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摭拾《床》之古义

小编: :admin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是李白的名句,人们是最熟悉不过的了,然而对于诗句中的“床”,却一直被许多人误解为睡觉的床。

床,早在古代可不是用来睡觉的,却是供人坐卧的器具,因而“床”的古义与现在是有区别的。《说文》解释为:“床,安身之坐者。”因此,在一些作品中遇到“床”字,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供人坐卧的器具。如《孔雀东南飞》中“媒人下床去”,贺铸的《凌歌》中“量船载酒,赖使君、相对两胡床”,朱敦儒《念奴娇》中“照我藤床凉似水”,李清照《孤雁儿》中“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等诗句中所提及的“床”、“胡床”、“藤床”都是这种供人坐卧的器具。

床的使用历史很早,传说是上古时代的神农氏发明的床。从战国一直到东汉之前都没有椅凳,这个时期的“床”包括两个含义,既是坐具,又是卧具。汉朝以前,中国人的坐卧方式是席地而坐,待客均在主人睡卧周围。久而久之,形成了待客的等级观。三国时期是中国低矮家具的形成期,人们多以席地坐卧为主。所以在古典文献中也就出现了“筵席”一词。东汉郑玄注《周礼》时解释说:“筵亦席也,铺陈曰筵,籍之曰席,筵铺于下,席铺于上,所以为位也。”

《现代汉语词典》对“床”的解释为:①供人躺在上面睡觉的家具。②像床的器具:冰床、机床。③某些像床的地面:苗床、河床。从古至今,由“床”引申而来的义项有很多,如像床的器具:琴床、机床、车床、笔床、橹床等。宋·陆游《入蜀记》:“二十日倒樯竿,立橹床。”“橹床”,是安在船上或船旁比桨要长要大的工具,需用底座固定,这种底座称为“橹床”。所以由“床”构成的复合词的中心义是:起安稳作用的底座。如“牙床”是生长牙齿的底座;如“灵床”,是放置灵柩的底座;如贴近羊身的部分,底部的羊毛,人们称之为“毛床”,《齐民要术·养羊》:“白羊三月得草力,毛床动,则铰之。”胡潔青在《齐白石三百石印·前言》中说:“看齐老人刻印是一大享受,……不用印床,而是一手握石,一手持刀,全靠腕力。”句中的“印床”,是指用来固定印章的夹具,专用于刻石章。一般印章可用木印床,而硬质金属、石坯等印材需用金属印床。这里是说齐白石不用印床运力,而是手握印章直接着力锲刻,自如灵活,全靠腕力运作。

床,在我国古代主要有四种:榻、罗汉床、架子床和拔步床。

大约在西汉后期,出现了“榻”这个名称,“榻”大多无围,所以又有“四面床”的称呼。它在当时专指坐具,但后来常被人们用作一种搬运方便,可提供临时休息的家具而大量使用。这也能从古诗中见到,如宋朝陈师道的《雪中寄魏衍》诗:“遥知吟榻上,不道絮因风。”再如宋朝陆游的《池上》诗:“旋移吟榻并池横,欲出柴门復懒行。”据《文献通考》中记载:“世言陈无己每登临得句,即急归,卧一榻,以被蒙首,谓之‘吟榻’。”如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归山:“你看松阴低户,沁的人心骨皆凉。此处好安吟榻。”还有《三国志·吴书》中就有“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的记载,这里说的是孙权和鲁肃坐在一张榻上饮酒。漢 典 網而“罗汉床”是指左右和后面装有围栏但不带床架的一种床。围栏多用小木椽做榫攒接而成,也有用三块整板做成。罗汉床有大小之分,大的罗汉床可供坐卧,亦即围子床,它的作用就像我们现在用的沙发。古人一般都把它陈设于厅堂待客,中间放置一几,两边铺设坐垫,典雅气派,形态庄重,是厅堂中十分讲究的家具。所以榻和罗汉床除供人睡眠外,还兼有坐的功能。

而在清朝以前,甚至民国初年,国人待客的最高级别一直还在床或炕上。由此可见,这个时期,榻和罗汉床的主要功用尚不是睡卧,而是待客。另外从唐朝至五代以来,通览历代的绘画作品,如《韩熙载夜宴图》等,频频可以见到古人以榻或罗汉床为中心待客的场面。明代以后,特别是在清代,这种礼仪已成定式。因此罗汉床由朴素向华丽发展,特别重视整体装饰,像三屏风式罗汉床雕饰得就很华丽,这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雕刻艺术。

而“架子床”和“拔步床”只作为卧具,供人睡眠之用。架子床是古人使用最多的床,床的四角安立柱,床顶部安盖,称做“承尘”,床的三面装有围栏,多用小料拼插成几何纹样,也有的在正面多加两根立柱,称为六柱架子床。架子床是明清两代很流行的一种床。

拔步床,顾名思义,“拔步”就是要迈上一步才能到达的床。拔步床造型奇特,它像一间独立的小房子,从外形上看,它好像是把架子床安放在一个木制平台上,床前设浅廊,长出床沿三四尺,廊子的两侧可放置一些小型家具和杂物。

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床”的意义也是随着变化的,但是“床”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义有时却难免会被今人误解。例如《孔雀东南飞》中的“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既然“床”是坐的器具,所以曾有许多老师和学生把此句理解为:刘兰芝刚嫁到焦仲卿家的时候,小姑子才刚刚能扶着椅子。这样理解是不正确的。椅子,在《诗·鄘风》里:“椅桐梓漆。”《陆玑·草木疏》:“梓实桐皮曰椅。”《埤雅》:“椅即是梓,梓即是楸。”《说文》亦曰:“椅,梓也。”而在唐朝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的《济渎庙北海坛祭器碑》中,被称为倚子,碑阴中就有“绳床十,内四倚子”的记载。在1955年西安市出土的唐朝天宝十五年(756年)墓室壁画中,有一人端坐在椅子上的形象。另外从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上也可以可看到有人踞坐在传统的雕花大床上,坐在椅子上的姿势也不尽相同,有人双足垂下,有人盘着腿坐。这说明,在唐朝中期,中国人才开始“坐”椅子的。所以“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中的“床”是不能理解为“椅子”的。

再如《木兰诗》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不少老师和学生理解为:开我东阁、西阁的门,坐我东阁、西阁的床。这里不仅没有把“床”字翻译过来,而且没能注意到古文的“互文见义”这种修辞方法。“互文见义”,就是在连贯的语言里,本当连起来说的两件事物或两个词语,上文举出一个方面而省去下文可说的一个方面,下文举出一个方面而省去上文所说的一个方面,两者互为补充,互相包含。唐代的贾公彦在《仪礼注疏》中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谢榛也曾在《四明诗话》中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而“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实际上是复迭排比句,用以描写木兰回到家的情景,更好地衬托了亲人相聚的喜乐气氛,较好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开我东阁门”与 “坐我西阁床”两者互为补充,互相包含,所以应把两句放在一起理解为: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这里的“床”字,根据作品的背景,可以理解为木兰曾用来坐卧的“绳床”或“滕床”,这也是当时闺阁之中较好的坐具。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滕床,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资治通鉴·唐纪》注:“绳床,以版为之,人坐其上,其广前可容膝,后有靠背,左右有托手,可以搁臂,其下四足着地。” “左右有托手,可以搁臂”,所以这种床最方便文人写字坐用。于是后来就有了专用的“搁臂”,又叫“臂搁”或“腕枕”。有的书上写作“阁臂”,那是误写。顺便说一下,“搁臂”是我国古代文人必备的一种用具,因为古代的书写格式,是自右向左,所以为了防止手臂沾墨,写字时就用搁臂搁放手臂。搁臂一般以玉、檀木、竹子为材料制作而成,也有象牙和瓷质的材料,其中以竹制为多。搁臂上多采用浅刻平雕,刻制一些书画,镌刻的内容有文字也有图案,通常是座右铭、诗画以及赠言等等。

上面说到的“床”,多是指坐具,但是,对于古代作品里的“床”字,我们也不能一律理解为坐具,有时它也正是人们用于睡觉的床。这可以从李白的“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犹闻香”,到白居易的“独向檐下眠,觉来半床月”来证明,这里的“床”都是指人们睡觉的床。

那么“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为什么就不是睡觉的床了呢?因为任何作品都有它的时代背景,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联系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有人解释为“可以折叠的小板凳”,一种类似马扎的坐具,还是比较恰当的。说到“马扎”,古代称为“胡床”,是人们闲居或外出携带的坐具。《后汉书·五行志一》中说:“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京都贵戚皆竟为之。”胡床没有靠背也没有扶手,大部分应用于户外活动,比如出行、狩猎、游玩、行军等。所以说“床前明月光”是指诗人坐在院子里赏明月,而非在室内,其坐物是可以折叠的小板凳,而非睡觉的床。

不能理解成“睡觉的床”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李白的《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如果把“床”解释成睡觉的那个床,说成:屋里一大床,小男孩诡秘地围着小女孩很暧昧地转来转去,这是不符合李白的原意的。这里的“床”,我们应该理解为“辘轳架”。古人凿井多用辘轳汲水,较讲究的井上的辘轳架一般饰以银色,因此多称之为“银床”。古乐府《淮南王篇》就有:“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之句;李白《赠别舍弟台卿之江南》“去国行客远,还山秋梦长。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李贺《后园凿井歌》云:“井上辘轳床上转,水声繁,丝声浅。” 由此可知,李白诗中的“床”就是安置辘轳的架子。这里的“绕床”承上句“郎骑竹马来”,意为“你跨骑竹马而来,围绕辘轳架转圈”;“弄青梅”则承前句“折花门前剧”,意为“我在门前折青梅花枝时遇到困难”。这里的“剧”,《辞海》解释为:艰也,亦即艰难、困难之意。整首诗的意思是:那还是我的头发刚刚覆盖前额的时候,在门前折花遇到了困难;恰逢你骑着竹马来到,绕着辘轳架为我设法取得青梅。

除了释义为“辘轳架”的“银床”之外,还有意为“绣架”的“绣床”,意为“琴架”的“琴床””。如唐·胡令能《咏绣障》:“日暮堂前花蕊娇,急拈小笔床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争得黄莺下柳条。”这里的“床”即为“绣床”,指绣花时绷绣布的绣架。晋·陶渊明《时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这里的“床”,即为“琴床”,是放置古琴的架子。

还有一种情况更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现在只要一提到“床”字,我们便会立刻想到它是一种供人坐卧的家具,或是由它引申出的其它器具。其实它在有些作品中的意义却是非常丰富、复杂的,有时并非指器物。

如清人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意思是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这里的“床”用作动词,是“睡”的意思。

再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其中的“床头屋漏”历来被人们误解为“床头有屋子漏下的雨”。其实“屋漏”是一个名词,它是屋内西北角的特定名称。《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粤,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宦……”《辞源》修订本“屋漏”条的第一个义项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这句诗以借代的修辞方式,举出室内的两个具体地方,“床头”和“屋漏”,用以代指整个屋子,是列举部分以代整体。两句诗的意思是: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了,但是雨脚如麻依然下个不停。不直言漏湿,而说“无干处”,才使下句的“雨脚如麻”无语义重复之嫌。

另外,古人多以“空床”表现孤独凄凉的氛围。如李商隐的《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便写出了客居他乡的诗人半夜醒来的感受:远方的家书盼不来,连做一个归家的梦也做不成,只有一张空床对着凄冷的清秋。何等寂寥!贺铸《半死桐》中:“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诗句反映了妻子亡故后,自己雨夜独处,回忆往日情景的悲凉心情。

当然,由于人们越来越远离古代社会生活,对诸多很重要的古代文化常识也日渐生疏起来,难免会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从上面对“床”所作的探究,便可见一斑。因此我们今后在阅读历代文史作品时,有必要对类似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应做到探赜索隐,含英咀华,力避生吞活剥。

    相关推荐

    “床前明月光”的“床”作何解 床前明月光的床作何解 “床前明月光”的“床”作何解 《起床以后》教学设计之二 “床前明月光”的“床”作何解 古诗词中“燕子”意象拾零 《起床以后》教学设计之二 二年级教案:“床前明月光”的“床”作何解 《古诗两首》近义词反义词 《古诗两首》近义词反义词 《古诗两首》近义词反义词 《古诗两首》近义词反义词 《古诗两首》近义词反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词语古今异义 《寡人之于国也》词语古今异义 《古诗两首》近义词反义词 想象•夸张•激情——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摭谈 摭谈变异修辞 快速作文摭谈 起床以后(习作训练) 重拾朗读 《烛之武退秦师》词语的古今异义 拾贝壳 拾贝壳 《琵琶行》古今异义 《口技》古今异义词 《狼》词语古今异义 《马说》古今异义词 古人的望文生义 《赤壁赋》古今异义 《琵琶行》古今异义 “床前明月光”的“床”作何解释教学实录 古今异义词汇总 小石潭记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 风筝诗拾趣 添字联拾趣 风筝诗拾趣 《〈诗经〉两首》古今异义 《古诗两首》近反义词 《师说》词语古今异义 《木兰诗》古今异义词 《离骚》词语古今异义 《劝学》词语古今异义 《床头上的标签》课文 《起床以后》教学设计 《劝学》词语古今异义 海边拾贝壳 由语言之门径,入文学之堂奥——文言文教学摭谈 《师说》词语古今异义 《兰亭集序》古今异义 《阿房宫赋》古今异义 对联基础知识摭谈 “名句名篇”复习摭谈 《朝花夕拾》简介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赤壁赋古今异义 《与朱元思书》古今异义 《古诗两首》教学讲义2 《隆中对》词语古今异义 《出师表》词语古今异义 《赤壁赋》词语古今异义 《起床以后》教学设计 (习作训练)《起床以后》 《起床以后》教学设计 《起床以后》教学设计 《朝花夕拾》简介 《朝花夕拾》简介 长城知识拾零 《拾穗》教学设计 长城知识拾零 《盘古开天地》近反义词 《山市》词语的古今异义 《与朱元思书》古今异义 《过秦论》词语古今异义 《出师表》词语古今异义 《过秦论》词语古今异义 《游褒禅山记》古今异义 《月球之谜》近义词反义词 拾贝的小女孩 《拾穗》教学设计 《朝花夕拾》简介 《古诗两首》教学讲义1 三年级上册《起床以后》教案 《自然之道》近义词反义词 《牧场之国》近义词反义词 《木兰诗》中的“策勋”摭谈 新教材作文教学摭谈 起床以后(习作训练) 《拾贝壳》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词语古今异义 《愚公移山》词语古今异义 《林黛玉进贾府》古今异义 《陈涉世家》词语古今异义 《曹刿论战》词语古今异义 《林黛玉进贾府》古今异义 《五柳先生传》古今异义词 十组古汉语近义词辨析 叠床架屋40个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