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 海南杂忆 》

小编:

海南杂忆 矛盾

我们到了那有名的“天涯海角”。原以为这个地方是一条陆地,突入海中,碧涛澎湃,前无去路。但是错了,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所谓“天涯海角”就在公路旁边,相去二三十步。当然有海,就在岩石旁边,但未见其“角”。至于“天涯”,我想象得到千数百年前古人以此二字命名的理由,但是今天,环岛公路干线直通那里,沿途还有盐场、铁矿等等:这哪里是“天涯”?

出乎我的意外,这个“海角”却有那么大块的奇拔的岩石;我们看到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浪打风吹,石面已颇光滑两石之隙,大可容人,细沙铺地;数尺之外,碧浪轻轻扑打着岩根。我们当时说笑话:可惜我们都老了,不然,一定要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

这些怪石头,叫我想起题名为《像耳山》的苏东坡的一首五言绝句: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遗!

我翻阅过《道光琼州府志》,在“谪宦”目下,知谪宦始自唐代,凡十人,宋代亦十人;又在“流寓”目下,知道隋一人,唐十二人,宋亦十二人。明朝呢,谪宦及流寓共二十二人。这些人,不都是“补天遗”的“道旁石”么?其中有大名震宇宙的李纲、赵鼎和胡铨。这些名臣,当宋南渡之际,却无缘“补天”,而被放逐到这“地陷东南”的海岛作“道旁石”。千载以下,真叫人读了苏东坡这首诗同声一叹!

经营海南岛,始于汉朝。大概从唐朝开始,这块地方被皇帝看中了,作为放逐罪人的地方。可是宋朝更甚于唐朝,宋太宗贬逐卢多逊至崖州的诏书,就有这样两句:“特宽尽室之诛,止用投荒之典。”原来宋朝皇帝把放逐海南岛视为仅比满门抄斩罪减一等,你看,他们把这个地方当作怎样的“险恶军州”!

只在人民掌握政权以后,海南岛才别是一番新天地。兴隆农场是归国华侨经营的一个大农场。以前这里没有的若干热带作物,如今都从千万里外来这里安家立业了。正像这里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祖辈或父辈万里投荒,为人作嫁,现在他们回到祖国的这个南海大岛安家立业,却不是“道旁石”,而是真正的补天手了!

我们的车子在公路上扬长而过。时令是农历岁底,北中国的农民此时正在准备屠苏酒,在暖屋里计算今年的收成、筹划着明年的夺粮大战吧?但是眼前,这里,海南,我们却看见一望平畴,新秧芊芊,嫩绿迎人。这真是奇观。

还看见公路两旁,长着一丛丛的小草,绵延不绝。这些小草矮而丛生,开着绒球似的小白花。我忽然想起明朝正统年间王佐所写的一首五古《鸭脚粟》了。我问陪同我们的白光同志,“这些就是鸭脚粟吗?”

“不是!”她回答,“这叫飞机草。刚才路旁就有鸭脚粟。”我问鸭脚粟今作何用,

“不是!”她回答,“这叫飞机草。刚才路旁就有鸭脚粟。”我问鸭脚粟今作何用,

她说:“喂畜牲。可是,还有比它更好的饲料。”我说,明朝时候,老百姓把它当作粮食。

然而,王佐还有一首五古《天南星》:

君有天南星,处处入本草。夫何生南海,而能济饥饱。八月风飕飕,闾阎菜色忧。南星就根发,累累满筐收。

这就是说,老百姓所得,尽被搜刮以去,不但靠鸭脚粟过活,也还靠天南星。怪不得王佐在诗的结尾用了这样“含泪微笑”式的两句:海外之美产,中原知味不?

1963年5月13日

14.作者到了“天涯海角”,为什么却说“这哪里是天涯” ?又为什么开玩笑说“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6分)

答:①“天涯”本意是天之尽头,作者也以为前无去路,如今却名不副实,岛上交通比较发达、方便。

②“海角”原来是奇拔的岩石,这出乎作者的意料。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引起了作者的联想。此处环境优美,风景怡人,适合谈情说爱。

15.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4分)

答:“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在文中被弃置不用的人才。

“补天手”在文中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这样的人才,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补放逐的古代名臣。

16.作者认为,王佐诗的结尾“海外之美产,中原知味不?” 是“含泪微笑”式的,为什么?(4分)

答:天南星本是一种草药,当地老百姓无以为生,拿它充饥,情状悲惨。王佐似乎赞美了天南星是海南独有的“美产”,但实际上是对搜刮百姓行为的反讽。

17.为了表现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加以分析。(8分)

答:古代的海南岛被当作险恶之地,流放到此的人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人民掌握政权之后,海南岛成为新天地,归国华侨在此安家立业,成为建设国家的人才。

古时候老百姓把鸭脚粟、天南星当作粮食,生活很悲苦;现在的农民用它喂畜牲,且有比它更好的饲料。

    相关推荐

    高考语文阅读天天练:《死海不死》 高考语文阅读天天练:《江南古镇》 高考语文阅读天天练:《江 南 蓑 衣》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红叶 》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寂寞 高考语文阅读天天练 :《 高山流水 》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上善若水 高考语文阅读天天练 :《 访兰 》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河流的秘密 》 高考语文阅读天天练:《山就这么高》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书房的窗子 高考语文阅读天天练:《看云识天气》 高考语文天天阅读训练:熬药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叶圣陶在四川 高考语文阅读天天练 :《 感觉城市 》 高考语文天天阅读训练:爱晚亭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时间怎样地行走 高考语文阅读天天练:《春夜的幽灵》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博客的“看”与“被看”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高考语文阅读天天练:《向沙漠进军 》 高考语文阅读天天练:《笕记》 刘鸿伏 高考语文阅读天天练:《巩乃斯的马》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高考语文阅读天天练:《大自然的礼赞》 《海南杂忆》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天天练:《晕——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高考语文阅读天天练:《送你一座昆仑山》 高考语文阅读天天练:《贾平凹书画集》自序 (南宋)高观国《霜天晓角》阅读答案赏析高考语文试题 高考语文阅读天天练:《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高考语文阅读天天练 :《 访钢琴演奏家傅聪 》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长城的象征意义与历史作用》 高考语文阅读天天练:《给公交车鞠躬的少年》 2013高考阅读天天练文段:《古典之殇》 高考语文阅读天天练:《 干涸的鸿沟,历史的裂痕》 2013高考阅读天天练文段:《古村的雨》 201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题之天衣无缝 2013高考阅读天天练文段:《孤独的普希金》 2016年天津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及答案 天窗 语文阅读答案 (2010年江苏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 2015年高考天津市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5年上海高考《雪天》阅读答案 2012海南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2010年江苏南京市中考语文《天窗》散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2013高考阅读天天练文段:《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 语文阅读:《胡杨人家》(2013年高考语文天津卷) 201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题之忆刘半农君(4) 忆冼星海 语文阅读答案 (2010年北京中考语文试题) 天窗 阅读答案(2010年江苏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 那年冬天好大雪 语文阅读答案 (2011广西南宁中考语文试题) “塔上的树”阅读试题及答案 (2011高考语文天津卷) “没有天堂”阅读试题及答案 (2011 高考语文山东卷) 阅读答案:《语文天生浪漫(节选)》(上海高考现代文阅读精选)(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决不辜负春天”阅读答案 “忆韦素园君” 鲁迅 阅读答案详解 (2012高考语文湖南卷) 那年冬天好大雪 阅读训练及答案 (2011年青海西宁中考语文试题) 仲殊《南柯子·忆旧》阅读答案鉴赏赏析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阅读答案:《天籁》(上海高考现代文阅读精选)(含答案) 《文学徐君家传》阅读答案(2014年高考天津语文) 《史弼传》 阅读答案(2013上海高考语文试题) 陆游《鹧鸪天》阅读答案试题赏析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高考语文阅读题 黄庭坚《鹧鸪天》高考语文月考鉴赏阅读赏析答案 还是多想想明天阅读答案(2011黔东南中考语文阅读题) 2010年江苏南京市中考语文《天窗》散文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史弼传》(2013年高考语文上海卷) 2013海南中考语文:《峡谷》阅读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记忆光线” 阅读答案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济南的冬天原文 那年冬天好大雪 阅读答案(2011年青海西宁中考语文试题) 神秘的人体“天网” 阅读训练及答案 (2011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语文试题) 中考语文阅读:《 写给秋天》练习及答案 小升初语文阅读训练“南海明珠” 中考语文阅读:《植物聊天》练习及答案 小升初语文阅读训练《南海明珠》 济南的冬天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济南的秋天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姚敬恒先生事略》全祖望 阅读答案(2013天津高考语文试题)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海中救援 济南的冬天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济南的冬天》阅读训练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助推共和国几代战机上天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 阅读答案(2013安徽高考语文试题)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题阅读附答案:满天的风筝 阅读答案:《今天最好 》(上海高考现代文阅读精选)(含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冬天的芭蕾 《复活的南天竹》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语文阅读答案 (2011年南充中考语文试题) 花开的声音 语文阅读答案 (2011天津中考语文试题) 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山东版《没有天堂》阅读与答案 天使儿阅读答案(2013中考广东语文试题) 语文阅读:《惠特曼访问记》(2013年高考语文上海卷) “严祺先文集序” 阅读试题及答案 (2011高考语文湖南卷)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说“木叶” 温暖的书 语文阅读答案 (2011甘肃天水中考语文试题) 高考语文专题训练之科技文阅读与答案 “高铁时代”已到来 语文阅读答案 (2011年湖北仙桃、潜江、天门市中考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