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湖心亭看雪》课后记

小编:

《湖心亭看雪》讲完了,然而我却久久不能平静,那颗被张岱深深地孤寂与落寞所打动的心依然沉浸在他那篇仅160余字的小品文所带给我的震撼之中。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第一次接触这篇文章,读了几遍之后,我想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把重点初步定为白描的写作手法,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但是当我查阅了有关张岱以及这篇文章的有关资料,一遍又一遍地品读文章以后,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我想,打动我的应该同样也能打动学生,而写作手法的运用只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所以,我把重点定为让学生结合对背景的了解和对作者的理解,通过对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理解作者蕴涵在文字之外的意味,

“批文入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

在讲这篇文章之前,我布置了学生预习课文。要求不仅要扫除字词障碍、会翻译这篇短文,并且着重强调要去了解作者,体味作者。

上课了,我用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导入新课,然后进入第一个环节:检查预习。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项内容:西湖名诗大拼盘、字词障碍一扫清、齐心合力疏文意。我和学生一起欣赏了描绘西湖的名诗名句,并且也初步感知了课文,然后便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课文赏析。

在“课文赏析”几个字下面,我打上了四个字:走近张岱。在这一环节中,我也设计了三项内容:叙事初探张岱情、西湖冬景雪亦奇、共赏奇景品雅趣。我希望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共同学习,我们能感到张岱确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奇景”,并且在这样的奇景中蕴含了作者与众不同的“雅趣”。让学生能体味到这篇文章的魅力,体味到小品文虽短小却耐人寻味的魅力。

在“叙事初探张岱情”中,我先让同学们归纳了一下本文的记叙要素,从整体来感知课文,然后我提了两个问题,1、作者晚年写《陶庵梦忆》,明朝已亡,纪年却仍用“崇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本文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而本文却为什么用近一半的篇幅写人?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暗示我们在张岱的心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为什么要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后的“更定”时分独自一人去赏雪,他的那种落寞与孤寂无不与此有关。第二个问题其实是在暗示我们本文的题目虽为

“看雪”,但是实际上作者不单纯是在写景,更是为了抒发一种感情。

接着我们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西湖冬景雪亦奇。在这里我说了这样一段话: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那么张岱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奇景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后明确,共有三句: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然后我们对这三句话进行赏析。

针对第一句话,我提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为什么?学生们很快便达成了统一意见,就是“绝”,然后我进一步提示学生:是什么“绝”了呢?学生回答:是人和鸟的声音。于是我便趁势带领学生回忆了谢道韫在《咏雪》中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以及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并且指出它们都是从视觉来写雪,而张岱却从听觉上着眼,一个“绝”字,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地不敢做声的森然寒意。对于第二个句子,我带领学生分析了“雾凇沆砀”的景致,这句把大雪盖地的静穆与湖面上雪花、水气茫宕一片的景致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另外作者连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进行了总体描绘。第三句我带领学生分析了本句量词使用的特点,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分析完之后,我总结说:我们大家会发现在这样一个时刻,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作者所乘的小船在缓缓行进,船桨划过水面,发出哗哗的响声,一切都是那么静谧,极目望去,茫茫雪景中隐隐露出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好像淡妆的西子在向我们悄然走来,这对于看惯了西湖平日里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张岱而言,不就是一番奇景吗?恍惚中,作者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到了湖心亭上,想想自己刚才坐得那一叶小小的扁舟以及舟中那如豆粒般大小的人影,真是觉得天地是那样的广大,而人又是那样的渺小。面对着这样的奇景,怎能不让张岱思绪万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下面接着“共赏奇景品雅趣”。

在“共赏奇景品雅趣”中,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表现作者情趣的词有哪些,经讨论明确,分别是“独”、“喜”和“痴”。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常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叵料此时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喜”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大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实为作者自己的心声。经讨论,我们认为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孤高自赏”、“落寞孤傲”的情怀。

课文赏析完了,我做了这样一个小结:一篇短小的小品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在这里,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记叙、写景和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大家也许发现,我在大屏幕上打上了四个字──走近张岱。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其实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许就曾经在如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毫不在乎;也许就曾经把自己关进小屋里,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在那一刻,甩甩头,让所有的烦恼都随风飘散;在那一刻,你也许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所以,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独、一同去感受那份静谧。

最后我们做了巩固与拓展的练习,关于白描手法的运用以及和柳宗元《江雪》的比较也就水到渠成,顺利完成。

讲完这一课,有一点体会颇深:叶圣陶先生说:“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理论也倡导“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更需要让学生自如地去运用它们。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指导学生学习,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举一反三,把自己的所学灵活运用于以后的实践。这一点,在《湖心亭看雪》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相关推荐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课后练习答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评《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29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湖心亭看雪》导读 解读《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赏析 《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案 解读《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说课设计 《湖心亭看雪》课时训练 《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 《湖心亭看雪》课标解读 《湖心亭看雪》说课设计 《湖心亭看雪》赏析 《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课文简析 《湖心亭看雪》课文研讨 《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 《湖心亭看雪》备课心得几则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教案14 《湖心亭看雪》之白描 《湖心亭看雪》教案2 湖心亭看雪赏析(一) 《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4 《湖心亭看雪》课课练:复习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1 湖心亭看雪赏析(三)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教案3 《湖心亭看雪》教案4 湖心亭看雪赏析(二)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扩写两篇 《湖心亭看雪》课文结构分析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习题精选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4 《湖心亭看雪》复习学案 《湖心亭看雪》参考译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案设计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2 《湖心亭看雪》课本习题提示 《湖心亭看雪》课文写作特色 《湖心亭看雪》课文结构分析 八年级上《湖心亭看雪》课文 《湖心亭看雪》教法指引 《湖心亭看雪》典型例析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湖心亭看雪》文言积累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7 《湖心亭看雪》疑难解析 《湖心亭看雪》课文背景知识 《湖心亭看雪》学法导引 《湖心亭看雪》学法指导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法指引 《湖心亭看雪》参考译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第29课《湖心亭看雪》课文简介 《湖心亭看雪》课内语段阅读题 《湖心亭看雪》重难点突破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27 湖心亭看雪翻译及注释 《湖心亭看雪》课外语段阅读题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3 湖心亭看雪(赏析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