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哈姆莱特》速读

小编: :admin

一、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 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三百多年来,莎士比亚的作品对世界文学的巨大影响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

由于莎士比亚出身平民,再加上生前是一个演员和剧作家,在当时的地位很低,因此他的生平资料很少。他于1564年4月26日诞生在英国中部艾汶河畔斯特拉福特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镇因为诞生了这位伟大的作家而闻名全世界。莎士比亚的祖上世代务农,父亲约翰1551年到斯特拉福特镇开始做皮革生意,生活逐渐富裕。1557年约翰与当地小地主的女儿玛丽·阿登结婚,共生了八个孩子,威廉是存活下来的五个孩子巾的长子。

莎士比亚小时家境较好,1568年他的父亲被选为斯特拉福特的镇长。莎士比亚七岁时进入当地的文法学校,相当于现在的中小学学习。他在学校里学过文学、拉丁文和修辞学。1616年4月23日,这位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病逝于斯特拉福特,终年五十二岁。他被安葬在该镇的圣三一教堂。

莎士比亚一生的创作非常丰富,二十多年共写出三十七个剧本、两首叙事长诗、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

二、剧情梗概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悲剧创作中最知名的作品,被许多莎评家视为莎士比亚全部创作乃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创作的顶峰。该剧可能取材于12世纪末丹麦编年史家萨克索·格兰玛狄克的《丹麦史》。1576年,法国作家贝尔福雷的《悲剧故事集》中首次收有此故事的改写本。此外,16世纪80年代,伦敦舞台上曾上演过托马斯·基德的类似复仇剧《西班牙悲剧》。莎士比亚很可能从上述渠道取得了相关的题材。

此剧写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由于父王暴死,正在德国人文主义中心维腾贝格大学读书的哈姆莱特王子匆匆回国,却发现其叔父克劳狄斯与原来的王后即哈姆莱特之母成婚并继承了王位。哈姆莱特悲愤交集。后来,哈姆莱特父亲的鬼魂显灵,告诉他克劳狄斯是杀死自己夺取王位的凶手。哈姆莱特用戏中戏影射其叔父杀兄夺嫂的罪行来获取证明,同时决定要为父王报仇。奸王克劳狄斯不断试探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只好以装疯的方式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同时在如何复仇问题上犹豫不决。奥菲利亚因父亲被哈姆莱特误杀身死以及她本人与哈姆莱特的恋爱失败,导致精神失常,溺死水中。后来,在国王的挑唆下,哈姆莱特与奥菲利亚的弟弟雷欧提斯比武,双双中了毒剑,王后则误饮奸王为谋害哈姆莱特设下的毒酒而死。哈姆莱特临死前刺死奸王,报了父仇。

此剧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由于争夺王权而引发的种种矛盾以及斗争的双方同归于尽的悲惨结局。不少莎评家认为,剧中的主要人物——封建王子哈姆莱特——在一定程度上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言人。因此,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象征着人文主义理想与封建王权之间的严酷斗争。故事虽然发生在丹麦,但实际上是十六七世纪之交英国社会生活的缩影。

主要人物关系图

哈姆莱特——乔特鲁特和先王的儿子,新王克劳狄斯的侄子。他时刻准备为父亲复仇,最后终于杀死克劳狄斯。在与雷欧提斯的比剑中身亡。

克劳狄斯——丹麦国王,先王的弟弟,哈姆莱特的叔叔。他毒死了先王,篡夺了王位并娶了嫂子乔特鲁特。最后为哈姆莱特所杀。

乔特鲁特——哈姆莱特的母亲,先王的妻子,后续嫁新王,即先王的弟弟克劳狄斯。在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的比剑中误饮毒酒而死。

奥菲利亚——波洛涅斯的女儿,雷欧提斯的妹妹,哈姆莱特的恋人。最后因疯癫落水而死。

波洛涅斯——御前大臣,雷欧提斯与奥菲利亚的父亲,克劳狄斯的帮凶。被哈姆莱特误杀。

雷欧提斯——波洛涅斯的儿子,奥菲利亚的哥哥。最后在与哈姆莱特的比剑中身亡。

三、主题思想

《哈姆莱特》以中世纪丹麦的王官为背景,刻画了广阔而悲壮的社会背景,深刻地描述了丹麦,其实就是当时英国的各种社会矛盾:边境面临强敌的入侵,国内遭受阴谋叛乱,宫廷内部矛盾重重,宫廷之外民怨沸腾。时代的激烈动荡,社会的尖锐冲突成为理解哈姆莱特性格发展变化和内在矛盾性的客观依据。哈姆莱特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恶势力的斗争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与当时英国现实,时代的进步力量与社会的反动集团之间不可调和的深刻矛盾,表达了对人文主义理想的歌颂,对各种丑恶利己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的批判。哈姆莱特的复仇一开始就与对社会的改造结合在一起,他对丹麦的批判其实也就是对当时英国现实的一种讽刺,“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哈姆莱特对复仇的渴望、对人生的思考、对艺术的理解无不超脱个人的恩怨、自利的狭隘和一时的冲动,深含强烈的时代精神和伟大的抱负。

四、人物形象

1.忧郁、彷徨、深刻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

忧郁是哈姆莱特给人的第一个突出的印象,也是他精神面貌中最主要的特点。有些理论家甚至认为哈姆莱特就是忧郁的代名词。这首先是由哈姆莱特身上发生的一系列变故造成的:叔父克劳狄斯利用通奸、谋杀的手段夺取了父亲和自己的王位,母亲在父亲死后两个月不到便急匆匆地改嫁给杀死丈夫的凶手。以他恋人奥菲利亚的父亲波洛涅斯为首的满朝大臣助纣为虐,狼狈为奸,连心爱的奥菲利亚也深陷其中,为敌人所利用。自己童年时代的同学吉尔登斯吞和罗森克兰兹则更是惟恐落后,积极充当出卖朋友的帮凶。这一切都使哈姆莱特深深陷入忧郁和痛苦之中。父亲作为一个理想的君王,光辉的形象与伟大的业绩一起成为哈姆莱特心中的偶像,但父亲莫名其妙地突然去世,自己与奥菲利亚纯真的爱情,也随着父王的暴死而烟消云散。敌军压境、天空中种种怪异现象,都使他和谐美好的理想受到沉重打击,一个快乐的王子转眼之间变成一个身穿黑色孝服、满脸忧郁的徘徊者。

弑亲夺位的政治阴谋、爱情不贞的乱伦行为、理想与现实的根本冲突使他心情忧郁,同时也使他思想更加清醒,言语更加深刻而富有哲理。

犹豫和彷徨是哈姆莱特另一个明显的特征,恩格斯曾用这个特征表达他对伯恩斯坦的看法,认为他是“世界上最不可救药的哈姆莱特”。苦闷、犹豫与彷徨不仅体现了哈姆莱特个人的心理特征,更表现了悲剧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它是时代的悲剧在一个处于斗争中心的王子身上的反映,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表现了人文主义者共同的历史命运。

2.邪恶、狡猾、冷酷、野心勃勃的克劳狄斯

狡猾狠毒的克劳狄斯是社会邪恶势力的代表。这个篡夺王位的奸贼既有封建君主的残忍险毒,又有资产阶级原始积累时期冒险家的狡猾奸诈。他杀兄娶嫂,夺取了哈姆莱特继位的权利,还想除掉他,但他表面上又装出一副慈爱的样子企图获取哈姆莱特的信任。他深知自己的罪恶,但沉重的罪孽感并不能使他放弃如豺狼一般的野心,还有偷来的王冠、骗来的王后。在第一幕第二场的开始,他说:

“虽然我们亲爱的王兄哈姆莱特新丧未久,我们的心里应当充满了悲痛,我们全国都应当表示一致的哀悼,可是我们凛于后死者责任的重大,不能不违情逆性,一方面固然要用适度的悲哀纪念他,一方面也要为自身的利害着想;所以,在一种悲喜交集的情绪之下,让幸福和忧郁分据了我的两眼,殡葬的挽歌和结婚的笙乐同时并奏,用盛大的喜悦抵消沉重的不幸,我已经和我的长嫂,当今的王后,这一个多事之国的共同的统治者,结为夫妇;这一次婚姻事先曾经征求各位的意见,多承你们诚意的赞助,这是我必须向大家致谢的。”

这一场开场白充分说明了克劳狄斯的狡猾与无耻,善于掩盖自己罪恶的特点。

五、艺术特色

1.情节错综复杂,场面丰富多彩,庄谐并列,悲喜交加

莎士比亚戏剧的情节错综复杂、跌宕雄浑,在紧张曲折的基础上,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戏剧场面。如戏中戏《贡扎古之死》一场:哈姆莱特称之为“捕鼠机”,意思是把逮克劳狄斯这个老鼠的夹子摆好,等他上钩。当时双方的斗争已进入关键时期,所有重要人物都纷纷出场,界线分明,各有各的想法。一个小小的场面,展示了《哈姆莱特》中所有重要人物的性格。由此可见,伟大的艺术不仅在于写什么,更在于怎样写。

莎士比亚打破悲剧与喜剧的界限,把雄伟庄严和幽默讽刺有机结合在一起,无论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还是语言运用上都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如马克思所说的:“崇高和卑贱、恐怖和滑稽、豪迈和诙谐离奇古怪地结合在一起。”这使演出更加富有戏剧性。《哈姆莱特》有三条交织在一起的为父复仇的线索,互相区别又互相映衬。

2.语言生动,词汇丰富,韵律灵动,充满哲思,极富创意

他的语言鲜明生动,绮丽凝练,富有诗意和哲理,善于运用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出、感受得到的具体事物来打动读者,具有高度的形象化和个性化,且长于运用排比、比喻。莎士比亚有很多关于死亡、睡眠、爱情、友谊的比喻都很富有感染力。

莎士比亚还常常采用丰富的口语、俚语、谚语、土话、口头禅和双关语,有时自己还创造新词。

莎士比亚的戏剧主要是用无韵素体诗(blank verse,有人译为白体诗)写成。素体诗是一种不押韵,但富有强烈节奏感的诗体形式,每行有五个音步,每一音步有一轻一重两个音节,也就是抑扬格,抑扬格的交错变化比一般口语读起来更慷慨激昂,更有英雄气概,也更富有浪漫的诗情和精致的艺术享受。但和一般诗体相比又更自由、更富有流动性和伸缩性,也更接近口语,更适合于表达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激情。所以,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内在节奏之美能深深打动每一个观众与读者。

莎士比亚的戏剧由于都是无韵体诗,所以同时具有诗歌和散文的魅力,充满精微的思辨和各种典故隐喻,典雅与诙谐,庄严与粗俗混杂在一起,读起来生动感人,酣畅淋漓,充满个性化。《哈姆莱特》中的任何一个人物只要一开口,我们就可以听出他是谁。

六、重点篇章

这是第三幕第一场全戏最为著名的哈姆莱特关于生与死的诗体独白,它标志着哈姆莱特思想的转折。

这一段独白与哈姆莱特前后的行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前,克劳狄斯为了刺探哈姆莱特内心的秘密,调动了一切力量,企图发现哈姆莱特是真正疯了还是假装疯了。独白之后,哈姆莱特在与奥菲利亚的会面中发现奥菲利亚已经成了敌人的工具。这时哈姆莱特早巳看透了丹麦宫廷种种罪恶的行径,克劳狄斯的阴险与狡诈、母亲乔特鲁特的卑俗与苟且偷生、情人奥菲利亚的软弱与无知,社会的黑暗,国家的灾难与自己命运的多舛使他对人生、对世界、对自己产生了根本的怀疑,他不得不思索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这罪恶的世界,人究竟要怎么办?哈姆莱特的困惑是所有遭受生命沉重打击、处于矛盾之中的人都会深切感受到的困惑。精深的思想使它成为莎士比亚戏剧中最为著名的独白,常常为世人所引用。

这一段语言也异常形象、优美,如对死亡、人生苦难的描述等,充满了一连串的排比和形象化的比喻。至今都给我们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强烈的新鲜感。

原文: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漠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他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亚——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过。

    相关推荐

    《哈姆莱特》阅读指导 哈姆莱特阅读答案 《哈姆莱特》主旨 哈姆莱特独白 《哈姆莱特》赏析 关于《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艺术特色 《哈姆莱特》艺术特点 名家论《哈姆莱特》 复杂的人性──读《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 说课稿 哈姆莱特形象浅析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哈姆莱特(节选)》学案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 《哈姆莱特》的悲剧特色 《哈姆莱特》内容辑要 《哈姆莱特》学习目标 《哈姆莱特》时代背景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哈姆莱特》问题探究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哈姆莱特主要内容 《哈姆莱特》有关资料 《哈姆莱特》学法指导 《哈姆莱特》经典台词 《哈姆莱特》结构分析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哈姆莱特(节选)》导学案 哈姆莱特的形象分析 “哈姆莱特的形象”渊源 《哈姆莱特》学案及答案 也谈哈姆莱特的绝境 《哈姆莱特》第一课时教案 哈姆莱特形象的象征意义 试论《哈姆莱特》的意象运用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优质课】 《哈姆雷特》读后感 《哈姆莱特》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读《哈姆雷特》有感 从《哈姆莱特》折射人心的黑暗面 高中语文《哈姆莱特》教学设计精选 哈姆莱特形象及其复仇的意义分析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的教学设计 哈姆雷特教案 《哈姆雷特》教案 从《哈姆莱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高二语文《哈姆莱特》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哈姆雷特》赏析 《哈姆雷特》说课稿 哈姆雷特导学案 《哈姆莱特》校园课本剧剧本改编(中英文对照) 2017学年语文高二下册哈姆莱特期中复习题 《哈姆雷特》课堂实录 哈姆雷特导学教案 《哈姆雷特》导学案 《哈姆雷特》导学案3 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哈姆雷特教学设计 哈姆雷特详细剧情 《哈姆雷特》教学设计 《哈姆雷特》教学反思 哈姆雷特内容简介 《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哈姆雷特剧本第三幕 哈姆雷特剧本第一幕 《哈姆雷特》教学设计之三 哈姆雷特剧本第二幕 《哈姆雷特》教学设计之一 哈姆雷特高二语文教案 《哈姆雷特》教学设计之二 《哈姆雷特》教学设计之四 乾坤巨人与凡夫俗子的结合体──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两篇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论阅读教学中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 走进文本深处──对《哈姆雷特》选修课教学的尝试 哈利波特母亲在哈佛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快速阅读法 快速阅读攻略 怎样提高阅读速度 《大堰河──我的保姆》写作特点 读《大堰河──我的保姆》 富尔格姆《信条》阅读 与中学生谈快速阅读 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 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有感 2002年4月快速阅读训练教案 冀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哈利·波特》备课精要 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有感 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有感 《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教学设计 汤姆.索亚历险记阅读答案 《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教学设计 《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教学设计 莱蒙托夫的数学游戏 80年代以来汉语速读教学述评 《汤姆·索亚历险记》整体阅读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