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诗经》之“风”阅读附答案

小编: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的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它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而这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不是先考虑符不符合法律法规。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只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认识到这些才能更好地生存。

B.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C.《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D.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参考答案:

1.A(“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在文中没有依据)

2.B(“所有人”错,文本中说的是“大部分人”)

3.D(两方面的结合并不一定能使人们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有公然抗法者,也会有偷偷摸摸去做的。)

    相关推荐

    氓“诗经&#8226;卫风” 《话说风筝》 阅读附答案 《话说风筝(16分)》阅读答案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阅读答案及赏析 《诗经·木瓜》原文、注释及解说 好像听见父亲在风中说话的鉴赏 好像听见父亲在风中说话阅读理解 《诗经·周南·桃夭》注释与解说 好像听见父亲在风中说话阅读答案 《说“话”?》阅读附答案 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 《说话与听话》阅读答案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阅读答案 话说父亲阅读附答案 《话说核能》说明文阅读附答案 有种说法,读经典可以使人长精神。此话不虚...阅读附答案 《话说重阳》阅读附答案 《实话实说》阅读附答案 语文诗话......阅读附答案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语文阅读答案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阅读及答案 说话,不难,但又不易,要想使说的话入耳阅读附答案 《话说唐装》阅读附答案 《话说父亲》阅读附答案 说话 阅读答案 植物会说话阅读附答案 【甲】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阅读答案 《听泥土说话》阅读附答案 《说“话”》阅读答案 话说“敢读书” 阅读附答案 中国神话传说阅读答案 中国神话传说赏析 风流余韵话板桥阅读附答案 《会说话的灯》阅读附答案 《听泥土说话 》阅读附答案 《蟋蟀之话》阅读附答案 《诗经》原来是诗阅读答案 “诗经二则”赏析 初中语文解题技巧之唐雎说话技巧 《多说一两句话》阅读附答案 听泥土说话的阅读附答案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水之经典》阅读附答案 《跟陌生人说话》阅读附答案 《话说长沙美食》阅读附答案 跟陌生人说话阅读附答案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阅读附答案 《话说海淀》阅读答案 话说唐装阅读答案 话说筋骨 梅万林阅读附答案 假如汉字会说话阅读附答案 也说神话阅读答案 话说唐装 阅读答案 话说父亲阅读答案 《话说重阳》阅读答案 《话说核能》阅读答案 话说沉闷 刘心武阅读附答案 《咱们都来说真话》阅读附答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诗经·桃夭》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阅读附答案 《扶桑花里的<诗经>》阅读附答案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问题。静女《诗经.邶风》静女其姝①,俟我于城隅 植物会说话阅读理解及答案 植物会说话阅读理解 话说核能阅读答案 美丽诗经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横穿诗经的河流阅读答案2021 横穿诗经的河流答案 横穿诗经的河流阅读答案 横穿《诗经》的河流阅读题 《话说城市化》阅读答案 横穿《诗经》的河流阅读附答案 语文诗话......阅读答案 美丽诗经阅读答案 说话的自由与责任阅读附答案 说明文阅读《台风》附答案 听泥土说话 阅读答案 议论文阅读《说“话”》答案 说话阅读训练及答案 《说经典 粱衡》阅读答案 话说文学趣味阅读理解 话说文学趣味阅读理解答案 “说“话””阅读训练及答案 说明文阅读《风筝》附答案 水之经典 阅读答案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阅读答案 风筝诗一首 《诗经两首》阅读及答案 《蟋蟀之话》阅读答案 《话说长沙美食》阅读答案 《跟陌生人说话》阅读答案 《多说一两句话》阅读答案 横穿诗经的河流阅读答案2021 横穿诗经的河流阅读题 水之经典阅读答案 诗经两首 知识点归纳 蟋蟀之话 阅读答案 蟋蟀之话阅读答案 《诗经·采薇》原文及翻译 说大话的维克托阅读答案最新 说大话的维克托阅读理解 推敲《诗话总龟》阅读答案 《话说信仰》语文阅读答案 《儒雅之风》阅读附答案 水之经典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 阅读附答案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阅读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