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沁园春·长沙》

小编:

【教学目的】

⒈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⒉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掌握诗词规律。

⒊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设想】

⒈毛泽东诗词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由于现代的学生对诗词创作的背景不熟悉,会导致对意境的理解流于表面。而使用资料图片创设情景能激发学习兴趣,堂上评点学生课前绘画的意境图,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⒉本词的意境凝造离不开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在电脑板书上简要指点词的章法,对重点词语作形象的标示和提点,能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掌握诗词的规律。

⒊感性的录音范读能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反复诵读能具体深入地感受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

【教学过程 】

㈠介绍背景导入 课文

[结合资料图片介绍背景]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毛泽东诗词体现了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的博大胸襟和气魄,在他笔下的自然之景均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初中读过的《沁园春·雪》是这样,这篇也是这样。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

[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

㈡分析上阕[用电脑板书结合讲解。]

这首词与学过的《沁园春·雪》一样,同属双调,分上下两阕。上阕开头三句为起句,点明了词中表现的时间(寒秋,即深秋,深秋已有寒意。)地点(橘子洲头)和作者的处境(独立)。出于词律的需要,词中用语的顺序往往与直白的散文不同,要调一下语序译成: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来到橘子洲,面前的湘水向北流去。

“独立”一词,须联系背景去理解,注悉中有“秘密离开韶山到长沙”一语,这是毛泽东躲避反动派的耳目,所以“独自”一人来到橘子洲。同时“独”字又与下阕的“百侣”相对,形独而心不独。开篇“独立寒秋”,表面看是切合时令特点与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却唱了反调:“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提问:“看”字总领几句?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这幅秋色图?

讲解:用“看”字领起,一直贯到“自由”,与下阕用“忆”字领起作用一样,均称做“一字领起”,有领起下文的作用,直贯铺叙七句。这种铺陈排比的手法,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中的“赋”。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描绘。

首先,看到的是山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表示多。这里的群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以及附近的许多山峰。“红遍”二字,既写出色彩艳丽,境界开阔,又与“寒秋”二字呼应起来。“层林尽染”四字,点明经过多次霜打,重重迭迭的树林都变成红色,像染过一样。

其次,看到的是江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江”指湘江。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用一个“漫”(满)字来写它,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湘江水质好,到了深秋更加清净,“碧透”二字如实地描绘了湘江之水澄清,清澈见底的特征,“透”与上文“遍”为互文,都是副词,含有“极”的意思。如果说“漫江碧透“是静景,”“百舸争流”便是动景。“百舸”,船很多。“争流”,争着行使。一个“争”字,把湘江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壮观场面写了出来。

接着,抬头看天空,“鹰击长空”;俯首看到水底:“鱼翔浅底”。从修辞上看,这两句形成了对偶。“长空”,广阔的天空。“浅底”,水清澈见到河底,故显得浅。“击”搏击。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鹰展翅迅猛有力拍打的雄姿。“翔”,一般用于指鸟盘旋地飞,这里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由轻快的神态。这天上、水中的两幅画都是所谓的动景。前者属于远景,后者属于近景,相映成趣。

“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类”,万物。“霜天”,习惯指秋天。“竞”,竞争,充满了生命的力量。这一句从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对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

本来秋天容易给人以荒凉肃杀之感,秋风萧瑟,万物凋零,所以中国古代就有着“悲秋”的传统文化心理,“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在那些悲秋的文人墨客的笔下是一种冷清惨淡的景象。

提问:这段景物描写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与一般的咏秋诗词的基调有何不同?你能用四字短语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之特点吗?

明确: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去看景物,会有不同的感受,在青年革命者毛泽东的眼中看到的是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发的秋色图。这诗句暗喻了当时的大好革命形势,诗是靠形象思维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般都不直说。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幅图画写得这样出色呢?一方面是他选择的景物富有典型性,如山林、江水、雄鹰、游鱼都是湘江地区最有特色的景物,另一方面贴切地写出这些景物的主要特征,如山林,突出“红”字;写江水突出“碧”字;写鹰用“击”字,写鱼用“翔”字。

上阕最后三句为小结,章法上叫“煞尾”。“怅”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要“问”呢?“怅”愿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廖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诗人发问,是激情的推动和理性思考的必然结果,他正在作哲学的沉思。自然界中的万物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主宰大地,就是拼搏争取,就是改天换地,就是进行革命斗争。这一发问,显示了青年革命家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心胸和高远志向。

[用电脑显示两幅根据这意境绘画的图画,要求学生背诵上阕,然后分小组讨论。]这两幅图画你喜爱哪一幅?它是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色彩绚丽,生机勃发的秋色图意境?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在黑板上板书,讨论完后小结上阕。]

上阕主要写眼前之景,由“看”字领起,巧妙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俯仰交错,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发的秋色图,为下阕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可能不激起思绪万端,作哲学的沉思。从“谁主沉浮”的发问中表现了诗人感情的热烈和思想的深邃。联系下阕更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㈢分析下阕[用电脑板书结合讲解。]

“携来百侣曾游。”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词中管这样的句子叫“过变”或“换头”。结合我们学过的词,上阕往往写景,下阕往往叙事。这一句由写景到叙事,十分自然。“百侣”与“独立”呼应,不仅引发作者对战友的思念,也表明了“独立”而不孤单,正是因为诗人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战友。“携”,携手,这里是亲切友好的意思,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战友亲密无间的关系,也为下面回忆往昔岁月做好了铺垫。

提问:“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

“忆”为领字,总领八句,一字领起,直贯铺叙。“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画出了时代特征。对过去的岁月,诗人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峥嵘”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比喻不平凡、不寻常,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稠”,多,表明这样激烈的斗争是经常性的。对革命青年战斗生活的回忆,写得层次分明:

第一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同学少年”,点明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指风采焕发,才华横溢。这四字描绘了他们特有的气质秉赋。

第二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挥斥”,奔放。“遒”,本意为强劲有力,引申为奋发有为,百折不挠。

第三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指点”,指评论;“激扬”,击浊扬清。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江山”一般代表国家、天下,这里泛指天下国家大事。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名词活用作意动,视……如粪土。把当年的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一样,表明他们敢于斗争藐视一切的气魄。

通过对战斗生活的回忆,表明了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的凌云壮志和远大抱负。

结尾三句为下阕“煞尾”,也是全词的总结,称为结句,以有力的问句收结全篇。“曾记否”是向谁发问?(“百侣”,“同学少年”)。“中流”江中水深流急的地方。“遏”,阻止。当年我们在江中心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里虽同上阕一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用“记”字,跟前面的“问”呼应,鼓励同伴们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的大任。

[用电脑显示两幅根据这意境绘画的图画,要求学生背诵下阕,然后分小组讨论。]这两幅图画你喜爱哪一幅?为何不直接说“承担大任者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而偏要回忆击水的情景呢?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在黑板上板书,讨论完后小结下阕。]

小结下阕:下阕主要是叙事抒情,通过回忆风华正茂的革命青年在峥嵘岁月中的战斗生活,展现了他们英勇的风姿和远大的抱负。学习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要把一个抽象的意念用具体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用画面代替议论。这里用中流击水的豪情给同伴们以期望和鼓励,表明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

我们在座的高二的“同学少年”也“风华正茂”,同样是有雄心,有壮志,是21世纪的主人,我们也要像这些年轻的革命家一样以天下为己任,敢闯敢拼,顺利通过会考,勇敢迎接高考,学好知识本领,成为新世纪的主人。

㈣总结全词

这首词上下阕分别通过写景和叙事抒发了作者变革现实,改造社会的宏大志向,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我们不难看出全词的思路:诗人独自一人来到橘子洲,但心中并不孤单,眼前的秋景呈现出勃勃生机,大自然的物类都在争相过着自由的生活,更何况我们人类呢?此时一个问题酝酿成熟了——谁是这天地社会的主宰?我们这些年轻的革命者,回想当年的战斗生活,我们有才干,有决心,一定能完成改造社会的重任。同伴们,投身到战斗的激流中去吧!但这个思绪是用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这是诗的特性,我们要用诗的规律去看待诗。

㈤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词,预习《水调歌头·游泳》。

    相关推荐

    《沁园春 ● 长沙》 沁园春 长沙 沁园春 长沙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 长沙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 长沙 《沁园春 长沙》...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8226;长沙》.. 《沁园春&#8226;长沙》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 长沙》教案 我教《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我教《沁园春 长沙》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对比赏析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 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教案2021 沁园春长沙教案两课时 沁园春长沙教案2021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4 《沁园春·长沙》教案6 《沁园春·长沙》教案7 《沁园春·长沙》教案5 《沁园春·长沙》教案6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 《沁园春·长沙》学案8 《沁园春·长沙》教案7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1 《沁园春·长沙》教案2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 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教法提示 《沁园春·长沙》中心思想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特殊句式 《沁园春·长沙》整体把握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1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教学三换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问题探究 《沁园春·长沙》课文点评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建议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5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3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沁园春·长沙》学法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