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说木叶知识点

小编: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小编给同学们整理了说木叶知识点,同学们赶快一起来阅读吧!

【原文欣赏】《说木叶》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 ” 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 萧纲 )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 )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 )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 )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 “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 ( 周邦彦《满庭芳》 ) 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 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曹植《美女篇》 ) 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 吴均《青溪小姑歌》 ) 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简介:

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背景: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是不一致的。

字词:

灼灼

寒砧

窸窣

冉冉

翩翩

征戍

袅袅

漂泊

不落于言筌

皎皎

橘颂

心有余悸

窸窣

桅杆

蛊惑人心

寒砧

迢远

接踵而至

1.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随着北半球地区暑热______、秋凉渐近,甲型H1N1流感正进入了新的蔓延期。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唿吁高度警惕甲型流感的“第二波”蔓延。

(2)他根据新疆区域特点,推行乔、灌、草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有效______了沙漠化的推进,稳定和扩大了绿洲,使局部地方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局面。

(3)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复杂的地质条件,她率领科技人员克服了病痛的折磨,在______的工作环境中,为油气田的开发作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贡献。

A.消逝 遏止 艰苦

B.消失 遏止 坚苦

C.消失 遏制 艰苦

D.消逝 遏制 坚苦

好了,说木叶知识点就给同学们分享到这里了!

    相关推荐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六单元师说知识点 粤教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师说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咬文嚼字知识点 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药知识点 苏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亡人逸事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五单元知识点讲解 高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说“木叶”》课文解读 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知识点分析 苏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边城知识点 语文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师说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读伊索寓言知识点 苏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祝福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吊古战场文知识点 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变形记知识点 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在柏林知识点 粤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论毅力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五单元鸿门宴知识点 粤教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劝学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二单元知识点讲解 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哦香雪知识点 沪教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六单元师说知识点 粤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逍遥游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五单元过秦论知识点 人教版高三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报任安书知识点 粤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赤壁赋知识点 粤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与妻书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六单元阿房宫赋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米洛斯的维纳斯知识点 粤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阿房宫赋知识点 粤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三单元说不尽的狗知识点 人教版高三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屈原列传知识点 苏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荷塘月色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二单元拿来主义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二单元我若为王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二单元知识点解析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二单元庄周买水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五单元兰亭集序知识点 粤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项脊轩志知识点 粤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三单元渐知识点 苏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金岳霖先生知识点 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六单元书愤知识点 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六单元登高知识点 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六单元塞下曲知识点 一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人教版) 语文一年级上学期知识点第四单元冀教版 鲁人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二单元套中人知识点 人教版高三年级语文下学期一单元语文与文化知识点 语文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三单元知识点 高三语文必修五说木叶知识点(人教版) 一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人教版)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知识点(第六单元) 苏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听听那冷雨知识点 苏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三单元落日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二单元失街亭知识点 苏教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白发的期盼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二单元剃光头发微知识点 语文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劝学知识点 语文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鸿门宴知识点 粤教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过秦论知识点 人教版高三年级语文下学期一单元宇宙的未来知识点 苏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知识点 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二单元致橡树知识点 人教版高三年级语文下学期三单元诉肺腑知识点 人教版高三年级语文下学期二单元语言与文学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六单元种树郭橐驼传知识点 鲁人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二单元琵琶行知识点 鲁人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二单元鸿门宴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沪教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六单元劝学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三单元物种起源导言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六单元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 人教版高三年级语文下学期三单元香菱学诗知识点 苏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三单元六国论知识点 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六单元终南山知识点 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六单元从军行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语文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原君知识点 人教版初一下学期第四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 语文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淝水之战知识点 苏教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作为偶像知识点 人教版高三年级语文下学期三单元宝玉挨打知识点 鲁人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二单元张衡传知识点 人教版高三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信陵君窃符救赵知识点 解析小学一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人教版) 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二单元上海夜歌知识点 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五单元项脊轩志知识点 一年级第二单元下册语文知识点人教版 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五单元登快阁知识点 语文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崔杼弑其君知识点 人教版高三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报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 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高三年级语文下学期一单元熵一种新的世界观知识点 苏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二单元遭遇战争知识点 苏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二单元安妮日记知识点 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五单元八声甘州知识点 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六单元过华清宫知识点 北师大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苏武传知识点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