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小编: :admin

教学现场:

一、铺垫定向

学习课文前,组织学生默写词语:半截、蜡烛、绝密、绝妙,其中“绝密”“绝妙”由教师说意思,学生根据意思写词语。默写完毕进行评点,强调“蜡”是“虫”旁,“绝密”的“密”是山字底。

师:现在谁能说说,课文中的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说的时候尽量用上“绝密”“绝妙”这两个词语。

生:这半截蜡烛藏有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这是伯诺德夫人想出的一个绝妙主意。

生:伯诺德夫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注意,她将装有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了半截蜡烛里。

师:你把“绝妙”放到了前面,同一个意思常常有不同的说法。那么,这个绝妙的主意就绝对保险,万无一失了吗?(生:不是)快速默读课文,看看它存在什么隐患。

(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教师出示:“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师:这情报也许是自己部队的作战计划,也许是敌人的又一个阴谋行动。现在,蜡烛已经被敌人点燃!(引读)万一蜡烛——(生齐读: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这样——(生齐读: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便围绕着这半截蜡烛打响了——

(播放课文3—7自然段配乐朗读录音)

二、研读探究

师: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概括自己听了这个故事的感受,你们选择哪个词?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惊险”。

生:我选择“紧张”。

师:换个角度再想想。

生:我觉得他们一家很“机智”。

生:我觉得他们一家很“沉着”。

师: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体会。我们首先来看看当时的情况怎样惊险。请边默读边体会。

(学生读书体会,读后重点引导交流“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一句)

师:“发出微弱的光”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蜡烛就要燃烧到金属管了,就要自动熄灭了。

生:意味着秘密就要暴露了。

生:意味着情报站就要遭到破坏。

生:这还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就要结束了。

师:很会读书,注意了联系上文思考。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意味着……意味着……意味着……”(生答略)

师:能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此时的险情吗?

生:千钧一发

生:危在旦夕

生:万分危急

师:火焰噬着蜡烛,也炙烤着伯诺德夫人的心。谁能读出当时的“险”的?(朗读该句,指导用虚声表现险情,着重指导读好“微弱的光”“最可怕的东西”“提到了嗓子眼上”)

师:面对险情,母子三人各自想出了不同的办法与敌人周旋,看起来方法不一样,但“不一样”中是否也有着某些“一样”呢?默读课文,仔细想想。

生:他们的目标一样,就是保住蜡烛。

生:他们一家的心情是一样的。(师追问:怎么一样?)他们当时心里都很着急。

生:课文中说两个孩子“脸色苍白”,“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这些都看出他们当时心里很紧张。

师:他们的紧张心情表现在神情举止上了吗?默读课文,口头填空。(出示)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伯诺德夫人(轻轻)把蜡烛吹熄。

在斗争的最后时刻,杰克(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完,得到同意后,(镇定)地端起烛台上楼去了。

(学生口头填空)

师:看看他们三人的表现,这方面有一样的地方吗?

生:他们都表现得很镇定,不慌不忙。

师:选择一个人物说说。

生:儿子杰克的表现给我的印象很深。(读第5自然段描写杰克的句子)杰克在自己的计谋没法实现的情况下,能够随机应变。尽管厄运即将来临,可他仍是那样“从容”,“默默地坐待着”,一点都没有反常的表现。

师:杰克默默坐待着什么“厄运”?请“瞻前顾后”思考。

生:杰克默默坐待的厄运是蜡烛熄灭,秘密暴露,情报站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很从容,“默默坐待”。(教师指导朗读)

生:我特别欣赏小女儿杰奎琳。在当时那样紧张的情况下,她小小年纪竟然表现得如此机智。

师:“瞻前顾后”,联系第7自然段,你们体会会更深。大家一齐读第7自然段。(生读)读到这儿,你在想什么?

生:我想说,好险哪!

生:我终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师:就请你们带着自己的这些想法再读。(生齐读第7自然段)

我们来看看伯诺德夫人她的表现,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学生各自试读)

生1:(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生2:(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

生3:(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生4:(将“先生”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有礼貌的样子。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生: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

生: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的。

师:我们体会到了一家三口的紧张心情,又感受了他们临危不惧的从容神情,从他们与敌人的反复周旋中,我们是不是还有别的感受。

生:我觉得他们一家都很有智慧。他们想的方法都很巧妙,没有引起敌人的怀疑。

(指导学生分别体会杰克、杰奎琳的表现)

师: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

师:有不同观点吗?(学生开始沉思)

生:我认为杰克也有功劳。

生:还有母亲呢。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杰奎琳,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杰克、母亲也功不可没。要说服对方,就必须占有充分的根据。想想,根据在哪里?

生:在课文中。

师:还是逐字逐句读吗?(生摇头)对,学习得讲究方法。请大家快速读相关的部分,寻找到需要的内容后,再仔细琢磨。同学间也可以商量商量。(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生1:我认为最后的成功应该是全家人的贡献。你想,儿子杰克在当时的情形下,如果不是那样“从容”,不就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吗?

生2:还有妈妈呢。她也是表现得那样镇定,一开始是“轻轻”把蜡烛吹灭。

生3:还有,一开始妈妈从厨房取出了一盏油灯,这样,后面小女儿杰奎琳才有可能取走蜡烛。

生4:我觉得还有一点不可忽视。课文最后说小女儿正当“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呀!那么是谁赢得了这一点时间呢?是妈妈。她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

师:大家前后联系起来思考,非常好。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一点。

生:两个孩子都还小,在敌人面前为什么能这样镇静呢?我想,那是在母亲长期的影响形成的。

生:再说,把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本来就是母亲想出来的。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没有最后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后果不还是不堪设想吗?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

生: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做出了贡献,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

生:情报站的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综合想象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部电影,你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该是什么?闭起眼睛想想。

生1:是那半截蜡烛。蜡烛是贯穿整个故事的,蜡烛牵动着大家的心。

生2:我觉得是墙上的一面钟,“滴答滴答”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响,伯诺德夫人和两个孩子的心越来越紧张。

生 3:我眼前总是闪过的是德国军官的阴险的眼睛。伯诺德夫人总觉得他们似乎发现了蜡烛的秘密。

师:你们都是出色的导演。虽然镜头不一,风格有别,但我感觉你们的意图都是一样的,能说说吗?

生1:我们都是为了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生2:我们都是为了突出当时的危险,表现人物的紧张。

师:蜡烛在燃烧,火苗在跳动,烛油在流淌,屋子里是那么安静,连空气似乎都凝固了。然而,他们一家三口的内心却像风暴一样。接下来,咱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想象他们当时的心理,好吗?(生:好)我先说还是你们先说?(有学生说老师先说)

师:好,那我就试着说说当时伯诺德夫人的心理。——这可怎么办才好?…… 两个孩子脸色苍白,杰克、杰奎琳,你们可千万不能慌。…… 得赶快想个法子,不管怎样,一定要镇定,不能让敌人瞧出破绽。哎呀,杰克,你干嘛站起来,你要干什么?杰克,真是好样的。……蜡烛啊蜡烛,你烧得慢一点儿……怎么,强盗们恶狼般的眼睛正盯着蜡烛,难道他们发现了什么?就要烧到金属管了,快想法子,决不能让情报落在敌人手里!杰奎琳的眼睛在发亮,哦,她说话了。谢天谢地,敌人没怀疑。情报保住了!狗强盗,你们要完蛋了!(学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看来还比较成功,请你们给我总结总结经验吧。

生:周老师想象的内容很合理,是有根据的想象。

师:你真了解我,我想象时就注意了“瞻前顾后”。

生:我觉得周老师想象的内容紧张但不慌张,而且声情并茂。

师:谢谢夸奖,我一定再接再厉。下面,就请同学们从杰克、杰奎琳中任选一个,当然也可以挑战我,选择伯诺德夫人,“瞻前顾后”,想象心理。

(学生在小组里热烈想象描述,后指名数人全班交流,略)

四、课后作业

师: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几个人合作,将故事排成课本剧演一演。

专家点评:

国 家 督 学 成尚荣 评析

特 级 教 师 赵景瑞 评析

一堂充满智慧的语文课

成尚荣

周益民老师的这堂语文课充满了智慧,应该充分肯定是一堂好课。

这堂课的智慧在哪里?首先在于他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整堂课充溢着老师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充分信任。他和同学是一种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今天的这堂语文课,给我具体地感受到周老师是一个长大的儿童,亲切、宽松。周益民老师把理念内化了,已转化成为一种信念,成为他人格的一个特征。因此他这种对孩子的爱是自然的,是真实的,是真诚的。爱和美德是一种智慧,智慧来自教育理念。

第二,语文提倡个性化的阅读,要有个性体验,应该有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这种多元的、开放的教学情境,显现了价值的多元,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如果离开文本,离开文本的语境,离开文本的主旨,让学生去多元探索,没有对基本价值观共同的、深入的认识,我们学生的价值观怎么建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建设怎么去落实?周老师紧紧把握住这半截蜡烛如果保不住就会怎么样,情报站被破坏了,机密泄露了,一家三口的生命也就不能存在了,暗含着要爱自己的祖国,要爱自己的民族,在凶恶的敌人面前,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怎么去维护祖国的荣誉,去维护祖国的尊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对祖国处在危急时刻每一个人所共同承担的责任。这些话周老师在课堂上没有讲,但是他已经反复让学生朗读了。分析母子三人的表现,他是紧紧围绕着这一点展开的。语文课不是不要思想品德教育了,问题是怎么去体现。我以为周老师处理得非常好,他是有智慧的,是有深度的。

第三,智慧在周老师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比较准确的把握上。课堂要生成,就像周老师讲的往往有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但是这“无法预约的精彩”怎么生成,生成以后怎么去把握?需要在对课文深入理解、分析把握的基础上才可能生成,否则这个生成是偶然的、随意的。而且这样的生成一旦冒头不能敏锐把握住。周老师抓住两个词语“绝密”“绝妙”,抓得好。当然后面扣得不够紧。这个“绝妙”不仅指母亲把情报放在半截蜡烛中是绝妙的,后面三个人去保护它也都是非常绝妙的。他点得还不够到位。这两个词语让学生听写,不是直接报词语,是根据意思概括出词语。再比如“母子三人保护半截蜡烛的做法是不同的,但是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好,当然我觉得应该让学生首先说说不同在哪里。不同在哪里,各有各的智慧,这篇课文给我感觉母子三人都是有智慧的。尤其是“是谁救了大家”,这个问题的抛出引起了大家的讨论。再有让学生想象各人的心理。这一环一环紧紧扣住语文课中的主要话语引导学生去阅读,去讨论,去展开。特别是母亲的话突出哪个重音,实际上突出不同的重音都是有道理的,都是个性化学习。

当然我希望周老师这堂语文课要更加沉稳一点,还可以再精细一点。有些词语要扣得更紧一点。“妈妈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的“急忙”,“轻轻把蜡烛吹熄”,“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小女儿“娇声地”,为什么要娇声?迷惑德国鬼子。像这些词语要抓住。

依托文本,创设用语空间 --赵景瑞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阅读的文本就是实践用语最方便、最经常的资源。周益民老师执教的《半截蜡烛》就充分体现了这个新理念,依托文本,为学生创设学语言、用语言的广阔天地,很会“借鸡下蛋”,是这节课的主要特色。

上课伊始,周老师启发孩子用上文本中的“绝密”“绝妙”说出半截蜡烛的特点,是在训练用语造句。

听了配乐朗读课文,又激发孩子“想说点什么”,练习用生动的语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当教学“蜡烛就要烧到金属管”这部分时,周老师又让学生用一个词语形容此时的危险。“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的展现,实践中调动了学生积累的语言。

当“绝密文件安然无恙,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时,老师又投下了一个激疑的石子:“是谁保住了机密,挽救了一家人?”一石激起千层浪,精彩的多角度辩论开始了……

周益民老师能够依据课文的思想内容,作为学生用语的话题,展现了一个个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相关推荐

    《半截蜡烛》课堂实录 半截蜡烛教学实录 《半截蜡烛》第一课时 《半截蜡烛》第一课时 用半截蜡烛教《半截蜡烛》 《半截蜡烛》教学实录 1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 半截蜡烛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 半截蜡烛 《半截蜡烛》 《半截蜡烛》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半截蜡烛精品教案11(第二课时) 半截蜡烛精品教案12(第二课时)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半截蜡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精品教案10(第二课时)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半截蜡烛精品教案9(第二课时) 《半截蜡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3.半截蜡烛 《半截蜡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五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四 23《半截蜡烛》 《半截蜡烛》说课稿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六 《半截蜡烛》老师语录 半截蜡烛 教案 《半截蜡烛》教案之二 《半截蜡烛》课本剧 《半截蜡烛》说课稿 《半截蜡烛》评课稿 半截蜡烛说课稿 《半截蜡烛》教案 半截蜡烛教案 半截蜡烛说课稿 半截蜡烛教案 《半截蜡烛》教案 《半截蜡烛》教案 半截蜡烛续写 《半截蜡烛》教案 《半截蜡烛》续写 《半截蜡烛》课文原文 半截蜡烛说课设计 《半截蜡烛》练习 《半截蜡烛》续篇 《半截蜡烛》课文原文 《半截蜡烛》课堂教学成长纪实 《半截蜡烛》课文题解 半截蜡烛导学案 《半截蜡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半截蜡烛》说课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之二 《半截蜡烛》教学案例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之二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之二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案例 《半截蜡烛》教学建议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案例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