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课后练习

2011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小编: :admin

丰台区2011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统一练习(二)

2011.5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本试卷满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答题卡上的学校、年级、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在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区”贴好条形码。2.本次考试所有答题均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以正确填涂方式将各小题对应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涂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非选择题必须使用标准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楚。3.请严格按照答题卡上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装订、不要折叠、不要破损。

第Ⅰ卷(共27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洽谈

独辟溪径

奇葩

(pā)

卓(zhuō)有成效

B.

膺品

返璞归真

慰藉

(jiè)

车载(zǎi)斗量C.

妥帖

纷至沓来

青苔

(tái)

殒身不恤(xù)D.

遨翔

徇私舞弊

供暖(ɡònɡ)

苦心孤诣(yì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①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才能使中国工业长期稳步地发展,这是毋庸

的观点。②小林爸妈都是美术协会会员,在家庭浓厚的美术氛围

下,他也爱上了绘画。③两会委员呼吁市政府建立功能齐全的传染病救治中心,以____突发公共卫生事件。A.

置疑

熏陶

应对

B.

质疑

熏陶

应付C.

置疑

熏染

应对

D.

质疑

熏染

应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清末著名思想家严复在其代表作《原强》中谈到的“民智者,富强之原”一句,可称得上至理名言,不刊之论。B.为了破获这起恶劣的偷车案件,当地民警不辞辛劳,在案发现场守株待兔,终于擒获了企图再次作案的罪犯。C.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但活得坦荡,没有东窗事发之虑,也无半夜敲门之惊。D.小王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工厂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已娴熟地掌握了专业技术,达到了目无全牛的境界。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利比亚政府军的武器相对西方国家来说比较落后,在与以法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较量中,总显得力不从心,在战争中占不了上风。B.在财富、权力等社会资源分配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决不能忽视教育权力平等和机会均等是保证教育公平的两个主要因素。C.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新型战略性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科学院所,为新型战略性产业提供技术保障。D.美韩展开大型联合军事演习,朝鲜对此反应强烈,这使朝鲜半岛甚至整个东北亚的军事、政治形势日趋紧张,世界和平前景堪忧。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组成,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从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著名篇目有《再别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雨巷》等。D.《老人与海》的作者为美国小说家海明威,作品通过塑造一位敢于同巨鲨搏斗的硬汉桑地亚哥,表现了“人可被毁灭,但不可被打败”的主题。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

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饿乡记

管同饿乡,天下之穷处也。其去中国不知几何里。自稻、梁、麦、菽、牛、羊、鸡、彘、鱼、鳖、瓜、果,一切生人之物,无—有焉。凡欲至者,必先屏去食饮。始极苦,不可耐;强前行,多者不十日已可至;至则豁然开朗,如别有天地。省经营,绝思虑,不待奔走干谒,而子女妻妾之呼号,人世讥骂笑侮之态,无至吾前者,徜然①自适而已。

然世以其始至之难也,万方图维以求勿至;不幸而几至,辄自悔为人动。故非违世乖俗之士,不得至是乡;非强忍坚定守死善道之君子,虽至是乡,辄不幸中道而反。昔周之初,武王伐纣,伯夷、叔齐耻食其粟,由首阳山以去,至饿乡。饿乡之有人,自是始。至春秋时,齐有饿民②,却黔敖嗟来之食,翩然至是乡,虽曾子叹其微,而论者以为甚贤矣。孔子之徒,颜、曾为大贤,原宪为次,三子者皆几至是乡,而犹未达。及至战国,于陵仲子③立意矫俗,希为是乡人,行三日,卒废然而反。孟子讥之。自战国秦汉后,教化不行,风俗颓败。缙绅先生之属,以是乡为畏途,相戒不入。而凶年饥谨,祸乱迭作,自王公贵人,下逮田野士庶,遭变故而误入是乡者,往往而是。梁武皇帝,天子也;赵武灵王,藩国王也;条侯周亚夫,将且相也。此其人皆尊崇富厚,志得意满,无意于是乡,而其终卒入焉,岂非天哉!然岂与夷、齐以下,立志自入者同乎哉!语曰: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又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惟汉龚胜④、唐司空图、宋谢枋得之伦,立志忠义,先后至是乡。夷、齐辈得之,盖相视而笑,称莫逆交云。呜呼!饿乡何乡也?何其难至也若是?予穷于世久矣,将往游焉,考始末而为之记。(取材于作者同名文章,有删节)注:①徜然:安然自得的样子。②齐有饿民:典故出自《礼记·檀弓下》。春秋齐大夫黔敖呼饿民吃嗟来之食,齐饿民不食而死。曾子听说后并不赞同齐民的做法。③于陵仲子:战国时人陈仲子,居于陵,因不求人而断粮,三日不食,便不能坚持,爬上树去吃被虫子咬了大半的李子。孟子讥讽他不能坚守节操。④龚胜:东汉彭城人。渤海郡太守,光禄大夫。王莽篡位后,辞官归里,王莽遣使征之,胜绝饮食,积十四日而死。后文提及的司空图、谢枋得等皆为坚贞死节之臣。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凡欲至者,必先屏去食饮

屏:去除

B.故非违世乖俗之士

乖:乖顺

C.自王公贵人,下逮田野士庶

逮:到、及D.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得:适合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强前行,多者不十日已可至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B.孔子之徒,颜、曾为大贤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C.无意于是乡,而其终卒入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予穷于世久矣,将往游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然世以其始至之难也,万方图维以求勿至可是世人认为饿乡开始很难到达,于是多方谋划希望能免受饿乡之苦B.虽曾子叹其微,而论者以为甚贤矣

虽然曾子并不赞成饿民的做法,但(后世)评论的人都认为他是德行很好的人C.于陵仲子立意矫俗,希为是乡人,行三日,卒废然而反

于陵陈仲子立志改变风俗,希望成为饿乡人,才步行三天,最终却停止而返回D.然岂与夷、齐以下,立志自入者同乎哉可是他们怎么能与伯夷、叔齐以及他俩以后那些立志自己进入饿乡的圣贤相同呢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寓言式的杂文,以“饿乡”为喻,赞扬了守志之士宁可穷饿困顿至死,也不仰人鼻息,苟且偷生的可贵精神。B.作者笔下的“饿乡”是一种理想圣境。在这里不须费神思虑、趋奉请见,无饥荒呼号之患也不存在讥笑侮辱等丑恶现象。C.本文广征博引,阐明入“饿乡”、不入“饿乡”与误入“饿乡”等三种不同情况,不流于空论,行文流畅,笔力健朗。D.末段以“自得”与首段“自适”相呼应,赞扬了君子们“求仁得仁”而无怨无悔之境界,突出了自己到达“饿乡”之艰难。第Ⅱ卷(123分)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10.第二大题文言文中作者提到“非强忍坚定守死善道之君子,虽至是乡,辄不幸中道而反”一句,

意思是说:没有顽强意志力的人,即使达到较高境界,最终也不能坚守正道。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你的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领悟。不少于200字。

(10分)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线的部分断句。(5分)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

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朗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歆朗之优劣。(取材于刘义庆《世说新语》)

12.在横线上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4道题)

(8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故哂之。(《论语•子路

曾晳、冉有

公西华侍坐》)②后值倾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

③古之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韩愈

《师说》)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⑥红酥手,黄縢酒,_____________。东风恶,欢情薄,____________,几年离索。(陆游

《钗头凤》)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游东田

谢朓①

戚戚苦无悰

②,携手共行乐。寻云陟③累榭,随山望菌阁。远树暖阡阡④,生烟纷漠漠⑤。

鱼戏新荷动,

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酒,

还望青山郭。【注】①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著名诗人。东田,是齐惠王于钟山下立的楼馆,附近风景宜人。②悰:cóng,心情,这里指欢乐。③陟:即升、登的意思。④阡阡:同“芊芊”,茂盛之意;⑤漠漠:散布的样子。(1)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戚戚”

两句写出游原因,即苦于内心闷闷不乐,所以约伴去大自然中寻找乐趣。B.“寻云”两句写出游登山。“寻”点明诗人内心的想望,“随”凸显其情态的悠闲。C.“远树”两句运用叠词,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树木葱翠、云雾缭绕的秋日山水图。D.

结尾两句与首联呼应,诗人由衷慨叹,酒味再美,也不如自然美景更能消人忧愁。(2)第四联“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为作者写景名句,尤为历代诗家所称道,请简析其妙处。

(4分)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①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茶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来源,自然,中国茶学与儒释道的思想理念也密不可分。②茶文化与儒家思想中“礼”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也是一切民俗民风的源头。在古代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中都需要用到茶。晚唐人刘贞亮《茶德》中提出了“十德”说,其中就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二句。这说明最迟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已成为普遍风俗。而在官场中,茶礼则已经演化为一种区别官阶等级的标志。

③“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它强调适度原则。茶文化也体现了这一点。《茶经》中强调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反对急流之水,也不能用停蓄不流的死水。在饮茶之中,第一次泡茶之水,仅作“暖盏”之用,并不饮用,第二次的茶汤才是最佳之“至味”,饮茶的量也强调适度。“中庸之道”又叫“中和之道”,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和”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茶道。④道家思想强调对自然的追求。老子的《道德经》说:“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指道是自然而然的,非有意造作所至。茶本是野生之物,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掺以香料。在饮茶上,追求超脱冲淡的情趣,这些都是对自然的追求。⑤茶文化中也渗透道家养生的精神。最早的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作为本草的茶的确与药草有密切的关系。茶主下气,消宿食,可以消除心中的烦闷。因而茶与道家的养生乐生精神的结合,也就成为了早期的茶文化形态。⑥佛教传入我国是在西汉末期,由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就与佛教结下了缘分。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清心守规。因而就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诫,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茶叶富含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又带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因而茶成为了僧侣最理想的饮料。⑦茶与佛教的结合还表现在一个“悟”字上。正是在这个“悟”字上,茶与禅有了它们的共同之处,“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都与茶事活动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佛家视茶道为一种修身的过程。把佛家的“悟”的境界和茶道统一起来,要求要保持高尚情操,茶道融贯着佛家对真、善、美的追求。

⑧儒释道的思想和茶学相结合,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茶之为饮,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相处,营造了一种清正廉洁、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氛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举《茶德》中的“以茶”二句,意在说明中国茶文化历史久远。B.古人提倡“真茶”,这里的“真”与道家主张的“自然”有相通之处。C.茶文化中渗透道家养生精神,所以茶具有主下气、消宿食等药效作用。D.茶富有补充僧侣“过午不食”的营养的作用,因而成为他们最理想的饮料。15.请从“茶道”的角度,谈谈中国茶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5分)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清

梁晓声(1)如果不是子诚的缘故,我是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2)子诚曾经是我学生,他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3)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4)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5)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在小路上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六七八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6)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7)“八十三了。”(8)“八十三还采茶?!”(9)我望着老妪的背影,钦佩之情油然而生。(10)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当年当地,农村人大抵文盲,连黄历也看不懂的。她丈夫有超强记忆,一部黄历倒背如流,经常穿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的丈夫嗓子也好,称得上是脱口成秀。“说”得兴浓,别人随意指点什么,竟能马上唱出一套套合辙押韵的掌故来,百难不倒,像是现今的“R&P歌手”。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然而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年轻的徐阿婆一急之下,卖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的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11)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12)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多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媳妇改嫁,带着孙子远走高飞。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13)“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14)“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老人们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15)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16)“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一位副县长,名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酒色财赌黑,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17)“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按当日茶价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18)“啊!”我一时失语。(19)“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20)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21)子诚说:“转告也是白转告!”(22)我恼了,训道:“明天,你必须那么对她说!”(23)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24)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25)“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26)“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27)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下雨的傍晚,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

服……

(28)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我似乎倾听到了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反反复复,二字而已。(29)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30)“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

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庄,见到了年迈的徐阿婆,听到了有关阿婆的一些事情,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B.

故事发生在清明时节一个景色清明的茶村,作者着力塑造了一位追求清名的老人,细致描绘了她清澈如水的心灵,一个“清”字贯串全篇。C.

丈夫靠“说春”换得小米,却被认定搞迷信活动。本属冤屈之事,但阿婆却坚持变卖家产还米,她忍辱负重的性格让人敬佩。D.

第(20)段“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一句中,“子诚诉说”的是阿婆的坎坷经历,“我沉吟”的是对阿婆遭遇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E.

结尾段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含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服之情,也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深沉的思考。17.

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7分)

①第(3)段,作者着力描写清明时节茶村的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

②第(28)段,作者为什么“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3分)18.

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徐阿婆“竭力挺直身板”,有何用意?(4分)19.文中画线的“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一句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原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60分)《庄子》里有一则寓言:子贡到南方旅行,见一老人正浇菜园。老人挖了一条隧道通到井底,用瓦罐来回取水浇园,用力多而功效低。子贡说:“有种叫桔槔的器械,一天可浇百畦,用力少而功效高。您不想用吗?”老人说:“我听说,使用器械的人一定会做取巧的事,一定会有投机的心。人一旦有了投机取巧的心,就失去纯洁质朴的心境,就心神不定,就不能保持真正的大道。我并非不知这种器械,而是感到羞耻而不用它。”子贡看重技巧,老人安于朴拙;一巧一拙,大异奇趣。这则寓言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拙与巧”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丰台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统一练习(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1.5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C

(A.

独辟蹊径

卓(zhuó)有成效B.

赝品

车载(zài)斗量

D.

翱翔

供暖(ɡōnɡ))

2.A

(①“置疑”指怀疑,多用于否定;“质疑”指心有疑问,提出问题希望得到解决。根据语境应该选“置疑”。②“熏染”

指由于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坏的);

“熏陶”

指由于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好的)

,根据语境应该选“熏陶”。

③应对:应答或对事采取措施。应付:对人对事采取措施办法或敷衍了事。根据语境应该选“应对”。)3.B

(A.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B.守株待兔:不主动努力,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此句贬义词误用为褒义词。C.东窗事发,比喻罪行、阴谋败露。D.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4.D(A.暗换主语。“总显得力不从心”前应该添上“利比亚政府军”。

B.句式杂糅。“决不能忽视教育权力平等和机会均等”和“教育权力平等和机会均等是保证教育公平的两个主要因素”两个分句杂糅在一起,造成结构混乱。C.搭配不当。“加大”不能与“速度”搭配。)5.C

(《雨巷》应为“雨巷诗人”戴望舒的作品。)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6.

B.

(乖:违背,不协调。)7.

C

(A.两个“者”都为代词,第一个“者”表示“……的(情况)”,第二个表示“……的人”。

B.第一个“之”为结构助词,译为“的”;第二个“之”为代词,为“这类”。C.两个“而”都为连词,表转折。

D.第一个“焉”为兼词,指“于之(饿乡);第二个“焉”为疑问代词,何,为什么。)8.

C

(C项“行”解释为“实行、执行”,“行三日”理解为:坚持了三天)

9.

D

(D项

“突出了自己到达“饿乡”之艰难”

概括错误。)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10.

(10分)示例: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坚守正道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力。文中于陵陈仲子立志改变风俗,坚持了三天也不求人,表现了很高的气节,可最终不能忍受饥饿的煎熬,爬上树去吃被虫子咬坏了的李子,最终没有坚守住气节。大家不会忘记解放初期因贪污巨款而被枪决的刘青山、张子善。他们曾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进行过英勇的斗争,是新中国的有功之臣,可在和平环境中,却经不起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逐渐腐化堕落,成为人民的罪人。所以说,只有具有顽强意志力的人,才能最终坚守正道,真正修成正果。【评分参考】①表明看法,要求观点鲜明(2分)。②结合原文谈理解(3分)。③联系历史史实或社会生活谈感悟(3分)。言之成理,分析深刻,可得满分。④语言表达(2分)。语言顺畅,表达清晰,即可得满分。⑤字数不足,酌情扣分。11.(5分)

参考答案: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朗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朗//歆之优劣。【评分参考】断对两处得1分,断错两处扣1分。(//

)可断可不断。12.(8分)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②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⑥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评分参考】①每句1分,句中有错字、多字、漏字该句均不得分。②回答超出4小题者,只判前4小题。13.(7分)(1)(3分)C.

(“秋日山水图”时间应为“春夏之交的山水画”。)(2)(4分)示例1

“鱼戏”的“戏”字,写出鱼儿从容闲适、怡然自得的活泼神态;“新荷动”的“动”,又写活了鲜嫩的荷花微微颤动的情状;“鸟散”句,“散”“落”细致描绘了众鸟飘飞、落英缤纷的景象。(3分)整幅画面生机勃勃、自然美好。(1分)示例2

游鱼嬉戏,荷叶颤动;飞鸟散去,余花飘零;(1分)以动衬静(或动静结合),营造了清新自然的美好情境。(2分)整幅画面生机勃勃、自然美好。(1分)【评分参考】①理解句意。(1分)②赏析语句(或语言或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2分)③归纳画面总的特点。(1分)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1分)。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4.(3分)B.(A.概括错误。作者举《茶德》中的“以茶”二句,意在说明“茶文化与儒家思想中“礼”的关系很早以前就是相当密切的。”C.因果颠倒。茶具有主下气,消宿食等药效作用,促进了茶与道家的养生乐生精神的结合。D.信息筛选错误。茶叶中富含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又带有提神醒脑的作用,所以茶成为了僧侣最理想的饮料。)15.(5分)(1)

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和”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茶道。(1分)(2)从茶道上看,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关系密切。(1分)(3)从茶道上具体理解,茶文化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

茶文化体现了道家对自然的追求;茶与佛教的结合还表现在一个“悟”字上。(3分)【评分参考】①解释“茶道”。(1分)②结合茶道,总述茶文化与儒家、道家、佛教的关系。(1分)③结合茶道,分别具体阐释茶文化儒家、道家、佛教的关系。(3分)。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16.(4分)16.

C

E

(C项中内容概括有误,“忍辱负重”应该为“看重清名”;

E.

语句理解有误,“蕴含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服之情”没有依据。)【评分参考】答对一项得2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17.(7分)(1)(4分)①清明季节正是采摘春茶的时节,把故事放在这样的时节展开(1分),为下文作者多次见到徐阿婆,了解徐阿婆做好了铺垫(2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1分)。②把故事发生地放在一个风光旖旎,景色秀美的茶村(1分),为塑造人物提供一幅清丽的背景(1分),衬托(比喻)文中主人公优秀品质如同茶村一样美丽动人(2分)。③把故事发生地放在一个风光旖旎,景色秀美的茶村(1分),为塑造人物提供一幅清丽的背景(1分),为下文写徐阿婆追求一生的清名做铺垫(2分)。【评分参考】答对其中1个要点,表达清晰,即可得满分。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2)(3分)①阿婆愿意还清“说春”换来的小米,她求得清名的认真并不被人们所理解。(1分)②她虽然身患重病非常穷困但是坚决还清贪官资助她的钱财,她的认真让有关方面非常尴尬。(1分)③这位追求清名却不被世俗之人理解的最终患病去世的老人同古代传说中永赴生命末端的独行侠类似。(1分)

【评分参考】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18.(4分)作者运用细节描写,①表现徐阿婆敢于同重病与穷困顽强抗争的坚强性格。(2分)②凸显她一生要挺直腰板,清清白白做人的品德风范。(2分)

【评分参考】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19.(10分)示例:这句话使我想到,不管多么穷困,也要保持高尚的操守。文中的徐阿婆为了还清赃官助济她的钱,忍受病痛和穷困的折磨,早出晚归出外摘茶挣钱,在临死之前终于将钱还清。徐阿婆虽穷但追求清名的节守让人敬佩。生活中有很多同徐阿婆一样虽穷但保持着高尚人格操守的人。伟大的民主战士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政府的救济粮,他的精神让人钦服;四川地震灾区很多人们,面对家破人亡的惨境,没有一味要求政府补贴或做违法犯罪的事情来谋取钱财,而是依靠自身力量,在灾难中奋起,重建家园。

人的一生,可以穷困,但不可因为穷困而丧失做人的基本准则。

其他:穷困是一块试金石;气节比金钱更重要;人穷但要追求清白;人穷更要有骨气等。【评分参考】①表明看法,要求观点鲜明(2分)。②结合原文谈理解(3分)。③联系历史史实或社会生活谈感悟(3分)。言之成理,分析深刻,可得满分。④语言表达(2分)。语言顺畅,表达清晰,即可得满分。⑤字数不足,酌情扣分。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20.作文(60分)依据高考评分标准评分。

立意举例:1、结合“巧”谈“拙”;2、结合“拙”谈“巧”。3、谈“拙与巧”之间的辩证关系等皆可。类别评分要求评分说明一类卷(60~51分)紧扣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语言流畅、表达得体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以55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文章可得55分以上。二类卷(50~38分)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结构完整、条理清楚以44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个方面比较突出的文章可得44分以上。三类卷(37~25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以31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内容单薄、语病较多的文章只能在31分以下。四类卷(24~0分)偏离题意、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语言不通顺、语病多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说明】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字数不足,每少50个字减1分。文言文参考译文:饿乡是天下的贫穷闭塞之地。饿乡距离我国不知多少里。当然稻梁麦菽牛羊鸡猪鱼鳖瓜果,一切养育人的東西,在这儿沒有一样有。凡是想到饿乡的人,一定首先去除食饮(的引诱)。开始很苦,让人忍耐不住。竭力向前行走,最多的情况不超过十天(就)已经可以到达。到了就(发现)眼前开阔光亮,好像另有天地。(在这里可以)废止筹划营造,断绝思索考虑,不需要迎合求情,儿女妻妾的饥饿哀号,人世间讥笑、谩骂、侮辱等丑态,沒有出现在我眼前的。(生活过得)安然自得了。

然而世人因为饿乡开始很难到达,于是多方谋划希望不要到达(饿乡);不幸运几乎到达的人,总是自己后悔被招致。所以不是违背世俗常情的读书人,不能够到达饿乡;不是顽强坚韧、坚持到死也不改变正道的君子,即使(能够)到达这饿乡,却不幸半途就回来了。

以前西周刚刚建立的时候,武王伐纣,伯夷、叔齐把吃西周的粮食作为耻辱,从首阳山离开了,到了饿乡。饿乡有人从这时开始。齐国有个饥饿的人,推辞不受黔敖侮辱性的施舍,潇洒地到了这饿乡。虽然曾子叹息讥民做错了,可是評论者认为他德行非常好。孔子的徒弟,颜回、曾参是才德超群的人,原憲紧随其后。三個人都是几乎到了这饿乡可是最终还是沒有到达。等到了战国时代,于陵仲子立志改变风俗,希望成为饿乡的人,可坚持了三日,最后停止而返回。孟子讥讽他。

从战国秦汉后,政教风化不成功,风俗衰败,士大夫读书人这一类,把这饿乡当作危险可怕的地方,互相告誡不要进入。可是荒年、灾荒、祸害、变乱一个接一个地更替,(上至)天子、诸侯、显贵之人,下到乡村百姓,遇变故而误入这饿乡的人,处处都是。梁武皇帝是天子,赵武灵王是分封国的国王,条侯周亚夫做过将军和宰相,这些人都(曾受到)尊重(被)宠幸、物质财富雄厚,得意满足,不愿(到)这饿乡,可是他们最终突然就进了饿乡,难道不是天意吗!然而(他们)怎能和伯夷、叔齐以来立志自己进入(饿乡)的人一样呢?古书中说:君子不管进入任何场合,也会完全自得其乐的。又说:追求仁义最终就会得到仁义,又有什么埋怨的呢?只有汉龚胜、唐司空图、宋谢枋(fāng)得这类人,立志践行忠贞节义,先后到了这饿乡。伯夷、叔齐这类人遇到他们,都相视而笑,声称是情投意合的朋友。哎!饿乡是什么地方呢?为什么饿乡这样难以到达?我在世间不得志很久了,打算去游览饿乡,(就)考察(饿乡的)本末,给饿乡写了这篇記。断句参考译文: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眼看后面的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王朗、华歆二人的优劣。高考宝典之所以被高三学生誉为最好的高考复习资料,是因为高考宝典非常讲究针对性,抓住学生弱点和高考重点,成绩提高就这么简单。

    相关推荐

    北京丰台区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2011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丰台区2011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 北京丰台区2010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1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2011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试题及答案(语文) 2011年北京市朝阳区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2012年北京市丰台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0年北京丰台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2011年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2009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丰台区2010-2011学年度初三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朝阳区2011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 北京市各区县2011年中考二模试题及答案汇总 北京丰台区2011-2012学年初一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北京丰台区2011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分析 北京市西城区2011年高三一模试卷 北京市东城区2011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 北京市西城区2012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模拟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2012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各区县2011年中考一模试题及答案汇总 2011年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试题汇编 北京市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5) 北京市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 北京东城区2011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答案 北京市丰台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北京市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17) 南京雨花台区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0) 北京市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15) 北京市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13) 北京市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12) 北京西城区2011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 北京市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19) 北京市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8) 北京市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6) 北京海淀区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门头沟区2012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北京朝阳区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门头沟区2012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北京通州区2011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 北京顺义区2011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 北京西城区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北京朝阳区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北京大兴区2011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 北京平谷区2011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 北京昌平区2011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 北京市石景山区2012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北京昌平区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北京东城区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北京海淀区2011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 2011年北京市各区高三一模作文题目汇编 北京房山区2011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 南京市秦淮区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北京丰台区2011年中考二模语文作文题目:这也是一种... 北京市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预测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密云区2012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房山区2012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 北京市房山区2012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各区县2012年中考二模试题及答案汇总 北京石景山区2011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 2015北京市海淀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大兴区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 北京房山区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 北京通州区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 北京怀柔区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 北京市2011年最新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4) 北京市2011年最新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5) 北京顺义区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 北京平谷区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 北京顺义区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 北京朝阳区2012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北京东城区2010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南京市白下区2010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南京市鼓楼区2012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各区2012年中考一模试题及答案汇总 北京东城区2012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北京海淀区2012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南京市玄武区2012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南京市白下区2012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南京市鼓楼区2010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南京市栖霞区2012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北京顺义区2017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北京石景山区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 2012年北京市西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北京石景山区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 北京门头沟区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 北京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北京市201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2年北京市怀柔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2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2年北京市昌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2年北京市大兴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2年北京市燕山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2年北京市通州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2年北京市东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北京丰台区2011-2012学年度初三语文上册期末作文题目 北京市2011年中考语文样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