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谈《故乡》中的母亲

小编:

《故乡》是鲁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写成的一篇小说,其中的人物,除水生之外,都是有生活原型的。母亲的原型,就是作者自己的母亲。

据一些回忆资料来看,鲁迅的母亲实在是一位不平常的中国妇女。她虽然也是生长在禁锢重重的封建社会里,却不象一般旧式的家庭妇女那样懦弱和蒙昧。她性格坚强,有毅力,思想也比较开明,常常关心社会时事,有鲜明的是非爱憎感情。更可贵的是,她由于出身农村,对贫苦的农民,一贯是同情的。据鲁迅的弟弟周建人同志回忆说:“母亲是从农村里来的,丝毫不沾有瞧不起农民等劳动者的思想习惯,当然也给鲁迅很大的影响。”鲁迅自己也说过:“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痛。”他还说:“比较起来,我还是关于农民,知道得多一点。”的确,鲁迅那样了解农民,同情他们的苦难,这里面,母亲从小给他的教养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鲁迅敬爱自己的母亲,对她坚毅的性格,良好的品德,是很了解的。他后来还这样说过:“我的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年,也许要成为英雄呢。”他的笔名中的鲁字,就是从母亲的姓而来的;这也可以看出他对母亲的敬重之情。在他的一些散文、小说中,多次写到的第一人称“我”的母亲大都是以自己的母亲为模特儿;在《故乡》这篇小说里,更是根据真切的生活感受,塑造了母亲这一感人的形象。

《故乡》着重写了第一人称的“我”,与农民闰土之间的真挚友情,以及这友情的被“隔绝”;描写闰土从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农家少年,经过20年困苦生活的折磨,成了一个“木偶人”。“我”对闰土的遭遇和处境是寄以深切的同情的;对失去的友情感到万分惋惜和悲哀。“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始终坚持在思想感情上与贫苦农民保持“一气”,而且“因为要一气”,便“辛苦辗转而生活”着,虽然历尽艰辛而始终不悔,并且深信会有更多的人走上这光明、至善的“路”。

在小说中,母亲便是作为与贫苦农民保持着深挚友情的,这样的一个“我”的思想性格照应和补充出现的。当然,作为短篇小说中的一个陪衬人物,作者并没有单独安排什么重要的情节、场面来写她;只是在描述“我”回乡迁家,与好友闰土见面的故事中,自然熨帖地穿插了对母亲的描写。

且看,母亲是这样出场的: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这里,表面看是平淡无奇的,细心体味,却是对出现在具体环境中的人物性格,作了准确、生动的表现。因为母亲早已从书信中知道“我”“到家大约日期”,到时便留心注意。当远离膝下的儿子一出现在她的视野,立即老远地迎出去。“早已迎着出来了”,——真切地显示了母亲盼子之心。八岁的侄儿“飞出”来。这一动作,一方面表现了宏儿的活泼、机灵,增加了画面的动的气氛;另一方面,也衬托出母亲的细心、专注,以及在那种特殊情况下产生的敏捷。

接着写了母子的见面: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

阔别多年的爱子远道归来,母亲当然是高兴的;然而,面临着由于家道中落以至卖屋搬家的困境,内心不免产生“凄凉”。但在母子最初会面的时候,母亲想到要将“凄凉的感情”藏在心底,不能表露出来,以免引起儿子的感伤。可见,母亲对儿子是多么关怀、体贴,考虑得多么细心、周到;而对她自己,又多么善于克制。母亲心绪的微小波动,唯有做儿子的能那样敏感到。作品这样写,很切合人物之间的关系。还有,“教我”“坐下,歇息,喝茶”,这连用的三个最平凡、普通的动词,用来表现和渲染这个母亲与儿子见面时的心情,是再恰切不过了。——既然“不谈搬家的事”,那么,该谈什么好呢?在这样的境况下,谈别的任何事情,心里都不踏实的;急不择言中,只好拿一般人见面时的寒暄,没有任何深意的套话来说了。“言为心声”,这三个平淡的动词,用在这里,却准确、微妙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

按常情,如果是性格懦弱,虑事不周的旧式家庭妇女,处在这样的境况下,必定会马上提起搬家的事,而且会摆出一大堆烦难的问题交给儿子去处理。然而,这这位母亲不是这样;谈到搬家,她却这样说: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

种种困难的事情,母亲都一手处理了,一点儿不用儿子操心。多么能干、操劳,多么坚强而又慈祥的母亲啊!

以上,真切地写出了母子之爱,写了处于生活困境之下,相濡以沫的母子情。以此作为铺垫,小说又进一步写了母子两人对贫苦劳动者的“诚和爱”: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是母亲首先这样提起闰土,可见这贫苦劳动者在母亲心中所占的分量。其实,早在“我”的少年时代,母亲就乐意让“我”跟农民的孩子交朋友的。有一年,当“我”得知“能装弶捉小鸟雀”的闰土要来,“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我”急切盼望闰土的心情,母亲早就看在眼里。“闰土来了”,这消息首先就是“母亲告诉我”的。可见,母亲对贫苦农民,真是“丝毫不沾有瞧不起的思想习惯”;她不仅自己是这样,而且愿意自己的儿子也是这样。

儿子在外20余年,母亲照样与闰土保持亲密、友善的交往。这一点,虽然没有(也没有必要)具体写出来,但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而且会充分相信的。如果母亲不是这样,闰土便不会常到“我”家来,也不会“总问起”“我”,“很想见一回面了”。且看,当闰土与“我”见面,称“我”为“老爷”时,母亲连忙劝止道:“啊,你怎么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

按说,在那等级森严,尔虞我诈的封建旧社会里,人们习惯于拿经济地位占有财产的多寡来衡量人,看待人的。“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句话,的确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人待人处事的态度和心理。但是,对于这样恶劣的世道人心,母亲则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她明明知道闰土一家的“景况很不如意”,眼看到“由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象一个木偶人了”;对这样一个挣扎在饥饿线上的贫苦农民,母亲一点儿不嫌弃,不见外,而且真心诚意地关怀、同情。譬如,对家具的处理,母亲就认为:“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的选择。”

我认为,《故乡》的主题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诚和爱”的。早在日本留学的时期,鲁迅与他的挚友许寿裳共同深讨过“中国民族性”的问题;曾经认为“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换句话说:便是中了诈伪无耻和猜疑相贼的毛病”。后来,1918年,在与许寿裳先生的通信中,又谈论到如何救治国民性的愚弱;鲁迅曾说过:“来论谓当灌输诚爱二字,甚当。”我想,《故乡》就是为了向人们“灌输”“诚和爱”的一篇力作。

详尽地讲析母亲的性格特点,以及她对烘托主要人物,深化主题思想中的作用,这样,对于理解《故乡》主题的深刻性及其教育意义是有帮助的。

(《语文教学》1984.7)

    相关推荐

    谈《故乡》、《社戏》的“母亲”形象 谈《故乡》 谈母亲的恩情 《我的母亲》教学杂谈 谈谈《故乡》里的四个圆规 《故乡》教学杂谈 母亲节写作素材:十大名人谈母亲 《母亲的恩情》教学实录谈 浅谈《故乡》的抒情线索 浅谈《故乡》的抒情线索 《怀念母亲》教学杂谈 谈谈《范进中举》中的张乡绅 母亲梦中的一棵树 《我的母亲》中心思想 《我的母亲》中心思想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母 亲 论《故乡》:我的老屋,我的故乡 母亲 母亲的恩情 14、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1 《我的母亲》7 母 亲 母亲的“存折” 2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4 人类的“母亲” 14、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5 《我的母亲》2 母亲的恩情 《故乡》中心思想 《故乡》中心思想 《我的母亲》6 母亲的恩情 《我的母亲》3 《故乡》中的两个循环节 记叙文的对话──从鲁迅《故乡》谈起 忆母亲 《故乡》赏析--精神“故乡”的失落 回忆我的母亲 回忆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赏析 回忆我的母亲 故乡 故乡 故乡 故乡 《怀念母亲》中心思想 故乡的小桥 故乡的榕树. 《我的母亲》全析 《我的母亲》主旨 回忆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教案 母亲架设的桥 地球,我的母亲 献给母亲的歌 我的母亲 教案 回忆我的母亲 回忆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课文 母亲节写作素材:关于母亲的名言 谈《故乡》的主题──学习茅盾评论的心得 9《母亲的恩情》 《9、母亲的恩情》 故乡 故乡 故乡 故乡 地球,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评点 《我的母亲》(节选) 《我的母亲》教案 《9、母亲的恩情》 《我的母亲》教案 回忆我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