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2

小编: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孔子的思想;学习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其用法;背诵课文.

2.技能目标

体会文章反复辩难的对话方式和富有雄辩力的论证方法.

3.情感目标

深刻体会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主张及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通过熟读乃至背诵课文,感受,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人生态度.

继续积累文言实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

体会文中反复辩难的对话方式和富有雄辩力的论证方法.

【课时分配】2课时

【学习方法】

积累,诵读+探究

【知识衔接】

一,《论语》简介.

《论(lún)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上有四种体式:

(1)用子曰开头直录其言论,可称格言体,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 '(2)先指出问者和问题,再录孔子的回答,可称答问体,如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3)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超出一问一答的模式,可称对话体,如孔见师冕.(4)就一件事比较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可称议事体,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

《论语》的记录者,并没有在文学上追求一定效果的意识,但有时通过简洁的对话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如《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写出孔子安贫乐道的一面,较有感情色彩.

《论语》虽然篇幅不大,但作为儒家经典之一,长期以来,是文化人必读的书籍.他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有着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

二,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下降为平民.孔子幼年丧父.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生畜),工作得很出色.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50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50岁那年,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为时14年,终不见用.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他的弟子相传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他又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背景材料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叔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你一定还记得出自《论语》的一些名句,比一比,看谁记得更牢固:(A级)

初读课文,下面的字音你读准了吗 (A级)

论语( ) 颛臾( )社稷( ) 虎兕( ) 椟中( )

冉有( ) 柙( ) 近于费( )

相夫子( )( ) 夫颛臾( ) 何以伐为( )为之辞( )

再读文章前两段,整理下列文言知识:(B级)

你认为这两段需要掌握的重点字词有:

第一段:

第二段:

以下两个多义词你一定注意到了,辨析一下它们的词义吧:(B级)

是 ①无乃尔是过与 ( ) ② 是社稷之臣也 ( ) ③是谁之过与( )

过 ①无乃尔是过与( ) ② 且尔言过矣 ( ) ③是谁之过与( )

下列特殊句式你注意到了吗 (B级)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 ②无乃尔是过与 ( )

③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 ) ④是社稷之臣也 ( )

⑤何以伐为 ( ) ⑥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

注意了以上文言现象,你一定能把文章前两段翻译下来的!试试看.(C级)

下面几个句子的翻译你可一定要注意啊——动动笔吧:(C级)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译作:

②是社稷之臣也 译作:

③何以伐为 译作:

④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作:

⑤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译作:

齐读文章前两段,探讨下面几个问题:

再读第一段:

①这一段写了什么 (B级)

②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B级)

③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 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C级)

个性朗读展示——读出孔子的语气,相信自己一定行!

全体朗读第一段,结合简析思路,请同学们试作背诵.

(二)朗读第二段:

①这一段写了什么 (B级)

②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冉有,但他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批驳的 (C级)

个性朗读展示.

熟读第二段,练习背诵.

五,练习文章前两段的背诵.

作业布置: 1.熟练背诵前两段,整理文言字词句.2.预习第三段.

【拓展阅读】

政治生涯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精神品格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 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二)

高一语文组 制作:李进丽 审定:毕文生,岳中博2009-4-10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设想

1.结合预习,采用诵读及探究法理解词句.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2.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3.如有时间,可以考虑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学习过程】

检查一,二段的背诵.(A级)

学习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你认为该段的重点字词有:(B级)

3.请用/线画出以下两个句子的断句:(B级)

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本段的词类活用有:

5.小试身手:请你在口译该段的基础上笔译下面几个句子(C级)

后世必为子孙忧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④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6.再次齐读课文,探讨交流以下问题:(C级)

冉有道出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 孔子又是怎样反驳冉有的

7.朗读第三段,尝试背诵.

三,朗读全文,结合全文思路,自行总结背诵经验.

教师检查背诵,指名背与交互背进行.

四,小结全文,合作探究(分析课文中仁的具体体现 ):(C级)

课文中哪里能体现出孔子的仁的政治思想

请列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及佳句:(B级)

课堂反思

孔子的智慧具体表现在哪里

课堂巩固训练

基础知识

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 )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是社稷之臣也

③是谁之过与 ④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 )

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

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③虎兕出于柙

④龟玉毁于椟

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

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

二,课文阅读训练

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项是( )

①今夫颛臾,君子疾夫舍曰,夫如是,相夫子四个夫读音,词义都相同.

②后世必为子孙忧与吾恐季孙之忧的两个忧,词性相同,而词义不同.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不,盖均无贫中的无都是否定的副词.

④安无倾与则安之两个安用法相同.

2.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

①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②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③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④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3.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 )

①既来之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③则安之 ④吾恐季孙之忧

4.请从这段文字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5.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

①远方的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②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③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④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一则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1.为带点的字注音

① 省 ②传

2.解释下列字的词义

A. 谋: C.交:

B. 忠: D.信:

3.翻译这则短文.

【拓展阅读】

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名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礼之用,和为贵.

学案(一)答案

一,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二,字音 lún zhuān jì sì dú rǎn xiá bì xiàng fū fú wéi wèi

三,2.是 ①助词,前置宾语的标志 ②指示代词,此,这 ③代词,这

过 ①责备,动词 ②犯错,动词 ③过错,错误,名词

3.①状语后置句 ②宾语前置句 ③省略句 ④判断句 ⑤宾语前置句 ⑥省略句

四,

(一),①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 ②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无乃尔是过与 一句.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板书]

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二),① 指出二人没有尽辅佐之责 .②一是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

二是用比喻.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 [板书]

学案(二)答案

二,3.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忧, 动词活用为名词.来,安,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5.略.

6.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自己的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三,关于背诵:析完每段的内容要点后,可按照教师给出的三字词语背诵全文.(词语见下)

伐颛臾——见孔子——尔是过——东蒙主——邦域中——社稷臣——夫子欲——周任言——尔言过——谁之过——近于费——子孙忧——君子疾——丘也闻——不患寡——不患贫——修文德——由与求——不能来——不能守——动干戈——季孙忧——在萧墙

四,归纳总结:

反对攻打颛臾,说明孔子反对武力(板书:反对武力).

引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两个比喻,说明孔子提倡做事要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要自知,自醒.(板书: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自知,自醒).

批评冉有强词夺理,说明孔子提倡为人真诚(板书:为人真诚).

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说明,孔子提倡以国家为重(板书:以国为重).

结尾指出季氏之忧在萧墙,说明孔子提倡要有忧患意识(板书:忧患意识)

五,关于朗读的提示:

冉有三句话闪烁其辞,观点含糊,学生应该读出这种感觉.

孔子三次直呼其名求,次次各有特点.四次反问句式犹如急风暴雨,劈面打来,使得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第三段义正词严地批评冉有态度不端正,批评冉有,季路违背了自己的治国之道,慷慨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七,课堂巩固训练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一,1.① 2.② 3.①作为 ②语气助词 ③成为 ④动词,这里有编造之意

4.①引进动作对象,不译 ②对,对于,介词 ③从,介 ④在,介 ⑤到,介 ⑥在,介 5.②

二,1.② 2.③ 3.④

4.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分崩离析 ③祸起萧墙 5.④

【能力提高】

1. A.xǐng B.chuán

2.A.谋划,出主意 B.忠诚,忠实 C.交往 D.讲信用

3.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呢 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 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相关推荐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4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4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课例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5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6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1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11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3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实录 《季氏将伐颛臾》复习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说课稿 《季氏将伐颛臾》 公开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13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参考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课堂实录 《季氏将伐颛臾》讲课大纲 《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反思12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 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实录及评点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翻译)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陈庆德《季氏将伐颛臾》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苏教版必修4教案设计 《我的四季》导学案2 《将进酒》导学案 《雨的四季》教学案2 伐檀 《将相和》2 《我的四季》教案2 《将心比心》教案2 《将相和》2 《我的四季》教案2 《四季》学法指导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导学案 《四季》教学设计2 课文 2 四季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2 《杨氏父子》教学设计2 《杨氏父子》教学设计2 杨氏之子教学后记2 《落日》导学案2 《说“屏”》导学案 2 《登高》导学案2 《吆喝》导学案2 《书愤》导学案2 2《雨说》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2 《枣核》导学案2 《师说》导学案2 《月迹》导学案2 《雷雨》导学案2 《心声》导学案2 《人和》导学案2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之2 《将心比心》学习指导 《伐子》教学实录 《将相和》教学设计2 《将相和》教学设计2 《将相和》教学设计2 《将相和》教学反思2 将相和教学建议2 《将相和》教学设计2 《鸿门宴》导学案2 《游沙湖》导学案2 《化石吟》导学案2 《沙之书》导学案2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高效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2 《骑桶者》导学案2 诗经《氓》导学案2 《我的四季》教学反思2 《逍遥游》导学案2 《陈情表》导学案2 《苦斋记》导学案2 《将相和》课文导读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2 《长征》节选导学案2 《拿来主义》导学案2 专题《汉字》导学案2 《故都的秋》导学案2 《岳阳楼记》导学案2 《兰亭集序》导学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