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课堂上的对话──《芦花荡》教学有感

小编:

有人可能会说,“对话有什么新鲜!老师问,学生答,不就是对话吗?”其实,这只是问答而已,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所谓对话,应该是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它所促成的不是知识的简单累积,而是知识的重新建构。引用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的话就是: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为对话搭建最佳平台,先为对话创设体验的情境。在语文课堂中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是一种重要而常用的方法,它往往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将心比心,从而与文字进行最为亲密的接触。

在《芦花荡》的教学中,为了赏析老人这一形象,我问:“如果你是老人所护送的两个女孩中的一个,你最喜欢老人的哪一点,为什么?”

有学生说:我喜欢老人的自信。课文中说:“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多么自信!而且他的自信也是有基础的,他的水上工夫确实了不得。

又有学生说:如果我是那个受了伤的女孩,我喜欢老人说到做到,为我报仇。你看,文中老人是这么说的:“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老人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而且做到了。

学生还说:我喜欢老人的智勇双全。文中这么写:“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你看,一个老人就这么把日本鬼子玩得团团转,不就靠老人的智勇双全吗?看着觉得真解恨!

学生的回答无不证明,由情境带来的体验会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同文本对话,充分挖掘文本中闪烁着迷人光芒的语言文字,和文本融为一体。这时,知识的价值就不在于给人现成的东西,而在于为人不断创造新的“起点”;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再是单纯为了掌握知识,而是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本来价值。这时,知识的质和量都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人在知识中的感受、经历和体验。人不再是外在于知识体系,而是内在于知识,与知识融为一体,不断地在对话中“寻找自我”。

    相关推荐

    对传统英雄形象的反叛──教《芦花荡》有感 对传统英雄形象的反叛──教《芦花荡》有感 《芦花荡》课堂实录 《芦花荡》课堂实录 《芦花荡》整体感知 芦花荡读后感(三) 初二上册《芦花荡》课堂实录 芦花荡读后感(二) 芦花荡读后感(一) 芦花荡读后感(四) 《芦花荡》有关资料 芦花荡读后感(五) 芦花荡 芦花荡 芦花荡 芦花荡 芦花荡 《芦花荡》 第2课《芦花荡》 芦花荡说课稿 《芦花荡》说课稿 《芦花荡》课本剧 芦花荡 说课稿 《芦花荡》说课稿 芦花荡说课稿 第2课《芦花荡》 2芦花荡 2 芦花荡 《芦花荡》说课教案 《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说课设计 芦花荡读后感 五篇汇总 《芦花荡》说课设计 《芦花荡》说课设计 《芦花荡》说课设计 《芦花荡》通案 《芦花荡》赏析 《芦花荡》教案2 《芦花荡》教案18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杂谈 《芦花荡》教学案例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一课教学叙事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实录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案4 《芦花荡》教案6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教参:芦花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案1 《芦花荡》教案3 《芦花荡》教案5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实录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预习学案 《芦花荡》学法指导 给“迷路的句子”找个“家”──《芦花荡》教后感 《芦花荡》教学设计1 《芦花荡》教学设计2 《芦花荡》教学设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