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实录2

小编:

《吆喝》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运用文中相关词语。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口味分析。

2.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结合实际情况,注意收集身边的口头吆喝艺术,能发挥自我创造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文章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学生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学习剪裁技巧。

2.品味语言,及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3.结合实际情况,注意收集身边的口头吆喝艺术,让学生发挥自我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

一:溯源引流、导入新课

师:曾经,在人们的耳边经常会响起这样的声音:磨——剪子嘞,戗——菜——刀。这是什么声音?

生(齐):吆喝声。

师:是呀,大家想一想,平时我们到集市上听到的什么声音最多啊?

生:吆喝声。

师:是啊!那你能不能试着学一下呢?(生举手示意回答,教室里气氛热烈)

大家学得都很好。可你们说的都是“津味儿”的吆喝,想不想和老师一起领略一下地道的老北京的吆喝声?

生(齐):想!

师:那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重温一下当时的场景。(多媒体播放老北京一些昔日的吆喝声,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

师:(聊天口吻):曲折的胡同、幽深的四合院、代代相传的老字号……这就是北京。

有人说在北京住上一辈子,也读不完它的历史;也有人说,只要在京城胡同遛上一圈,就等于逛了一回民俗博物馆。北京的特色就俩字——京味儿,可北京的风情讲起来,那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可不,提起北京人的那张嘴呀,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说,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板书]

二:整体感知、走近吆喝

1:展示课文教学目标,指名读:

2:认知生字、词语,扫清阅读障碍:

(展示: 招徕(Iá) 钳形(qán) 铁铉(xuàn) 囿于(yòu) 隔阂(hé) 馄饨(hún)(tún) 佐料(zu) 饽饽(bō) 小钹(bó) 雪花酪(Iào) 海棠(táng) 蘸(zhàn) 兜里(dōu) 秫秸杆(shú)(jiē) 卤煮(I) 山楂(zhā) 荸荠(bí)(qí) 荞麦(qiáo) 马趴(pā) 嘞(Iei))

3:介绍作者:(萧乾(1910――1999年)

原名萧炳乾,生于北京,蒙古族。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主要著译作有《梦之谷》、《人生百味》《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

4:师:有人说,吆喝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细细品味那起伏有致的吆喝声,昔日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都能渐渐鲜活起来……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课文,边听边找出课文里写了哪些吆喝?提到的叫卖物品,看看这些物品涉及到哪些行业?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师:课文读完了,一起来找一下,课文中都写了哪些吆喝?

(生找,指名读)

师:看看吆喝中涉及到哪些行业?你看到了哪些物品?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

(生找)

师:你看到了哪些物品?

生:烤红薯、青菜,从早到晚,主要有大米粥、油炸果、青菜、花、百货行业、修理行业、馄饨、硬面饽饽等;从春到冬有小金鱼儿、蛤蟆骨朵儿……应有尽有。

师:同学们很善于读书,很善于归纳,发现了老北京的吆喝多,涉及的行业广,“百货行业与修理行业样样都有”。据老人们说,老北京有整整368种吆喝。北京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门口置办各种生活必需品。

师:文中哪个行当的吆喝介绍得最多?

生:(齐说)吃的

师:是呀,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嘛,关于北京特色小吃介绍的最多。据说,老北京仅小吃就有六百多种,现在也还有一百多种。有机会快到北京城去,也许以后再想吃到这种风味儿小吃就难了。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哪一句吆喝,让你一听,就口水直流?

生1:“馄饨——开锅”,这句最吸引我,我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

师:说的我也想去吃一碗了。

生2:“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

师:儿话音读得真地道,儿话音可是检验北京话地不地道的试金石呢,这篇文章就是用老北京的方言写老北京的吆喝。为什么让你流口水?

生2:这段吆喝里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让我觉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

师:嗯 ,口感也酥脆。

生3:“喝了蜜的大柿子。”很甜。

师:你从哪里看出了甜?

生3:“蜜”写出了甜

师:除了甜还能读出什么?还有哪个字用得好?

生4:“喝”用得好,用拟人方法,柿子喝了蜜,肯定很甜,又大又甜,汁水多。肯定很甜,连心里都是甜的。

师:厉害!一个字就品出了味甜、汁多、个大。能不能试着读读,读出味甜,汁多,个大的味道来?

(生试读、师点评、生再读)

生5:“烤白薯哇,真热乎!”课文里说了,北京冬天很冷,你想一大早,卖烤白薯的喊一声热乎,又能吃又能暖手,真是让人不能不去买上一个。

师:不能不去买,烤白薯这么诱惑人?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诱惑。

(齐读烤白薯这一段.)

师:“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同学们的重音用得真好,看样子,真是被诱惑了。

生6:“葫芦——刚蘸的!”让人想到这葫芦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

师:不同的吆喝人,方法不同,用词也不一样,课文还有一处也是说葫芦,老师觉得也很让人眼馋呢。

生7:“葫芦——冰塔”用了一个比喻,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

师:不错,这种感觉是从哪个字品出来的?

生齐答:冰

师:那还有一个字呢?

生:“塔”,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大到小。

师:同学们还可以闭眼想想这冰塔儿般的形状。

(生闭眼想)

师:其实大家可以再胆大些,在老北京厂甸的葫芦儿,是这样吆喝的,葫芦——扛串儿……

(讲解场景)看,这可真是老北京才有的特色风味儿,特色风情呀。

5.师:一种物品,一声吆喝,这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北京城?

生1:热闹的北京城。

生2:繁华的北京城。

生3:我看到了一幅老北京人生活的画面。看到了老北京人吃、穿、玩儿的情景。

生4:我看到了一个个吆喝的生意人,有的挑着担子,有的推着车,放声吆喝着。有过来买东西的人,就停下担子,热情地介绍商品。买东西的人走了,就又挑起担子,边吆喝边走远了。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绘,我的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一幅老北京的清明上河图。同学们的感悟力想象力真强,初读课文,就读出了——热闹的街巷,丰富的物品,特色的小吃,北京人的早晚四季的生活场景。其实,读吆喝就是读生活、读吆喝——感受市井风情[板书]。

6. 介绍吆喝声时按照什么顺序?梳理文章结构层次。

7.文章内容不少,语句衔接过渡却十分自然。找出这些过渡句,看他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生1:课文的第二小节。课文由洋人的欣赏器乐过渡到北京街头的叫卖声。

生2:还有课文的第八小节开头第一句话。

生3:文章第十小节和十一小节的开头第一句话都是过渡句。

师:大家集体朗读这些过渡句。(学生朗读)

师:作者将如此繁多复杂的吆喝声归类介绍,并在有些部分开头用一总领句,每部分之间又用过渡句来贯穿,使得文章内容多而不乱。我们今后写类似的文章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既然吆喝有内容、声调、音韵节奏,可见吆喝它其实也是一种文化。

三:三读课文,三赏吆喝

一读:体会吆喝的声乐艺术。

师:说了这么多,大家最想听到的还是什么?

生:真正的吆喝声。

师:对。那就一起来听听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感受一下京腔京韵的魅力。

(放PPT烤白薯)肠气回肠呀

生:真象京剧

(放PPT卖硬面饽饽的。)

师:怎么样?和周杰伦有一比吧。

(生点头笑,称是)

(接着播放其他吆喝声,如:卖糖葫芦、卖鲜花、卖小金鱼、卖西瓜等PPT。这时各种吆喝声在教室里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

师: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真让我们惊叹。在作者眼里,这些吆喝人俨然就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他们的吆喝不只是简单的叫卖声,此时在你听来,这吆喝是什么?

生1:体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是体现北京人性格特点的艺术。

生2:有老北京的京剧味,就象一首歌。

师:英雄所见略同,所以作者把它比作什么?

生:比作声乐的艺术

师:所以, 听吆喝,欣赏老北京人的生活交响曲。品读吆喝,就是品读声乐艺术。

听吆喝——欣赏声乐艺术[板书]。

二读:感受吆喝的独特魅力。

师:这么多的吆喝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用“我以为 最有趣,因为 。” 这一句式说一句话。(可从语言的生动性、声调的变化、音韵节奏等方面谈理由。)

(生自由发言。)

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这些诱人的吆喝,老北京人可不是读出来的,他们是……

生齐:唱出来的!

师:可不,除了在语言上下功夫,他们还在声调上花了不少心思,文章多次提到“唱”出吆喝,他们是怎么唱的?

生1、有的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

师:音色音高的变化。

生2、最起码也得像戏剧里半说半唱的道白

师:运用唱腔。

生3、得力气足嗓子脆……

师:这可真是一种本事。

生4、合辙压韵。

师:诗般的韵律,音乐的美感。

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机智幽默,贴切鲜活,极富表现力,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也来试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领,用自己的语调展现其中的“京味儿”。

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各挑选一种吆喝,自己试着编个调子,唱一唱。等会儿我们来个吆喝串烧表演。抓住大显身手的机会哦!

生:(分组准备)

师:先吆喝抛砖引玉:馄饨喂——开锅!

生选吆喝,学吆喝,有的自创起了吆喝,气氛很活跃(其中一个学生的吆喝博得全场师生的鼓掌,掀起了课堂高潮)。

师:看来老北京城商贾云集啊,有武汉的、有天津的、有唐山的、还有正宗北京人呢。有潜质。小吆喝中有大讲究,还真是趣味无穷呢!

三读:体会吆喝包含的感情。

师:在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飘荡着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俗风情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四:回归生活、内化理解

1. 创作吆喝:

师:我们的生活中也不时能听到吆喝声,只是有些显得过于简单粗糙,缺少韵味。

你能否选择熟悉的事物,编写一段吆喝,最好能体现出“天津味儿”、“唐山味儿”。注意吆喝词尽量压韵,尽量口语化,贴近生活。

(生自由发言。)

2. 探究讨论:

师:现在的吆喝声基本都被铺天盖地的广告所取代,所以有人说,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 吆喝还有什么作用?请你具体说说。

你更喜欢吆喝还是广告?为什么?

3. 拓展训练:

师:其实,不仅北京有吆喝,我国各地都有。而且由于各地语言、风土人情不同,吆喝也各有不同.现在,这种口头广告正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吆喝自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应注意抢救。

4.结语:

师:生活中从来都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这用来评价《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但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律,是一种应当被记载在史册中的文化遗产。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将深深地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

五:总结全文、记住吆喝

(1).作业:

1:自己为一种商品创造一则吆喝广告。

2:观察在街头做生意的人吆喝时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作一个片段描写。200—300字。

3:搜集家乡还有哪些熟悉的吆喝声,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并放开喉咙吆喝一下。

(2).欣赏:

师:铃声将起,我们的吆喝也即将落幕。(生叹气遗憾)。我们这节课真的是收获很多。最后,请允许我把一首反映小生意人生活场景的歌曲《新货郎》送给大家。让这歌声和着萧乾的吆喝,带着我们走向生活,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和搜集这些正在消逝和即将消逝的民俗文化,去接近和感受我们祖辈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并以此作为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播放《新货郎》,大屏幕显示歌词。)

师:记住吆喝,传承文化。愿同学们都能在生活中感受美、发现美,做生活的有心人!

谢谢大家!

(在愉快的氛围中下课)

教学后记:这节课主要围绕“京味儿”来讲吆喝,让同学们了解老北京的风俗特色。多媒体的运用,让课文形象、可感,使得虽让人感到遥远的吆喝也亲切起来。同学们课上配合不错,气氛较活跃,基本完成了教学目的。不足之处:时间没把握好,最后稍微有点拖堂,手忙脚乱,应该适当取舍,随机应变才是。秋日,以后一定要注意呀!

    相关推荐

    《吆喝》课堂实录2 吆喝教学实录 《吆喝》教学实录 吆喝课堂实录 吆喝2 《吆喝》课堂实录 《吆喝》课堂实录 吆喝课堂教学实录 《吆喝》学案2 《吆喝》教学反思2 《吆喝》导学案2 《吆喝》说课稿2 《吆喝》教学设计2 《吆喝》教学设计2 《吆喝》教学设计2 初中语文:《吆喝》课堂实录 《吆喝》说课设计2 吆喝 吆喝 吆喝 18吆喝 18.吆喝 18吆喝 吆喝5 吆喝6 吆喝7 吆喝导学案 《吆喝》参考:民间“吆喝”知多少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案 《吆喝》教案 吆喝教案 吆喝1 吆喝4 吆喝8 吆喝9 吆喝教学案 《吆喝》导学案 《吆喝》学案3 《吆 喝》说 课 《吆喝》说课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反思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18 吆喝教案 《吆喝》课文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八下18课《吆喝》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建议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反思 吆喝练习题 《吆喝》教学设计4 《吆喝》导学案 《吆喝》导学案 《吆喝》教材理解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学法指导 《吆喝》学习要点 《吆喝》教学设计8 《吆喝》教学设计3 《吆喝》教学设计3 《吆喝》教学设计1 《吆喝》教学设计3 《吆喝》教学设计5 吆喝教学设计(一) 《吆喝》导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1 《吆喝》教学设计4 吆喝说课稿 吆喝说课稿 《吆喝》导学案3 吆喝教案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二) 《吆喝》问题探究 《吆喝》课文评点 《吆喝》词语解释 18 吆喝(方案A) 吆喝说课设计 《吆喝》说课材料 《吆喝》说课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