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木兰诗》简介

小编:

北朝长篇叙事民歌。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从宋代起,就有不同记载和争议。始见于《文苑英华》,题为《木兰歌》,以为唐代韦元甫所作。《古文苑》题为《木兰诗》,以为“唐人诗”。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据诗中“可□大点兵”语,认为木兰“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则认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类,“已似太白,必非汉魏人诗”。此后,历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说,但宋代黄庭坚已指出此诗并非韦元甫所作,而是韦“得于民间”(《题乐府〈木兰诗〉后》)。《乐府诗集》列入《梁鼓角横吹曲》,亦题《木兰诗》,云是“古辞”,并引陈释智匠《古今乐录》说:“木兰,不知名。”按《旧唐书·韦元甫传》载,韦曾任浙西观察使、淮南节度使等职(黄庭坚谓韦任朔方节度使,误)。又据《旧唐书·音乐志》所载,可知梁代和北朝乐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际鲜卑歌”,且多“可□之辞”。因此,《木兰诗》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鲜卑歌。流传江南,译为汉语,曾入梁代乐府,后又散落民间,而到唐代为韦元甫重新发现,并拟作《木兰歌》1

首(《文苑英华》)。至于“朔气”二句这样的对偶诗句,齐、梁诗中已经习见,自是文人加工痕迹。所以现代学者大多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对木兰的讴歌,显然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它“事奇诗奇”(沈德潜《古诗源》),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诗中用拟问作答来刻画心理活动,细致深刻;用铺张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而运用精练的口语,不仅道出一个女子口吻,也增强了叙事的气氛,更显民歌的本色。它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

《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冈)有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并引杜牧《木兰庙》为证。其后,据地方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县、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立庙奉祀木兰,反映出《木兰诗》的深刻影响。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同时,早在韦元甫拟作之前,杜甫《草堂》诗抒写迁居草堂的欢欣情景,已明显汲取了《木兰诗》描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表现手法。至于元稹《估客乐》“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以及白居易《戏题木兰花》“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都可见出《木兰诗》在中唐已脍炙人口。

    相关推荐

    第10课《木兰诗》课文简介 波兰简介 木偶简介 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 10木兰诗 富兰克林简介 诗歌简介 《木兰诗》解词 《木兰诗》起源 《木兰诗》教案 《木兰诗》说课 《木兰诗》剖析 《木兰诗》教案 《木兰诗》赏析 《木兰诗》教案 《木兰诗》教案 《木兰诗》教案 《木兰诗》原文 《木兰诗》教案 《木兰诗》译文 诗歌简介 唐诗简介 《马诗》诗人简介 《木兰诗》教案10 《木兰诗》教案13 《木兰诗》教案4 《木兰诗》教案5 《木兰诗》教案6 《木兰诗》教案14 纳兰性德生平简介 《木兰诗》导学案 《木兰诗》教案1 《木兰诗》教案2 《木兰诗》教案3 《木兰诗》教案3 《木兰诗》教案8 朦胧诗简介 《木兰诗》教案2 《木兰诗》教案2 《木兰诗》教案11 《木兰诗》教案3 《木兰诗》说课稿 朦胧诗简介 朦胧诗简介 朦胧诗简介 《蜂》诗人简介 《木兰诗》结构分析 《木兰诗》人物描写 《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学法指导 《木兰诗》学法指导 《木兰诗》教学实录 木兰诗 教案示例 《木兰诗》教材理解 《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学法指导 《木兰诗》习题精选 《木兰诗》同步练习 《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导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实录 《木兰诗》的艺术美 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课堂实录 《木兰诗》整体把握 《木兰诗》教材理解 《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