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道而行 余世存》阅读及答案

小编:

直道而行余世存

梁漱溟的父亲梁济曾做过清朝内阁中书、民主部主事。官职不大,口碑却隆。据说有赶驴车的看到他,居然叫出他的名字,请他上来。

梁济的儿子梁漱溟认为,梁济任侠、认真、不超脱等特点和精神个性也影响了孩子。梁漱溟追忆儿时趣事时说,他积蓄的一小串铜钱不见了,吵闹不休。父亲在庭前桃树枝上发现,让他去看。梁漱溟看时,见树上有父亲写的小纸条:“一小儿在桃树下玩耍,偶将一小串钱挂于树枝而忘之,到处向人寻问,吵闹不休。次日,其父亲打扫庭院,见钱悬树上,乃指示之。小儿始自知其糊涂。”

梁漱溟跟毛泽东同年,他的一生也跟毛泽东结缘。冯友兰在他去世后写的挽联中说:“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执言。”上联即述其德业,下联则涉及他跟毛泽东的缘分。1918年,两人在北大教授杨昌济先生的家里初识。二十年后,梁漱溟到延安跟毛泽东谈中国的出路,半个月内毛泽东与他长谈八次,有两次通宵达旦,梁漱溟回忆说:“彼此交谈都很有兴趣。”毛泽东后来则称:“我同梁漱溟比较熟。”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的邀请下,梁漱溟从重庆来到北京。毛泽东多次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还专门派车接他,招待吃饭。毛泽东邀请梁漱溟到政府里担任职位,梁拒绝后,毛仍照顾他的工作和生活。

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常委会议的小组讨论会上,梁漱溟说:“我们的建国运动如果忽略或遗漏了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农民,那是不相宜的。”这一被称为“工人生活在九天之上,农民生活在九地之下”、要求行“仁政”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毛在会场上对梁极尽挖苦、嘲笑,梁不服,要求发言,但会场上几乎一边倒,有人大喊:“梁漱溟滚下台来!”这场惊心动魄的争吵才匆匆结束。

自此梁漱溟深居简出。“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抄家,被打耳光,但他承受下来了。他就事论事,“文革”尚未结束,梁漱溟就在政协会议上说:“‘文革’搞糟了,‘文革’的祸因是治国不靠法治而靠人治。”主持人询问梁对大家批判他的感想,梁脱口而出:“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梁漱溟一生都很少顾及自己,而是为国为民。他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是“不要贪”,“不仅贪图的事不应做,贪图的念头也不要起”。他把“不谋衣食,不顾家室,不因家事而拖累奔赴的大事”当做家训。

梁漱溟对自己两个儿子的教育可圈可点。他给两个儿子取名培宽、培恕,因为“宽恕是我一生的自勉”。像父亲一样,梁漱溟也很注意培养儿子们的个性。他与长子培宽有“多年父子如兄弟”之谊。他说:“我的原则是:一个人要认清自己的兴趣,确定自己的兴趣。你们兄弟二人要明白我这个意思,喜欢干什么事,我都不阻拦你们的。”梁漱溟听任孩子们自由选择,他对他们唯一的要求是不要做“自了汉”,就是不要成为只顾自己的人,标准是“在人生道路上不趋于低俗,在识见上不流于浅薄”。

梁漱溟的宽放教育贯穿始终,他的教育显然是成功的。他的家教使儿子在多灾难的世纪得以平安度过,梁培宽、梁培恕一生不喜出头露面,为人低调。大概正因为如此,两人在历次运动中都没有遭到太多的磨难。因为梁漱溟的历史地位,他生前死后都有国家因素介入,因而梁家后人在事关评价等问题上也同样显露出梁家独有的直道。

梁漱溟去世后,要召开例行的追悼会。涉及1953年梁漱溟“受到不实事求是的批判”的评价,因修改稿被改为“受到批评”,他们据理力争,不肯让步。后来,新华社播发梁漱溟的生平,文章标题即是“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梁漱溟走完百年人生旅程”。

更年轻的一代则更是直抒胸臆。1988年,梁漱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医院告别大厅举行。灵堂入口大门上悬挂的挽联是:百年沧桑,救国救民;千秋功罪,后人评说。横批是:中国的脊梁。挽联是梁培宽次子梁钦宁拟就的。在梁钦宁张贴时,工作人员阻止,但他执意坚持。在君子之泽及身而没的中国,在家族分崩离析的现当代,梁家人很了不起,他们直道而行很了不起。

(选自《读者》,标题、正文均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起笔引“赶驴车的看到他,居然叫出他的名字,请他上车”一事目的在于表现梁济的“口碑却隆”。

B.梁漱溟回忆儿时趣事,用笔大方,过程细致,其目的在于表现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为后文做铺垫。

C.梁漱溟与毛泽东一生结缘,文章借冯友兰的挽联,表现了两个伟人之间的终生情谊,凸显梁漱溟高洁的人格。

D.文章描述了1953年政协会议上毛泽东和梁漱溟的争端,凸显梁漱溟个性的同时,也表现出梁漱溟先生知错就改的胸襟。

E.本文撷取梁漱溟先生生平中的几个镜头,以崇敬的笔调描写他正道直行的文人品性,表现其高尚人品对家庭后人的影响。

(2)联系全文,简要回答梁漱溟“直道而行”的具体表现有哪些。(6分)

(3)文章从梁济写起,以梁漱溟孙子梁钦宁终,简要回答这样写的好处。(6分)

(4)文章用很大篇幅写梁漱溟对后代的教育,这样写,是否脱离传记主题?请谈谈对此问题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2.(25分)

(1)(5分)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

解析:B项“目的在于表现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为后文做铺垫”错,是为变现梁济:认真、不超脱”的个性精神;C项“表现了两个伟人之间的终生情谊”错,应为表现梁漱溟和毛泽东的“缘分”;D项“表现出梁漱溟先生知错就改”错,应为体现梁漱溟“直道而行”的风骨。

①文章从梁济写起,表现其“认真、不超脱”的个性对梁漱溟的影响,为下文写梁漱溟“直道而行”做了铺垫;②写梁钦宁则是为了表现梁漱溟“直道而行”的风骨对家族后代的影响,表明“直道而行”已经成为家族精神。(每点3分,共6分)

(4)(8分)

不脱离主题。(1分)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梁漱溟先生“直道而行”的事迹,后半部分写梁漱溟先生对后代的教育,是为凸显其精神风骨的传承和影响,深化了传记主题。(4分)同时,尊重个性、宽恕教育与“直道而行”的原则相映成趣,使得人物性格更加丰满真实。(3分)

    相关推荐

    直道可行 阅读答案 《直道可行》阅读答案 《直道可行》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附翻译) 《直道可行》阅读答案(附翻译) 《而我却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阅读附答案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阅读附答案 余世存:为什么这么多人敬佩卢作孚? 阅读附答案 大道之行也阅读题及答案 大道之行也阅读理解 长清僧,道行高洁,年七十余犹健...阅读附答案 齐有南北官道,洿下者里余,雨多行潦阅读答案 《道行》散文阅读及答案 “三思而行”阅读训练及答案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大道之行也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大道之行也阅读题及答案 大道之行也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阅读答案最新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阅读理解答案 《大道之行》阅读答案及翻译 “行道树”阅读训练及答案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阅读答案及翻译 三思而行 阅读训练及答案 妈妈的银行存款 阅读答案 《妈妈的银行存款》阅读答案 我家有“银行存款”阅读答案 胸存大道自从容 阅读附答案 《亦刚亦柔秦直道》阅读答案 大道之行也练习题及答案 道行阅读答案 道行阅读答案 《行道树》阅读答案 行道树阅读答案 《我家有“银行存款”》阅读答案 道行 阅读答案 道行阅读答案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三思而行》阅读答案 《道行》阅读附答案 《行道树》阅读答案 《行道树》阅读答案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阅读答案 《行道树》阅读答案 行道树阅读答案 三思而行 阅读答案 行道树 阅读答案 中国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大道之行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世界上是否存在另一个你阅读理解 世界上是否存在另一个你阅读理解答案 三思而行 阅读附答案 《行道树》课内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世界上是否存在另一个你阅读理解答案 世界上是否存在另一个你说明文 禅宗的“悟道”不是思辨的推理认识,而是个体的直觉体验...阅读附答案 韩世忠子彦直,字子温 阅读附答案 君子行于道路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文言文《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阅读答案 《行道树》阅读附答案 “与好心情结伴而行”阅读训练及答案 2021世界上是否存在另一个你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 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原文附翻译 大道之行也阅读答案 大道之行也 阅读答案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阅读答案 《剔掉多余的 孙道荣》阅读答案 剔掉多余的(孙道荣)阅读答案 炊烟的味道 余继聪阅读答案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阅读试题及答案 (附翻译) 甲:大道之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阅读附答案 大道之行也阅读附答案 余继聪《炊烟的味道》阅读答案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阅读及答案 中国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 阅读答案 行道树阅读理解训练题及参考答案 《行道树》课内阅读答案 《大道之行也》···阅读答案 《大道之行也》阅读答案 《行道树》阅读理解练习题及阅读答案 于王冬《御风而行》节选 宋词赏析 辛弃疾 踏莎行·进退存亡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古诗文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2013年高考语文浙江卷)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阅读及答案 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 阅读附答案 《第一次真好》《行道树》课后习题及答案 贺铸《踏莎行 惜余春》阅读答案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阅读附答案 幸存者阅读试题及答案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阅读附答案 [甲]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阅读答案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阅读训练及答案 中国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阅读答案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阅读附答案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 赤足而行 朱以撒阅读答案 《第一次真好》《行道树》课后阅读题及答案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与好心情结伴而行》阅读答案 “中国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阅读理解答案 季羡林《三思而行》阅读答案 三思而行季羡林......阅读答案 《君子行于道路》阅读答案 《第一次真好》《行道树》课后习题及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