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传(节选)》阅读附答案

小编:

诸葛恪传(节选)

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也。少知名,弱冠拜骑都尉。

恪父瑾(字子瑜)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座欢笑。乃以驴赐恪。他日复见,权问恪曰:“卿父与叔父孰贤?”对曰:“臣父为优。”权问其故。对曰:“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是为优。”后蜀使至,群臣并会,权谓使曰:“此诸葛恪雅好骑乘,还告丞相,为致好马。”恪因下谢,权曰:“马未至而谢何也?”恪对曰:“夫蜀者陛下之外厩,今有恩诏,马必至也,安敢不谢?”恪之才捷,皆此类也。会逊卒,恪迁大将军。

初,权黄龙元年迁都建业。二年筑东兴堤遏湖水。后征淮南,败,以内船,由是废不复修。恪于建兴元年十月会众于东兴,更作大堤,左右结山侠筑两城,各留千人,使全端、留略守之,引军而还。魏以吴军入其疆土,耻于受侮,命大将胡遵、诸葛诞等率众七万,欲攻围两坞,图坏堤遏。恪兴军四万,晨夜赴救。遵等敕其诸军作浮桥度,陈于堤上,分兵攻两城。城在高峻,不可卒拔。恪遣将军留赞、吕据、唐咨、丁奉为前部。时天寒雪,魏诸将会饮,见赞等兵少,而解置铠甲,不持矛戟。但兜鍪刀楯,倮身缘遏,大笑之,不即严兵。兵得上,便鼓噪乱斫。魏军惊扰散走,争渡浮桥,桥坏绝,自投于水,更相蹈藉。获车乘牛马驴骡各数千,资器山积,振旅而归。

恪遂有轻敌之心,以十二月战克,明年春,复欲出军。诸大臣以为数出劳众,同辞谏恪,恪不听。于是违众出军,大发州郡二十万众,百姓骚动,始失人心。

(选自《三国志.诸葛恪传》有删节)

4.对下列甸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乞请笔益两字 益:增加

B、城在高峻,不可卒拔 卒:最终

C、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 恨:遗憾 《徐霞客传》

D、名浮于实 浮:超过 《子刘子自传》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魏以吴军入其疆土 少以父任 《苏武传》

B、夫蜀者陛下之外厩 众未之知 《子刘子自传》

C、引军而还 负笈而去 《徐霞客传》

D. 魏以吴军入其疆土 其一人夜亡 《苏武传》

6.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其他三项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恪兴军四万 B. 为致好马

C.麾下骑从者八百余人 《项羽本纪》 D. 寅尝以倪云林画卷偿搏进三千《徐霞客传》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葛恪在小的时候就很有名声,二十岁就授予骑马都尉的官职,这说明他从小就才学出众。

B、孙权命人在驴脸上写着“诸葛子瑜”字样的长标签,是玩笑之举,诸葛恪凭借聪明才智获得了这头驴。

C、魏国认为诸葛恪所修东兴堤坝以及两城侵犯了他们的疆土,于是命大将引兵来攻,最终失败而归。

D、吴军诸将见留赞等人兵少,便不以为意,于是脱掉铠甲,也不拿矛、戟等长兵器,结果被打败了。

8.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会逊卒,恪迁大将军。(3分)

(2)他日复见,权问恪曰:“卿父与叔父孰贤?”(3分)

(3)诸大臣以为数出劳众,同辞谏恪,恪不听。(4分)

答案:

4. 答案:(B卒通“猝”,急速,急促。)

5. 答案:A. (以,连词,因为 B之,助词,的;代词,这件事

C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D其,代词,他的;代词,其中的)

6. 答案:B (省略句,其他的三句为定语后置)

7. 答案:D (“脱掉铠甲也不拿矛、戟等长兵器,结果被打败了”的不是吴军,而是魏军)

8. 答案:(1)适逢陆逊去世,诸葛恪被升任为大将军。

(2)又有一天见到诸葛恪,孙权问他说:“你的叔父和你父亲哪个强些?”

(3)众大臣认为大军多次出动,将士非常疲劳,异口同声劝谏诸葛恪,诸葛恪不听。

【译文】诸葛恪,字元逊,诸葛瑾的长子。他年少时就有才名。二十岁被任命为骑都尉。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脸长似驴,孙权大会朝臣时,让人牵一头驴进殿,用长标签贴在驴脸上,在标签上题写“诸葛子瑜”几个字。诸葛恪跪下说:“恳请让我用笔加上两个字。”孙权同意并给了他一支笔。诸葛恪在标签上续写了“之驴”二字,在座的人都欢笑起来,于是孙权将驴给了诸葛恪。又有一天见到诸葛恪,孙权问他说:“你的叔父和你父亲哪个强些?”孙权对蜀使说:“这个诸葛恪向来喜欢骑马,您回去告诉您们丞相,为他送一匹好马来。”诸葛恪便马上跪拜致谢,孙权说:“马还没有送来谢什么呢?”诸葛恪答说:“蜀国是陛下在外的马厩,今天有此恩诏,马是一定会送来的,我岂敢不谢恩?”诸葛恪的才思,都像这样。适逢陆逊去世,诸葛恪被升任为大将军。

当初,孙权在黄龙元年(229)迁都建业,黄龙二年(230)修筑东兴堤以拦挡巢湖水。后来征伐淮南,反被湖内敌兵船只打败,于是堤废再不修治。诸葛恪于建兴元年(252)十月,在东兴征集民众,再筑大堤,左右两端连结山岭各筑城一座,每城留守一千人,派全端、留略分别守卫两城,他自己亲率大军返归建业。魏国以吴军进人自己疆界,耻于受辱,命令大将胡遵、诸葛诞等率兵七万,打算围攻那两座城堡,企图毁坏阻遏湖水的大堤。诸葛恪发兵四万,日夜兼程赶往援救。胡遵等命令各部造浮桥渡湖,将部队安置堤上,分兵进攻两城。城筑建在高险之处,仓促难于攻拔。诸葛恪派将军留赞、吕据、唐咨、丁奉为先头部队。当时天寒下雪,魏军众将领聚会饮酒,见留赞等人兵少,于是解放铠甲,不操矛戟。只是带着头盔拿着刀与盾牌,解除戎装在堤岸嬉闹,并且大声欢笑,不严整军阵。留赞等部队一上岸就鼓噪呐喊,拼命乱砍乱杀。魏军受到惊扰四散逃走,争着抢渡浮桥,桥坏绳断,纷纷跌人水中,又自相践踏。缴获魏军车辆牛马驴骡各数千,物资军器堆积如山,吴军整顿队伍凯旋而归。

诸葛恪于是产生轻敌的思想,刚在十二月战胜敌人,第二年春上,便又打算出兵。众大臣认为大军多次出动,将士非常疲劳,异口同声劝谏诸葛恪,诸葛恪不听。于是违背众人意愿出兵,大量征发各州郡兵卒二十万人,百姓骚动不安,于是开始失去民心。

    相关推荐

    诸葛恪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阅读答案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比较阅读及答案 出师表和三国志·诸葛亮传节选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诸葛亮传略》阅读答案 诸葛亮《出师表》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比较阅读答案 《三国志·诸葛亮传》阅读答案 《诸葛亮》阅读附答案 《出师表》《诸葛亮传》比较阅读答案 《鸟中诸葛》阅读附答案 《出师表》《诸葛亮传》比较阅读答案附翻译 诸葛孔明 阅读附答案 《出师表》《诸葛亮传》比较阅读及答案 《出师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言家事》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 《 欧也妮.葛朗台(节选)》阅读答案 《三种诸葛亮》阅读附答案 《三国志·诸葛亮传》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诸葛孔明 阅读答案 鸟中诸葛阅读答案 鸟中诸葛阅读答案 鸟中诸葛阅读答案 《鸟中诸葛》阅读答案 晋•陈寿《诸葛亮传略》中考语文阅读答案 《诸葛亮论(苏轼》阅读附答案 诸葛孔明阅读答案 石奋传(节选)阅读附答案 诸葛亮治蜀阅读答案 《事后诸葛亮》阅读答案 桑怿传(节选)阅读附答案 沈约传(节选)阅读附答案 王勃传(节选)阅读附答案 柳敬亭传(节选)阅读附答案 《阮孝绪传节选》阅读附答案 三种诸葛亮阅读答案 诸葛亮从师阅读答案 《与诸弟书(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诸葛亮受遗诏阅读答案 严延年传(节选)阅读附答案 爱迪生传(节选)阅读附答案 《林语堂传(节选)》阅读附答案 朱买臣传(节选)阅读附答案 《刺客列传(节选)》阅读附答案 《刺客列传节选》阅读附答案 《郑玄传(节选)》阅读答案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出师表》《诸葛亮传》对比阅读 “诸葛亮”借西风 阅读答案 诸葛亮聪明吗?阅读答案 苏轼《诸葛亮论》阅读答案附翻译 《诸葛亮,言家事》阅读答案 诫子书《诸葛亮》阅读答案 文言文(甲)诸葛亮之次渭滨(乙)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 陈亮《诸葛孔明》阅读答案 《诸葛亮受遗诏》阅读答案 呼兰河传节选阅读题及答案 呼兰河传节选主要内容 《张元传(节选)》阅读答案 《韩愈传(节选)》阅读答案 桑怿①传(节选)......阅读答案 《邹容传》(节选)阅读答案 桑怿传(节选)阅读答案 《曹禺传(节选)》阅读答案 李将军列传(节选)阅读附答案 曾国藩《与诸弟书(节选)(10分)》阅读答案 《爱迪生传(节选)》阅读答案 《鲁迅自传》节选 阅读答案 爱迪生传(节选)阅读答案 “诸葛亮”“班超”比较阅读答案 三种诸葛亮 语文阅读答案 《司马懿与诸葛亮》阅读答案 “诸葛亮”借西风 王金宝阅读附答案 《三国志·诸葛亮传》(初,亮自表后主曰……)原文及翻译 《三国志·诸葛亮传》(章武三年春 )原文 注释及翻译 《后汉书·羊续传》节选阅读附答案 王勃传(节选)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诗集传序(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 《三国志.王粲传》(节选)阅读附答案 诸葛亮“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鲁迅自传》节选 阅读答案 呼兰河传节选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呼兰河传节选阅读解析 晋•陈寿《诸葛亮传略》中考语文阅读答案试题解析 游侠列传(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 《渴望生活——梵高传(节选)》阅读附答案 《欧阳君传(节选)》 阅读答案 《阮孝绪传(节选)》阅读答案 《刺客列传(节选)》阅读答案 阮孝绪传(节选)阅读答案 阮孝绪传(节选)......阅读答案 《徐文长传(节选)》阅读答案 巴金自传(节选) 阅读答案 文言文周诸葛亮言家事 阅读附答案 陈寿《进<诸葛亮集>表》阅读答案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阅读答案 方恪敏公家传 姚鼐阅读附答案 诸葛亮从师阅读训练及答案 诸葛亮治蜀阅读训练及答案 《诫子书 诸葛亮》诗词阅读鉴赏 阅读答案:《诸葛亮论》(含答案解析) 《米开朗基罗传》节选阅读《死》附答案 林语堂《苏东坡传》节选 阅读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