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反思

小编:

现在,随着电脑的普及,很多教师朋友都把自己上课的经验总结然后写成教学反思。上传到网上,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的同时与其他教师朋友分享,交流,相互提高各自的教学水平,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写《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反思如何写才好呢?今天小编就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反思怎么写吧。

《中国建筑的特征》对深圳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深圳高楼林立,现代化气息浓郁,难觅古迹;熟悉的是“世界之窗”“民俗村”等景点近在咫尺,间接感受还是有的。因此在本节课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以激发兴趣,主动参与为主要设计理念,让课堂成为学会的舞台。

为激发学生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设想了三种导入方式:图片、学生介绍物品、问知名大学建筑系,后来觉得用图片导入较符合公开课的教学模式,所以我展示了六组世界各地域建筑风格的图片,让学生猜猜是哪个地域的建筑,重点是最后一组韩国、日本、中国建筑的区别,接着让学生说说他印象中中国建筑的特征,由此自然联系到课文第一自然段中中国建筑的体系问题。

然后简介梁思成,让学生比较同学对中国建筑特征的归纳与梁思成的总结有何不同,再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整体感知这个环节要把握阅读的详略,重点是九大特征,要精读,那么前两自然段由老师引导学生跳读。我着重抓了四个关键词,第一段的“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强调地域之广,“弟兄”能否换成兄弟,从而说明谁是兄谁是弟;第二自然段主要抓“3500年来”说明历史悠久,“不断在技术上和艺术上”能否说成“艺术上和技术上”引导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文章的结构,进而交代第一课时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对九大特征的归纳。

为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我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竟读,看哪个小组概括的准确。为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此之前,我先以第二特征为例加以方法指导,示范怎样概括要点。五分钟内后各小组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部分写了什么,怎样安排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详略。然后反问,只写到这里,只是一篇说明文,而本文是科普小品文,由此进入下一部分对中国建筑的文化特征的说明。这一部分是难点,所以设置了两个问题: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指的是什么?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间的建筑具有“可译性”?然后总结这两个部分的说明方法,接着联系课后练习三,总结本文比喻的方法说明问题的好处,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最后学以致用,我打算采取两种拓展方法,一是以实用为目的,联系2005年重庆高考作文“筷子”让学生说说该怎样写,然后展示当年的两篇满分作文,让学生总结得高分的秘笈,强调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说明方法,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另一种是课堂表演,激发兴趣和参与意识,让学生介绍某种物品,看看对说明顺序的把握。最后推介与梁思成、林徽因有关的徐志摩、金岳霖、泰戈尔等事迹或书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由于在上课之前把激趣作为主要目标,导致上课时的某些环节处理有了变化。一是本打算五分钟完成导入,结果用时十五分钟。主要是展示图片阶段,课前设想以自己展示为主,上课时却发现学生有点兴趣,由于是初次接触学生,所以想以此为契机,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于是在有学生准确辨认图片所在地域,尤其是一位女生能辨析出韩国和日本建筑风格的不同,并回答我接着问的依据时说出日本受唐朝影响、韩国受明朝影响较大时,我适时由衷的赞美,顿时激发其他学生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顿时活跃,最初的目的达到了。

二是介绍梁思成时,本打算投影出他的经历、成就、专著,但由于上一环节学生的兴奋点还未平息,于是我临时改为让学生抢答他所了解的梁思成,不完全的部分,我再展示补充说明。至此学生已完全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然后水到渠成的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

由于以上两项拖延了十分钟,所以原计划感知中国建筑文化特征这一部分只好放到第二课时着重处理,还剩下五分钟,于是我灵机一动,把第二课时的实践拓展部分移到这一刻进行。于是我用“学习了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我们能不能也展示一下自己的说明能力?”勾连了两个教学环节,于是因地制宜,让一位学生(后来知道叫杨光宇)上讲台介绍他的手机,台下顿时活跃起来,台上的同学略显紧张,因而没有很好地组织自己的说明顺序,且有些同学们很关注的内容也没有加以说明,我及时跟进,问同学们最想了解他手机的什么特点,同学们边说我边在黑板上板书,这时下课铃声响了,我要求这位同学重新组织说明内容,下节课给同学们一个完美的答案。同时让学生掌声感谢杨光宇的表演。

这三个临时变动的处理环节,却让这节本可能枯燥无味的说明文教学轻松而又充满乐趣,下课后,老师们反馈说最后一个环节处理得很好,学生们也认为这节课很有趣。我想,教学设计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思路,但具体怎样教,还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状况灵活调整思路。教师不必随着预设亦步亦趋,学生也就不必随着预设的圈套乖乖就范。没有了束缚,就拥有了自由,师生就能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意见,相互交流,相互欣赏。教师心中只有学生,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随机调控,灵感迭出。学生无所限制,思维自由驰骋,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平等对话中,感受到自身价值,感受到共享的甜蜜,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看了小编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反思,大家觉得怎么样。是不是对大家有启发,本文教学中小编始终贯彻提纲挈领法。注重引导讨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相关推荐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反思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实录 《中国建筑的特征》练习题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主要内容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之五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之一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之四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之二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之三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后练习答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高效课堂导学案 高三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测试(人教版) 中华民居:北国冰雪建筑文化 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 建筑上的“薄壳结构”教学反思教学 生物的特征教案模板 生物的特征教案教学反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范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反思 反思性教学的定义及其特征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反思体验 表示建筑物的成语 中华民居:藏式传统建筑的设计思想 中华民居:徽州建筑 日月潭周围的建筑有哪些?──《日月潭》教学反思 8.建筑奇迹 语文《谈中国诗》教学反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心思想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建议案例课文教学反思 8.建筑奇迹 “建筑人格长城”、“真人”、“科学的健康堡垒”在文中的意思 《古建筑中的石狮》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建筑上的“薄壳结构” 故宫建筑体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特点 故宫建筑体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特点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建议教学反思教学 《中国石拱桥》抓住特征解说事物 建国后的中学语文教材述评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教学反思 “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 桥梁建筑与美 “中国成语识字”教学反思 威尼斯的古建筑和桥 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建筑观 屈原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 第18课《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同步练习 古建筑学家──陈从周 寓言的特征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反思我的语文教学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 《谈中国诗》教学反思 威尼斯的古建筑和桥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写作特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写作特色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小学语文《特别的作业》教学反思 牧场之国教学建议教学教学反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谈中国诗》教学反思的结果 2011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分类复习:建筑类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 《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 《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盲童认知特点与教学》教学反思 七律 长征教学反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长征简介教学反思 师生对话,构筑活力课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片断与反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词语解释 《特别的作业》教学反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杂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