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学作品语言的敏感性及其训练摭谈

小编:

胡象光

中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文学作品占较大比重,阅读文学作品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而时下由于快餐文化的影响,青少年学生面对文字时的想象力和思考力退化了,他们对文字的刺激不那么敏感甚至有些迟钝。因此,讨论一下阅读时的语言敏感性问题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或许有所裨益。

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对有特点的文字产生直觉的敏锐性,将文字信息还原成人、事、物的敏捷性,情感和思维活动的主动性和持续性。要达到这三个目标,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的心理活动处在兴奋状态,对学生的注意力、联想和想象力、情感积淀、思维品质(语言的敏感性训练实际上也是这些心理品质的训练)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每一次具体的阅读教学活动,教师都应当有意识地围绕以上三个目标提出要求,进行指导和点拨,减少训练的盲目性,提高训练效率。

1.对有特色的文字产生敏锐的直觉。好的作品,或全篇或局部,总会存在有特色的文字。“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以“舞女的裙”作比喻,写出了荷叶的形状,“亭亭”写出了荷叶挺拔的姿态,由于比喻手法的运用,整个句子既给人鲜明的视觉形象,又给人美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用诉诸听觉的歌声来写诉诸嗅觉的清香,感觉奇妙相通,恰到好处地写出了香气清淡而时断时续的状态,巧妙的表达使只有在当时特定情景下才感受得真切的香气在文章里也极易捉摸;“四百多年里,他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琉璃”“朱红”“野草荒藤”都不是具有情感的人,而是客观的物,此处却分别用“浮夸”“炫耀”“自在坦荡”等词语来修饰或描写,词语的组合打破了常规,新奇而有深意……特色鲜明的文字很容易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刺激,阅读时,即使不能立刻准确把握文字的意蕴,也起码应该能注意到这类文字的与众不同,意识到这些文字需要涵泳,倘若视而不见,就意味着对语言缺乏敏锐的直觉——这类问题在青少年身上也确确实实存在着。

自古以来,许多名篇佳作之所以脍炙人口,长久流传,大都与它文字表达的独特魅力不无关系。例如,《木兰诗》中大量铺排手法的运用,不但使事件的表述如行云流水,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扩大了诗句的容量,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段文字不能机械地理解成分别在四个市场买了四样东西,它用铺排的手法,渲染了出征前准备工作的忙碌(读者仿佛能看见一个年轻女子满市场转的身影),有力烘托了木兰“愿替爷征”的心情(与上文“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呼应)。“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铺叙了木兰奔赴战场的行程,加点字的表现力是很强的,时间词“朝(旦)”“暮”表现了行进速度之快,“不闻”“但闻”表现了留恋家乡的情绪与紧急的军情之间的矛盾。“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铺叙了木兰归来时家人的反应,渲染了家人团聚时的喜庆气氛。《木兰诗》运用铺排手法,使文句顺口,并且强化了读者对事件的印象,所以儿童也极易记诵,中学生应该在初读时就能觉察文字上的这种铺排的特色。此外,像“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类的以炼字出名的诗句,其文字表达的鲜明特色对读者的吸引力就不必多说了。

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在进入阅读之前提醒学生注意自己认为有特色的文字,并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进行交流,各人畅谈自己的理由。坚持这样做,就可以养成学生对文章语言自觉注意的习惯,从而提高语言感知的敏锐性。

2.敏捷地将文字还原为人、事、物。对语言敏锐的直觉固然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的表现,但直觉往往是肤浅的,它只是为深入的品读提供了良好的开端,它是起点,而不是终点。要真正进入文章的境界,还需要有还原能力。还原是否敏捷,取决于读者的联想想象产生的速度和联想想象的丰富程度。如果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处在高度的活跃状态,那么他在接受文字刺激时,就可能及时地调动大脑储存的经验,在脑海里浮现人物的音容状貌、景物画面、场面,伴随阅读过程在脑海中随机地演绎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还原也就是敏捷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品味这段文字,感受敏锐的读者应该会立即在脑海中浮现出月下荷塘的优美画面,他本人就变成了朱自清,荷塘的形状、规模,荷叶的姿态,荷花的神韵,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他还似乎闻到了淡淡的香气。

面对作品中的人物,也应该能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和作品对人物的描写,在脑海中快速地浮现人物的外貌,演绎人物的言行。例如,鲁四老爷是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思想陈腐,但在鲁镇很有地位,他可能是这副模样:圆(或方)脸,稍胖,面部肌肉有点儿松弛,头发有光泽,辫子梳得颇顺溜,身材中等,穿长衫,而且颜色可能是黑色、棕色或深灰色。阿Q是农村中的无产者,靠帮人打短工过活,与鲁四老爷相比,他可能是另一副模样:长脸,较瘦,额头有明显的皱纹,脑后吊一根枯黄的小辫子,背微驼,披粗布短夹袄(或打赤膊),衣服颜色是褪淡了的灰色或蓝色。二人的言行举止:鲁四老爷见有身份的人应抱拳寒暄,平时在家人或下人面前应该不苟言笑;阿Q见上等人时应该是怯生生的,说话带点儿口吃,见到小D或王胡之类的身份卑微的人时应该是一脸的不屑,可能还破口大骂。

对作品情节的还原是否敏捷,主要表现为能否在初读文章之后即能迅速把握事件的梗概和典型细节(这个问题不难理解,此处不赘述)。

还原的过程,也就是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过程。还原是否敏捷取决于联想和想象的速度,而联想和想象的速度既与文字自身的特点有关,也与读者的心理机制有关。我们试着将上文中引述的《荷塘月色》中的一段话,作一下改写:“荷塘上面满眼都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叶子中间,散布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吹过时,送来缕缕清香。”描写去掉了,文字失去了形象性,读者只知道荷塘里有什么,而无法知道这些事物是怎样的。对象是模糊的,读者大脑中不能形成鲜明的画面,联想的触发就变得困难。

学生快速联想与快速想象的心理机制则有待教师用有效的方法加以建构。上述的通过将形象的文字改为抽象的文字来比较二者的优劣,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训练方法。比较中可以凸现文章语言的形象化特点,增加语言对读者大脑的刺激强度,激发联想和想象。品味《荷塘月色》中的这段文字,还可让学生根据文字的描述,在规定的时间内绘一幅月下荷塘的风景画,锻炼联想的速度和质量。

在比较中感受语言的形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文章所写的人、物、景描画出来;学生初读文章,就要求能马上复述情节等方法,都是比较有效的训练快速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关键是要有训练学生语言敏感性的意识。

3.自觉而持续的情感和思维活动。还原过程是进入文章情境的过程,但它仍不是阅读活动的终点,中学生的阅读大多是要通过对文字的品味,最终能从文章中获取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文章表达情感的方式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直抒的胸臆容易把握,借景物借事件含蓄表达的感情则不容易把握或不容易准确把握。要快速准确地体会文章的情感,理解文章的思想,需要读者的情感和思维处在活跃状态并且能够始终与阅读活动相伴随。情感和思维活动的活跃程度,既与读者主动揣摩和思考的阅读习惯有关,又与读者的人生阅历、情感积淀、价值取向有关。对中学生来讲,这两个方面都很重要,特别是后者,需要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地积累和建构。比如,朱自清将月下荷塘写得朦胧、素淡、静谧,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读者要先在脑海中浮现出月下荷塘的静美画面,接着将画面与人结合起来,揣摩人物在这种环境中的心境。揣摩需要想象,也需要分析思考——他为什么去荷塘(文章第一段中说“心里颇不宁静”),在如此的美景中,他的情绪又怎样(第三段中说“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揣摩与思考不是读到某一句某一段才开始的,它应该贯穿阅读的全过程。

体会景物中所包含的感情尚不十分困难,体会叙述的文字中所蕴涵的感情和哲理,则更需要读者细腻的触觉和缜密的思维,因为叙述的文字不像描写的文字那样有鲜明的形象,不易引起读者注意,且不易触摸。“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与地坛》)这段文字中,大多数读者注意到的是后面的感悟,而对前面的交代——“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却往往忽略了,中学生读者更是如此。实际上这两句不起眼的交代不仅不是多余的,而且蕴涵着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只要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会感觉到这两句话不同寻常。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用好几去年想关于死和生的问题,这绝对是不合生活常理的,没有哪一个健全的人愿意这样做,因为想关于死的事、追问为什么要出生,并不是什么让人好受的事。阅读时想到了这一层,就有了刨根问底的欲望,就会去联系上文作者所写到的自身遭遇,去揣测二十岁的年轻人突然残废双腿后的心理状态,从而理解这两句话透露出来的作者的心灵在生与死之间徘徊所受的煎熬以及对生的顽强眷念,从而对作者的不幸产生深切的同情,进而理解下文作者的感悟对其心灵的巨大安慰。可见,对这样的文字产生敏感,要多种因素——生活常识、情感积淀、主动质疑的习惯——共同作用。

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健全人格和质疑精神,只是不要把这种培养工作变成空洞的说教,而是要依附于文字,让学生品味、感知、揣摩、思考,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得到提高。当然,学生在进行阅读活动时,老师的适当提示点拨是十分必要的。比如,理解上文所引述的《我与地坛》中的那段文字,必有对作者人生遭遇的了解,必有对二十岁的健全的年轻人应有之精神面貌的合理推测,必有作为人的起码的同情心,当学生这方面的储备不足时,教师的指导就变得十分必要。

总之,文学作品阅读活动中的语言敏感性问题,既是阅读习惯的问题,也是阅读心理的问题。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就是通过阅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其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培养其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全面建构学生的阅读心理。

    相关推荐

    《面对感性的思考》语文阅读答案 文学作品阅读练习汇编 方志敏《同情心》原文阅读、作品赏析及作者简介 “批评对作品的意义不言而喻。”阅读及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作品感受题解题技巧 谈谈感恩教育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解缙敏对》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叶剑英《方志敏烈士》原文阅读及作品赏析 初中语文解题技巧之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类型与题材 阅读练习阅读 感谢对手阅读训练及答案 《时间的作品》语文阅读答案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语文阅读答案 《汉语文学的新阶级——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综论》语文阅读答案 朱光潜《谈文学》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综合性学习“走近端午节,感受传统文化”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汉语文学的新阶段——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综论》语文阅读答案 高考语文如何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学会看食品的“简历” 阅读训练及答案 专家解读2012文学作品阅读 《听朗诵》文学作品阅读答案 “弘扬文学理想的超越性品格”阅读试题及答案 文学批评写作的独特性 阅读试题及答案 我向妈妈学语言阅读训练及答案 科学小品《莺》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之说明文语言品析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阅读题及答案 感恩母亲节,回首略谈孝文化 阅读训练及答案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阅读 学会合作阅读训练及答案 摘编自朱作言《转基因及其对国民经济的意义》阅读答案 高考文学作品鉴赏 表达技巧 考纲点击:关于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 《学会感激》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我的语文生活阅读及答案 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练习 赏析语文阅读作品形象的解题技巧 2012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 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提琴”阅读试题及答案 《学会看食品的“简历”》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缀段性叙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阅读附答案 综合性学习《“语文与其他学科渗透”专题》阅读答案(2014年贵阳市中考语文) 摘编自朱作言《转基因及其对国民经济的意义》阅读试题及答案 《商品环保性的终极评价》语文阅读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谈写作手法和作用 村庄的语言 阅读训练及答案 大地的语言 阅读训练及答案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阅读答案 爱的语言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莫泊桑学写作阅读训练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训练:《莫言访谈录》[答案] 诺贝尔文学奖的审美标准是“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杰出文学作品”语文阅读答案 “文学批评写作的独特性”阅读理解答案 中考文学作品阅读精编:特殊的生日礼物 谈作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人类的语言”阅读训练及答案 中考文学作品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转基因食品其实很环保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文学类作品阅读(16分)《遥远的炊烟》有答案 浅谈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 小六:学会感恩阅读训练 成语是语言文化的“全息块” 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 阅读答案 《作家寄语中学生作文创作》阅读答案 文言文“三峡”阅读练习题及其答案 王安石作品阅读练习及答案 初中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文学作品阅读 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文言文阅读答案 《语言的模糊性与模糊语言》阅读练习题阅读附答案 胡文正《从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语文阅读答案 大地的语言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转基因食品其实很环保 阅读训练及答案 (2011辽宁朝阳中考语文阅读题) 语文阅读:《感谢对手》等(含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训练及答案 诗的感性、智性与神性 阅读附答案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动筒尝于国学 谈作文 阅读答案 特级语文教师谈应对中考阅读 现代文之分析作品结构讲解及强化练习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训练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 阅读训练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训练:《莫言: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答案] 《谈谈读书》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乡愁”的现代文学起源及其变异 语文阅读答案 《谈感恩》阅读及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目及其答案《童趣》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目及其答案“童趣” 文言文阅读:《〈论语〉十二章》训练 谈谈你对孔子“举一反三”这一教学方法的理解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模拟训练 “品茶”阅读训练及答案 《谈作文》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简谈玉文化的价值》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作家寄语中学生写作》阅读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的品析性考点总汇 《孙权劝学》《颜回好学》对比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漫谈桂文化 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语文阅读:《学会看食品的“简历”》(含答案) 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杰出文学作品 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