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六国论》教案及练习(苏教版必修二)

小编:

《六国论》教案

【课前导学】

本文是一篇史学论文——史论,主要论述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七雄”中除秦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借题发挥,以古讽今,以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契丹、西夏的威胁与侵略,朝廷不敢坚决抵抗,采取妥协的办法,以财赂敌,求得苟安。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朝廷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契丹要求割地,结果每年又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1043年),宋朝同意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叶三万斤。这种做法增加了敌方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和平”并未换来,终不免于灭亡。这同六国的“赂秦”而亡,本质上是一样的。苏洵主张坚决抗敌,反对妥协投降,因而写下这篇《六国论》。

1、正音:

①六国互丧( ),率( )赂秦耶

②暴( )霜露 暴( )秦之欲无厌

③洎( )牧以镵( )诛

④胜负之数( ) 数( )吕师孟叔侄

⑤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 从( )散约败

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以辨析形似字:

①与( )而不助五国也

②( )粮而景从

③悉使( )兵负草填之

④革灭( )尽之标

⑤( )然自得 ( )笑大方(《风景谈》)

3、有些文言词(或短语)与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不同,翻译时要注意其区别。看课文注释,做课文后“思考和练习”四和以下的补充练习(提示:其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可查《现代汉语词典》):

①六国互丧 ②思厥先祖父

③始速祸焉 ④至于颠覆

4、文言句中若有一些省略成分,在翻译时常需要补出。试补出下面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在括号中),然后翻译。

①较秦之( )所得( ),与战胜( )而得者,( )其实( )百倍。

②(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③至丹以荆卿( )为( )计

5、翻译全文

【课堂讲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2、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

3、了解课文中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4、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品味文本语言,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难点:文言知识点

三、教学方法:ppt演示、问题导入、点拨法。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1、听课文录音,介绍背景,了解写作意图。

2、对课文进行整理把握。

明确: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一至三:对历史事实的描写与评论

四至五:对历史的总结与感慨 答案见ppt

3、朗读一、二段,其中重要词句让学生自主点出一起探究: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也

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附]:秦灭韩:前230年 灭魏:前225年

灭楚:前223年 灭燕:前222年

灭赵:前222年 灭齐:前221年

4、研习第一段:

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背诵第一自然段。

5、研习第二段。

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课堂练习】

1、选出“殆”字意义相同的两项( )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C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D郦元之所见,殆与予同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哪个字

①暴秦之欲无厌

②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

③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④辞决而行

⑤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⑥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⑦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⑧同舍生皆被绮绣

⑨独不怜公子姊邪

⑩可得闻与

3、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①思厥先祖父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洎(jí)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mí)繁

B.弊在赂(lù)秦 弃之如草芥(jiè) 率(lǜ)赂秦耶

C.暴(bào)霜露 革灭殆(dài)尽之际 小则获邑(yì)

D.胜负之数(shǔ) 思厥(jué)先祖父 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

5、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暴秦之欲无厌 学而不厌

②不爱珍器重宝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7、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布置作业:

1、 复习一二段。预习后文,完成作业本部分作业。

2、 课后探究苏辙和李桢的《六国论》。

第二课时

【课堂讲学】

1、 齐读第三段。 学生自主找出文言文五类常见注意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A. 重要词句:

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的“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

当(应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B. 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齐读本段。

2、研习第四段,齐读。

A.重要词句

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B. 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

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齐读、背诵。

3、 研习第五段。

A. 重要词句: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B. 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4、 小结本文思路。

[板书]

5、 小结课文特点:

借古讽今,切中实弊。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课堂练习、探究】

1、辨析加粗字的意义:

2、结合作业本完成对苏辙和李桢的《六国论》的讲评。

    相关推荐

    六国论·教案(苏教版必修二) 《六国论》教案27(苏教版必修2)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六国论 复习教案(二) 《六国论》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六国论 复习教案(一) 《阿房宫赋》教案及练习(苏教版必修二) 《物种起源》绪论学案(练习)[苏教版必修五] 苏教版必修教材写作训练教案——第六章:议论文 苏教版必修五字词练习 苏教版必修一字音复习练习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复习学案 《祖国土》复习学案2(苏教版必修三)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默写练习及答案 识别病句、修改病句练习教师版(苏教版必修二) 《论厄运》教案2[苏教版必修五] 《一个人的遭遇》学案(练习)[苏教版必修二] 《秋声赋》教学案(练习)[苏教版必修四] 识别病句、修改病句练习学生版(苏教版必修二) 《物种起源》绪论·教学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苏教版)必修二文言文复习教师版 《论厄运》《直面苦难》教案2(苏教版高二必修)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苏教版必修五)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祖国土》教案设计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复习教案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案合集 《六国论》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苏教版必修一、二字音、字形复习 《郑子产相国》教案2(苏教版必修三)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字词及文学常识总复习 苏教版选修《看社戏》《送考》教案及练习 苏教版必修三第一专题《祖国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苏教版必修四] 苏教版必修四语文教案合集(二) 听听那冷雨·教案(苏教版必修二) 《物种起源》绪论学案5(苏教版必修5) 苏教版必修5《物种起源》绪论·学案4 苏教版必修三文言文复习学案 森林写意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滕王阁序》《秋声赋》教案和练习(苏教版必修四) 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随堂练习:师说 《祖国土》教案教学设计3(苏教版必修3) 《祖国山川颂》教案设计15(苏教版必修3) 苏教版必修教材写作训练教案——第二章:散文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祖国山川颂》教案设计 苏教版必修一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及答案 渔父教案(苏教版必修五) 苏教版必修一名句默写及文言文复习 苏教版必修5《论厄运》表格式导学案4 兰亭集序(苏教版高二必修) [粤教必修二]《忆秦娥》练习 苏教版必修教材写作训练教案全集 故都的秋(苏教版高二必修)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3(苏教版必修1) 《记辜鸿铭》教案(苏教版必修二读本)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重点成语集锦(练习)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教材梳理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复习教师版 《六国论》复习学案 苏教版《边城》教案及练习 苏教版必修三《秋水》教案20 《劝学》教案15(苏教版必修1) 《劝学》教案20(苏教版必修一) 《六国论》教案 苏教版必修三“祖国土”专题教材分析 (苏教版)必修三文言文复习教师版 《春》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必备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综合练习题 必修三《过秦论》复习学案 《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教案 《奥德赛》教案(苏教版必修四) 《老王》教案40(苏教版必修三) 《师说》教案19(苏教版必修一) 想北平·教案(苏教版必修一) 《斑纹》教案5(苏教版必修五) 《老王》教案43(苏教版必修三) 《六国论》教案 [粤教必修二]《赤壁赋》练习2 六国论教案 雨霖铃教案(苏教版必修四) 《祝福》教案25(苏教版必修2) 《师说》教案21(苏教版必修一)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练习6》教案 《诗经》二首(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粤教必修二]《论毅力(节选)》课时训练 自然界与人类·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景泰蓝的制作·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我有一个梦想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秋水》教案19(苏教版必修三) 《发现》教案7(苏教版必修三) 《鸟啼》教案14(苏教版必修2) 《前方》教案7(苏教版必修一) 《赤壁赋》教案[苏教版必修一] 《祖国山川颂》教案教学设计20(苏教版必修三) 高二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随堂练习:劝学(节选) 直面苦难·教案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苏教版高二必修《兰亭集序》优秀教案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苏教版)必修三文言文复习学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