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小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二心集》、小说《彷徨》、《呐喊》、《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诗集《野草》等。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二、文章背景链接

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1926年,鲁迅写这篇散文“重提旧事”。这年,鲁迅目睹“三一八”惨案,愤怒不已,并亲自参加对北洋军阀的斗争,遭到了通缉。他来到厦门后,仍很失望,厦门大学也充满了陈腐之气,那里的校领导顽固地奉行封建教育制度,强迫学生尊孔读经。鲁迅“重提旧事”就是为了借它来讽喻现实,也就是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的对比来痛斥封建教育迫使儿童读那些无用之书,摧残儿童身心的罪恶。

三、词语解释

①确凿:确实。

②轻捷:轻快敏捷。

③缠络:缠绕。

④攒:凑在一块儿。

⑤无妨:没有妨碍;没有关系。

⑥高枕而卧:垫高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⑦敛:收拢。

⑧鉴赏:鉴定和欣赏。

⑨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⑩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宿,有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

11、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沸,水开。

12、拗:弯曲,弯转。

13、绅士:旧时地方上有地位、有势力、有功名的人,一般是地主或退职官僚。

14、倜傥:洒脱,不拘束。

四、问题巩固

1、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解析:①“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②表明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3、文中写冬天的捕鸟活动有何意义?

解析:前面写了春、夏、秋的景物,这里再单写冬天的捕鸟活动,正好构成一幅百草园四季图。

4、童年的鲁迅对他的老师是什么态度?

解析:主要是敬慕先生,信服他渊博的知识,同时也很爱先生,因为学生虽然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是瞪眼睛而已。

5、回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怎样看待这两种生活?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百草园的生活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而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枯燥无味,但是能学习文章,增长知识。这两种不同的生活分别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和追求新知识的思想感情。这两种生活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是人生的美好经历。正是因为美好,所以这些回忆才会弥足珍贵,使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回味,从中体会生活的百般滋味,激励我们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6、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析:乐景(百草园里的美景)、乐闻(美女蛇的故事)、乐事(捕鸟的乐趣)。

7、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解析:三味书屋苦中有乐。“苦”:要求严厉,不自由:①先生严肃;②规矩多:拜师行礼,不准提问;③生活单调:读书、习字、对课;④读书苦:难读,难懂。“乐”:①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对未脱童稚的“我”充满着奇异的新鲜感。②读书乐。增长了见识,学习内容“渐渐加多”,“人声鼎沸”的场景,更是乐趣无穷。③课间休息乐。小园捉苍蝇喂蚂蚁、偷描小说绣像、指甲上做戏等都别有情趣。④收获乐。学到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东西,“画的画儿也多起来”,“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还用画换了钱。

8、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不同意。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8、文中的“先生”是一位“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却不予回答;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先生还有哪些看似矛盾的表现?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

解析:矛盾的表现:①“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先生却挺“和蔼”。②先生让“我们”读书,后来“我们”“静下去了”,他却“还大声朗读着”。

评价:对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斥。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的。然而他对学生的提问拒绝回答还面带怒色,则表明了他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常用,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宽容慈爱。

9、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解析: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10、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

解析:介绍三味书屋的环境和入学时的礼节,着墨不多却令人生畏;写教书先生,知识渊博,教学认真,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旁门左道”的问题。态度严厉,但也不乏和蔼,基本不体罚学生;写教学内容,都是一些似懂非懂的文言文,令人感到枯燥;写学生,敬慕先生,好奇多问,又调皮爱玩,寻求快乐。

11、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解析:最大不同点是:百草园的生活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其言行显然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不能享有充分的自由。

1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有何相同点?

解析:相同点是自由与快乐。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受到一定的约束,但学生仍然享有一定的自由,可以时不时地跑到书屋后面的园子里去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教书先生虽然很严厉,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但也不乏和蔼,极少体罚责骂学生;教学内容虽然枯燥乏味,却也让“我”疑心是“极好的文章”;在随先生有板有眼地学习的同时,亦有玩指甲游戏与画画儿的乐趣。

《再塑生命的人》

一、作者简介: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莎莉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莎莉文的帮助下海伦凭着自强不息的毅力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其主要作品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中流——我以后的生活》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二、文章创作背景: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海伦凯勒好像注定要为人类创造奇迹,或者说,上帝让她来到人间,是想向常人昭示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时,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海伦能够走出黑暗,而且有那么高的学术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顽强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师莎莉文的循循教导是分不开的。她为了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恩与怀念,写下了此文。

三、词语解释

①截然不同:界限分明,完全不同。

②感慨:有所感触而慨叹。

③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④所作所为:所做的一切事情或全部行为。

⑤疲惫不堪:非常疲乏,难以忍受。

⑥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⑦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⑧不求甚解: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⑨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胜,完、尽。

⑩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悟:心里明白。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

11、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簇:聚集成团。

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12、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四、的中心思想

作者以第一人称真实地记叙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突出了莎莉文老师“再塑生命”的高超教育艺术,表现了莎莉文老师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以及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敬爱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求知的热切希望和求学中艰辛却愉快的生活感受。

五、问题巩固

1、“迎接南方春天”有什么深刻含义?

解析:“迎接南方春天”一语双关,表面上写莎莉文老师到来时的季节为春天,更深的含义是说莎莉文老师是“南方春天”,将使“我”处在冷冻中的心灵复苏,从而暗示“我”人生的转折即将到来。

2、“我”为什么说自己的学习是“不求甚解”?

解析:“我”最初的学习动力是来自对手指游戏的兴趣,并不知道这就是在写字,甚至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文字,只是模仿老师的动作而已。

3、课文详写了“再塑生命”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吗?举例说一说。

解析:莎莉文老师教海伦凯勒认识“水”的过程并不顺利。海伦总是把“杯”和“水”搞混。莎莉文老师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的游戏,分散海伦的注意,平息她烦躁的心情。然后带海伦凯勒到井房散步,让她把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面,感受水在手上流过,在她的另一只手上由慢到快地一次次拼写“water”,使她领悟到“水”这个词指的就是流过手上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这样才让海伦认识了水。

4、标题中的“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

解析:字面上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在中是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她的人生因此发生了重大转折,生命的意义焕然一新。

5、莎莉文老师应该教会海伦许多东西,为什么海伦从学识字开始写起?

解析:文字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是走出黑暗的希望。莎莉文老师从识字的经历教给了海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用自己的爱去感受世界最美好的一面,去善待每一样事物,洋娃娃是有感情的,水是有生命的,这个世界是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的。莎莉文小姐不仅教给海伦知识,也用爱和温暖改变了海伦的人生。

4、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以后,愚昧而又乖戾,但后来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个“再塑生命”奇迹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文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解析:课文开头写道:“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联系文题,这句话的含意也就是说,莎莉文老师到来的这一天,是“我”生命的重新开始,甚至,作者把莎莉文称之为再塑生命的人。在作者的心目中莎莉文老师就是光明的使者,她到来时作者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感受:“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课文更多地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来表达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崇敬之情。

5、海伦是个高度残疾的儿童,在莎莉文的引领下却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从他们身上,你得到人生的那些启示呢?

解析:海伦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与沙利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也是她主观努力的结果。我们要从老师身上学习她真切的爱心,从海伦身上学习她好学自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执著。

6、创造奇迹的两个人──安妮莎莉文和海伦凯勒,你认为她们的成功具备哪些因素呢?

解析:莎莉文老师:了解儿童心理,讲究教育方式,教学循序渐进,充满爱心、耐心。海伦自身因素:求知欲强、善思好学、不屈不挠、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

7、莎莉文老师在教育学生方面有什么特点?

解析:莎莉文老师富有耐心,讲求教育方法的艺术,做到了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善于抓住时机,开启思维的智慧和情感,在教育学生方面有着因材施教的教育特点。

8、为什么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解析: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莎莉文老师还教“我”什么是“爱”。所以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

《窃读记》

一、作者介绍:

林海音(1918—2001),原名含英,台湾苗栗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林海音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情感,《城南旧事》一书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林海音以她的成就、她的为人、她的号召力,成为连接大陆与台湾文学之间的桥梁。

二、文章创作背景:

选自《英子的心》(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略有改动。林海音五岁时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一住就是二十五年,这里也就成了她的第二故乡,所以,她的作品大多是以此为背景和素材写成的。林海音在《窃读记》这篇散文中回忆了童年时期的读书生活:由于贫穷而买不起自己喜欢的书,只能偷偷地到书店中看书。

三、词语解释

①贪婪:文中形容渴求知识而不知道满足。

②倾盆大雨:雨大得像盆里的水直往下倒。形容雨大势急。

③适宜:适合,相宜。

④汗涔涔:流汗的样子。

⑤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⑥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睽睽,形容注视的样子。

⑦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煞,极,很。介,这。

⑧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

⑨饥肠辘辘:形容非常饥饿。辘辘,形容肚子饿时发出的声音。

⑩白日梦: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

11、支撑:①抵住,使不倒下。②支持住局面,使不崩溃;勉强地维持。

12、踉踉跄跄:走路不稳的样子。

13、贪懒:图省力,图安逸。

14、惯技:经常使用的手段,含贬义。文中带有调侃的意味。

15、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16、四平八稳:①非常平稳;②形容说话、做事、写文章稳当;③形容做事只求稳妥,不出差错,缺乏进取精神。

17、羞惭:感到羞耻和惭愧。

18、难堪:①难以忍受。②难为情。

19、枉然:得不到任何收获,徒然。

四、问题巩固

1、“我”窃读的经历其实是充满酸、甜、苦等各种滋味的,请找出相应的句子。

解析:酸:“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长时间地站立看书,身体很酸。甜:“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渴望得到的书本一旦拥有,便如饥似渴地阅读,满足了自己强烈的求知欲望,心理很快乐。苦:“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贪婪地读着。”“我”为了读书,煞费苦心。

2、“你是吃饭长大的,是读书长大的,也是在爱中长大的。”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吃饭长大的”指的是成长所需的物质条件,“读书长大的”则是指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粮食哺育的是身体,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身体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在爱中长大的”是指作者得到了店员的关心与帮助,让自己明白这世界还是充满爱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激之情。

3、从中你感受到“我”是怎样一个学生?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的。

解析:“我”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书的穷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却因为生活的贫穷而买不起书,只能无可奈何地到书店里“窃读”。

4、作者在两次“窃读”中分别遭遇到了什么?把两次“窃读”的经历放在一起的目的是什么?

解析:第一次窃读时遇到了粗暴、冷漠的老板,使“我”羞惭、尴尬,甚至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第二次窃读时遇到了细腻、善解人意的店员,让“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激之情。作者把两次截然不同的“窃读”经历放在一起,目的是为了突出后一次“窃读”时得到的关爱、支持。平凡的生活中融入浓浓的爱,不经意的细节往往给了我们巨大的力量,希望同学们能够善于去发现、感悟生活中的美好和爱。

《《论语》十二章》

一、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二、文章创作背景:

选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都属于语录体。本课所选12章,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为人处事的原则。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三、文体知识:

语录体就是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对话的辑录。在中国古代,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多用口语,故称之为“语录”。现在也指从文学家或思想家的著述中,选录优美警策之文辞或能裨益身心之名言,编辑而成的作品。作为一种文体,语录体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四、古今异义

①学而时习之(古义:按时今义:时间)(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②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每天今义:一日)(古义:泛指多次,虚数今义:数词,三)

③朋友交而不信乎(古义:诚信今义:相信)

④温故而知新(古义:学过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⑤择其善者而从之(古义:好的方面,优点今义:善良)(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⑥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许可)

五、一词多义

六、词类活用

①吾日三省吾身(名词做状语,每天)

②温故而知新(形容词做名词,旧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的知识)

③传不习乎(动词做名词,传授的知识)

④学而时习之(名词做状语,按时)

⑤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做名词,好的方面,优点)

七、重点句子翻译。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有坚定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救,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八、问题巩固

1、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解析:“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从这句话你可以看出什么?

解析: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及其弟子对自己在修养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讲究尽全力。

3、“知新”的含义是什么?

解析:“知新”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展。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了什么学习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

解析: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5、孔子为何认为颜回是贤明之士?

解析:因为颜回能够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生活疾苦,并且带着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生活。

6、请简析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

解析:该句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7、请试着解读“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的“夺”字。

解析:“夺”原意是“夺走”,这里是“改变”的意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三军中最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8、怎样理解子夏说的“博学而笃志”?

解析:“博学”指广泛学习和学问渊博,“笃志”指要有坚定的志向。整句就是要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

9、第八章中,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

解析:该章把高尚的感情寓于详细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确实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同时又运用了一个比喻,将“不义而富且贵”比作“浮云”,形象地表达自己坚持道义的坚定信念。

10、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解析: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体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1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理解。

解析:学习生活中,如果我们对一个问题或一门功课很喜欢,甚至从中感觉到乐趣,那么,我们就感受到了学习的真谛。

12、找出本课中出现的成语:

①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②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③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④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⑥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⑦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⑧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昌隆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诗词翻译:高峻的峨眉山巅悬挂着半圆的秋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直奔三峡,想念你却难以相见,恋恋不舍地去向渝州。

主旨归纳:这首诗通过对月夜行船所见的描写,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江行思友之情。

名句理解: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乍离乡土的青年,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江南逢李龟年》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为“李杜”。其诗多是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为“诗史”,风格沉郁顿挫。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等。

诗词翻译:当年在岐王府里经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歌声。如今正是江南一派大好风光的时候,(没想到)在这落花时节又与你重逢。

主旨归纳: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描写现实两人重逢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

名句理解: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赏析: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诗人的感慨是很深的,但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时,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作者介绍:李益(748—约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至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代表作品有《塞下曲三首》《夜上受降城闻笛》。

诗词翻译: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主旨归纳: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歌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多角度表现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名句理解: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赏析: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

    相关推荐

    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九年级(上)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重点知识汇总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清单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总复习第一至六单元知识点整理 四年级语文(上)第七单元知识点总结苏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苏教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四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苏教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九年级上《诗词三首》知识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九年级(下)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重难点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语文上册单元知识要点总结(苏教版) 中考语文常用知识点总结(第三部分) 部编版四年级下《绿》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三首》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下)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备课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精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七单元知识点 中考语文常用知识点总结(第二部分) 中考语文常用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苏教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重难点、文学常识、必考点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小说阅读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知识要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2017年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测试题(部编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知识点归纳 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2017年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试卷(部编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读读写写总结 部编版九年级下《海燕》课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汇总七年级(上):第11课 春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练习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西湖》知识点汇总 《诗经》两首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苏教版) 《满井游记》知识点总结 《阿房宫赋》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练习题的总结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汇总七年级(上):第23课 散步 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三峡》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课文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汇总七年级(上):第14课 秋天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课文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要点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总结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要点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要点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要点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汇总七年级(上):第17课 看云识天气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知识梳理 高一政治知识点总结-2 高一政治知识点总结-1 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一二三单元复习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