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文练习(2)

小编:

同步闯关

1.下面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凝(níng )重 停泊(pō) 婆娑(suō)起舞

B.瞩(zhǔ)目 撰(zhuàn )写 百花凋(diāo )谢

C.噩(è)梦 步履(lǚ) 绿树成阴(yīn)

D.祷(dǎo )告 大厦(shà) 宣告终(zhōng )结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序幕 掩映 装修 心智健全

B.陈迹 管治 易帜 终生难忘

C.终结 废墟 隐秘 表情茫然

D.窒息 退役 紫荆 惊俱万分

3.下面文段空白处依次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______《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______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______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______香港防务。

A.随着 执行 移交 管理

B.伴着 行使 移交 接管

C.随着 行使 转交 接管

D.伴着 执行 转交 管理

4.下文加粗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B.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C.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D.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依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5.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

( )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______。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A.这一次的降旗将永远定格在英国的历史上

B.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C.相伴缓缓而下的旗帜的是充满哀伤的音乐

D.面对下降的旗帜香港有人心里是喜忧参半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9题。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6.选段开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引用“长条盒子”、“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和“数以千计的照片”的中间的一张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最后一句话表达什么感情?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①香港,一个身世十分朦胧的城市。

②身世朦胧,大概来自一股历史悲情。回避,是忘记悲情的良方。香港,没有时间回头关注过去的身世,她只是努力朝前方,紧紧追随着大流适应急剧的新陈代谢,这是她的生命节奏。好些老香港,离开这都市一段短时间,再回来,往往会站在原来熟悉的街头无所适从,有时还得像个异乡人一般向人问路,因为还算不上旧的楼房已被拆掉,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及高架天桥全现在眼前,一切景物变得如此陌生新鲜。

③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我常想总结一下香港的个性和特色,以便向远方的友人介绍,可是,做起来并不容易,也许是她的多变,也许是每当想起她,我就会陷入了浓烈的感情魔网中……爱恨很不分明。只要提起我童年生命背景的湾仔,就可说明这种爱恨交缠的境况。

④说湾仔是一个与海争地的旧区,并不过分,因它大部分土地都是从海夺过来的,老街坊站在轩尼诗道上,就会咀嚼着沧海桑田的滋味。当初在填海土地上建成的房子已经残旧,给人一幢一幢拆掉,代替的是更高更遮天的大厦。偶然一座不知何故可以苟延残喘夹在新厦中间的旧楼,寒伧得叫人凄酸。有时,我宁愿它也赶快被拆掉,可是,又会庆幸它的存在,正好牵系着我的童年回忆。洛克道、谢非道,曾经是有名的烟花之地,自从那苏绍黄故事出现之后,湾仔这个名字,在许多外国浪子心中,引起无数蛊惑联想。每逢维多利亚港口停泊着外国船只时,我就很怕人家提湾仔。我曾经厌恶自己生长在这个老区,但别人说她的不是,我又会非常生气,甚至不顾一切为她辩护。在回忆里,尽管是寻常街巷,都具温馨。现在,湾仔——已经面目全新了,新型的酒店商厦,给予她另一种华丽生命。我本该为她高兴才对,但随着她容貌个性的变易,仿佛连我的童年记忆也逐渐褪色,湾仔已经变得一切与我无干了。

⑤不知不觉,无声岁月流逝。蓦然,我们这一代人发现,自己的生命与香港的生命,变得难解难分。离她而去的,在异地风霜里,就不禁惦记着这地方曾有的护荫。而留下来的,也不得不从头细看这抚育我的土地;于是,一切都变得很在乎。但,没有时间关注过去的身世了,前面还有漫漫的长路要走。

⑥我常对朋友说,香港既是一个朦胧之城,生长在其中的人,自当也是具备这种朦胧个性。香港人不容易让人理解,因为我们自己也无法说清楚。生于斯长于斯,血脉相连着,我们已经与香港订下了一种爱恨交缠的关系。对于她,我们有时很骄傲,有时很自卑,这矛盾缠成不解之结,就是远远离她而去的人,还会时时在心头。

1.第③段“我常常想总结一下香港的个性和特色”,根据文意,香港的“个性和特色”应是_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

2.第③段中,作者说她对香港“爱恨不分明”。这种“爱恨不分明”具体表现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说“我们这一代人”对香港“一切都变得很在乎”,这是因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三项是

( )

A.香港生命的节奏就是发展迅速。旧建筑不断被拆除,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使香港变得陌生而新鲜。

B.香港没有时间关注她过去的身世,是因为她生命节奏快,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

C.香港身世朦胧,香港人个性也朦胧;香港人个性的朦胧来自于香港身世的朦胧。

D.香港随着大流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它的变化又使我爱恨交缠,与香港的生命难解难分。

E.即使回忆起湾仔普通平常的街巷,作者都感到熟悉而温馨。

F.香港故事说的是香港人,香港人的特点就是能紧紧跟上世界潮流的发展。

微型作文

转眼之间,香港回归已经×年了。请收集资料,就×来香港的变化发展作一报道。

参考答案:

1.A(泊“bó”)

2.D(惊惧万分)

3.B 4.D(应为“居然”)

5.B

6.出于一种来源于不安的心情产生的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7.反衬。以有着旺盛生命力的雏菊花在怒放从反面衬托这里曾发生过令人不堪回首的惨剧。

8.以具体的事实揭露法西斯的残忍。

9.表达了作者的悲凉之情。继续运用反衬,点题,也是对人们的提醒。

【拓展阅读】

1.朦胧而多变

2.①旧建筑的存在牵系着我童年的记忆,我庆幸;②新建筑又使湾仔似乎一切与我不相干了,我又难以高兴。

3.①我们的生命与香港的生命已变得难舍难分;②离她而去的,惦记着曾有的护荫;③留下来的,也不得不从头细看这抚育我们的土地。

4.CDF

【微型作文】

提示:报道香港的8年发展,需要注意报道的点面结合展示,不可面面俱到。

    相关推荐

    短文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同步练习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案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 高一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练习 解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2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学案6 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3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后练习答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堂实录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7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堂实录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后解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反思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提示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3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之二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之三 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之一 不是新闻的“新闻”与没有新闻的“新闻”──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独特构思 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备课资料 高中新课标教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学案 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语文版高一必修) 高一语文上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范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2 《别了,“不列颠尼亚”》鉴赏 《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后练习答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6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7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 初二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 客观的事实 主观的印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案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初二语文同步练习:6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平中见奇的佳篇──评析《别了,“不列颠尼亚” 》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之四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之一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之二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之五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学设计 语文版《别了,“不列颠尼亚”》《杂交水稻之父 高一语文上册《别了 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案设计.-教学教案 高一语文上册《别了 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范文 《别了,“不列颠尼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及练习 见证历史,演绎尊严──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 精确·凝练·鲜明·庄重──《别了,“不列颠尼亚”》语言美赏析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同步训练 2016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重点辅导练习:别了,“不列颠尼亚” 2017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重点辅导练习:别了,“不列颠尼亚”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别了,"不列颠尼亚" 让史册永记回归的时刻──评析《别了,“不列颠尼亚” 》 奥斯维辛,历史不会忘记 奥斯维辛的阴影 奥斯维辛集中营 《短新闻两篇》有关资料 《短新闻两篇》写作借鉴 《短新闻两篇》作者简介 《短新闻两篇》作者简介 《短新闻两篇》课文点评 《短新闻两篇》写作背景 《短新闻两篇》写作借鉴 《短新闻两篇》写作背景 《短新闻两篇》课文导入 《短新闻两篇》课文点评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2 “奥斯维辛集中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