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笛《奇怪的西方记者》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小编:

邓笛《奇怪的西方记者》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安娜・魏特尔出了飞机场,首先戴上墨镜,然后往身上喷了喷刚从机场商店买的防虫剂。她想,这是她到非洲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像她这样一个名记者,怎么能住非洲肮脏的旅馆,吃垃圾一样的饭菜呢?当然,这些脏、乱、差的事情可以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

此刻,另外一位记者乔什夫・阿杜拉离开了自己的办公室。他是拉各斯《星报》的记者。当他听说自己将要见到闻名遐迩的欧洲记者安娜・魏特尔时,心中忍不住一阵激动。“她需要得到尼日利亚同行的帮助。”安娜・魏特尔的助理打电话时这样对他说。

乔什夫没有像以往一样驱车回家,而是将车开到安娜・魏特尔的下榻处。这是一家国际连锁宾馆,或许是因为安娜・魏特尔对宾馆的期望值太高了,她见到乔什夫时先是抱怨了一阵,说空调性能不好,房间里还有蚊子。“咱们找一家饭店边吃边聊,”她说,“找一家……有非洲特色的……哦,对,那种装饰得五颜六色的……”

乔什夫想了一想,想到了一家可以吃到尼日利亚传统菜的饭店。他开车带安娜去了那儿。他对这家饭店很满意,但是安娜似乎不以为然。

“嗯……太干净了。”她说,“又干净又安静……”

“这样不好吗?”乔什夫问。

“缺少了一点非洲元素。”安娜说。

“你指的非洲元素是什么?”乔什夫问。

“嘈杂、拥挤、混乱、花花绿绿……”

“唔,”乔什夫说,“拉各斯的确是一个喧闹的花花绿绿的城市,人口众多……但是,我们都喜欢去好的环境吃好的菜肴,这和别的地方的人没有什么两样!”

安娜显得很失望。“在这儿我找不到一点儿非洲的感觉。”她说。

“安娜,”乔什夫解释道,“非洲是一块大陆,有54个国家,9亿人口,使用的语言有多少种至今也没有统计出精确的数字――大概有几百种吧!”

乔什夫试图告诉她,非洲是千姿百态的,不能让一个地方的面貌代表整个非洲的形象。但是,安娜根本不听。乔什夫只好改变话题。

“那么,您将写些尼日利亚的什么呢?”他问。

“还没有确定。”安娜说,“我要走走看看,感受一下。比如,枪支、犯罪、那些饿得瘦骨嶙峋的人……还要配上图,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是瘦骨嶙峋的饥饿者手中持枪从事犯罪活动……”

乔什夫想了一会儿。“是的,与别的大城市一样,拉各斯也有犯罪现象,但是,我不认为这是什么有趣的题材,而且在这里你很难找到许多饿得瘦骨嶙峋的人。”他指着桌上丰盛的菜肴,“我们这儿的人吃得都很好!”

“说说你们报纸的情况。”安娜也改变了话题。

“有各种栏目,”乔什夫说,“当然,也会报道犯罪,如果你感兴趣,我可以给你讲讲曾经发生的……”

“这有点儿意思。我想,我可以用我的影响力让这类报道更加……”

“我有一个想法,”乔什夫说,“你为什么不写一写拉各斯人的日常生活呢?你知道,写到非洲,人们就会写到饥荒、战争、腐败……但是,这些并不是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状况。”

安娜显得很困惑。乔什夫继续说道:“你为什么不写一写普通人的普通事,比如这个饭店,比如学校里幸福的孩子……”

“读者不喜欢看这些。”安娜说,“我需要落日下阴暗的非洲这样的意境……”

乔什夫不明白为什么西方人说到非洲就会说到阴暗。其实,要说阴暗,伦敦才阴暗呢――乔什夫有一年12月份去过伦敦,才下午3点,天就黑了,而尼日利亚是他见过的阳光最明媚的地方。安娜不理会他,继续说道:“

描写阴暗,是为了让人们感受阳光;描写低俗,是为了让人们向往高雅……”

“这我能理解,”乔什夫说,“可是,在尼日利亚有低俗的人,也有高雅的人,你为什么不写一写高雅的人呢,比如那些作家、学者……有很多的呀,如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索因卡,1991年布克奖得主班·欧克利,著名作家齐诺瓦·阿切比……他们有好多事值得说一说……”

乔什夫从安娜的脸上看出了不屑一顾,似乎只有她自己才是唯一重要的学者与作家。

几天以后,安娜回到了伦敦。“去了一趟非洲,总得写些什么,写什么呢?”她打开电脑,开始打字:“非洲是一个神秘的地方,一下飞机,我就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乔什夫·阿杜拉有一张典型的非洲人的脸,他是一个思想开明的记者,是一名在黑暗的非洲不懈地为争取言论自由而顽强斗争的勇士……没有我们的帮助,他将困难重重……”

与此同时,乔什夫·阿杜拉正在家里读新出的《星报》,这上面登载了一篇他写的文章,标题是“奇怪的西方记者”。

15.开头第一段对安娜运用丁什么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何用意?(4分)

答:____

16.安娜的“非洲感觉”具体指怎样的感觉?看到和听到的实际情况又如何?(4分)

答:____

17.安娜的困惑与乔什夫的不解分别是什么?(6分)

答:____

18.有人认为,将小说标题改为“阴暗的非洲”更加合适。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分别从内容、结构两方面谈谈你的理由。(5分)

答:____

答案:

15.(4分)动作、心理(2分,每点一分);表现安娜的傲慢自大和对非洲的偏见歧视,为下文写安娜与乔什夫的沟通做铺垫(2分,每点1分)。

16.(4分)安娜的“非洲感觉”:嘈杂、拥挤、混乱、花花绿绿;枪支、犯罪、饥荒、战争、腐败(或答阴暗、低俗)(2分,每点1分)。

实际情况:居住环境干净安静;物质丰富美味;人们生活幸福;不乏学识渊博举止文雅者(2分,每点1分,只要答出两点即可)。

17.(6分)安娜的困惑:(1)固有的印象与实际不符;(2)自己所想要的与乔什夫的介绍格格不入。(3分)

乔什夫的不解:(1)安娜对现实充满抱怨和不满;(2)安娜对非洲美好的一面丝毫不感兴趣。(3分)

18.(5分)示例一:同意。将文章标题改为“暗的非洲”更合适,理由如下:(1)从内容上看,这符合安娜对非洲的一贯看法,与全文内容想一致;(2)从结构上看,与安娜会伦敦所写的文字相照应,结构更加严谨;

示例二:不同意。文章标题为奇怪的西方记者更合适,理由如下:(1)从内容上看,全文从乔什夫的视角,处处展示安娜的奇怪,以此为题与全文内容更贴近;(2)从结构上看,与结尾一段相照应,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表明态度得1分,理由每点2分)

    相关推荐

    奇怪的西方记者阅读答案 奇怪的西方记者 阅读答案(2015汕尾中考语文试题) 初中记叙文阅读方法 《幸存者的记忆》记叙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记叙文表达方式之作用分析 记叙文阅读与训练方法技巧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邓稼先 记叙文阅读中如何把握记叙的顺序 南方《永远做你的大树》初中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方法与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记叙文辅导之整体感知的方法 “记忆的确是神奇的东西”阅读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记叙文辅导之具体答题方法 江玲《无畏创造奇迹》初中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 “记忆的确是神奇的东西”阅读答案 记叙文阅读规则 记叙文的六步阅读法 西村寿行《树枝与名片》初中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记叙文阅读指导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 记叙文《爱的延续》阅读答案 记叙文《你的眼神》阅读答案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评语》初中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马德《总有人为弱者转身》初中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记叙文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 《追赶风筝的孩子》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记叙文阅读复习 《剥豆》初中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路,在没路的地方 《寒冷的冬夜》初中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及对策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方寸田园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一) 亦农《朗读的心》初中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尘烟《植物的爱》初中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余长江《听荷》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记叙文阅读答题思路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记叙文方法探究 阅读记叙文《翻浆的心》有答案 《日子》 记叙文阅读答案 《良师》记叙文阅读附答案 教案:记叙文阅读与训练 记叙文《儿时的恶作剧》阅读答案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点 奶奶与父亲/记叙文答案 初中语文记叙文学法指导 记叙文《蒲公英》阅读答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技巧 怎样阅读分析记叙文 初中记叙文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和方法有哪些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辅导 记叙文阅读拓展延伸题 中考记叙文阅读训练6 佚名《栀子》初中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佚名《潜伏》初中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怎样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 中考记叙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乔叶《父亲的请帖》初中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暖记叙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 原文及译文 莫言《金鲤》初中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记叙文阅读《老王》附答案 记叙文阅读《三伯》附答案 阅读记叙文《听梅》(有答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丰子恺《儿女》初中记叙文文阅读及答案 初中现代文阅读知识点:归纳记叙文主旨提炼方法 记叙文《命运之上》阅读答案 丰子恺《我的母亲》初中记叙文文阅读及答案 怎样划分记叙文的段落或层次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记叙文:用你爱我的方式去爱你 初中语文阅读辅导之记叙文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记叙文《银筷子》阅读答案 初中记叙文《寻》阅读答案 张志滔《外婆的笑》初中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梅寒《父亲的名片》初中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马德《拨动心弦的 ________》初中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龙应台《回家》初中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阿 慧《炸豆【1】》初中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莫言《讲话》初中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 古祥保《老人的秘密》初中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琦君《粽子里的乡愁》初中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刘墉《无怨无悔的爱》初中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初中记叙文阅读《寻》附答案 初中现代文阅读知识点:记叙文开头与结尾常见的几种方法 记叙文阅读《没钓到的大鱼》附答案 记叙文阅读“没钓到的大鱼”附答案 西湖游记 林文义《木刻猴子》初中记叙文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