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21(苏教版必修2)

小编:

《我与地坛》教案

教学目标:

1、筛选信息,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

2、学习本文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

3、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重点难点:

1、筛选信息,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

2、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珍爱生命

学习过程:

一、 导语

人的一生中可能会遇到许多坎,有的坎如果没有强大的外力也许一生都过不去;人的一生会一种爱,这种爱是大爱无疆,她有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她能帮助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甚至是人生的不幸,这种爱就是母爱。母爱到底能有多大的力量?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学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以后我们自然清楚。

二、作者与地坛简介

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插队的故事》 《夏日的玫瑰》 《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地坛:地坛是北京的一处古迹,和天坛、日坛、月坛等曾经同是清王祭祀的处所,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天坛等几经增缮成为人们游览的热闹场所时,地坛却于风吹雨打中颓圮荒凉趋于沉寂。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借读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今天我们就需要这份沉重,所以希望大家上课时用心思考,用心感悟。

三、老师范读(或与学生一起读)课文的一部分。

思考问题:1、课文第一部分,史铁生在思考那两个问题?思考的结果是什么?在作者的思考过程中,我与地坛有怎样的联系?

四、读完第一部分以后讨论明确:

两个问题:关于不幸?

关于生死?

作者有怎样的不幸?地坛有怎样的不幸?请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失魂落魄的人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地坛: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这个句式的表达特点:

《三国演义》片尾曲: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争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荒城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

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

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

我到地坛去的目的:

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可以说,作者的灵魂在地坛得到了皈依,这也是作者要把文章题目定为“《我与地坛》”的原因。

走进地坛,除看到了地坛不幸的同时还看到了什么?

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评:“我们隐约听到了在宇宙欲望下辗转(为什么用这个词?)的生命,在春天的树尖上呼喊。”“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生命中这样平淡的‘窸窸窣窣’就是一种幸福。史铁生一定就是这样千百遍地说服自己(想了好几年)

正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文章中的地坛概括地说,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用文中的话即为:荒芜但并不衰败。

看到了自己,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感悟到自己心里与这荒园产生了神秘契合,

他通过一些情景直接抓住命运与生死的问题:一个孩子对大树是怎么死的执著地追问;一群在几十年里看去没有什么两样但已生死相继了几十次的鸽子。

两处景物描写的比较(板书)

雕栏玉砌不复在 苍松翠 柏树幽 野草荒藤乐悠悠

四壁朱颜改 正红 沉静

残 阳 蜂飞 蚁动 瓢虫升空 金蝉脱壳

废 园 露珠滚动 满园草木竞相荣

古旧 荒芜 特点 生生不息荒芜但并不衰败

对不幸和生死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作品里包含着对生命的厚重关怀和对终极意义的不懈探索。

(评:生命只是个过程,三个故事:西西弗斯;吴刚,史铁生《命若琴弦》。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是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属于你自己的救赎之路就只有鲁迅的那句话:“直面惨淡的人生”

对于毫无道理可言的“命运”,他表现出了极大的愤怒和很深的无奈,在小说《命若琴弦》中他写下对弹三弦的瞎子,一老一少,祖师留下一张复明药方,需要一千根弹断的琴弦做药引,而当老瞎子终于弹断了第一千根弦时,别人却告诉他,药方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这故事具有的严酷性就在,复明是永远的希望,而失明的现实却无法改变;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与地坛》)史铁生终于理清了纷乱的思路,接下来的问题也就豁然开朗,既然不急着去死,总要在生之时做点什么,面对高位截瘫这样残酷的现实,史铁生选择了写作,但假如不能成功呢?谁也说不准自己追求的目标一定可以到达,因为谁也不是上帝,而这是无妨的,所有的一切尽在于“过程”,以关心目的转向关心过程,你就走出了绝境,“一个只想(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好运设计》)

怎样活?作者怎样想透这个问题的?

幸好有些东西的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问:这几句字面上是说古园形体被肆意雕琢,有些东西却不能改变,请联系作者经历、遭遇说说文句的含义是什么?

被肆意雕琢 不能改变

身残 志不残

故园成为精神乐园

(我常要到那园子去)

人生困境不可根除,这样的认识才算得上勇敢,这勇敢使人有了一种智慧,即不再寄希望于命运的全面优待,而是倚重了人间的爱愿。爱愿,并不只是物质的捐赠,重要的是相互心灵的沟通、了解,相互精神的支持、信任,一同探讨我们的问题。

新境界的另一方面就是镇静,就是能够镇静地对待困境,不再恐慌了。别总想着逃避困境,你恨它,怨它,跟它讲理,其实都是想逃避它。可是困境所以是困境,就在于它不讲理,它不管不顾、大摇大摆地就来了,就找到了你头上,你怎么讨厌它也没用,你怎么劝它一边儿去它也不听,你要老是执着地想逃避它,结果只能是助纣为虐,在它对你的折磨之上又增加了一份自己对自己的折磨罢了。(史铁生)]

十多年来,那一场场常人无法理解、无法想象的病痛,史铁生用一本书淡淡地概括了。命运残酷打碎了他无数的希望,只留下了不多的选择。史铁生选择了写作,他觉得写作“有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说到底是为了谋生”。我相信,这些听来轻松的句子只有在十余年的艰难思索、感悟后才能写出,它们标志着某种举重若轻的成熟境界,让人心灵安慰,给人温暖的启迪。在此种境界的支持下,作者随手写来,却字字珠玑,文字的背后清晰浮现着一个完整、健全的人格。我把《病隙碎笔》理解为史铁生精神追求的真诚言说:超越残疾,超越自我。

第二课时:阅读品味第二部分:感悟母爱:母亲啊,我终于懂你!

一.(带着感情读课文,感受母爱伟大)

我们可以这么说,地坛让我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而母亲则是我不仅活下去,而且应活得更好的精神支柱,是母亲引导我寻找人生的目标,帮我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

1.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讨论]

作者是这样说的:她不是那种光会疼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她是一位不幸的母亲;我们说作者曾有过失望、痛苦,那么他的母亲呢?也有过伤悲。而且要比作者的痛苦更深,因为“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这些话说明了母亲的不幸: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分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岁呀!

她又是一位坚韧的母亲:

本文刻画了一位巨大痛苦,帮助双腿瘫痪的儿子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的母亲形象,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她的母爱深沉而豪不张扬,她的悲苦深沉而不外露,母亲是坚韧的、伟大的。本文歌颂了母爱的崇高、伟大。

文中的这些文字体现了母亲的坚忍:

“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他从来没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2.文章是怎样展现母亲的爱的?[讨论]

从母亲对我的理解这个角度来写母亲对我的关爱。母亲理解我,她保证了我去地坛的权力;她甚至做好了一切母亲都不愿意做的最坏打算,“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她独自承受着儿子残疾及由此带来的痛苦,她活得很苦,但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

母亲是苦难的,但很坚韧;“我”也是苦难的,那“我”该怎么办呢?然而母亲却早早地离去了,在“我”刚刚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无福享受我的一点快乐。看文章相关部分,齐读第14段。“又”想到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写出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悲痛。母亲的死是我的至痛,至痛的心流淌出至情的语言。

[写母爱,并不是母亲直接表现的,而是通过自己心灵的对话,自问自思,从我理解母亲对我的理解这个角度展开。这样写使文章尤为动人。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

3.那史铁生是否一开始就理解母亲的呢?

母亲的爱总是毫不张扬的,母爱的方式总是平凡的,母亲的心总是深沉的,往往要靠做子女的去体会,去设想,去感悟,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有些子女的一些行为令父母寒心,伤心,往往是做子女的不去设想,不去理解,不知这是父母的爱心酿成的。

开始,史铁生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光阴的流转”,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是母亲“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使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在苦难中默默的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母亲的苦难,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我 怎样活?

母亲 以坚韧的意志面对困难

期 盼

张喜琳

月亮期盼星星的陪伴,

星星期盼太阳慢慢升出地平线,

江河期盼奔腾不息永不枯干,

树木期盼大地肥沃伞撑蓝天。

我期盼:

有更多的闲暇,聚在母亲身边

有许多的金钱,免去母亲的操劳

如果这些期盼,仍旧还是期盼,

我只有祈盼——

银发苍苍的母亲,身体康健多活几年!

【小结】

事实上,《我与地坛》也不是一篇通常意义上的写景状物、模山范水的纪游作品,地坛对作家来说,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他已进入到作家生活之中,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作家进入了地坛,地坛成为作家栖居的精神家园。

课文节选自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是文章的一、二两部分,从内容上看是紧密联系的,第一部分是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写了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从主题思想上看,也是浑然一体,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母亲,都给过我生命的启示,可以这么说,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心中永远的地坛。

六、布置作业

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不论是文字表达,还是表现手法,还是思想内容,都有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课后认真阅读的其他几部分(在《读本》上),请大家模仿本文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刻画人物的手法,写一篇作文《重读×××》,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七、结束语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随堂练习】

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完成习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

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与第一段中“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含有同样意义的句子在《我与地坛》也有。请找出来,并简要说明原因。

答:“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所以让儿子一人到地坛去排遣或发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会做出“傻事”。所以暗中关心儿子的动静。

2、第六段中“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D)

A、说明母亲病很危险 B、揭示了母亲不幸的命运

C、侧面表现崇高的母爱 D、揭示母亲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3、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②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答:①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理。

②写出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

4、阅读第三段,从母亲的言谈举止,概括分析母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心理变化是:希望、焦虑--惊喜--兴奋--回到痛苦的现实中。

5、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答:本文刻画了一位忍着肝病的巨大痛苦,帮助双腿瘫痪的儿子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的母亲形象,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她的母爱深沉而豪不张扬,她的悲苦深沉而不外露,母亲是坚韧的、伟大的。本文歌颂了母爱的崇高、伟大。

6、对本文写作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运用衬托的方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母亲的坚韧、顽强。

B、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母亲的崇高形象。

C、采用语言、动作、细节、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D、不是以情节曲折巧妙取胜,而是从“平淡”中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

    相关推荐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我与地坛》学案[粤教版必修一] 《我与地坛》__学案[粤教版必修一] 《我与地坛》表格式教案11(苏教版必修二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案2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2 《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29(苏教版) 《我与地坛》导学案2 《师说》教案21(苏教版必修一) 《我与地坛》教案设计 《我与地坛》教案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2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2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案•学生版) 我与地坛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说课稿2 《我与地坛》教案6 《我与地坛》教案8 《我与地坛》教案11 《我与地坛》教案19 《我与地坛》教案23 《我与地坛》教案4 《我与地坛》教案12 《秋水(节选)》教案教学设计21(苏教版必修3) 《我与地坛》教案3 《我与地坛》教案17 《我与地坛》教案24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我与地坛》教案5 《我与地坛》教案7 《我与地坛》教案9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4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6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5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8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 《我与地坛》教学案例 《我与地坛》教案10 《我与地坛》教案27 《落日》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我与地坛》教学案例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7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21(苏教版必修5) 《我与地坛》学案 《鸟啼》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3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苏教版必修5《斑纹》学案2 《箭与歌》学案(苏教版必修5) 《我与地坛》阅读教学设计 《前方》学案2(苏教版必修1) 《六国论》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祝福》教案25(苏教版必修2)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2 《我有一个梦想》教案19(苏教版必修2) 《鸟啼》教案14(苏教版必修2) 《我与地坛》学案4 《我与地坛》教学案例26 《我与地坛》说课教学设计 《边城(节选)》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图片两组》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说书人》教案教学设计4(苏教版必修2) 《我与地坛》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亡人逸事》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大傻教《我与地坛》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六国论》教案27(苏教版必修2) 《阿房宫赋》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斑纹》教学设计2(苏教版高二必修)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论厄运》教案2[苏教版必修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