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小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亢奋、晦暗、羁绊、冗杂、叹为观止”等词语。

2、体会排比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恢弘的气势,理解其中包孕的情感和深意。

2、品析关键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三、德育目标

理解散文是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颂,是对民族魂魄的礼赞,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和力量,丰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韵律和气势。

2、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美和诗意美。

【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本文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散文。文章气势恢弘,词语简洁有力,句子铿锵激越。学习本文以朗读一线贯穿,以充分诵读中体会它的情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2、联想想象法:

本文是对生命、力量的礼赞,有着雄浑奇伟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并通过多媒手段的辅助,加深对安塞腰鼓场面的理解,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意义。

3、研讨法:

对课文有关生命和力量的主旨的理解,鼓励学生多角度扩展理解,如从历史和现实角度研讨。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充分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学生主动探究、质疑问难,师生互动交流。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成为生命和力量的宣泄。今天我们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去感受它的风采,它的魅力。

二、充足诵读,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勾画疑难字词:

多媒体显示:

结合注释,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羁绊(jí) 晦暗(huì) 磅礴(pánɡ bó) 颤栗(lì) 烧灼(zhuó) 瞳仁(tónɡ) 戛然(jiá) 冗杂(rǒnɡ) 亢奋(kànɡ) 蓦然(mò) 恬静(tián)

2、教师配乐范读后学生和乐自读,体会意绪与语气节奏:

诵读提示:鼓声起之前,沉稳、期待,中速不乏力量;中间主体部分,激越、昂扬、饱满、迸发,快中有层次;鼓声落,读书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稍慢。

3、学生集体朗读,揣摩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

提示:集体朗读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课文1至4段和28至30段可安排1名语感较好的同学诵读;9、10、11段可由3人分别朗读,前 1人的声音还没落,后面1人赶紧跟进;25、26、27段也按9、10、11段的形式处理;13、17、22、24段由男同学齐声读。

4、请学生分组品读,根据文中描述用“______的安塞腰鼓”的形式,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空缺处可填词、短语、句子:

教师示例:“源于古老厚实的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填写内容突出安塞腰鼓的地域风情)。

学生思考后精彩发言,教师归结:

如:豪放的、雄浑的、火烈的、容不得束缚的、使人叹为观止的、激扬而飞动的、痛快了山河的、蓬勃了想象力的、充满激情与力量的、凝聚生命力量的、象征黄土高原人元气与神魂的等。

三、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读,提出疑问,师生合作探究:

学生的疑问可能有:

⑴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作者用这几个字组成短句作为文章的首段,有什么作用?

⑵ 如何理解:“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一段中排比手法的运用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⑶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句中“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 了“那么一股劲”?

⑷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⑸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⑹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师生合作探讨,明确:

⑴ 用“茂腾腾”来形容后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美感。“后生”,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辉耀眼,“茂腾腾”沸腾着生命的激情,“茂腾腾的后生”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情奔放。

⑵ 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激昂的排比句,展示了一场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安塞腰鼓,作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生命和力量的咏叹和礼赞,同时也强调了安塞腰鼓使人产生的联想和感悟。

⑶ “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⑷ 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⑸ 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⑹ 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

2、教师提问,学生合作探究后回答:

⑴ 有关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联系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歌颂阳刚之美。“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遗落了一切冗杂”,打破人们身上坚硬的外壳,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患得患失、苍白憔悴。

⑵ 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教师点拨:

⑴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⑵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 。“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困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这里的人们,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3、生命因力量而得到宣泄,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学生齐读全文,体会文中对腰鼓舞场面的渲染、铺排。

四、课堂练习(分发讲义资料)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⑴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⑵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捶起来就( ),( ),(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________;乱蛙一样,是______;火花一样,是______;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⑴ 将“没命了,发狠了,忘情了”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文中括号。

⑵ 将“闪射的瞳仁,蹦跳的脚步,飞扬的流苏”按正确的顺序分别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3、模仿下面句子形式造句: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4、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正确的排序是:______

⑴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⑵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⑶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⑷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参考答案]

1、⑴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⑵ 声音突然中止

2、⑴ 发狠了 忘情了 没命了

⑵ 飞扬的流苏 蹦跳的脚步 闪射的瞳仁

3、这微笔,使冰冷的心立即变得温暖了,使陌生的环境立即变得可爱了,使疲倦的身躯立即变得有活力了。

4、⑷ ⑴ ⑶ ⑵

五、布置作业

1、摘抄并熟记文中的精彩句段。

2、把课文第7、18语段改写成诗的形式。

3、阅读短文《军歌》,回答问题:

军 歌

音乐化了的军旅诗,熔铸进浑厚、清脆和刚猛;它能打碎有结的灵魂,倾注进风的呼啸、雨的磅礴。它壮丽、威武,使一切缠绵都默然失色。看吧,全体军人整齐划一地站在大操场上进行歌咏比赛。歌声响起了,浩浩荡荡地弥漫。 二部、四部轮唱,这边歌声刚落那边又响起,一浪连一浪,形成歌的潮水,歌的海洋。听吧,男兵是低音鼓、中音贝司、浑厚的圆号;女兵是尖厉的长笛、拔高的小号,泼辣剥离而出。这些声音从胸腔喷涌而出,如狂啸的浪涛拍岸,如撼地的雪山轰鸣,唱得彩霞飞舞红旗扬,唱得风吹树叶哗哗响……谁也不会忘记那样的时刻,歌声唤起了激情,它使人思绪迭起、奔驰,心旌飘摇,简直要冲破躯壳的樊篱。 站在队列中,看着指挥员的手臂上下左右舞动,划着歌声的潮水。歌潮一浪接一浪向他涌去,他在奋力地划,拼力地摇,蓦然停止了又骤然而起,溅起浪花,冲腾起潮沫。抛举、跌落、驰骤……啊,心的愉悦在挤撞中膨胀、压缩、发酵、升腾、流淌,心灵每一个孔窍都被它灌满了。那真是情感的极致、境界的极致、生命的极致!犹如书家的狂草、画家的喷彩、诗人的长啸!

⑴ 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① 磅礴( )( )

② 心旌飘摇( )

③ 骤然而起( )

④ 发酵( )

⑤ 流淌( )

⑥ 长啸( )

⑵ 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① 黯然失色:

② 樊篱:

⑶ 简要概括什么是军歌?军歌的特点是什么?

⑷ 本文较多运用比喻修辞,从文中找一个比喻句说说运用比喻的好处。

⑸ 你听过军歌吗?写下你听军歌的感受。(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3、⑴ ① pánɡ bó

② jīnɡ

③ zhòu

④ jiào

⑤ tǎnɡ

⑥ xiào

⑵ ① 暗淡没有光彩。

② 对事物的限制。

⑶ 军歌是音乐化了的军旅诗。特点是浑厚、清脆、刚猛、壮丽、威武。

⑷ 男兵是低音豉、中音贝司、浑厚的圆号。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男兵歌声低沉、浑厚有力的特点。

⑸ 军歌给人以力量,令人振奋,听军歌,你的步伐会迈得更坚定,你的双臂会摆得更有力,你会拥有更强的自信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赏析课文美点,体味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畅谈家乡的民间艺术,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了解知识,培养能力。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1、小组内互查自改,教师鼓励性评点。

2、师生齐声诵读全文。

二、赏析课文美点,体会神韵

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请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使用排比和反复的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教师明确: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文中的排比运用在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很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憾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在文中常常与排比结合使用。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2、学生诵读所勾画的语句。

3、请学生就课文的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用“______好,好在______”的句式简要评述文章美点。

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归结:

⑴ 词语方面如“茂腾腾”好,好在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情奔放。

“忘情了,没命了”好,好在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⑵ 句式方面:铿锵短句的运用好,好在营造了激越的气氛。如“愈捶愈烈”“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等。

⑶ 写法修辞方面: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手法好,好在增强气势,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对比的手法好,好在以水乡比照高原的力量之美。

⑷ 结构方面: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复叠咏叹好,好在使通篇散文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

三、说话延伸

种类繁多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并且与各地的历史人文结合,形成独特魅力。请学生畅谈流传在家乡有特色、有影响的民间艺术。条件许可的,可进行丰富多彩的表演。

四、课堂小结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腰鼓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对其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通篇贯注一个“情”字,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文章用语激昂、酣畅淋漓、大气磅礴,让人激情澎湃。

五、课堂练习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多媒体显示: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①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②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作者用这几个字组成短句作为文章的首段,有怎样的作用?

2、文章一开始写腰鼓表演前的“静”,用了哪些景物作衬托?

3、为什么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和他们的衣衫,接着又写他们沉稳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

4、“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似乎”可否去掉?为什么?

5、“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①②两个比喻句分别表现了后生们怎样的美?

7、“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部分内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8、如何理解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的含义?

[参考答案]

1、突出后生的茂腾腾的形象,将他们的形象鲜明地推出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憾人的力量。

2、高粱地、风吹高粱叶子、呆呆的腰鼓。

3、动静相衬,更衬出飒爽英姿,人与鼓的沉静正是为下文的火爆场面蓄势。

4、不可以。“似乎”表猜测语气,去掉后,就成了肯定没响过了,这与实际情况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5、引人注意,人和鼓由静而动的急转。

6、① 表现了他们的朴实美和沉静美。

② 表现了他们的力量美和豪放美。

7、比喻、排比。突出腰鼓骤响时的声、形、光彩和力量。

8、前:写腰鼓捶响时给冰冷、安静、困倦的世界带来了光、热、色彩和力量,展示了生命的活力。

后:意思是生命的力量是伟大的,不可阻挡的,一往无前的。

六、布置作业

阅读忆明珠的《说到音乐》,回答问题:

说到音乐

忆明珠

说到音乐,我没有听西洋音乐的福分,一窍不通。至于中国音乐,也弄不清什么是“阳春白雪”,什么是“下里巴人”。不过只要是中国音乐总还可以听得进去的,而且,很喜欢。我是十分醉心于“西北风”的,那回荡在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的激越清亮而忧伤的旋律,就像是从我自己的心头升起的,是发自我肺腑最深处的声音,是我的灵魂的闪爆,生命的升华。而江南丝竹则将我带入另一个世界,不,也许这本来就是我生命中所固有的。如听瞎子阿炳的琴音,听他的《二泉映月》,听着听着就会情不由己地泪流满面。听这支曲子要闭上眼睛用心去听,眼睛是多余的。在阿炳的乐曲声中只有心儿在跳动,在低昂,在徘徊,那是一支心之舞曲,是高山流水,是《广陵散》。当我第一次听到阿炳的琴曲,就像瞥见了情人的眼波,七魂六魄一下被摄走了①。从此我失去了故我,忘却了故我,我自身已化入了盲琴师的乐曲,已化入了情人的眼波,缠绵婉转,难分难舍,欲绝而不可绝,欲了而难能了②,一往情深,不可自拔,人生之无可奈何,有至于此者。

然而使我猛醒,使我警悟,使我奋发,燃起我同仇敌忾之义愤的却是抗日救亡的歌曲,那时我还在读小学,小小年纪,一听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便不由热血沸腾,恨不能立时杀上疆场,马革裹尸,为国捐躯。抗日战争掀起了中华民族亘古无二的全民歌曲运动,男女老幼哪个不会唱一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那发自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发自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的最后的呼声,真足以使贪夫廉,懦夫立,惊天地而泣鬼神……然而“大雅久不作”矣,现在,除被定为国歌的那支《义勇军进行曲》,我们的青少年有几人还能唱上几支抗日救亡的歌曲呢?学校的音乐课上还教唱这些歌曲吗?那些歌手们、歌星们为什么对自己这一行最辉煌的一页历史丢得这样快,忘得这样干净呢?

……

我在想,在今天,在抗日救亡运动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之后,我们这个民族是不是也需要再爆发一次精神的、灵魂的救亡运动?

1、第一段加横线的“江南丝竹”中“丝竹”作“音乐”解,在你读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过两次,请任举一例。

2、给第一段中两个加粗的“了”字分别注上拼音。

3、解释第二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使贪夫廉,懦夫立”。

4、细读原文,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概括:“信天游”具激越清亮而忧伤的旋律;“抗日歌曲”具有激昂、催人奋进的旋律。“江南丝竹”具有什么样的旋律?请你也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5、评价一首歌曲的好坏,不仅要看它的旋律是否和谐自然,还要看它的歌词是否健康优美。请根据括号里的要求简评下列歌词,每条在15个字以内。

简评思想内容:

“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 (节选自《爱江山更爱美人》)

简评语言特点: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节选自《真心英雄》)

6、作者在谈到当今音乐的现状后,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需要再爆发一次精神的、灵魂的救亡运动。”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这个观点?请简述理由(字数在50个左右)。

[参考答案]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或“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2、“了”le;“了”liǎo。

3、使贪婪的人廉洁自律,使懦弱的人自强不息。

4、“江南丝竹”具有婉转悠扬,令人陶醉的旋律。

5、消极颓废,不思进取。一语双关,比喻贴切。

6、无论同意作者的观点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刘成章

【活动与探究】

1、本文使用短句、短段的例子很多。试比较长句和短句,长段和短段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想想在什么情况下分别使用它们。

2、以“一个精彩的节目”为题,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注意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并加入自己的评论。

3、阅读短文《西部文化和西部开发》,完成题目:

西部文化和西部开发

①中国西部是什么概念?中国西部通常是指黄河与秦岭相连一线以西,包括我国西北和西南几个省市、自治区。这片广袤的土地面积为 54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7%;人口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3%。

②西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华夏祖先的脚步是顺着水边走的。长江上游出土过元谋人牙齿化石,距今约170万年;黄河中游出土过蓝田人头盖骨,距今约 70万年。这两处古人类都比北京猿人(距今约50万年)的资格更老。

③西部地区不仅有广阔的地域和悠久的历史,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

④西部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秦皇汉武以后,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从而有了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佛院深寺的暮鼓晨钟。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它在继承汉晋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______的恢宏气势,展现出______的艺术形式和______的文化内涵。秦始皇陵兵马俑、西夏王陵、楼兰古国、布达拉宫、三星堆、大足石刻等历史文化遗产,同样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象征。

⑤西部地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祥地。遵义、延安、红岩村等革命圣地孕育了深厚的革命文化传统。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革命文艺发展的一面旗帜。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在短短的几年里,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文学理论家……这些宝贵的财富,奠定了西部文化遵循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坚实基础。

⑥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集萃地。这里生活着50多个少数民族,几乎包括了我国所有的少数民族。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和交通的闭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贫困,却也使这些地方保留了一些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成为珍贵的“活化石”,如纳西古乐、戏曲、剪纸、刺绣、岩画等民间艺术和宗教艺术。它们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犹如一个宏大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

⑦西部地区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重视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强对它们的抢救、保护、涵养和合理利用,建立良好的民间文化生态环境,为推进西部大开发作出贡献。

⑴ 第①段从______、行政区域、______、人口数量等四个方面说明了“中国西部”的概念。

⑵ 第②段中“华夏祖先的脚步”是指________________;将元谋人、蓝田人与北京猿人的年代作比较,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

⑶ 选择下列词语,将序号分别填入下面句子的横线处:

A 精美绝伦 B 博大精深 C 兼收并蓄

形成了自己______的恢宏气度,展现出______的艺术形式和______的文化内涵。

⑷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西部文化的主要特征。

⑸ 第⑥段中写道:“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和交通的闭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贫困,却也使这些地方保留下一些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成为珍贵的‘活化石’……”这段文字中的“贫困”意味着失去,“保留”意味着得到。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充满着这种“得”与“失”的辩证关系,“得”与“失”往往是相伴相随的。请写 200字左右议论性文字,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参考答案]

3、⑴ 地理位置 土地面积

⑵ 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史 西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⑶ C A B

⑷ 历史悠久和民族文化资源丰富。

⑸ 略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关于腰鼓:

腰 鼓

陕西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影响广泛,种类繁多,秦腔、秧歌、民间锣鼓、皮影、泥塑等闻名国内外。它们与陕西久远的历史人文组成了陕西独具魅力的特色。

陕西锣鼓节奏明快、粗犷雄劲,表演气氛热烈,场面壮观。陕西锣鼓又分为多种,其中陕北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咸阳牛拉鼓最为有名。安塞县素有“鼓之乡”的美称。历史悠久,据传在秦汉时期驻守在万里长城的士卒,视鼓为战斗中必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和异常情况时,就以击鼓来报警。在作战失利时,作为求援讯号。两军对垒时,则以击鼓助威,鼓舞士气。取胜后则以击鼓来庆贺。传到民间后,截为小筒状,蒙牛、羊皮于两端,成为今天的腰鼓。其表演形式可分为文、武腰鼓。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武腰鼓表现激烈,粗犷雄壮,动作幅度大。男鼓手叫“踢鼓子”,女鼓手叫“拉花”。

打腰鼓的人数可多可少,人少的时候可以单打、双打或者对打:人数多的时候叫多人打,可以多至数百人。打腰鼓时要求鼓手挥腿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

二、课文赏析

1、《安塞腰鼓》的气势美:

《安塞腰鼓》全文气势恢弘,铿锵激越,表现出生命的奔腾升华,读后让人感到一股激情充溢于心中。《安塞腰鼓》的气势美,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手段造成:

⑴ 选用音节高亮的词语:

所谓音节高亮的词语,是指那些音节紧凑、音调高亢的词语。将这样的词语进行有机排列,可以产生一种激情奔涌的气势。试看一段:

①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短短的一段中运用了“痛苦”“欢乐”“追求”“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等一系列音节高昂、发音响亮的词语,将安塞腰鼓舞的刚健和迅疾表现得酣畅淋漓,与全文激越奔放的思想内容谐调一致,读来让人情绪激越,回肠荡气。

⑵ 运用整齐有力的句式:

②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他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③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④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 变幻。

例②前边连用了“……搏击着”这一偏正式短语,后边用了三个“……你”动宾式短语,简洁有力地渲染出后生们动作的迅疾有力以及他们的表演给人的心灵和情感带来的强烈震撼。例③运用排比短句,表现出腰鼓的气势磅礴、节奏铿锵,充满了旋律之美。例④连续运用反复,如大河波涛,一波连一波,将舞姿的奇妙变幻和虎虎生机写得有声有色,让人于眼花缭乱之中感受到生命的强烈律动。

⑶ 运用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法:

在文章中适当地运用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法,有助于增强文章的气势美。例如:

⑤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⑥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例⑤“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一句,运用比喻造成夸张。将人的心脏说成“牛皮鼓面”那样大,而且还隆隆作响,极写沉重鼓声的惊天动地,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强烈共鸣。例⑥是比拟,腰鼓一响,“冰冷的空气”立即“燥热”起来,“恬静的阳光”立即四处“飞溅”,“困倦的世界”也立即变得“亢奋”,腰鼓的威力好大啊!

⑷ 运用大量感叹号:

除了开头和结尾,中间各段差不多都用了感叹号,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奔放之势。请看以下几段:

⑦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短短几段,连用了十几个感叹号,有的一句一个,有的一词一个,思想感情如长江急流奔涌而来,语言气势似强弓劲弩频频连发,正如姚鼐在《复鲁挈非书》中所说“雄直之气,江洋如万顷波,一泻而下,莫之能御”也。

〔选自《语数外学习》(初中版)2002年第4期,作者:张德熙〕

2、《安塞腰鼓》奇妙的抒情艺术:

只要读过《安塞腰鼓》,就一定能感受到文中激扬的情感。这篇美文与其说是在描述“安塞腰鼓”的气壮山河,还不如说是作者在借安塞腰鼓抒发心中不可遏止的激情。作者奇妙的抒情艺术,值得我们体味、欣赏。

⑴ 用奇巧的构思抒情:

请看下面一组句子:

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这一组形式与内容相同或相近的抒情句,间隔反复、分散穿插于文章的各个部分之中,这是作者运用的“主题句反复”的构思技巧。这奇巧的构思不仅明晰地显现出文章的层次,而且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由赞叹到称颂到热烈讴歌的情感发展过程,形成全文抒情的主旋律,可谓一唱三叹,激情澎湃。

⑵ 用奇特的段落抒情:

请看下面这个段落: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这个段落“奇”在哪里?奇在句子的对称,奇在内容由实到虚,更奇在整个段落都在发出震撼人心的“隆隆隆隆”声。作者激情迸发,在段中一口气用了14个“隆隆”,那鼓声不仅在山崖震响,不仅在人们的心中震响,不仅在人们的想象与思索中震响,也似乎在文章中震响。它们反复回荡,经久不绝,表现出动人心魄的情感节奏,形成美妙的抒情语言,生动地表现了鼓声之强劲、鼓声之浓烈和鼓声之壮美。

⑶ 用奇美的造句抒情:

作者奇美的造句艺术,主要表现在对各种“排比式抒情句”的精心锤炼上。

看,下面的句子讲究对称,讲究动感: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看,下面的句子讲究音响,讲究节奏: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看,下面的句子讲究音韵,讲究层次: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看,下面的句子讲究变化,讲究布局: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而贯串于所有句子之中的,就是讲究激情。句中场面描写热烈,情感抒发酣畅,话语层次分明,语言音调铿锵,极力渲染了安塞腰鼓的雄伟气势,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赞美的激情,读起来给人以热情奔放、一气呵成、情致勃发之感。

⑷ 用奇丽的遣词抒情:

作者的用词艺术有三“奇”:

一是尽情地运用有强烈力度、有强烈动感的词语。作者精心选用了诸如飞扬、壮阔、豪放、火烈、亢奋、冲破、撞开、搏击、震撼、烧灼、威逼等几十个双音节词语,它们在文中形成一个“词群”,有着“集团军”的力量,表达出豪壮的磅礴的抒情基调。

二是高频度地使用同一个词。如前面所说一口气运用的14个“隆隆”,形成绵延不绝的奇伟的“音响”效果,抒发出作者如痴如醉的赞美情怀。

三是在一个句子中大量运用动词。如下面的句子:

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这个句子堪称奇句,作者连续运用了“交织”“旋转”“凝聚”“奔突”等七个动词,连续七次配用了感叹号,将自己的情感发挥到极致,充满激情地写出了人们在鼓声的震撼下思绪的飞扬,对鼓声的撞击力、穿透力、激发力进行了热烈的赞颂。

通过上面的品读,我们知道,《安塞腰鼓》表达出一种激情迸发、尽力颂扬的激烈情怀。作者运用奇妙的艺术笔法,借对安塞腰鼓的描摹,表达出对走进新时代的大西北农民昂扬的精神面貌的礼赞。作者是在赞美安塞腰鼓,更是在赞美安塞腰鼓给人的激情,赞美宽厚辽阔的黄土高原,赞美生活在黄土高原上那“元气淋漓”“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的人民。作者于文中表现出的高超的抒情技巧,也像那鼓声一样,震响在我们的心里。

    相关推荐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课时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2 安塞腰鼓设计一 安塞腰鼓2 安塞腰鼓设计二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2021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等奖 安塞腰鼓设计三 17安塞腰鼓 17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教案设计 安塞腰鼓教案设计 《安塞腰鼓》教案设计 《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教案设计 《安塞腰鼓》教案设计 《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6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6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4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2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6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4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3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6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8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3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2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