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公式

小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编者按】病句,就是有毛病的句子。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或客观事理的句子都是病句,前者叫语法错误,后者叫逻辑错误。常见的病句种类有:(1)词序颠倒;(2)前后矛盾;(3)成分残缺;(4)指代不明;(5)标点错误;(6)关联词用错;(7)重复啰嗦;(8)搭配不当;(9)归类有误;(10)不符合事实等。

以下是天天学习网为同学们整理的一些病句的修改的技巧,希望能帮助同学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

一、句子中出现了并列短语时

句子中出现了并列短语时,可能有三种情况:

1:并列成分的包含问题。如“我上街买了些蔬菜、花菜和小白菜”,“蔬菜”和“花菜、小白菜”之间有包含关系,不能并列。

2:各并列成分的语序问题。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童年、中年、少年、青年和老年几个阶段”,那“中年”就只能放在“青年”之后。

3:并列短语前后搭配的当否问题。这是高考中关于并列短语考法中的最重要的一种考法。如:

①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持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1999年全国卷)

分析:①中“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是一个并列短语,但只有“官兵”能“放弃休假”,“消防车”却不能;

练习:

①中国国防科工委官员介绍说,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成功发射、应用及运行,使得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中国的地球卫星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②南水北调工程将建立良好的运营、管理和筹资机制,引导社会各方资金投入,从而形成水利 建设和用水的良性循环。

③我们要大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职员的专业技能,注重培养职员诚信、善良、敬业、务实的精神。

二、句子中出现正反两方面的词语时

句中有“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等肯定与否定、正面与反面相叠的词时,可能要考正反两方面的前后呼应的当否问题。句子中的正反两方面的词语一般要讲求呼应,否则将视为病句。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呼应有明呼应和暗呼应之分。明呼应就是指前后都出现正反两方面的词语,暗呼应就是后面不出现正反方面的词语,但是能从语意上体会出正反两方面的含意。

例如:机器质量的好坏是保证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前面“好坏”是两面,后面也应在“生产”前加“能否”,形成两面)

练习:

①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②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强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

(分析:①。②中的“能不能”,③中的“能否”后面均无表示正反两方面的呼应的词语、故视为病句。)

三、谓语是“是”、“成为”时

如果句子的谓语是“是”、“成为”时,要考虑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是否一致。一般的规律是:主语和宾语应该都表示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或都表示某行为活动。

例如:今年麦子的收成是几年来麦子收成最好的一年。

分析:本句从外形上看,“是”将主语“收成”和宾语“一年”等同起来,表示同一关系,但是它们不是同一关系。可以删去“一年”或“麦子的收成”。

练习:

①三年的昆明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每到这个时节就会有在批的中外游客幕名前来。

②每年9月至于10月的米亚罗,气候宜人,撩人情思的红叶、古尔沟的温泉使人留恋的藏羌风情,是旅游的黄金季节。

四、句中出现“与”、“和”、“对”、“对于”时

如果句中出现“与”、“和”、“对”、“对于”时,要考虑主客位置是否倒置。

①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

分析:本句表达比较,本来要表达的是“今年”和“去年”比较,“今年”的情况怎样,但是因为有了“和”,却表达成了“去年”的情况,所以要将这两个词语换位置。

练习:

①我生在武汉,长在武汉,黄鹤楼的传说对我并不陌生。

②数码媒体艺术,大多数人还是比较陌生的;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在中国正日益受到关注和发展。

③“全面健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于我们感到十分亲切;它已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中奋斗的行动纲领。

④改革公费医疗制度,实施医疗保险的问题,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愉快接受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做好解释工作。

    相关推荐

    2017中考:语文阅读答题公式 高中语文说明文阅读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的答题方法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说明文阅读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2016) 2017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一新生必读:高中语文答题公式 关于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的满分攻略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答题公式 高考语文必读:考试中的答题公式 2016年高考必读:语文答题公式 2015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辅导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的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2017高考语文必背考点:阅读题常见题型答题公式 语文答题公式 2016高一语文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技巧之说明文阅读 2017年高考语文答题公式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 中考说明文阅读指导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考点及技巧 说明文阅读技巧 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目的解答模式 中考说明文答题技巧 说明文阅读要点 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高一语文学法:掌握高中语文答题公式一 高考语文必背答题公式(八) 高考语文必备的答题公式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阅读答题公式及模板(二)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点 2016语文高考冲刺答题公式 高一语文学法:掌握高中语文答题公式二 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病句修改技巧 高考语文必背答题公式(七) 高考语文必背答题公式(九) 2017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必背答题公式(十) 2021口语交际题型答题公式:劝说语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总汇 全国各地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精选(1) 高考语文必背答题公式(十二) 高考语文必背答题公式(十三) 高三生必知答题技巧:高考语文答题公式 高一新生:提前掌握高中语文答题公式 中考语文阅读题技巧与答题格式2106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基础知识 高考语文必背答题公式(十四) 中考语文万能答题公式汇总 中考语文阅读题技巧与答题格式2016 高一新生提前掌握高中语文答题公式 2016年高考语文答题公式必背 最经典的初中语文答题公式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方法:高中语文答题公式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小说篇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各类阅读题 高考语文必背答题公式(十一) 2016年高考语文必备答题公式 有关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分析 高中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归纳 中高考语文答题要点分享(公式总结)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分享 中考说明文阅读解题技巧与经典例析 说明文阅读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说明文及其阅读方法 说明文阅读知识盘点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小说篇(三) 2017年高考语文学习技巧:怎样答好高考语文说明文阅读 2017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思路和模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小说篇(四)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小说篇(五) 初中语文备考指导:说明文阅读攻略 高考语文各题型答题技巧说明汇总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小说篇(一)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小说篇(二) 说明文阅读技巧和方法总结2021 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得分技巧 2017年中考语文说明文的答题技巧 初中说明文阅读题考点分析及技巧指导 高中语文知识考点整理:高考语文答题公式总结 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2016届高三生必知高考语文答题公式 语文学习方法分享:高一语文答题公式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阅读题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2017年高考生必知高考语文答题公式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一)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二)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题的解题方法详解2021 中考语文辅导说明文阅读解题方法与技巧分享 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说明文阅读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