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代表作《昆虫记》

小编:

代表作《昆虫记》

《昆虫记》(又译为《昆虫世界》),被称之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副标题为“对昆虫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昆虫记》共十卷,每卷由若干章节组成,绝大部分完成于荒石园。1878年第一卷发行,此后大约每三年发行一卷。

原著内容如其名,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对昆虫的研究记录。作者数十年间,不局限于传统的解剖和分类方法,直接在野地里实地对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种类繁多的昆虫进行观察,或者将昆虫带回自己家中培养,生动详尽地记录下这些小生命的体貌特征、习性、喜好、生存技巧、蜕变、繁衍和死亡,然后将观察记录结合思考所得,写成详细确切的笔记。但《昆虫记》不同于一般科学小品或百科全书,它散发着浓郁的文学气息。首先,它并不以全面系统地提供有关昆虫的知识为唯一目的。

除了介绍自然科学知识以外,作者利用自身的学识,通过生动的描写以及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昆虫的生活与人类社会巧妙地联系起来,把人类社会的道德和认识体系搬到了笔下的昆虫世界里。他透过被赋予了人性的昆虫反观社会,传达观察中的个人体验与思考得出的对人类社会的见解,无形中指引着读者在昆虫的“伦理”和“社会生活”中重新认识人类思想、道德与认知的准则。这是一般学术文章中所没有的,但却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不同于许多文学作品的是,《昆虫记》不是作家笔下创造出来的世界,所叙述的事件都来自于他对昆虫生活的直接观察,有时甚至是某种昆虫习性的细枝末节。

其次,虽然全文用大量笔墨着重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但并不像学术论著一般枯燥乏味,本书行文优美,堪称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作者的语言朴实清新,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和诗意。作者对自然界动植物声、色、形、气息多方面恰到好处的描绘,令读者融入了19世纪法国南部普罗旺斯迷人的田园风光中。作者在描写中使用大量栩栩如生的比喻,此外,他凭借自己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基础,在文中引用希腊神话、历史事件以及《圣经》中的典故,字里行间还时而穿插着普罗旺斯语或拉丁文的诗歌。

法布尔之所以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并曾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的提名,除了《昆虫记》那浩大的篇幅和包罗万象的内容之外,优美且富有诗意的语言想必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昆虫记》融合了科学与文学,这也意味着它既有科学的理性,又有文学的感性。书中不时语露机锋,提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试图在科学中融入更深层的含义。作品中的理性成分体现作者的研究与思考。

法布尔在对昆虫的观察研究中,反复试验,并考证多方资料,对主流学术观点敢于质疑,探求真相,追求真理,竭尽自己之所能对知识结构不断探索和补充,对自己的观察结果不轻易下定论,同时表明自己的怀疑态度与自身的局限。他在观察昆虫之余抒发感想时,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的自大,机械化社会的野蛮,话语间时常讥讽人类僵硬不化的成见,并谨慎地对社会现状进行冷静的思索。这部作品中的感性成分,不仅反映在作品的内容与语言表达上,甚至还反映在作者的研究与思考中。从行文来看,作品充满了拟人化的昆虫生活,从用人类着装来形容昆虫的外部特征,到用婚礼来象征昆虫求偶交配的过程,再到对它们在自然界所做贡献的歌颂,作者的情感随着昆虫的命运而变化。

此外,在研究记录之余,作者在字里行间也提及自己清贫乐道的乡间生活、所居住的庭院、外出捕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膝下的儿女,乃至他的家犬,这正符合了“回忆”二字,充满了人情味。而作者在研究与思考过程中,使用野外实验法与观察法等研究方法,研究活着的昆虫,悉心观察生命,这与解剖分类相比,本身就带上了感性的色彩。他在许多观察之后的想法也无不与生命有关,建立在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之上。可以说,这部作品的感性基调以及动力,就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关爱,一种对生存的清醒认识;一种对生活的深厚感情。

而科学的理性就是得到了这种感性的支持,才能持续下去。作者由热爱自然、热爱生命而产生了对生命的好奇,于是在观察中认真体验生命的每一种表现,并陶醉其中,乐此不疲,这继而又支撑了学者一心探求真相的科学精神。如果说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一般文学作品或一般科学作品所无法企及的,那么严格来说,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以专业的标准来衡量,法布尔是个博物学家,“非专业”的昆虫学家;其文学手法也不能超越当时所有卓越的文学作品。

在作品中,人作为观察者,用文学的笔调让昆虫带上了“人性”的色彩,却不足以成为社会学或伦理学的专著。总之,单独从昆虫学、社会学或伦理学的任何一个角度来看,这部作品都是有局限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承认,将科学研究成果与文学写作相结合,历史上并非只有法布尔一人。然而,《昆虫记》以自己的特色,获得了极大的影响与声誉。

《昆虫记》并非刻意写就,而是作者自得其乐地观察与写作的成果。这便定下了作品的基调:看似平平淡淡,但却无时无刻地反映出作者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一如其朴实清贫,但宁静美好的乡间生活。他留下的观察记录是不变的,但给读者的思索却是灵活可变的,他没有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只是给读者带去了知识、趣味、美感以及思想的享受。《昆虫记》原著问世以来,已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有了汉译本,引发了当时广大读者浓厚的兴趣。

到了九十年代末,中国读书界再度掀起“法布尔热”,出现了多种《昆虫记》的摘译本、缩编本、甚至全译本。《昆虫记》原著长达十卷,每一卷均由许多章节组成,每一种昆虫所占的篇幅不尽相同,而且有关不同昆虫的章节之间并无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它不同于小说,不受情节的局限。这种结构体裁,决定了精选本仍然能葆有原作的风格与趣味。

昆虫记中的《绿色蝈蝈》被选入人教版初一上学期语文书第18课

    相关推荐

    《昆虫记》简介 法布尔《昆虫记》 法布尔《昆虫记》 昆虫记主要内容 法布尔与《昆虫记》 《昆虫记》(选译本)──蟋蟀 法布尔《昆虫记》赏析 法布尔与《昆虫记》 (邹华) 昆虫世界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札记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札记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札记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札记 装满昆虫的衣袋 装满昆虫的衣袋 装满昆虫的衣袋 捉昆虫的孩子 《装满昆虫的衣袋》作业设计1 体味法布尔精神——《昆虫记》读后感 《装满昆虫的衣袋》的记叙了----,赞扬了------? 装满昆虫的衣袋 《装满昆虫的衣袋》主要写了哪国著名昆虫学家谁小时候对昆虫着迷的故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昆虫记》导学案 昆虫对人类的贡献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 《装满昆虫的衣袋》解读 《“我喜欢昆虫”》教学设计 15《装满昆虫的衣袋》 《装满昆虫的衣袋》作者介绍:法布尔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案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 《装满昆虫的口袋》课文 《装满昆虫的衣袋》反思 《装满昆虫的衣袋》 课文 《装满昆虫的口袋》课文 《装满昆虫的衣袋》内容 关于苏轼及其代表作 习作例文:美丽的昆虫教学案例反思 昆虫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我和昆虫 教案教学设计 装昆虫的衣袋教案设计 一生与昆虫打交道的人 昆虫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昆虫世界 教案教学设计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实录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实录 《装满昆虫的口袋》片断赏析 《装满昆虫的口袋》片断赏析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 法布尔观察昆虫 教学设计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实录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反思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反思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 《装满昆虫的衣袋》说课稿1 法布尔观察昆虫教学设计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法布尔观察昆虫》说课稿 《半截蜡烛》作者简介及代表作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之五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之二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材解读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实录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 含有动物、昆虫名称的成语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 《装满昆虫的口袋》片断赏析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 《装满昆虫的衣袋》集体备课 《装满昆虫的衣袋》说课稿3 语文A版《昆虫迷》教学设计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后反思 《儿童诗两首》作者简介及代表作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实录4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10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2 15.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二课时)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5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1 《装满昆虫的衣袋》课文内容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之四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之三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之一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