿子》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 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课文内容 谈谈口语交际的内容与教学方法 《五柳先生传》课内外联读 引号内外标点用法九例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内容 十六年前的回忆主要内容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内容 最后一分钟主要内容 《最后一分钟》主要内容 语文学习中的内隐学习与缄默知识 〖李其龙〗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我与课内比教学心得点滴 教师随笔 新课程教师培训的内容设计与操作 我与课内比教学心得体会 教师随笔 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内容 新课程教师培训的内容设计与操作 声声慢课内外练习及答案 《与朱元思书》通假字 我和三国——课外阅读课内指导 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内容 诵读: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离骚》教学实录 《古诗两首》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文内容 依托课内阅读开展课外阅读 论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内容讲解 最后一头战象主要内容 最后一头战象主要内容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课文内容 教师学生沟通 室外大雪纷纷,室内书声朗朗 沟通从心开始 审美与备考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