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匆匆》教学杂谈

小编:

〖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激活创新思维,让课堂焕发生机·寻找契机,培养能力〗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常常感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其中与语文学科的特点有关─—基础性较强,能力提高周期性教长,但很大程度上却与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有关:讲台上教师机械、呆板的侃侃而谈,讲台下学生规规矩矩的正襟危坐,接受、同化、记忆和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无形中成了知识的“复制品”,在这种教得死板,学得僵硬的课堂教学氛围下,学生的思维缺乏开拓性、创造性。教学没了活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不会高。因此,立足课堂,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成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

语文的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的,更应该是艺术的。一堂课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这堂课就是苍白枯燥,没有生机和活力的。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在课堂教学中,有着许多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寻找其中的切入点,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大胆创造。如在教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时,我针对不同段落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去学习,文中的第二自然段是这样写的:“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在学了之后,我顾作疑问说:“这样的话语太委婉了,我把它改改,你们看看行不行,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的确是没有了,我默默一算,24年的时间从我手中溜去了,时间过得真快啊!真让我大吃一惊!”说完后学生们哄然大笑,然后我要求他们和我辩辩理,顿时课堂便活跃起来了,许多同学都作了精彩的辩述,认识到了文中语言的深动形象。而在第三自然段中,我针对文中的内容,要大家补充几句关于时间流逝的句子,学生们又是自主讨论和归纳:打球时,日子从篮框中过去,上网时,日子从敲击的键盘上过去……既让学生明白了时间去得快,又结合实际得到了思想教育。一堂课就在欢声笑语中过去了。

〖谈阅读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在共鸣中掀起情感之波〗

“人文主义教育”即主张教育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思想感情培养。阅读教学为人文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因为阅读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等基本要素组成的,这些基本要素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教师在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的同时,用激情感染学生、用理性启迪学生,便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深受人文主义教育。

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情绪无时无刻不在感染学生。因此教师要借助阅读材料以充沛的情感感召学生,使课堂形成情感沟通和交流的和谐氛围。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走近作者、解读作者继而理解课文,使老师、学生和作者围绕课文产生激情共振。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作者魏巍作为战地记者亲临了抗美援朝战争,无数次感受军民一家的情怀,体会过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恋。因此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浓浓的爱、深深的情。教师在导读时除介绍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外要给学生传情感染,激起师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阅读后不仅收获语言文字的积累,更受志愿军战士英雄行为的感动,还深受国际主义教育及人间真情的感染。又如学习朱自清的《匆匆》时,学生读到作者从八千多个日日夜夜中产生的感受时联想自己度过的四五千个日日夜夜,就能与作者的感受产生共鸣,悟出“只争朝夕”的道理。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营造氛围、调动感情、恰当点拨,学生在此环境下进行阅读活动不仅能触发语感、领悟语境,更能陶冶情操、受到人文主义教育。

〖课堂评价语言的艺术特点·活,评价语言要灵活,富有生机〗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对学生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课堂上,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教师评价直接关系到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了确实提高评价语言的实效性,我认为课堂评价语言应体现巧、活、实、准、新的艺术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运用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使学生如坐春风,课堂内充满勃勃生机。如,支玉恒老师《匆匆》一课中评价语言就非常生动灵活、富有表现力和感召力。“补得很好,接着来。(生继续读)”“真好,真想再听一听,(指另一生)你再来一次”“你很聪明!”“对,你由‘头涔涔’想起一个词‘汗涔涔’,你想到了可能是额头上渗出了汗水,但是不是大汗淋漓呀?”“对你又启发了我,我从‘泪潸潸’上我又想起了一个成语,说‘潸然泪下’,是不是眼泪横流啊?”……支老师在教学中就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灵活机敏地处理一些生成问题,幽默含蓄地评价语言扭转尴尬局面,所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所以整个课堂活泼而有序。

〖浅谈语文教学的朗读训练·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教读课文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匆匆》这篇课文,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自己度过的四五千个日日夜夜,从而与作者的感受产生共鸣,也悟出时间不等人等道理。以及朗读的时候还能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的人和事。如读《三克镭》一文,读懂了通过这三克镭所反映出来的居里夫人的高尚品格,还可以想开去,想到居里夫人的其他感人事迹,想到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和英雄模范人物,想到科学技术方面的新发现,新成果,甚至想到与居里夫人的品格截然相反的言行。如种种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的现象,感到这样做的人是多么丑恶,多么可恨。

朗读课文的时候,既读进去,又想开去,深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更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既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结合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阅读教学之浅见·品读感语,陶冶情操〗

教育教学必需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才能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思想方面取得进步,完成学习任务。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在阅读教学中,按每一篇课文的不同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优化阅读教学。现在,我就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谈谈一些做法。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学会读写。读好一篇课文,让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内容,领悟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思路,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同时思想也得到启迪。教学时抓住重点句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情,从读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如教学《匆匆》一课时,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喜欢的句子,并有感情地读出来。有学生说:“我喜欢的句子是──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绿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问:“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吗?”学生说:“我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了时间一去不复返,它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于是,在学生感悟句子的基础上,我让他仿照这个句子进行仿写。学生思考片刻后回答:“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朋友散了,有再聚的时候。”我立刻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与赞赏。其他同学见此情景,情绪激动,也跃跃欲试。教室里一双双举起的小手已显得迫不及待了。我借此契机让学生们利用文中的优美的句子自己仿写,创造胸中迸发的诗句。这节课,学生们沉浸在诗的氛围之中。

正确处理语文的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采用读、说、写相结合的方式,让文中所抒发的情感真正与学生的心灵交融。通过这样的氛围,怎能不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呢?

〖反思课堂教学的“尊重”〗

自从进入课改以来,教师对学生的平等意识增强了,注意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了。但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不管是好是坏,都一味送以“你真棒!”“好极了!”“掌声鼓励!”等却时有发现。

当学生的表现很精彩时,教师的鼓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带动其他学生。然而,当学生回答并不正确,甚至出现错误时,教师仍一味地表扬,这不良后果是不言而喻的。例:一教师在教学《匆匆》一课后,出了一道拓展题“假如朱自清就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有一个学生说希望朱自清能珍惜时间,不让时间白白流失。由于教师没有及时评判,结果就有许多学生给朱自清提建议,教他应如何珍惜时间,甚至还有学生指责朱自清不爱惜时间。教师设计这题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体会到朱自清不愿虚度年华的情感,学习他珍惜时间。可是由于没及时评点,结果适得其反。无独有偶,一位老师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时,一生发表了自己的独立见解:认为邱少云在完全可以保住生命的情况下,却被活活烧死,是犯傻。老师却大加赞赏,夸那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学生回答的内容不闻不问,只一味的求“新”求“异”。这是一种作秀,它违背了课改的初衷。《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求索习作魅力 彰显习作个性·加强语言训练,提高思维水平—让学生善于习作〗

有时候,只要把心胸敞开,快乐也会逼人而来。这个世界,这个人生,有其丑恶的一面,也有其光明的一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随处皆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雨有雨的趣,晴有晴的妙,小鸟跳跃啄食,猫狗饱食酣睡,哪一样不乏人觉得快乐?值得思索的是,置身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实文化生活中的我们及我们所面对的小学生怎样自主地调动一切感觉去切身感悟周围的生活,不断获得“自然得之予己的愉快”,并将这种感受自然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呢?

美国教育家西奥多·海伯说:“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要想写得实在并富有想象力,那就必须在思想上想得实在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一个学生要想较好地学习习作,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这是一条规律,其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因此,在教学中即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鲜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那么,怎样做才能在语言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呢?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精神内核。我们不妨将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考虑,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作文所需要的谴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

教学一篇课文,不仅是在提高阅读能力,同时也在为习作积累语言、锻炼思维,学习表达方法。我是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

1、要整体感悟:

我们学习语文大抵要经历“直觉—积累—顿悟”的过程。小学生年龄小,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汉语言文字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因此在教学中,直觉感悟往往要比理性的逻辑思维更加重要。学习汉语言的最佳方法是熟读精思。“书忌耳传,学贵自悟”,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的感悟。如《匆匆》一课,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时间的永恒,人生的短暂。并且联系课文内容谈自己的见解,从而更进一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再加上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达到教师、学生与作者情感和谐统一的时候,学生就会产生精神上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不仅会使学生学会准确表达,提高思维的深刻性,而且可以使学生将读书视为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需求,继而帮助学生养成不断读书、终身读书的习惯。

2、重学科交融:

语文课上融合了音乐、美术、实验等学科的内容后,学生就会处于“自然放松”而又“集中精力”的状态。如在教学《匆匆》一课时,我利用优美的音乐伴着范读课文,让学生想象一个个生活场景,学生随着音乐的舒缓、节奏的快慢用真情体验时间的宝贵,时间的稍纵即逝,语文课上充满了情趣。课下学生回味无穷,这无疑会大大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浓厚兴趣,不断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相关推荐

    《匆匆》其它杂项 《匆匆》其它杂项 《匆匆》其它杂项 《匆匆》其它杂项 《匆匆》教学得失谈 《匆匆》 匆匆 匆 匆 匆匆 匆匆 《匆匆》 匆匆 匆匆 匆匆 《匆匆》教案 《匆匆》教案 展开想象的翅膀——谈教学《匆匆》 展开想象的翅膀——谈教学《匆匆》 匆匆 匆匆 匆匆 匆匆 匆匆 匆匆 匆匆 匆 匆 匆匆 匆 匆 《匆匆》教学重点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教学实录 《匆匆》教学实录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实录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札记 《匆匆》教学札记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 匆匆 匆 匆 匆匆 匆匆 匆匆 匆匆 匆匆 匆匆 《匆匆》教案 《匆匆》教案 《匆匆》教案 《匆匆》教案 匆匆教案 《匆匆》教案 《匆匆》1 16、匆匆 《匆匆》教案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实录 《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教学实录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札记 《匆匆》教学札记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案例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教学实录 《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