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归真 求美 移情

小编: :admin

叶澜同志1997年在《教育研究》上撰文指出:“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①

确实是这样,纵观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灌、抱、喂”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还普遍存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尚难以落实,“双基”落实和学法指导有待提高,目标意识和训练意识尤需加强。学生似听非听、似答非答、似练非练的情况普遍存在,教师有目标,但落实不够;有训练,但力度不够;有提问,但设计不够;有导读,但引领不够。课堂上,学生累、教师也累;如果有人听课,那就更累。原因何在?受传统课堂教学观的负面影响,“实”有余而“活”不足。

那么,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这种沉闷状况呢?这就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具体到语文课堂而言,需要致力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归 真

从美学的角度审视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与课文之间存在着一个审美沟通的过程。审美沟通通常分沟通前、沟通、沟通后三个阶段,而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直接接触为主的阶段,当属沟通阶段。

对审美沟通的传统研究认为,鉴赏主体在沟通阶段,主要诉诸情感,而不动用理性。由此可见,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的讲解有时候是很理性的,但学生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挣脱理性的捆扎,而把主观情感移入或灌输到课文中去,并同课文产生共鸣。

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真”才显得尤为重要。它能迅速引起学生的情绪,减少其移情或共鸣所投入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它能变理性化的传统教学为感性化的艺术教学,使语文教学在智育不忘德育的今天,同时兼顾美育。

笔者第一次教《屈原(节选)》(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的时候,在课堂上放那段被称之为“高潮中的高潮”抑或“课文灵魂”中的《雷电颂》的录音。这是剧中主人公屈原的一场内心独白。这段独白,想象丰富,气势雄伟,发出了对黑暗和邪恶的愤怒诅咒,表达了对光明和自由的热切追求;四十年代在重庆公演时,曾博得观众雷鸣般的掌声。然而,笔者发现,学生们在听这段录音的时候却很少激动,有的甚至发出窃笑,课后问一问,居然还有同学说:屈原有些神经质!

该怪学生觉悟不高还是课文离学生太远?静下来想一想,什么也不该怪,怪只怪我们教师对语文教学中的“真”研究不够,把握不够。

语文教学中的“真”既不是生活本身的真实,也不是模仿和再现生活的真实,而是主观性和假定性统一的艺术真实。艺术真实就其在个体身上的实现过程而言,表现为创作主体真实→作品本体真实→鉴赏主体真实这样一个完整的动态序列,缺一环节,艺术真实就不能现实地存在。

基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真”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体会作者(即创作主体)的真实动因;B、再现课文(即作品本体)的真实情景;C、抒发师生(即鉴赏主体)的真实感受。其中,B是A和C的中介和桥梁;C是A和B的目的和归宿。

再以《屈原(节选)》为例,学生之所以对《雷电颂》录音冷淡,关键在于环节A的薄弱(以往背景材料用五分钟时间介绍,以导入课文)。学生缺乏进入课文作审美沟通前的准备,就难以“归真”。

重上这篇课文,笔者用第一课时介绍(史记·屈原列传》(人教版高中课文第六册),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悲剧命运,以及他赤忱奔放、刚直不阿、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诗人和政治家气质,了解屈原个人悲剧深广的社会原因;同时,再重温巴金的散文《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让学生们知道,《屈原》这个剧本是写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最黑暗的1942年1月,演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重庆的,知道当时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妥协退让,对内实行专制,钳制进步舆论的行径,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这样一种情况;最后,再讲一讲郭沫若关于“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史剧创作是‘失事求似’”的论断。学生有了审美沟通前的充分准备,第二课时再听录音,内心激动,溢于言表。

当然,环节A的处理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因为它毕竟属审美沟通前阶段。课文离学生现实生活很近,并且切合学生审美心理定势,就应当减少些投入。而环节B的处理却是少之不得、粗之不得的,因为这才是真正的审美沟通阶段。如《七根火柴》、《变色龙》可以让学生演成课本剧,《祝福》、《阿Q正传》可让学生观摩影视剧,等等等等。此外,还可参考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提出并实践的“情境教学”,以此来求真。

此外,环节C的处理也不能忽略。要让学生多作自由讨论,多写读后感,以此来求得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课文,课文—教师之间的多边共鸣。对课文的理解,应当允许保留分歧。因为,“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归真,“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

    相关推荐

    阅读的情感体验要求“真” 入情、动情、移情、抒情 入情、动情、移情、抒情 入情、动情、移情、抒情 求活求真求优_语文论文 三年级教案:入情、动情、移情、抒情 回归本真 景、情、理一体,探寻美的真谛 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荷花》教学设计 主题班会教案:理解时尚,追求真美 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荷花》教学设计 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荷花》教学设计 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荷花》教学设计 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荷花》教学设计 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荷花》的教学设计 移情体验,引发想象 夕阳真美 夕阳真美 夕阳真美 夕阳真美 夕阳真美 稳中求变表现真我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创设情境 感悟真情 夕阳真美 高考作文更要“求真” 返璞归真,简约致美──解读《给予树》教学设计 肖川:向内心求真理 动情•内化•求精 2夕阳真美 2夕阳真美 文本阅读反蹼归真 纯洁教法返朴归真 教师要善于移情_语文论文 移情与散文阅读_语文论文 写作《说真话,抒真情》教案5 让真情流露吧! 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让小语作文返璞归真 夕阳真美(原创) 《夕阳真美》练习 《蜀道难》的思归情结 定位真实层面抒发真实情感 《夕阳真美》教案 细微之处见真情 夕阳真美教案 回归真实的语文教学 回归本真 追求实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教后反思 我用真情化顽劣 《陈情表》文言知识归纳 欣赏美、理解情 真情无价教学设计 《夕阳真美》说课稿 长春版《“真美”与“真糟”》教学设计 夕阳真美教案一 “暖”与“寒”真义真情何在?_语文论文 流真情方能出好文 真情流溢大笔振迅 课堂阅读,呼唤回归真实 写真事,诉真情──《阿长与〈山海经〉》导读 表达真情 分享快乐 《真情回报》教学设计 《真情回报》教学设计 真情无价课后习题 第三单元感受真情 创设情境感受美 品《背影》的情意美 阅读的情感体验要求“真”——《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教学设计 归类识字(三) 第1课 教学目的要求: 厚德载物 修身求真 务实立业 入情境 品细节 悟真情(教学设计) 文贵求真——作文人本教学初探 创设情境感受美 重情趣重迁移──《全神贯注》教学例案 《夕阳真美》课文内容 《夕阳真美》教案之三 《夕阳真美》教案之四 《夕阳真美》教案之一 写真事,诉真情──《阿长与〈山海经〉》导读 归类识字(三) 第1课 教学目的要求: 《夕阳真美 》教学设计 《夕阳真美》教学设计 让情感激发渴求知识的兴趣 让情感激发渴求知识的兴趣 景移情转,融情入景——试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创设情境感受美 中国人民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 《夕阳真美》教案之一 《夕阳真美》教案之五 《夕阳真美》教学设计 让情感激发渴求知识的兴趣 让情感激发渴求知识的兴趣 让情感激发渴求知识的兴趣 《夕阳真美》教案之四 《夕阳真美》教案之二 《夕阳真美》课文内容 《夕阳真美》课堂实录 夕阳真美 教学设计 色态美 哲理美 情意美——《做一片美的叶子》审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