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再见了,亲人》教学中主题的体现

小编:

“主题教学”,是窦桂梅老师提出来的。

主题教学的“主题”是在教材中努力寻找和挖掘的哲学主题或文化主题,这些主题往往可以表现为一些“词语”,或者说一些“关键词”。挖掘到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词语”。这个“词语”是一个上位概念,不同于以往的思想教育主题、知识主题、写作主题……而是统领这些主题。当然,多角度开掘主题时,既可以是人文词语,也可以是知识词语,只要是儿童能接受的。从具体每一篇课文来说,我们找到的这个“词语”可以看作是教材的“眼点”,或者说是“文眼”。即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等。

《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它的主题就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本人在教学本课的时候,是通过“生活切入──探究文本──比较拓展──升华自我”四个步骤来挖掘出这个主题的。

一、由生活入手,引起学生的共鸣

我从“亲人”二字入手,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亲人?亲人之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并且根据本班留守儿童多的情况,让学生说说自己父母出外工作与自己分离时的感受是怎样的?由于这个情况太普遍了,很多学生看到这个问题都能纷纷说出自己当时的感受,有的学生还说着说着就流出眼泪来。正当学生都为自己亲人的永别而伤心时,我就引出课题,并配乐朗读全文,让学生带着本已伤心不止的心情去感受《再见了,亲人》一文。

二、以课文为根本,把课文理解透彻

在讲解课文前三段中,我重点抓住了每一段首的祈驶句,如:大娘,请停下你送别的脚步吧!等。并且感受句子中的感情。经过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感受这些句子是志愿军战士请求朝鲜人民停止送别的句子。并让学生阅读前三段,概括这三段中所写的人物,以及她们都为志愿军做了什么事?学生都能轻易地从描写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物的段落中找到她们所做的事情。学生们非常容易地就找出:大娘: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小孙孙。小金花:妈妈为救老王而牺牲。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

三、通过对比,找出文章中可以共鸣的“文眼”

先让学生从三段中找出意思相同的句子,并读一读,感受其中的感情是如何。学生们经过仔细的阅读,都能找出其中的句子,并找出相同点:“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我就抓住这句话,让大家去理解:什么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学生都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的说是天底下最深、最厚的感情;有的说是比父母、兄弟还深的感情;有的说是就好像是自己左手跟右手之间不可分割的感情……总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而这些见解,我总结一下:就是天下最深、最难以分离的亲人之间的感情。然后,讨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深的感情?课文通过三个人物的故事来展示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是高尚、伟大的。然而,我要求从三个故事中,深入地挖掘出朝鲜人民这样做的原因。这时,学生再带着这个问题再去读这三个故事,并从朝鲜人民的所做所为中去寻求答案,但总是片面的。我稍微点拨:你对别人好,那么别人也会怎么样对待你呢?听到我的点拨,学生们纷纷明白,朝鲜人民对志愿军这么好,能够为了志愿军出生入死,是因为志愿军保卫他们的家园,是他们的队伍。这时,我通过一些以前学生接触过志愿军的课文,如《黄继光》、《罗盛教》等等,以及我从网上搜集到的关于志愿军的资料呈现给学生看,让他们更深刻地了解到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的感情。

然后,通过对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的阅读,让学生更深入地去体现亲人离别时那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在这部分,我抓住了“列车,慢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中的“再”字,让学生想一想,志愿军这次离开朝鲜回到中国,还会有机会回来吗?还会再见到这些亲人吗?这个“再”字,体现了志愿军们怎么的感情?学生经过上面的多次感受,都能正确地说出:这“再”字体现地志愿军不愿离开,不愿与朝鲜人民分别的感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又不得不离开,回到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所以,他们希望列车慢点开,让他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四、代入文章中去,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感情,并升华

我再让学生想一想:“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说的?书上最后三段里写,这句话是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的。但是,我让学生想一想?亲人离开时,亲人说了再见,你会怎么说?从中,让学生理解到,“再见了,亲人!”这句话,也是朝鲜人民对志愿军们说的,他们也希望志愿军能够留下来,因为他们与志愿军一样,都难以割舍两者之间的感情。课文中讲朝鲜人民对志愿军做的事让志愿军感到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而同样的,志愿军们跨过鸭绿江,来到陌生的朝鲜战场上,为朝鲜人民浴血奋战,保卫朝鲜人民的家园、国家,对朝鲜人民来说,更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通过这样的理解,学生对“再见了,亲人”的感受更深了。

有了感受,就要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而表达的最好方式就是朗读。在最后,我让学生重新酝酿从中感受到的那种“难以割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亲情”来朗读这篇文章。由于整个感情的感受都非常的深厚,加上开始时对自己与父母、亲人离别时的感受,朗读时都非常投入,都能读出那种“依依不舍,难以分割”的感情,而且读的时候,有些学生都泪盈满腔。

通过这样的教学,紧扣“亲人”这个“文眼”,再通过大量的史实资料来震撼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由心而发地去体会“再见了,亲人”的内存涵义,从而达到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相关推荐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练习题 6、再见了,亲人 6《再见了,亲人》 9《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整体阅读感知 5、再见了,亲人 6、再见了,亲人 5、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中心思想 《再见了,亲人》课文题解 再见了,亲人习题设计 再见了,亲人 教案 《再见了,亲人》教案 《再见了,亲人》教案 《再见了,亲人》|人教版 《再见了,亲人》教学谈 《再见了,亲人》教学谈 《再见了,亲人》教学谈 《再见了,亲人》教学谈 《再见了,亲人》教学谈 《再见了,亲人》有感 《再见了,亲人》导读 梦读《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助读 再见了,亲人(片断) 再见了,亲人(片断) 9再见了,亲人1 《再见了亲人》说课 《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 再见了,亲人(片断) 再见了,亲人(片断) 9再见了,亲人2 再见了,亲人(片断) 《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 再见了,亲人练习题设计 再见了,亲人同步练习题 再见了,亲人教案08 再见了,亲人教案09 9《再见了,亲人》|人教版 再见了,亲人教案04 再见了,亲人教案07 再见了,亲人教案10 再见了,亲人教案05 再见了,亲人教案03 再见了,亲人教案06 9《再见了,亲人》|人教版 再见了,亲人-教学教案 《再见了,亲人》教后记 《再见了,亲人》教后记 9《再见了,亲人》|人教版 《再见了,亲人》“主导——自学”式教案设计 《再见了,亲人》引读教学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建议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