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兰亭集序》

小编: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2.能力目标: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情感目标: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1.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要多读(可采取听读、范读、齐读、个人读、分组读形式)读到情随声出,自然成诵。

2.二三自然段作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强调课前预习。预习要求:(1)反复朗读,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扫除阅读障碍。(2)提出疑难问题3.安排两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之乐。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引入同学们,知道唐太宗吗?他在临死之前泪流满面向唐高宗央求道:父王为创立大唐,历尽艰辛,而今天下托付给你,我也放心,父王只从你这里要一样东西。那位同学知道他要什么?对!他说:我所要的'兰亭'真本,可与我同去,你的意思如何?高宗点头答应了,太宗也就一命呜呼,气绝身亡。王羲之遗世的最佳书法珍品,就这样葬入了昭陵了。此后传世的兰亭是兰亭被萧翼从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辩才处骗得送入太宗秘库之后,遴选善书的欧阳询、褚遂良等名家刻意临摹之作。同学们可以翻到本册书的插图,(或打出兰亭帖幻灯片)欣赏《兰亭序帖卷》。你看,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通篇看来,结构严密,浑然一体。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你看了是否也有这种感觉呢?中国人是形式美最发达的民族,篆、隶、行、草、山水、花、鸟、玉器、陶瓷、亭台、园林无一不表现中国人对形式美特殊的敏感,我们应该学会欣赏这种美。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也许你们不知道的是,它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三百二十五字,文词优美,言简意深。在这里,笔墨光泽与内涵文采交相辉映,珠联璧合。

二、朗读

1.教师范读全文。学生用心体会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并注意重要字词的读音。

2.打出第二张幻灯片(正音),请一组同学依次念,教师随时订正读音。

癸(gui )丑 会稽(kuai ji ) 修禊 (xi) 流觞(shang) 曲水 游目骋(cheng)怀放浪形骸(hai ) 曾(zeng)不知 临文嗟(jie )悼 趣(qu)舍万殊 齐彭殇(shang)

3.全班齐读全文。思考本文作者的感情变化。

三、讲读第一节

1.请一生读第一节。

2.教师指导朗读:永和九年至修禊事也一节叙述平稳,读时语气可以舒缓些;至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短截警拔,节奏放明快些;而后此地有以下,又变为舒展曼婉;接着一段是日也三字提顿,然后一气流转而下。读时要有节奏感、音乐感,保持从容萧散的仪态。

3.全班齐读第一节。

4.分析:教师问:第一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明确:信可乐也教师问:那么乐从何来?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乐也。

良辰:暮春之初。

农历1、2、3月为春季,暮春自然是三月。记得孔子有一次和子路、曾皙、冉有等几位学生一起谈论志向问题。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又是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

美景:兰亭地处会稽山阴,即当时的会稽郡山阴县距离城西二十余里有个名兰渚的胜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主体是山水。其山如何?崇与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赋予山岭盎然生气;其水如何?清与激亦为本色形容,而映带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飞动。再看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宇清朗,和风吹拂:在这里没有草长莺飞春意闹,也没有姹紫红开遍的艳丽,只有清风拂面,水声泠泠;在这里物我同化,是非顿消,心境澄明。信可乐也。

乐事:指什么?明确修禊事也.当地风俗:这一天人们无论贵贱老幼,都要到河畔、溪边,用凉水洗脸,意即涤除尘垢,以驱除不祥,祈求安福。当时王羲之正任会稽内史(相当于太守),他邀集司徒谢安、司马孙绰等诗人名流以及儿子微之、操之和十岁的献之等共四十一人,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杜枚诗云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这里群贤不是浮泛奉承之辞,他们热爱自然,轻忽世俗得失人为礼仪,有高远情操,直率任性,表明诸子与己意气相投。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否则,虽有良辰美景也不足为乐。

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请将他们的赋诗的一句找出来齐读: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请同学们对照注解来看这句话:译文:引(清流、激湍)作为流送酒杯的环曲水流,(大家)依次坐在曲水的旁边(拿着流到身边的酒杯饮酒),虽然没有吹拉弹唱的热闹场面,但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够尽情地抒发内心的情思了。

众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尽情尽意,欢声笑语,久久不绝,以致感到人为的管弦之声亦属多余了。

赏心: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他如何表达?

学生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译文:指起头来看到宇宙的广大,低下头看到万物的繁多,借此来放开眼界,舒畅胸怀,尽情享受耳听和眼观的乐趣,真是快活啊。

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是极视觉之娱;竹木萧萧,流水潺潺,是尽听觉之乐。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是什么?是游目骋怀。如何理解游目骋怀?

请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游:鱼在水中叫游,人自由在地观赏也是游,如游览;骋:驰骋,自由奔放的联想、想象,因而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美的感召下抒发自己的情怀,这便是所谓山水诗的兴起了。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正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从他们的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的了。所以王羲之笔下写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这是色调的淡雅。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但这种愉悦之情仅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笔势始终从容,这是心境的淡雅,是作者清鉴贵重(《世说新语o赏誉》)的情性的体现。

四、学生齐读第一节,背诵。

五、布置作业

1.预习二三节,翻译以下句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教师整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梳理本文重点字词,正确理解作者转乐为悲的情感,认识作者观点的积极意义。

一、梳理字词:1.请学生回答加点字含义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表示抬头与低头的动作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周旋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旧迹。 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很短

所以游目骋怀,是以极视听之娱。 用来……, 表凭借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的原因,表原因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然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纵使、尽管

所之既倦 往、到达、往到

感慨系之矣 代词、它

宇宙之大,品类之盛 定语前置的标志词

后之视今 取消句子独立性

形骸之外 的 助词

2.请学生翻译下列句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明确: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二、同桌互读互听二三自然段,然后全班齐读。

三、讨论:

1.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是悲得太没道理了。你认为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这种情感变化是十分正常的。

教师补充:古希腊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中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伟大的波斯王克谢尔克谢斯,率领波斯历史上最大的一支远征军向希腊进军,在阿比多斯海湾,他检阅全军。他的陆军遮天蔽地,他的水师布满海湾,他感到荣耀,感到幸福。但随后他又伤感起来,而且潸然泪下,对他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描写聚会欢乐后转入悲伤的,典型的有: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对饮,自作《秋风辞》,也说:欢乐极兮哀情多,小壮几时兮奈老何!道出了这种现象的正常和普遍。

2.那么作者悲从何处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的明确:其一,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却短暂。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生存在社会上,好静者常在内室清淡佛老,好动者喜爱纵情山水,遇上喜欢的事物就心满意足,因快乐而忘了忧愁,竟然不知老之将至.其二,来自生命本体的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当人们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转眼之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就是说,人的欲望,人对美的感受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得到的东西即使很好,很快也会厌倦,感慨也随着产生了。

其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时间快速流逝,事物的急剧变化,更显出生命的脆弱,所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更何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生命最终要归于毁灭,这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大患啊!悲来自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时间的无情的恐惧。

3.这一节作者的悲叹与上一节的叙事有何联系?

明确:第一节写行修禊事,是为了祈福消灾。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

4.作者的这种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

学生回答可以有多种答案,参考意见:⑴这是悲观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论老之将至》中,也将生死这个永恒的主题升华到了壮阔高远的境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

⑵第二种观点:这种悲哀,这种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不必然导向消极悲观。性格刚强的曹操同样有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它否定老庄一死生,齐彭殇,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而他的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的书法艺术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这种努力的结果。所以读它时,我们要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人生、自然的执著和热爱。这样就与上的乐生之旨契合无间了。

3.作为书序,作者行文有何特点?

明确:文章先叙兰亭修禊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即说明了作诗缘由,又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形,可见《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这样,结尾回到兰亭宴集收笔,行文舒卷自如,辞气畅达。

四、朗读全文,背诵。

板书设计:兰亭集序

王羲之

良辰: 暮春之初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美景: 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风物之美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乐

乐事: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人物之盛

曲水流觞 畅叙幽情 吟咏之雅

赏心: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视听之娱

其一: 人生美好却短暂

其二: 生命欲望永不得满足 悲

其三: 时间无情,生命终归于毁灭

    相关推荐

    是《兰亭集序》还是《〈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23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2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一等奖 《兰亭集序》求异 《兰亭集序》教学 关于《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译文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解题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解析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3 《兰亭集序》说课稿 《兰亭集序》教案6 《兰亭集序》教案26 《兰亭集序》学案3 《兰亭集序》教案3 有感于《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教案2 《兰亭集序》教案2 兰亭集序.(网友稿). 第二册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评课稿 《兰亭集序》教案14 《兰亭集序》教案1 《兰亭集序》教案2 《兰亭集序》教案3 《兰亭集序》通假字 《兰亭集序》教案2 《兰亭集序》教案4 《兰亭集序》教案4 第二册兰亭集序 第二册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说课搞 《兰亭集序》教案10 《兰亭集序》教案22 《兰亭集序》教案13 《兰亭集序》教案4 《兰亭集序》教案5 《兰亭集序》教案3 《兰亭集序》通假字 《兰亭集序》导学案 《兰亭集序》说课稿 《兰亭集序》教案14 《兰亭集序》教案15 《兰亭集序》学案1 《兰亭集序》教案16 第二册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说课稿 《兰亭集序》教案12 《兰亭集序》教案15 《兰亭集序》教案5 《兰亭集序》教案4 《兰亭集序》教案9 《兰亭集序》教案19 《兰亭集序》教案20 《兰亭集序》教案1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两课时 《兰亭集序》有关资料 《兰亭集序》中心意思 《兰亭集序》字词解释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课文点评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兰亭集序》原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