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灰雀》教学札记

小编:

今天又要学习《灰雀》这篇课文了,课文写得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几年前我也上过这篇课文,当时正好碰上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冉正芳一行下到基层进行课堂教学调研,当时我自己的感觉和大家的评价都是教学中读的形式多样,但读得没有深度,究其原因是对本文内在的思维活动没进行深入挖掘。因为这是一篇极好的思维训练的文章,课文中没有一处明确地说明鸟儿是小男孩捉走的,但男孩的语言和行动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

因此在这次的课前准备中,我特别注意文中所蕴含的思维因素,但对于学生是不是能体会感悟到这一点,我有些忐忑。

课上,首先认识了几只灰雀,学生在朗读描述灰雀的句子后感受到灰雀活泼,健康,惹人喜爱。我设问:“如果你看到这么可爱漂亮的灰雀,会怎么对待它呢?”有的说:“逗他玩,给他食物吃,天天来看它,听它歌唱。”“还给它们做一个木房子”有的说“想把它捉回家,在家里好好地养着,可以随时看到它。”这些都反映了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在这里我没有对孩子们的说法做出评价,而是顺势请学生看看课文中列宁是怎么对待灰雀的。学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我又特别提示了一下,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学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重点词。并在朗读的时候读得重一些。

而灰雀不见了,列宁是找遍了周围的树林的,却没找到,这时看见一个小男孩,列宁向他询问见过灰雀没有,男孩说:“没……我没有看见”我让学生表演读这句话,并提示性地设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发现他说了两个‘没’,还打吞(吞吞吐吐,不连贯)。”我进而发问:“为什么吞吞吐吐呢?你在什么情况下说话会吞吞吐吐呢?”孩子们马上意识到可能是心里有鬼,犯错误了。而列宁注意到这一点了没有呢?这时孩子们有的说注意到了,有的说列宁没注意到,争论不休。我提醒孩子们还知道哪些列宁的故事,他们马上联系《蜜蜂引路》这一课,认识到列宁是个善于观察的人,他一定注意到了男孩的这一个细节表现,由此推测出列宁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小男孩知道灰雀的去向。

接着读列宁的话,猜想列宁真的认为灰雀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吗?学生马上反驳说:“不是的,因为老师在前面介绍过灰雀适合在这里生活,它就不会被冻死”“再说列宁每天都来看灰雀,还给它们食物,它们也就喜欢住在这里,不会随便飞走的。”“对呀,昨天都还欢蹦乱跳的,今天怎么会突然冻死了呢?再说就算是突然死了,也应该有尸体呀,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所以我觉得不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列宁也不会这么认为,所以我认识为他后面的自言自语也并不是真正只对自己说,他也是说给小男孩听的,他是想表明自己很为灰雀担心。”我觉得孩子们越来越会联系上下文学习了,而且还注意抓住人物惯有的特点来思考。我惊叹于孩子们思维的细致,我为先前的担心感到多余。

我接着问:“那你们觉得灰雀去哪儿了?”马上有学生抢着说:“是被小男孩捉走了!”我反问:“课文中并没有明确地这么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这时候,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我是从小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句话看出来的。如果不是他捉走的,怎么会这么肯定地说会回来,而且知道还活着。”“还有,就是列宁问他:‘会飞回来?’他又很肯定地说了一次‘一定会飞回来’可以看出就是他捉的”“最后说‘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说明小男孩说的是真的,而且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就知道了跟他有关,是他捉走的,而不是别人捉走了他要回来的”。我追问道:“小男孩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列宁灰雀的去向呢?”“因为他开始已经说自己不知道了,现在不好说明白了。就只好用行动来表示(放回灰雀)”。

我觉得学生已经读懂课文了,于是引向认识道理上。“那么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吗?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因为他看到灰雀已经回到了树上。”“但列宁没有追问小男孩,因为他看到灰雀还是欢蹦乱跳的,说明小男孩可能也是太喜欢灰雀了才捉的,并没有伤害它”。“他还看到小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说明小男孩认识到错误了,没必要再说他了。”

这时候我让孩子们分角色表演读课文,他们读得可带劲儿了,感情处理也很到位。

最后,我问孩子们:“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说喜欢列宁“因为他爱鸟。”“他会教育小孩子,不是大声地批评他做错了,而是用自己对灰雀的担心来感动他,让他改正错误。”也有一部分学生说喜欢小男孩:“他有错就改,很勇敢”“他也喜欢小鸟”。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问:“小男孩错在哪里?”“他不该捉走小鸟”“小鸟在树上才最快乐,书上说它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对,喜欢小动物就要让它自由地生活。捉回家了,虽然也给了它好吃的,但没伴儿了它就不快乐了,他不能到处飞了,就不自由了。”我被孩子们感动了,我想,不用我多说,他们已经明白了课文中所蕴含的所有道理,而且这一次不是我告诉他们的,是他们自己感悟到的。

是啊,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课文中的几句简单对话,却包含了许多的感悟点,各自人物的内心都在活动,都在思考,心情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列宁是否真认为灰雀飞走了或是冻死了”引发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阅读整合,感悟到列宁观察的细致、分析严密、教育循循善诱,以及对鸟类喜欢方式的探讨。平时我总担心他们想不到,不会说,原来是我自己放不开,只要相信学生,善于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展示空间,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在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深入,就会还你无数个惊喜!

    相关推荐

    《麻雀》教学札记 《麻雀》教学札记 《麻雀》教学札记 《登鹳雀楼》教学札记 《登鹳雀楼》教学札记 《登鹳雀楼》教学札记 《登鹳雀楼》教学札记 《灰雀》 灰雀 灰雀 灰雀 灰 雀 灰雀 灰雀 灰雀 灰雀 《孔雀东南飞》教学札记 《灰雀》 灰雀 《灰雀》教学案 3《灰雀》 18.灰雀 《灰雀》教案 5《灰雀》 18.灰雀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学札记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学札记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学札记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学札记 《灰雀》教案 灰雀教学后记案例反思教学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学札记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学札记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学札记 《灰雀》 教学设计 《灰雀》教学设计 《灰雀》教学设计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教学建议 《灰雀》教学设计 《灰雀》教学设计 《灰雀》教学设计 《灰雀》教学设计 《灰雀》教学杂谈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教学实录 《灰雀》教学案例 《灰雀》教学实录 《灰雀》教学设计 《灰雀》教学设计 《灰雀》教学设计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教学设计 《灰雀》教学设计 《灰雀》教学实录 《灰雀》教学实录 《灰雀》教学设计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教学设计 《灰雀》教学设计 《灰雀》教学设计 《灰雀》 教学设计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教学设计 《灰雀》板书 灰雀简介 教《灰雀》有感 《灰雀》课文 《灰雀》|人教版 《灰雀》教学设计 《灰雀》教学案例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教学设计 《灰雀》教学设计 《灰雀》教学设计 《灰雀》教学设计 《灰雀》教学设计三 《灰雀》教学设计二 《灰雀》教学设计1 《灰雀》教学设计2 《灰雀》教学设计2 灰雀教学实录(三) 《灰雀》教学设计3 《灰雀》教学设计7 《灰雀》教学设计1 灰雀教学实录(二) 《灰雀》预习学案 《灰雀》教学设计4 《灰雀》教学设计6 《灰雀》教学设计3 《灰雀》学法指导 《灰雀》教学设计2 《灰雀》教学设计2 《灰雀》教学三步走 灰雀教学实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