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以三寸不烂之舌尽显雄辩风采──从《寡人之于国也》看孟子的论辩艺术

小编:

【思考领悟】

有人评论,孟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有如柏拉图之在西洋历史。的确,《寡人之于国也》就可见一斑。孟子之论辩理纯义正、奇纵变化,而理不离宗。其高超的论辩艺术、深邃的政治思想和心怀天下苍生的满腔热忱不得不令我们折服。孔孟之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何以能够影响中国几千年?圣人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对于新世纪的我们又该如何借鉴?咀嚼着古人的思想精华,我们能否品出个中滋味呢?

【鉴赏评价】

那是一个强凌弱、众暴寡,离乱痛苦的时代,贪婪和残暴主宰着这个世界。翻开这历史的一页,看到的,是战场上的撕杀,荒原上的尸骨;听到的,是侵略的铁蹄声、百姓的呻吟……但却就是在那样的一个时代,有一位山东汉子为了苍生社稷于诸侯之间奔走呼告,献言进策,以三寸不烂之舌尽显雄辩风采,一展“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远大抱负。他就是孟子!

作为具有敏锐的政治嗅觉的思想家,孟子清醒的知道,要让君主接纳自己的政治思想,首先得想法引君入彀,即在论辩中投其所好,设置比喻说理,且比喻之后连带反诘句而向对方发难,逼其回答,对方不回答则已,答则中其圈套,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文章开头,梁惠王认为自己治国“尽心焉耳”,可是“民不加多”。孟子面对梁惠王的质疑,不直接回答原因,而是用梁惠王喜欢的战争作喻──用打仗来比喻治理国家,用战败一方弃甲曳兵而逃来比喻没有治理好的国家,用逃跑了一百步比喻邻国,用逃跑了五十步比喻梁惠王。然后诘问:“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巧妙的比喻诱君入彀,承认其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这就是孟子论辩的妙招之一:引君入彀法。

孟子不露声色地回答了梁惠王的问题,这实际上为他“推销”自己的政治见解铺下基石。既然移民移粟之法无利于“民之加多”,那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呢?孟子顺着梁惠王的心理趋向,拿出了自己的第二妙招──连环推进法。这种方法就是用前边推出来的结论作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又用这个新的结论作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如是往复,致使对方接纳自己之观点时毫无反驳之余地。孟子首先从“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推出“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的结论。又用“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这个结论作前提,推出“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新的结论。又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个新的结论作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王道之始”。孟子之论述,环环相扣,无懈可击。有“亚圣”之美名的孟子不仅认识到了物质生活的重要,同时也意识到精神文明建设对于一个国家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孟子又提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的重要主张。孟子认为,只要如此,梁惠王势必会“使天下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而何愁民不加多!

孟子出类拔萃的政治才能,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高超的心理战术致使孟子之论辩“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不仅如此,孟子纯熟的语言技巧也是他在政治舞台上如鱼得水的撒手锏。如巧于譬喻使其析义至精,排偶句式使其词达气盛,若决江河等。分析到这里,我们似乎感觉到了凝聚于孟子身上的那股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也许正是这股“浩然正气”赋予了孟子“三寸之舌”空前绝后的论辩才华!

    相关推荐

    《寡人之于国也》的论辩艺术 谈谈孟子的论辩艺术──《寡人之于国也》语言辨析 《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孟子的论辩技巧 唇舌之间显智慧,论辩之中凭实力——《公输》的论辩艺术浅析 唇舌之间显智慧,论辩之中凭实力──《公输》的论辩艺术浅析 从《出师表》看诸葛亮的论辩艺术 苍生之生,在我心兮──从《寡人之于国也》看孟子的人文关怀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三) 寡人之于国也2 寡人之于国也(2)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三) 寡人之于国也1 寡人之于国也5 寡人之于国也3 寡人之于国也4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之三 第一册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1 高三语文寡人之于国也4 高三语文寡人之于国也1 高三语文寡人之于国也2 第一册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二)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3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0 第一册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通假字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一)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2 从孔子《论语》对话风采看文艺批评 《寡人之于国也》通假字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0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3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一)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4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4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8 第一册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二)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6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9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2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寡人之于国也》的课例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内容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5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一等奖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之五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题解 《寡人之于国也》疑难解析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内容提要 《寡人之于国也》词类活用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实录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3 《寡人之于国也》固定句式 《寡人之于国也》诵读建议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诵读建议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偶得 《寡人之于国也》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