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位梦华:今天的人有种错觉,觉得比生物高得不得了

小编:

位梦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1940年出生于山东平度。1967年毕业于原北京地质学院物探系,从事地震成因与地震预报的研究,曾六次去北极、一次去南极进行探险和考察。代表作品包括《奇异的大陆──南极洲》、《美国随想与南极梦说》、《南极属于谁》、《冰雪世界的资源》、《梦系南极》、《魂飞北极》、《两极纪实》、《天涯纵横》(在台湾出版)、《北极日记》、《两极探险史话》、《最伟大的猎手》等。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科普作家位梦华教授新近推出了他的两本科学札记──—《从北极到夏威夷》、《从宇宙到生命》。作为最先登上南极大陆的少数几个中国人之一,最早与爱斯基摩人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第一个在北极越冬的中国科学家,在这两本新书中,位梦华以文学的语言生动描写了在北极等地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思所想。日前,记者采访了位教授─

记者:您能给读者简单地介绍一下两本书的内容吗?

位梦华:《从北极到夏威夷》主要讲述了在两地的所见所闻,而《从宇宙到生命》则是我1998年在北极越冬时,在与世隔绝的8个月中,突然迸出来的一些思想火花。

记者:在您的两本书中,您都表达了一种希望人类热爱自然、反思自己的观点,您为什么持这种观点呢?

位梦华:因为今天的人有种错觉,觉得比生物高得不得了,觉得人类可以主宰地球,主宰大自然。事实上人类比生物高不了多少。蚂蚁和蜜蜂的组织纪律性比人类要高得多。人应该谦虚一些,人和生物是一个大家庭,生命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演化的最后一环是我们人类。善待生物,保护环境,否则最终可能导致人类自身的灭绝。这绝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我们面临的实实在在的问题。

记者:但人类似乎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您认为形势有您书中写的那样严峻吗?

位梦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以后,一直面临两大关系的调整,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二是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但人有一种侵略的、掠夺的、永不满足的心态。人类走向文明实际上只是注意调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直被忽视的。这将最终导致对环境的破坏、生态的失衡。

记者:但许多人认为有的问题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获得解决,您怎么看呢?

位梦华:臭氧空洞也好,温室效应也好,人类面临的威胁已经迫在眉睫。如果是几十万年、几万年后的事,现在的人类可以不考虑,但一百年之内的事,人类就得考虑了。温室效应只需50~60年,就能将南极冰盖融化,海平面升高,海洋面积增大,导致气候的突变,对于这些危机现在是需要我们所有的民众都了解的时候了。科学地认识危机,科学地认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使人类走向光明,而不是毁灭在人类自己的手里,这就是我写作这两部科普作品的真正目的。

记者:引起您对人类自身反思的动因是什么呢?

位梦华:是爱斯基摩人的文明。我在北极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爱斯基摩文明的变迁,但我对爱斯基摩人了解得越多,对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文明就觉得愈加糊涂。比如,刚到北极时,看到爱斯基摩人吃生肉,觉得很不够文明。但后来才知道,古代的爱斯基摩人吃不上蔬菜,更见不到水果,身上必须的维生素C只能从动物的身体上摄取,如果把肉煮熟了,维生素C就分解了。所以吃生肉正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那时的爱斯基摩人虽然还不知道这个科学道理,但他们却以最科学的方式生存了下来,那么这到底算是文明还是不文明呢?

再比如,我到南极时穿的是美国人提供的服装,据说是仿生学的成果。但人们研究来研究去,几乎用上了所有现代化的手段,设计出来的服装还没有一种能和爱斯基摩人相媲美。他们那种没有任何开口的筒状皮衣和皮帽连在了一起,既宽松又舒服,奔跑起来很容易通过对流散发出去……

应该说爱斯基摩人的文明令我很生感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的很多观念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记者:那您觉得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呢?

位梦华:从人性的角度说,爱斯基摩人有着非常朴实的一面,他们十分团结,分享的观念很强,捕到了鲸鱼,所有的人一起吃。这对于今天的人类社会实在是太难能可贵了。但最主要的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爱斯基摩人和大自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不掠夺、不滥捕滥杀,只获取够他们生存的那一部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实在令我们所有早已文明起来的人感到汗颜。

站在北极那个地方去观察爱斯基摩人就像站在人类的历史隧道中。爱斯基摩人生活在人类社会的边缘,而站在这里反观人类社会,你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我就把这些感受写下来了,尽管写得很艰辛。

记者:您在《从宇宙到生命》一书的前言中写道:“(由于从事科普创作),回国以后,立刻陷入了困境,没有经费,工资被扣,连生存都成了问题……”,您这里的艰辛是否是就此而言的呢?您怎样看待现在自己的生存状态呢?

位梦华:在前言里我是发了些牢骚。现在在国内科普作品写出来,不算成果,也申请不到经费。但我不是为自己鸣不平,而是为科普界鸣不平。我的一生基本上是一个错误接着一个错误,从事科普创作算是又一次“误入歧途”,搞科普这个错误可能要伴随我走到人生的终点了。孔子说:“六十而耳顺,随心所欲不逾矩。”到了60以后就会体会到人生就是如此,没有什么好坏,没有什么对错,走到什么状态就承受什么状态。我走到科普的道路也不是一无是处,出了几本书,也算可以聊以自慰。

    相关推荐

    你觉得哪些诗句写得好?为什么? 你们觉得孙友田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你觉得鲁迅先生与梅花有哪些相似之处? 你觉得老人每天这么干活真的像他说的“不累”吗?老人为什么说不累? “我”觉得刘老师像一个“少年”是因为: 录导得有方 学得主动 读得深入 录导得有方学得主动读得深入 录导得有方 学得主动 读得深入 得意·得言·得法 ──《记金华的双龙洞》精彩片段赏析 飞天梦想得以实现──载人航天 让学生读得进,悟得出 语文习作---如何说得更逼真――听觉摹写 作文得高分有窍门 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漾”在句中表达上的作用? 种瓜得豆教案 导得有方学得主动读得深入——《坐井观天》教学实录与评析 诗词鉴赏,一个“比”字了得 诗词鉴赏,一个“比”字了得 识字小瞧不得 导得有方学得主动读得深入——《坐井观天》教学实录与评析 你还觉得郑和远航是一次怎么样的远航吗? 导得有方 学得主动 读得深入—— 《坐井观天》教学实录与评析 识字小瞧不得 种瓜得豆评课稿 井中得人 植物生长离得开叶子吗 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感 《种瓜得豆》教学设计 耳闻得来终觉浅绝知文道要躬读_语文论文 醒觉·对人生的态度 《种瓜得豆》教学设计 种瓜得豆教学设计 变得神奇 编得精彩 “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的“好不得意”意思是? 19不应该只记得 《种瓜得豆》教学设计 种瓜得豆教学反思 种瓜得豆练习设计 《种瓜得豆》教学设计 种瓜得豆教案设计 乖乖隆地冬——南京方言不得了 如此煽情要不得 发挥你的想象,月光下的夹竹桃,你觉得它还像什么呢? 《将心比心》教学心得 怎一个“读”字了得 《白鲸得救了》教案 天上的星星数得清 留得秋橘春天采 天鹅识得“橄榄绿” 天上的星星数得清 教师角色——大意不得 人文教育五得 高考语文学习经验:浅谈纠错心得 高一语文教学的心得 “借得山川秀添得气象新” 区别对待不同学段,使得学生有效学习 让语文变得有滋有味 教学《詹天佑》一得 语文习作---如何说得更逼真――听觉摹写 教案教学设计 动物是怎样睡觉的 《穿井得一人》教案 这样的朗读教学要不得 让学生把话说得充分而有序 《种瓜得豆》 教案教学设计 乱:怎一个怕字了得 《生命的药方》教学一得 “鞭打教育”不值得追捧 高考作文得高分七“要” 人类两耳听觉有分工 让学生把话说得充分而有序 暖风薰得游人醉 初夏西湖寻梦 人类两耳听觉有分工 “得体”的复习与复习的“得体”_语文论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反思与心得 《草原》一得 《看不见得爱》教学设计 不应当只记得教案设计 怎样使《西湖》美得不空洞 《触摸春天》教学一得 为何“春眠不觉晓” 听课的感觉像春天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心得 《燕子》一得 《草原》一得 监考偶得 怎样让作文得高分 种瓜焉能得豆(教师中心稿) “拣”字用得好 《家》教学一得 “贪官作文”得高分的启示 《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导学案 《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说课稿 2017中考语文的高分技巧:8种方法助你得高分 《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教学设计 别让得意蒙蔽了你的眼睛 听课的感觉像春天 《泉水》教学一得──润物无声 季羡林:“痛感闲书看得不够” 借得他山石,攻玉有新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