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小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积累“狼藉、颓唐、琐屑、蹒跚、踌躇”等词语。

⑵ 品味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2、能力目标:

⑴ 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⑵ 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3、德育目标:

体察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

【教学重点】

赏析文章朴实却含蕴至爱深情的语言,体会感情流程。

【教学难点】

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理解2、3语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纪实散文《背影》的语言平实自然。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获得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同时,在诵读中理清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讨探究法: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研讨文中关键性语句的表义和表达作用。如四次写背影的文字和四次描写“我”的眼泪;理解对父亲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作用;同时,结合生活体验揣摩作者的心情和感受,激发爱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章,理清行文脉络。分析平淡中显神奇的特定背景,体会文章的感染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投影显示孟郊的《游子吟》)

孟郊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人中也许算不上耀眼,但他的一首《游子吟》却历久不衰,千百年来拨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为人们所传颂它的魅力就在于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诵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唤起普天下儿女们多少深挚的忆念。是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是无私深沉的父母之爱沐浴着儿女们的成长。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一篇表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之作。

设计(二):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发自于内心的真挚无私的爱,柔蜜的爱意伴随着我们的成长经历。同学们,请大家说一说曾让你感动过的父母的疼爱。(学生动情讲述)是的,这种感情无论是蕴蓄在平常的片言只语,还是流露在不经意的神情动作中,都是那样令人难忘。今天我们学习的则是一篇从父亲的背影中感悟出亲子之爱的散文──《背影》。

设计(三):(投影)

“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国文教员的永恒记忆: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三日,走出家门,就看见一群小学生在争着抢着地看一张当天的报纸,其中一个惊慌地喊道:‘老师,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昨天死了!’看到孩子们那种怆惶悲戚的神情,不禁无言地流下泪来。”

读了这段文字,我们不禁要问: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怎样的文章,能够这样打动人们的魅力又何在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朱自清,走进《背影》,去体会那份曾让无数读者感动过的感动。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

1、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2、《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是朱自清于1925年10月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它描写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丧之后与父亲在车站上别离时的情景。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点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三、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词语含义。

投影:

1、注音:

差使(chāi) 奔丧(sāng) 狼藉(jí) 簌簌(sù) 蹒跚(pán shān) 踌躇(chóu chú) 迂腐(yū) 拭(shì) 颓唐(tuí) 举箸(zhù) 琐屑(suǒ xiè)

2、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勾留:短时间停留。

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踌躇:犹豫。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不能自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2、学生放声朗读,圈点勾画出文中最感动自己的地方,并作简明点评。

思考、讨论:

⑴ 本文不同于一般作品从正面着笔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选取了对儿子来说再平常、再熟悉不过的“背影”为表现角度,为什么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

⑵ 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画出文中四次写背影的文字,这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

⑶ 找出文中四次描写“我”的眼泪的语句,体会眼泪与父亲背影的联系。

⑷ 本文是通过“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爱子之情的,文章的2、3语段与此有什么关系呢?

⑸ 课文4、5语段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⑴ “这一次”是在家境惨淡、心境凄苦的特定背景下的父亲的“背影”,作者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⑵ 四次写背影的文字:

①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用背影开篇点题,不仅是采用破题法,而且是表达了儿子对父亲深厚的真挚的爱。一个副词“最”表示了印象深刻之极。

②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虽是素描式的简单勾勒,形象却异常鲜明。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

③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父亲离开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表现出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

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迭印在结尾的大特写,照应了开头,总结了全篇。“绝笔断章,譬乘舟之振楫,会词切理,如引辔以挥鞭。”(刘勰语)

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儿子对父亲切的思念。

教师归结行文脉络,板书:

⑶ 第一次是到徐州见着交卸了差使的父亲,满院狼藉,去世的祖母,“眼泪”创造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第二次看见父亲吃力地翻过铁栏,买橘子时艰难的背影,感受到父亲在自身处境极为困顿的情况下对儿子的厚爱,“眼泪”是对父亲深深的理解。

第三次看见背影消失在人群里,“眼泪”是对父亲的无限感激、依恋。

第四次读信时的“眼泪”是对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的忧伤,对父亲命运多舛的悲叹,更是深切回忆。

课文正是通过“我”的眼泪与父亲的背影的相互映衬,形象地表现出一种相互理解的父子深情。

⑷ 课文第2、3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

⑸ 课文4、5两段体现父亲对儿子细心关照的事情主要有:

① 父亲因为事忙,托人送“我”,他再三嘱咐,甚是仔细;

② 尽管有事,终于决定亲自去送;

③ 给“我”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④ 嘱咐“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⑤ 又嘱咐茶房好好照应“我”。父亲的慈爱之心感人肺腑。

教师板书:事情经过 引出──背影

3、学生自由朗读,体会父子相爱相怜的深情。

四、揣摩品味,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两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参加全班交流。

1、说说下列词语的表达作用。

⑴ 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作者为什么用“祸不单行”来形容这两件事?

明确: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文中指父亲遭遇双重灾祸,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丧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机,陷入了不堪承受的困境。

⑵ 到徐州,为什么会见到“满院狼藉”的景象?

明确:这是失业后凄凉情景的描绘,父亲只能离开徐州,另谋生路。

⑶ “惨淡”一词,除了表现经济状况的困窘,还描绘了怎样的心境?

明确:心境也是惨淡、凄苦的。

2、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承受着哪些痛苦?

明确:失去亲人的悲痛,失业后经济困窘的压力,生计无着、前景暗淡的凄苦。

3、“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是为了宽慰儿子。

五、课堂练习

(投影)

1、根据词义填写原词,并加注拼音。

⑴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原词是 ,拼音 。

⑵ 纷纷落下的样子。原词是 ,拼音 。

⑶ 细小而繁多的事。原词是 ,拼音 。

⑷ 乱七八糟的样子。原词是 ,拼音 。

2、填写下列词中缺少的字,并解释这个字在词中的意思。

⑴ 变卖典 : 。

⑵ 不能自 : 。

⑶ 触目伤 : 。

⑷ 情 于中: 。

3、说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并造句,使之表义不同于原句。

⑴ 现在想想,我那里真是太聪明了!

表义 。造句 。

⑵ 他终于不放心,颇踌躇了一会。

表义 。造句 。

4、判断正误:

⑴ 《背影》写于1925年,是一篇反映家庭生活的散文。( )

⑵ 《背影》的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

⑶ 《背影》写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由于当时作者的家境不好,所以文章表现出的思想是低沉的、消极的。( )

⑷ 《背影》一文以“背影”为题,并以它为线索贯穿全篇,父亲心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了。( )

〖参考答案〗

1、⑴ 蹒跚 pán shān ⑵ 簌簌 sù sù

⑶ 琐屑 suǒ xiè ⑷ 狼藉 láng jí

2、⑴ 质 抵押 ⑵ 已 停止(控制) ⑶ 怀 心 ⑷ 郁 聚积

3、⑴ 句中的“聪明”是褒词贬用,意思是幼稚无知,太不懂事 造句略

⑵ “踌躇”句中是犹豫的意思。还可作得意的样子讲 造句略

4、⑴ √ ⑵ √ ⑶ × ⑷ √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2、读下边短文,感受亲情并回答问题。

投影:

白雪塑像

夏夜,路灯撒下了一片银光,人们在灯光下下棋,聊天,打扑克……

一个女人夹着一件上衣,寻寻觅觅走来,对一个观棋的中年男子说:“走吧!元元的作业写完了。”说着把上衣给他披在身上。

于是,男人跟着女人回家。

大约十五六平方米的屋子里,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占地不大的学生桌,桌上放着元元的课本和作业。这是三口人的一个小家。

父母都是工人,这个家也来之不易。他们在此一住十几年,儿子元元已上初中三年级了。儿子越大他们就越觉得这个小屋负荷太重,有点盛不下啦!

一张学生桌供儿子专用,幸亏他们都不是知识分子,没有伏案书写的需要,但爸爸不争气,患有北方常见病──气管炎,一天到晚总咳嗽,他一咳嗽小屋都跟着震动,元元写作业聚精会神的思考就会被打乱。儿子苦恼,可有啥办法呢?

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到厨房里去,怎奈厨房连个门也没有,怎隔音?有时他躺在床上用被子蒙住头,一咳嗽照样满屋都响……唉!为啥落下这么个毛病呢?

儿子很体谅爸爸:“爸爸,您咳吧,不要紧,我一样写作业。”

“唉,儿啊,爸爸这病影响了你……”他没读过书,当了一辈子睁眼瞎,就分外觉得读书重要,他很怕耽误了儿子的前程。

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该躲出去啦。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

“爸爸,您别出去了。”元元拦阻爸爸。

“不,爸爸有点事。”

啥事?总在这个时候有?元元心里明镜似的。元元心疼爸爸,可又拗不过爸爸,元元知道为自己的学习,爸爸什么都豁得出去。元元是个懂事的孩子,一想到这里就心酸,眼泪直往肚里流。

北方的冬天来得早,这天晚饭后,爸爸说到对面楼里去会棋友杀两盘。元元临近期末,功课紧,作业多,他在这个温暖、宁静的小屋里,埋在作业堆中,不知不觉夜深了,他的作业才做完。这时他精神松驰下来,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凭窗望去,外边早已纷纷下起鹅毛大雪,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大口罩的人,周身皆白,成了雪人啦!他像一下子被电着了,受到了极大的震憾,立刻泪流满面地跑了出去,大声呼唤:

“爸爸呀,爸爸……”话未出口竟止不住呜咽起来。

无声的雪花,如银如絮,立刻盖住了这时拥抱着的父子。静谧的街心便又多了一座洁白的塑像……

⑴ 用原文回答“爸爸”每晚到屋外去的原因。

⑵ 元元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雪中的爸爸的?

⑶ 元元的爸爸冬天咳嗽,怕影响元元的学习,只好到外面去。那夏天到屋外,又是什么原因呢?

⑷ “这个小屋负荷太重”一句中的“负荷”应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⑴ 他一咳嗽小屋都跟着震动,元元写作业聚神会神的思考就会被打乱。

⑵ 做完作业,精神松弛下来,忽然听到窗外的咳嗽声。

⑶ 表面上是去观棋,实际上仍是怕呆在家里影响元元学习。

⑷ 屋子小,一家人生活、学习又都在一个屋子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重点研读望父买橘,理解父子深情。揣摩品味文中关键性语句,体会平实质朴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选文《白雪塑像》虽语言平实却富含情味,鼓励学生谈出阅读感受,体味亲情,激发爱心。

二、研读“背影”描写,理解父子深情

1、教师范读课文第六语段,学生勾画出描写父亲穿戴和动作的词语。然后合上课本,完成填充练习。

投影:

我看见他戴着 ,穿着黑布 ,深青布 ,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 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教师引导学生品析词句的表现力:写看见父亲的服装,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貌。“蹒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等词语表现出父亲举动艰难。写他平地走路,用“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用“探”字动作写得很准确。手的动作用一个“攀”字那高度显示了,攀的吃力可以想像;脚的动作用一个“缩”字,把爬法写得更细致。“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又点出爬的困难。动作描写,给人一个过程的动态,细腻而简练。

2、学生自由诵读,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⑴ 父亲买橘子这样费劲,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去而不让儿子去?买来橘子后,他“心里很轻松似的”表明了怎样的心理?

⑵ “我”对父亲的行事本来是有看法的,可是看到父亲的背影时,两次流下眼泪,这表明“我”怎样的心情?“我”流泪后,为什么怕父亲看见?

⑶ 下面两种说法的表达效果的区别在哪里,试作分析。

①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② 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来了。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⑴ 父亲疼爱儿子,为儿子受累费劲心思反而高兴。父亲的艰难举动充满感情,饱含深意。买来橘子,父亲觉得为儿子做了一件事,心里感到欣慰和满足。“似的”很有表现力。

⑵ “我”两次流泪是因为从背影看到了慈父的形象,看到慈父的至情至善、爱子如命,这是感动之泪。

流泪后,怕被父亲看见是担心惹父亲伤心。表现了对父亲的怜爱之情。

⑶ “等”“再”表现一直注视着父亲的背影,依恋之情多么深切。父亲的背影使“我”第二次流泪,所以“又”字不可少。

小结: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是最精彩最动情的形象定格,像一尊塑像似的矗立在作者,更有读者的心中。因为它是感情的浓缩与展现。

三、揣摩语言,理解父亲爱子之心

1、送行,是课文中记叙最详尽的部分。请学生速读送行情节,选几个恰当的词语,按顺序概括这部分记叙的内容。

明确:决定亲送、过江、进站、买票、讲价、登车、拣座、买橘、话别。

2、文中记叙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的四句话,朴实平常,但把一位身处逆境,步履蹒跚的父亲爱子之心刻画得淋漓尽致。抓住这四句话“缓缓咀嚼一番,便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

明确:

四句话是:

⑴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⑵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处,不要走动。

⑶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⑷ 进去吧,里边没人。

师生共同品析:

⑴ 句是决心护送儿子过江上火车时说的。“他们”其实是单数,指的是“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但用复数,意思有了明晰的层次感。本没有时间亲送,但儿子在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有闪失,所以话语含关怀。

⑵ “几个”虽不多,但关怀却是无微不至。

⑶ 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⑷ 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进去吧”提前说,反映出父亲担心儿子劳累伤感的微妙心理。

小结:四句话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有丰富的内涵,深刻地揭示了父亲的心理 活动,充分表露了父亲的爱子深情。

3、学生表情诵读全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小结

《背影》写的虽只是“芝麻黄豆大的事”(朱自清语),却称得上是朱自清先生“精神产品的独创”因其品位之高,感人之深,备受推崇。有诗赞曰:

投影:

舐犊情深数背影,

一声长叹泪沾襟。

人间自有真善美,

玉壶冰心堪晶莹。

五、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乙]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的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要求学生阅读这个语段,并把它和课文第6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到段末这一部分进行比较,然后回答下列问题。(设定文中的段落为甲段)

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1、甲文主要表现的是 的背影。作者通过 描写和 描写,将感人的 渗透其中。

2、甲文有一词,很形象地表现“父亲是一个胖子”的特点,这个词是 。

3、下边能具体描绘出父亲“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的词语是( )

A、抱了橘子 慢慢爬下 再抱起橘子

B、用两手攀 两脚缩 身子微倾

C、蹒跚地走 慢慢探身 穿过铁道

D、走到月台 到铁道旁 爬上月台

4、甲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其中“轻松”一词表现出父亲当时怎样的心理?

5、“我赶紧拭干了眼泪”表现出“我”怎样的心理?

6、乙文同甲文一样,反映的是 生活,字里行间,表现伟大的 。

7、“暴躁无常”本来看不见摸不着,乙文是怎样表现这一内容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8、乙文两次用“悄悄地”来表现母亲的动作,请揣摩,这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9、乙文两个自然段之间,用一个“可”字构成转折关系。请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10、品读甲、乙两文,有一个很突出的感觉,那就是很受感染。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解答这十个题目,教师强调小组成员共同研讨。

明确:

1、父亲为我买橘子 外貌 动作 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深情

2、蹒跚

3、B

4、“轻松”一词表现出父亲在与儿子离别之时,又一次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的满足的心理。

5、怕父亲看见我流泪而伤心。

6、家庭 母爱

7、用了生活中两个事例来表现(望着……;听着……)。

具体、形象地再现作者的暴躁。

8、“悄悄地躲出去”:关心、理解儿子此时此刻内心的痛苦,只要能排遣这痛苦,我躲开,任他摔,任他砸。

“悄悄地进来”:关心,不放心儿子。

9、用一个“可”字使上、下两段形成对比,妈妈在知道自己已不久人世的情况下,却不顾一切地为儿子着想,她爱儿子远远胜过爱自己,因此,突出表现了伟大的母爱。

10、因为作者在反映生活时倾注了自己的真实感情,并且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表现生活,而不是空话、大话。

六、布置作业

1、与爸爸、妈妈同读《背影》,请爸爸妈妈讲自己的感受。

2、回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关爱,捕捉最动情的一幕,选好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3、课外阅读几篇写父爱、母爱的好文章,并做好阅读笔记。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说话训练

用口头片断作文形式完成下面训练。

1、你有过对亲人由不理解到理解而深受感动的经历吗?举一个事例谈谈。

2、每个人都最熟悉亲人的特征了,想好一段话,说说你的一位亲人的特征。要怀着真挚深厚的感情说。

3、孝敬父母、疼爱子女,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今天该不该发扬这种美德?为什么?

要求:要说得实实在在。把“为什么”说清楚。

二、写作练习

你父母疼爱你的哪件事深深感动了你?这件事的经过怎样?你受到了怎样的感动?参照这样的思路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三、开放探究

阅读《父亲》,完成文后题目。

父亲

乔黎明

又该去上学了,我急忙收拾东西。

“要好多钱?”父亲坐在门槛上,问我。

“要一百五。”我小声答。

“够不够?”父亲问。

我本想说:“不够”,但迟疑了一下,终于说:“够。”

父亲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说:“我这里有两百块,你都拿去。到学校去要舍得吃,不要节约,该用就用。有个三病两痛的,要及时看,不要拖。听到没?”

“嗯。”我一边接钱一边答。

“到学校去要专心读书,听到没?每回都拿恁多钱,你晓得农村挖两个钱不容易。今天的钱还是你爸爸昨天晚上到人家那儿去借的。”母亲在一旁说。

“你说些啥你?你看你说些啥。明娃都恁么大的人了,他自己还不晓得专心读书?这还要你紧说?钱,让他拿宽绰点,吃得好点,我看也没啥不好。家里没钱,没钱还有我哇,我晓得想办法。只要他好好读书,我砸锅卖铁都送!”父亲盯着母亲说。母亲就无话,去忙她的活路。

那时晨光正照着父亲那因过度劳累而过早苍老的脸。我鼻子陡地一酸,有些想哭。

“东西收拾好了没?”父亲问我。

“收拾好了。”我小声答。

父亲就进屋背起我装满东西的背篼,说:“走,我送一下你。”

“哦,你还有啥东西忘在屋里头没?”

“没有啥了。”

一路上都无语。我觉得父亲的脚步就踏在我的心扉,沉沉作响。我一直都低着头跟在父亲身边,没敢看父亲,怕父亲那一脸的岁月会碰落我的泪水。

到了街上,父亲一看车还没来,就放好东西,然后对我说:“你等着车,我去卖了辣子马上就来。”

等了一会儿,车没来;父亲背着一个大背篼来了。“车还没来?”父亲问我,满脸的汗。

“没来。”我小声答。

“你的辣子刚才卖多少钱一斤?”有人问父亲。

“唉,便宜得很,才三块多点。”父亲答,一脸的苦。

我觉得有些东西在我眼眶里滚动,忙努力忍了忍,终没让它们滚落下来。

又等了很久,车还是没来。街上的人都开始吃晌午饭了。我已饿了。

“饿了么?”父亲问。还没容我回答,父亲又说:“你看好东西,我去给你弄点吃的来。”说着朝一个饭店走去。

不大一会儿,父亲就给我端来了一大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

“咸淡合适不?”父亲望着我,问。

“合适。”我一边吃一边答。

我吃完了才想起父亲也没吃午饭,就说:“爸爸,你也去吃一碗吧。”

“我不饿,早饭吃得多。”父亲说。似乎还想努力笑一下,终没笑成。说完就拿过碗要去还。忽然,父亲又问我:“吃饱了没?”

“饱了。”我发觉我的声音有些嘶哑,忙别过脸去。

又等了好一阵,车还没来。

“恁迟了,还没车,怕你上学要迟。”父亲说,一边朝车来的方向望。

“爸爸,你回吧,我一会儿自己上车。”我劝父亲。

“那哪儿得。你恁多东西,一会儿车来了你自己能上?”父亲笑着说,“还是我多等会儿。”

“那你去买点东西吃?”我望着父亲说,

几乎是恳求。

“那要得,我去买个锅盔吃。”父亲说着就向近旁的一个锅盔摊走去。锅盔很便宜,五毛钱一个。

父亲拿起一个锅盔正要付钱,车来了。父亲忙放下锅盔朝我跑来,一边说:“不买了,反正我可以回去吃饭;快,你快上车。我来放东西。”父亲说完就背起我的背篼往车顶棚上吃力地爬。

我的泪水一下子就涌了出来……

我晓得还有十几里山路等着空腹的父亲一步一步去量。我晓得父亲为了送我读书硬戒了吃了十九年的烟。我也晓得我为了所谓的面子,曾多次伤了父亲的心!

──选自《散文》1998年第7期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门槛 宽绰 陡地 便宜

2、如何理解“我觉得父亲的脚步就踏着我的心扉,沉沉作响”?

3、本文通过哪几件事,表现父亲对我的爱?

4、作者几次写到自己的眼泪表达了什么心情?

5、文章刻画了一位怎样的父亲的形象?

〖参考答案〗

1、kǎn chuò dǒu pián

2、父亲如此辛劳却还要我读书,我觉得既受感动又心情沉重。

3、① 因操劳过度面色苍老;② 借钱供儿子上学;③ 空肚子送儿子去车站;④ 给儿子买热汤面,自己去买锅盔。

4、感激。

5、善良、勤劳、为供儿子读书不惜一切代价。

【备课资料】

一、课文赏析

1、距离产生美:

《背影》的美在情真、情深。如果不用心去感受这篇散文倾吐的感情,如果不把教眼设在美的距离上,那就很难领略作者心中的底蕴,品尝到流露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父亲的挚爱,更不会有美的感受。

这篇文章,作者从家庭灾祸写起,铺设好父亲送子的背景,然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特别细致地刻画了父亲买橘子的行动,叠现了“我”一次又一次的流泪。这时的“我”,虽然为父亲的一举一动所感动,然而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因为和父亲保持的“距离”太近,是很难理解父亲的一举一动是父亲在家境惨淡的情况下寄希望与儿子,并且把希望付之于行动的深厚感情的。所以父亲与脚夫讲价钱,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惊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作者重复两次写“那时我真是太聪明了”,充分说明“我”当时未能理解父亲的心意。即便父亲艰难地为我买来橘子,“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禁不住流下眼泪”,父亲的真情仍然未被“我”领会,“我”多少只是有点感激以及离别的悲伤之情。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你拥有某种东西的时候,你不珍惜;而一旦失去它,才觉得可贵。俗话有:“留在记忆深处的东西是美好的。”这实际上是距离效应。《背影》里的“我”之所以至此还没有理解至诚至深的父爱,是因为在“我”看来父亲对“我”照顾是父亲的责任,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从审美心理看,在“我”和父亲之间,丧失了原来应当保持的某种适度的“距离”。

朱自清先生何时真正理解父亲行动的深意呢?是“近几年来”吗?不是。“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的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此情此景,怎能会引起他们父子之间心灵的沟通?马克思曾经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无动于衷。”在“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的境况下,在“父亲与我都是东奔西走”之时,纵有惊天动地的骨肉之情在这里,“我”也不会感觉到。因为“我”的注意中心在实用的生计上。如果说“车站送行”是“我”“身在福中不知福”,在审美距离上与父亲保持得太近的话,那么,“近几年来”则由原本过于相近的距离走向了另一极端──距离过于遥远。

美感在适度的距离上产生,情感在适度的距离上升华。作者对父爱的真正理解,是“最近两年的不见”;是父亲“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是“我”北来后收到了父亲悲观的信,“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时候。父亲的“惦记”,父亲的“悲观”,调整了“我”与父亲的距离。这时候,也只有在这时候,作者对父亲的挚爱才得以像火山一样喷发,但千言万语只凝成一句话:“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此时无声胜有声”,透过这背影,仿佛又见父亲正在与脚夫讨价还价,又在千叮咛万嘱咐,又蹒跚而去、攀缘而上买橘子回来。这背影是一个充满一腔爱心的慈父形象的缩影;这背影是浸透“我”理解了父亲的举动,表达“我”尊敬、感激、思念的一尊雕像的影子;这背影,是催人垂泪的身影。

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朱自清先生以自己的切身经历与感受为我们留下了一篇至真至美的散文,它将沐浴着后人,昭示人们珍惜亲情,珍视一切。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6,有改动,作者 李哄昌

2、季羡林说朱自清散文《背影》:

这几乎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自来论之者众矣。但是,我总觉得,还有许多话要说,所以写了这一篇短文。

从艺术性来看,这篇散文朴素无华,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这是朱自清先生一贯的文风,实际上用不着再多费笔墨,众多的评论家,在这一点上,意见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至于思想性,则可说的话就非常非常多了。我个人认为,有一些十分重要的话,过去并没有人说过,不能不影响对这一名篇的欣赏。

要想真正理解这一篇文章的涵义,不能不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谈起。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精义呢?几乎言人人殊,论点多如牛毛,但我认为,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先师陈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的《序》中说:“吾中国文化之定义,见于《白虎通》三纳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白虎通》的“三纲”,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妇。“六纪”指的是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这些话今天看来未免有点迂腐,也不能说其中没有糟粕,比如“夫为妇纲”之类。至于君臣,今天根本没有了,但是国家与人民的确差堪比拟。总之,我们应取其精髓,不能拘泥于字面。

无独有偶,我偶然读到著名学者饶宗颐教授的一篇访问记。饶先生说:“中国文化所以能延绵数千年,仍有如此凝聚力量,实乃受两个因素所驱使,一是文字,二是纲纪,即礼也。依我多年所悟,中华文化的特点,是在儒家思想中的‘礼’,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学问,这个关系就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要明是非,方能取得‘和’,所以《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

饶先生的意见同陈先生几乎是完全一致的,这两位哲人实在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今天,人们在国内讲“安定团结”,在国际上我们主张和平,讲“和为贵”。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都需要一定道德伦理的制约,纲纪就是制约的手段。没有这个手段,则国家动乱,国际间也不会安宁。打一个简单明了的比方,纲纪就如大街上的红绿灯。试思:如果大街上没有了红绿灯,情况将会何等混乱,不是一想就明白吗?

我仿佛听到有人提抗议了:你扯这么远,讲这样一些大道理,究竟想干什么呢?

我并没有走题,而且是紧紧扣住了题,《背影》表现的就正是三纲之一的父子这一细的精神。中国一向主张父慈子孝。在社会上,孝是一种美德。在历史上,不知道有多少皇帝标谤“以孝治天下”。然而,在西方呢,拿英文来说,根本就没有一个与汉文“孝”字相当的单词,要想翻译中国的“孝”字,必须绕一个弯子,译作 Filial riety,直译就是“子女的虔诚”。你看啰嗦不啰嗦!

这一字之差,有人或许说是一件小事,然而,据我看,这却是一件大事,明确地说明了东西方社会伦理道德之不同。我只说我们的好,不说别人的坏。我们中国利用几千年传下来的文化,特别是其中的精义纲纪学说来调整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得到调整,则社会安定也就有了保障。再齐之以法,那么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我觉得,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若只拘泥于欣赏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则眼光就未免太短浅了。

一九九五年二月二十一日

──《名作欣赏》2003.3

3、谈谈《背影》中的服饰描写:

《背影》中有一处服饰描写,为字不多,意韵颇丰,耐嚼耐品。试看: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路边,慢慢探身下去……”

一个时代的特征,往往通过一定款式的服饰,书写在某个时代人的身上。服装款式是时代的产物,它不但是一定时代的人文礼俗在人们身上打下的烙印,也是一定的社会人群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的标志。

《背影》叙写的是风雨飘摇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知识界、公务员的生活,彼时彼地,“父亲”身上,那瓜皮式的“小帽”,那对襟式的“大马褂”,那在乡间市井传承上千年的“长棉袍”,分明是封建社会沿袭下来的穷苦读书人的典型服饰。虽然那个时候,帝国主义的炮舰早已撞开了奉行锁国政策的旧中国门户,资产阶级思想不断渗入,民主革命的思潮渐次涌起,但是封建社会人文道德的正统习俗,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在一定范畴内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心态,表现在这个时代的人文服饰上,孔乙己的“长袍”、倪焕之的“马褂”、康有为的“小帽”就自然地附着在“父亲”这一部分清贫知识分子、公务员身上,与激进的舶来的西装革履混杂碰撞,形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知识阶层怪异的服饰大观。独特时代的服饰文化,就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段描写还特别点明:“父亲”穿戴的是“黑布小帽”“黑布大褂”“深青布棉袍”,一连三个“布”,明白向读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积累“狼藉、颓唐、琐屑、蹒跚、踌躇”等词语。

⑵ 品味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2、能力目标:

⑴ 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⑵ 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3、德育目标:

体察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

【教学重点】

赏析文章朴实却含蕴至爱深情的语言,体会感情流程。

【教学难点】

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理解2、3语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纪实散文《背影》的语言平实自然。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获得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同时,在诵读中理清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讨探究法: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研讨文中关键性语句的表义和表达作用。如四次写背影的文字和四次描写“我”的眼泪;理解对父亲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作用;同时,结合生活体验揣摩作者的心情和感受,激发爱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章,理清行文脉络。分析平淡中显神奇的特定背景,体会文章的感染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投影显示孟郊的《游子吟》)

孟郊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人中也许算不上耀眼,但他的一首《游子吟》却历久不衰,千百年来拨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为人们所传颂它的魅力就在于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诵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唤起普天下儿女们多少深挚的忆念。是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是无私深沉的父母之爱沐浴着儿女们的成长。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一篇表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之作。

设计(二):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发自于内心的真挚无私的爱,柔蜜的爱意伴随着我们的成长经历。同学们,请大家说一说曾让你感动过的父母的疼爱。(学生动情讲述)是的,这种感情无论是蕴蓄在平常的片言只语,还是流露在不经意的神情动作中,都是那样令人难忘。今天我们学习的则是一篇从父亲的背影中感悟出亲子之爱的散文──《背影》。

设计(三):(投影)

“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国文教员的永恒记忆: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三日,走出家门,就看见一群小学生在争着抢着地看一张当天的报纸,其中一个惊慌地喊道:‘老师,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昨天死了!’看到孩子们那种怆惶悲戚的神情,不禁无言地流下泪来。”

读了这段文字,我们不禁要问: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怎样的文章,能够这样打动人们的魅力又何在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朱自清,走进《背影》,去体会那份曾让无数读者感动过的感动。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

1、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2、《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是朱自清于1925年10月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它描写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丧之后与父亲在车站上别离时的情景。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点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三、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词语含义。

投影:

1、注音:

差使(chāi) 奔丧(sāng) 狼藉(jí) 簌簌(sù) 蹒跚(pán shān) 踌躇(chóu chú) 迂腐(yū) 拭(shì) 颓唐(tuí) 举箸(zhù) 琐屑(suǒ xiè)

2、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勾留:短时间停留。

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踌躇:犹豫。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不能自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2、学生放声朗读,圈点勾画出文中最感动自己的地方,并作简明点评。

思考、讨论:

⑴ 本文不同于一般作品从正面着笔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选取了对儿子来说再平常、再熟悉不过的“背影”为表现角度,为什么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

⑵ 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画出文中四次写背影的文字,这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

⑶ 找出文中四次描写“我”的眼泪的语句,体会眼泪与父亲背影的联系。

⑷ 本文是通过“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爱子之情的,文章的2、3语段与此有什么关系呢?

⑸ 课文4、5语段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⑴ “这一次”是在家境惨淡、心境凄苦的特定背景下的父亲的“背影”,作者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⑵ 四次写背影的文字:

①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用背影开篇点题,不仅是采用破题法,而且是表达了儿子对父亲深厚的真挚的爱。一个副词“最”表示了印象深刻之极。

②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虽是素描式的简单勾勒,形象却异常鲜明。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

③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父亲离开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表现出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

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迭印在结尾的大特写,照应了开头,总结了全篇。“绝笔断章,譬乘舟之振楫,会词切理,如引辔以挥鞭。”(刘勰语)

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儿子对父亲切的思念。

教师归结行文脉络,板书:

⑶ 第一次是到徐州见着交卸了差使的父亲,满院狼藉,去世的祖母,“眼泪”创造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第二次看见父亲吃力地翻过铁栏,买橘子时艰难的背影,感受到父亲在自身处境极为困顿的情况下对儿子的厚爱,“眼泪”是对父亲深深的理解。

第三次看见背影消失在人群里,“眼泪”是对父亲的无限感激、依恋。

第四次读信时的“眼泪”是对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的忧伤,对父亲命运多舛的悲叹,更是深切回忆。

课文正是通过“我”的眼泪与父亲的背影的相互映衬,形象地表现出一种相互理解的父子深情。

⑷ 课文第2、3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

⑸ 课文4、5两段体现父亲对儿子细心关照的事情主要有:

① 父亲因为事忙,托人送“我”,他再三嘱咐,甚是仔细;

② 尽管有事,终于决定亲自去送;

③ 给“我”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④ 嘱咐“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⑤ 又嘱咐茶房好好照应“我”。父亲的慈爱之心感人肺腑。

教师板书:事情经过 引出──背影

3、学生自由朗读,体会父子相爱相怜的深情。

四、揣摩品味,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两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参加全班交流。

1、说说下列词语的表达作用。

⑴ 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作者为什么用“祸不单行”来形容这两件事?

明确: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文中指父亲遭遇双重灾祸,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丧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机,陷入了不堪承受的困境。

⑵ 到徐州,为什么会见到“满院狼藉”的景象?

明确:这是失业后凄凉情景的描绘,父亲只能离开徐州,另谋生路。

⑶ “惨淡”一词,除了表现经济状况的困窘,还描绘了怎样的心境?

明确:心境也是惨淡、凄苦的。

2、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承受着哪些痛苦?

明确:失去亲人的悲痛,失业后经济困窘的压力,生计无着、前景暗淡的凄苦。

3、“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是为了宽慰儿子。

五、课堂练习

(投影)

1、根据词义填写原词,并加注拼音。

⑴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原词是 ,拼音 。

⑵ 纷纷落下的样子。原词是 ,拼音 。

⑶ 细小而繁多的事。原词是 ,拼音 。

⑷ 乱七八糟的样子。原词是 ,拼音 。

2、填写下列词中缺少的字,并解释这个字在词中的意思。

⑴ 变卖典 : 。

⑵ 不能自 : 。

⑶ 触目伤 : 。

⑷ 情 于中: 。

3、说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并造句,使之表义不同于原句。

⑴ 现在想想,我那里真是太聪明了!

表义 。造句 。

⑵ 他终于不放心,颇踌躇了一会。

表义 。造句 。

4、判断正误:

⑴ 《背影》写于1925年,是一篇反映家庭生活的散文。( )

⑵ 《背影》的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

⑶ 《背影》写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由于当时作者的家境不好,所以文章表现出的思想是低沉的、消极的。( )

⑷ 《背影》一文以“背影”为题,并以它为线索贯穿全篇,父亲心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了。( )

〖参考答案〗

1、⑴ 蹒跚 pán shān ⑵ 簌簌 sù sù

⑶ 琐屑 suǒ xiè ⑷ 狼藉 láng jí

2、⑴ 质 抵押 ⑵ 已 停止(控制) ⑶ 怀 心 ⑷ 郁 聚积

3、⑴ 句中的“聪明”是褒词贬用,意思是幼稚无知,太不懂事 造句略

⑵ “踌躇”句中是犹豫的意思。还可作得意的样子讲 造句略

4、⑴ √ ⑵ √ ⑶ × ⑷ √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2、读下边短文,感受亲情并回答问题。

投影:

白雪塑像

夏夜,路灯撒下了一片银光,人们在灯光下下棋,聊天,打扑克……

一个女人夹着一件上衣,寻寻觅觅走来,对一个观棋的中年男子说:“走吧!元元的作业写完了。”说着把上衣给他披在身上。

于是,男人跟着女人回家。

大约十五六平方米的屋子里,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占地不大的学生桌,桌上放着元元的课本和作业。这是三口人的一个小家。

父母都是工人,这个家也来之不易。他们在此一住十几年,儿子元元已上初中三年级了。儿子越大他们就越觉得这个小屋负荷太重,有点盛不下啦!

一张学生桌供儿子专用,幸亏他们都不是知识分子,没有伏案书写的需要,但爸爸不争气,患有北方常见病──气管炎,一天到晚总咳嗽,他一咳嗽小屋都跟着震动,元元写作业聚精会神的思考就会被打乱。儿子苦恼,可有啥办法呢?

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到厨房里去,怎奈厨房连个门也没有,怎隔音?有时他躺在床上用被子蒙住头,一咳嗽照样满屋都响……唉!为啥落下这么个毛病呢?

儿子很体谅爸爸:“爸爸,您咳吧,不要紧,我一样写作业。”

“唉,儿啊,爸爸这病影响了你……”他没读过书,当了一辈子睁眼瞎,就分外觉得读书重要,他很怕耽误了儿子的前程。

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该躲出去啦。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

“爸爸,您别出去了。”元元拦阻爸爸。

“不,爸爸有点事。”

啥事?总在这个时候有?元元心里明镜似的。元元心疼爸爸,可又拗不过爸爸,元元知道为自己的学习,爸爸什么都豁得出去。元元是个懂事的孩子,一想到这里就心酸,眼泪直往肚里流。

北方的冬天来得早,这天晚饭后,爸爸说到对面楼里去会棋友杀两盘。元元临近期末,功课紧,作业多,他在这个温暖、宁静的小屋里,埋在作业堆中,不知不觉夜深了,他的作业才做完。这时他精神松驰下来,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凭窗望去,外边早已纷纷下起鹅毛大雪,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大口罩的人,周身皆白,成了雪人啦!他像一下子被电着了,受到了极大的震憾,立刻泪流满面地跑了出去,大声呼唤:

“爸爸呀,爸爸……”话未出口竟止不住呜咽起来。

无声的雪花,如银如絮,立刻盖住了这时拥抱着的父子。静谧的街心便又多了一座洁白的塑像……

⑴ 用原文回答“爸爸”每晚到屋外去的原因。

⑵ 元元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雪中的爸爸的?

⑶ 元元的爸爸冬天咳嗽,怕影响元元的学习,只好到外面去。那夏天到屋外,又是什么原因呢?

⑷ “这个小屋负荷太重”一句中的“负荷”应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⑴ 他一咳嗽小屋都跟着震动,元元写作业聚神会神的思考就会被打乱。

⑵ 做完作业,精神松弛下来,忽然听到窗外的咳嗽声。

⑶ 表面上是去观棋,实际上仍是怕呆在家里影响元元学习。

⑷ 屋子小,一家人生活、学习又都在一个屋子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重点研读望父买橘,理解父子深情。揣摩品味文中关键性语句,体会平实质朴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选文《白雪塑像》虽语言平实却富含情味,鼓励学生谈出阅读感受,体味亲情,激发爱心。

二、研读“背影”描写,理解父子深情

1、教师范读课文第六语段,学生勾画出描写父亲穿戴和动作的词语。然后合上课本,完成填充练习。

投影:

我看见他戴着 ,穿着黑布 ,深青布 ,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 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教师引导学生品析词句的表现力:写看见父亲的服装,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貌。“蹒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等词语表现出父亲举动艰难。写他平地走路,用“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用“探”字动作写得很准确。手的动作用一个“攀”字那高度显示了,攀的吃力可以想像;脚的动作用一个“缩”字,把爬法写得更细致。“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又点出爬的困难。动作描写,给人一个过程的动态,细腻而简练。

2、学生自由诵读,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⑴ 父亲买橘子这样费劲,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去而不让儿子去?买来橘子后,他“心里很轻松似的”表明了怎样的心理?

⑵ “我”对父亲的行事本来是有看法的,可是看到父亲的背影时,两次流下眼泪,这表明“我”怎样的心情?“我”流泪后,为什么怕父亲看见?

⑶ 下面两种说法的表达效果的区别在哪里,试作分析。

①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② 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来了。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⑴ 父亲疼爱儿子,为儿子受累费劲心思反而高兴。父亲的艰难举动充满感情,饱含深意。买来橘子,父亲觉得为儿子做了一件事,心里感到欣慰和满足。“似的”很有表现力。

⑵ “我”两次流泪是因为从背影看到了慈父的形象,看到慈父的至情至善、爱子如命,这是感动之泪。

流泪后,怕被父亲看见是担心惹父亲伤心。表现了对父亲的怜爱之情。

⑶ “等”“再”表现一直注视着父亲的背影,依恋之情多么深切。父亲的背影使“我”第二次流泪,所以“又”字不可少。

小结: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是最精彩最动情的形象定格,像一尊塑像似的矗立在作者,更有读者的心中。因为它是感情的浓缩与展现。

三、揣摩语言,理解父亲爱子之心

1、送行,是课文中记叙最详尽的部分。请学生速读送行情节,选几个恰当的词语,按顺序概括这部分记叙的内容。

明确:决定亲送、过江、进站、买票、讲价、登车、拣座、买橘、话别。

2、文中记叙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的四句话,朴实平常,但把一位身处逆境,步履蹒跚的父亲爱子之心刻画得淋漓尽致。抓住这四句话“缓缓咀嚼一番,便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

明确:

四句话是:

⑴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⑵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处,不要走动。

⑶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⑷ 进去吧,里边没人。

师生共同品析:

⑴ 句是决心护送儿子过江上火车时说的。“他们”其实是单数,指的是“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但用复数,意思有了明晰的层次感。本没有时间亲送,但儿子在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有闪失,所以话语含关怀。

⑵ “几个”虽不多,但关怀却是无微不至。

⑶ 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⑷ 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进去吧”提前说,反映出父亲担心儿子劳累伤感的微妙心理。

小结:四句话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有丰富的内涵,深刻地揭示了父亲的心理 活动,充分表露了父亲的爱子深情。

3、学生表情诵读全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小结

《背影》写的虽只是“芝麻黄豆大的事”(朱自清语),却称得上是朱自清先生“精神产品的独创”因其品位之高,感人之深,备受推崇。有诗赞曰:

投影:

舐犊情深数背影,

一声长叹泪沾襟。

人间自有真善美,

玉壶冰心堪晶莹。

五、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乙]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的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要求学生阅读这个语段,并把它和课文第6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到段末这一部分进行比较,然后回答下列问题。(设定文中的段落为甲段)

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1、甲文主要表现的是 的背影。作者通过 描写和 描写,将感人的 渗透其中。

2、甲文有一词,很形象地表现“父亲是一个胖子”的特点,这个词是 。

3、下边能具体描绘出父亲“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的词语是( )

A、抱了橘子 慢慢爬下 再抱起橘子

B、用两手攀 两脚缩 身子微倾

C、蹒跚地走 慢慢探身 穿过铁道

D、走到月台 到铁道旁 爬上月台

4、甲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其中“轻松”一词表现出父亲当时怎样的心理?

5、“我赶紧拭干了眼泪”表现出“我”怎样的心理?

6、乙文同甲文一样,反映的是 生活,字里行间,表现伟大的 。

7、“暴躁无常”本来看不见摸不着,乙文是怎样表现这一内容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8、乙文两次用“悄悄地”来表现母亲的动作,请揣摩,这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9、乙文两个自然段之间,用一个“可”字构成转折关系。请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10、品读甲、乙两文,有一个很突出的感觉,那就是很受感染。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解答这十个题目,教师强调小组成员共同研讨。

明确:

1、父亲为我买橘子 外貌 动作 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深情

2、蹒跚

3、B

4、“轻松”一词表现出父亲在与儿子离别之时,又一次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的满足的心理。

5、怕父亲看见我流泪而伤心。

6、家庭 母爱

7、用了生活中两个事例来表现(望着……;听着……)。

具体、形象地再现作者的暴躁。

8、“悄悄地躲出去”:关心、理解儿子此时此刻内心的痛苦,只要能排遣这痛苦,我躲开,任他摔,任他砸。

“悄悄地进来”:关心,不放心儿子。

9、用一个“可”字使上、下两段形成对比,妈妈在知道自己已不久人世的情况下,却不顾一切地为儿子着想,她爱儿子远远胜过爱自己,因此,突出表现了伟大的母爱。

10、因为作者在反映生活时倾注了自己的真实感情,并且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表现生活,而不是空话、大话。

六、布置作业

1、与爸爸、妈妈同读《背影》,请爸爸妈妈讲自己的感受。

2、回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关爱,捕捉最动情的一幕,选好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3、课外阅读几篇写父爱、母爱的好文章,并做好阅读笔记。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说话训练

用口头片断作文形式完成下面训练。

1、你有过对亲人由不理解到理解而深受感动的经历吗?举一个事例谈谈。

2、每个人都最熟悉亲人的特征了,想好一段话,说说你的一位亲人的特征。要怀着真挚深厚的感情说。

3、孝敬父母、疼爱子女,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今天该不该发扬这种美德?为什么?

要求:要说得实实在在。把“为什么”说清楚。

二、写作练习

你父母疼爱你的哪件事深深感动了你?这件事的经过怎样?你受到了怎样的感动?参照这样的思路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三、开放探究

阅读《父亲》,完成文后题目。

父亲

乔黎明

又该去上学了,我急忙收拾东西。

“要好多钱?”父亲坐在门槛上,问我。

“要一百五。”我小声答。

“够不够?”父亲问。

我本想说:“不够”,但迟疑了一下,终于说:“够。”

父亲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说:“我这里有两百块,你都拿去。到学校去要舍得吃,不要节约,该用就用。有个三病两痛的,要及时看,不要拖。听到没?”

“嗯。”我一边接钱一边答。

“到学校去要专心读书,听到没?每回都拿恁多钱,你晓得农村挖两个钱不容易。今天的钱还是你爸爸昨天晚上到人家那儿去借的。”母亲在一旁说。

“你说些啥你?你看你说些啥。明娃都恁么大的人了,他自己还不晓得专心读书?这还要你紧说?钱,让他拿宽绰点,吃得好点,我看也没啥不好。家里没钱,没钱还有我哇,我晓得想办法。只要他好好读书,我砸锅卖铁都送!”父亲盯着母亲说。母亲就无话,去忙她的活路。

那时晨光正照着父亲那因过度劳累而过早苍老的脸。我鼻子陡地一酸,有些想哭。

“东西收拾好了没?”父亲问我。

“收拾好了。”我小声答。

父亲就进屋背起我装满东西的背篼,说:“走,我送一下你。”

“哦,你还有啥东西忘在屋里头没?”

“没有啥了。”

一路上都无语。我觉得父亲的脚步就踏在我的心扉,沉沉作响。我一直都低着头跟在父亲身边,没敢看父亲,怕父亲那一脸的岁月会碰落我的泪水。

到了街上,父亲一看车还没来,就放好东西,然后对我说:“你等着车,我去卖了辣子马上就来。”

等了一会儿,车没来;父亲背着一个大背篼来了。“车还没来?”父亲问我,满脸的汗。

“没来。”我小声答。

“你的辣子刚才卖多少钱一斤?”有人问父亲。

“唉,便宜得很,才三块多点。”父亲答,一脸的苦。

我觉得有些东西在我眼眶里滚动,忙努力忍了忍,终没让它们滚落下来。

又等了很久,车还是没来。街上的人都开始吃晌午饭了。我已饿了。

“饿了么?”父亲问。还没容我回答,父亲又说:“你看好东西,我去给你弄点吃的来。”说着朝一个饭店走去。

不大一会儿,父亲就给我端来了一大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

“咸淡合适不?”父亲望着我,问。

“合适。”我一边吃一边答。

我吃完了才想起父亲也没吃午饭,就说:“爸爸,你也去吃一碗吧。”

“我不饿,早饭吃得多。”父亲说。似乎还想努力笑一下,终没笑成。说完就拿过碗要去还。忽然,父亲又问我:“吃饱了没?”

“饱了。”我发觉我的声音有些嘶哑,忙别过脸去。

又等了好一阵,车还没来。

“恁迟了,还没车,怕你上学要迟。”父亲说,一边朝车来的方向望。

“爸爸,你回吧,我一会儿自己上车。”我劝父亲。

“那哪儿得。你恁多东西,一会儿车来了你自己能上?”父亲笑着说,“还是我多等会儿。”

“那你去买点东西吃?”我望着父亲说,

几乎是恳求。

“那要得,我去买个锅盔吃。”父亲说着就向近旁的一个锅盔摊走去。锅盔很便宜,五毛钱一个。

父亲拿起一个锅盔正要付钱,车来了。父亲忙放下锅盔朝我跑来,一边说:“不买了,反正我可以回去吃饭;快,你快上车。我来放东西。”父亲说完就背起我的背篼往车顶棚上吃力地爬。

我的泪水一下子就涌了出来……

我晓得还有十几里山路等着空腹的父亲一步一步去量。我晓得父亲为了送我读书硬戒了吃了十九年的烟。我也晓得我为了所谓的面子,曾多次伤了父亲的心!

──选自《散文》1998年第7期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门槛 宽绰 陡地 便宜

2、如何理解“我觉得父亲的脚步就踏着我的心扉,沉沉作响”?

3、本文通过哪几件事,表现父亲对我的爱?

4、作者几次写到自己的眼泪表达了什么心情?

5、文章刻画了一位怎样的父亲的形象?

〖参考答案〗

1、kǎn chuò dǒu pián

2、父亲如此辛劳却还要我读书,我觉得既受感动又心情沉重。

3、① 因操劳过度面色苍老;② 借钱供儿子上学;③ 空肚子送儿子去车站;④ 给儿子买热汤面,自己去买锅盔。

4、感激。

5、善良、勤劳、为供儿子读书不惜一切代价。

【备课资料】

一、课文赏析

1、距离产生美:

《背影》的美在情真、情深。如果不用心去感受这篇散文倾吐的感情,如果不把教眼设在美的距离上,那就很难领略作者心中的底蕴,品尝到流露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父亲的挚爱,更不会有美的感受。

这篇文章,作者从家庭灾祸写起,铺设好父亲送子的背景,然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特别细致地刻画了父亲买橘子的行动,叠现了“我”一次又一次的流泪。这时的“我”,虽然为父亲的一举一动所感动,然而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因为和父亲保持的“距离”太近,是很难理解父亲的一举一动是父亲在家境惨淡的情况下寄希望与儿子,并且把希望付之于行动的深厚感情的。所以父亲与脚夫讲价钱,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惊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作者重复两次写“那时我真是太聪明了”,充分说明“我”当时未能理解父亲的心意。即便父亲艰难地为我买来橘子,“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禁不住流下眼泪”,父亲的真情仍然未被“我”领会,“我”多少只是有点感激以及离别的悲伤之情。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你拥有某种东西的时候,你不珍惜;而一旦失去它,才觉得可贵。俗话有:“留在记忆深处的东西是美好的。”这实际上是距离效应。《背影》里的“我”之所以至此还没有理解至诚至深的父爱,是因为在“我”看来父亲对“我”照顾是父亲的责任,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从审美心理看,在“我”和父亲之间,丧失了原来应当保持的某种适度的“距离”。

朱自清先生何时真正理解父亲行动的深意呢?是“近几年来”吗?不是。“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的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此情此景,怎能会引起他们父子之间心灵的沟通?马克思曾经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无动于衷。”在“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的境况下,在“父亲与我都是东奔西走”之时,纵有惊天动地的骨肉之情在这里,“我”也不会感觉到。因为“我”的注意中心在实用的生计上。如果说“车站送行”是“我”“身在福中不知福”,在审美距离上与父亲保持得太近的话,那么,“近几年来”则由原本过于相近的距离走向了另一极端──距离过于遥远。

美感在适度的距离上产生,情感在适度的距离上升华。作者对父爱的真正理解,是“最近两年的不见”;是父亲“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是“我”北来后收到了父亲悲观的信,“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时候。父亲的“惦记”,父亲的“悲观”,调整了“我”与父亲的距离。这时候,也只有在这时候,作者对父亲的挚爱才得以像火山一样喷发,但千言万语只凝成一句话:“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此时无声胜有声”,透过这背影,仿佛又见父亲正在与脚夫讨价还价,又在千叮咛万嘱咐,又蹒跚而去、攀缘而上买橘子回来。这背影是一个充满一腔爱心的慈父形象的缩影;这背影是浸透“我”理解了父亲的举动,表达“我”尊敬、感激、思念的一尊雕像的影子;这背影,是催人垂泪的身影。

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朱自清先生以自己的切身经历与感受为我们留下了一篇至真至美的散文,它将沐浴着后人,昭示人们珍惜亲情,珍视一切。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6,有改动,作者 李哄昌

2、季羡林说朱自清散文《背影》:

这几乎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自来论之者众矣。但是,我总觉得,还有许多话要说,所以写了这一篇短文。

从艺术性来看,这篇散文朴素无华,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这是朱自清先生一贯的文风,实际上用不着再多费笔墨,众多的评论家,在这一点上,意见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至于思想性,则可说的话就非常非常多了。我个人认为,有一些十分重要的话,过去并没有人说过,不能不影响对这一名篇的欣赏。

要想真正理解这一篇文章的涵义,不能不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谈起。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精义呢?几乎言人人殊,论点多如牛毛,但我认为,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先师陈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的《序》中说:“吾中国文化之定义,见于《白虎通》三纳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白虎通》的“三纲”,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妇。“六纪”指的是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这些话今天看来未免有点迂腐,也不能说其中没有糟粕,比如“夫为妇纲”之类。至于君臣,今天根本没有了,但是国家与人民的确差堪比拟。总之,我们应取其精髓,不能拘泥于字面。

无独有偶,我偶然读到著名学者饶宗颐教授的一篇访问记。饶先生说:“中国文化所以能延绵数千年,仍有如此凝聚力量,实乃受两个因素所驱使,一是文字,二是纲纪,即礼也。依我多年所悟,中华文化的特点,是在儒家思想中的‘礼’,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学问,这个关系就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要明是非,方能取得‘和’,所以《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

饶先生的意见同陈先生几乎是完全一致的,这两位哲人实在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今天,人们在国内讲“安定团结”,在国际上我们主张和平,讲“和为贵”。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都需要一定道德伦理的制约,纲纪就是制约的手段。没有这个手段,则国家动乱,国际间也不会安宁。打一个简单明了的比方,纲纪就如大街上的红绿灯。试思:如果大街上没有了红绿灯,情况将会何等混乱,不是一想就明白吗?

我仿佛听到有人提抗议了:你扯这么远,讲这样一些大道理,究竟想干什么呢?

我并没有走题,而且是紧紧扣住了题,《背影》表现的就正是三纲之一的父子这一细的精神。中国一向主张父慈子孝。在社会上,孝是一种美德。在历史上,不知道有多少皇帝标谤“以孝治天下”。然而,在西方呢,拿英文来说,根本就没有一个与汉文“孝”字相当的单词,要想翻译中国的“孝”字,必须绕一个弯子,译作 Filial riety,直译就是“子女的虔诚”。你看啰嗦不啰嗦!

这一字之差,有人或许说是一件小事,然而,据我看,这却是一件大事,明确地说明了东西方社会伦理道德之不同。我只说我们的好,不说别人的坏。我们中国利用几千年传下来的文化,特别是其中的精义纲纪学说来调整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得到调整,则社会安定也就有了保障。再齐之以法,那么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我觉得,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若只拘泥于欣赏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则眼光就未免太短浅了。

一九九五年二月二十一日

──《名作欣赏》2003.3

3、谈谈《背影》中的服饰描写:

《背影》中有一处服饰描写,为字不多,意韵颇丰,耐嚼耐品。试看: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路边,慢慢探身下去……”

一个时代的特征,往往通过一定款式的服饰,书写在某个时代人的身上。服装款式是时代的产物,它不但是一定时代的人文礼俗在人们身上打下的烙印,也是一定的社会人群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的标志。

《背影》叙写的是风雨飘摇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知识界、公务员的生活,彼时彼地,“父亲”身上,那瓜皮式的“小帽”,那对襟式的“大马褂”,那在乡间市井传承上千年的“长棉袍”,分明是封建社会沿袭下来的穷苦读书人的典型服饰。虽然那个时候,帝国主义的炮舰早已撞开了奉行锁国政策的旧中国门户,资产阶级思想不断渗入,民主革命的思潮渐次涌起,但是封建社会人文道德的正统习俗,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在一定范畴内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心态,表现在这个时代的人文服饰上,孔乙己的“长袍”、倪焕之的“马褂”、康有为的“小帽”就自然地附着在“父亲”这一部分清贫知识分子、公务员身上,与激进的舶来的西装革履混杂碰撞,形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知识阶层怪异的服饰大观。独特时代的服饰文化,就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相关推荐

    《背影》 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案例──谈《背影》的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9 背影教学设计11 背影教学设计10 背影教学设计9 背影教学设计7 背影教学设计2 《背影》教学设计7 《背影》教学设计11 《背影》 教学设计12 《背影》教学设计13 《背影》教学设计9 《背影》教学设计1 《背影》教案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12 背影教学设计10 背影教学设计7 背影教学设计13 《背影》教学设计6 《背影》教学设计8 7《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5 背影教学设计3 背影教学设计1 背影教学设计12 背影教学设计5 《背影》教学设计15 《背影》教学设计18 《背影》教学设计3 《背影》教学设计2 《背影》教学设计2 《背影》教学设计1 《背影》教学设计33 《背影》 教学设计2 《背影》教学设计6 背影教学设计13 背影教学设计6 背影教学设计4 背影教学设计1 《背影》教学设计1 《背影》教学设计10 《背影》教学设计14 《背影》教学设计21 背影》教学设计1 《背影》教案设计 《背影》教案设计 《背影》教案设计 背影教案设计 《背影》教案设计 《背影》教案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11 背影教学设计2 背影教学设计6 背影教学设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