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课后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课文教学研讨

小编: :admin

内容预览:

24 大道之行也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再看课文。全文可分三层:

“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二、问题研究

关于孔子“大同”说的思想意义

从孔子回答言偃的话来看,“大道之行”先于“三代之英”,则“大同”社会当指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因而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这个说法貌似有理,其实又不然,因为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之世正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如果在“五帝之世”和“大同”社会之间划上等号,则孔子的“大同”说就成了一种历史倒退的主张。这恐怕不合孔子原意,孔子的原意只在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一点上,决无倒退到“五帝之世”的意思。何以见得呢?

我们细读论“大同”这一段文字,便不难看出,孔子所看重的不是传闻中五帝之世的社会实况,而是包含在实况之中的“大道”──确切地说,他是将五帝之世的某些重大事件都提到理论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并利用它们来揭示人类社会所应普遍遵守的法则。例如,他从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这两件事实中提炼出“天下为公”的观念,指出了社会权力的归宿(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从舜举“八元”“八恺”一事中提炼出“选贤与能”的观念,指出了社会管理者产生的途径。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二者决不可同日而语。此外,还要看到孔子将这个理想社会定名为“大同”也是有深意的。郑玄注云:“同,犹和也,平也。”既“和”且“平”,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

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例如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它的启发。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练习说明

一、回答下面的问题,并背诵这篇课文。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初中生学习本文不宜要求过高,能粗知内容大意即可,但一定要熟练地背诵全文,为将来进一步消化它创造条件。此题是据课文第二层内容设计的,这一层内容比较复杂。设题目的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帮助理解和记忆。

参考答案见“整体把握”。

2.“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还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例如:你对“桃源”中社会的整体印象是什么?从渔人在村中受到热情接待一事你看到了什么?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最好,使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不同的意见都可以讲出来,不搞统一答案。

二、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并作解释。

1.选贤与能

2.男有分,女有归

3.货恶其弃于地也

4.陶后鲜有闻

目的是积累词语,使学生养成因声求义的习惯。

1.与,通“举”,读jǔ,选拔。

2.分,读fèn,职分、职业。

3.恶,读wù,憎恶。

4.鲜,读xiǎn,少。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拟用一课时教读。基本的设想是:

1.把诵读放在教学的首位。

这是一篇名文,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都能背诵,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

本文共107字,读一遍约需1分钟(包括间歇在内),要保证至少读15遍(包括领读和背诵的检查)。要用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讲讲读读,使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

2.对诵读要作具体指导。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闭而不兴”中“闭”属下读。“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要简化其他教学环节。

注释已有的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读,不必再讲;一看就明白的句子用不着译成现代语;《礼记》及戴圣的介绍就依题注,不作任何补充。

4.练习(含讨论)也要在课上完成,15分钟以内最好。

有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说明:①“大道”“大同”都属于特殊概念:“大道”,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可以有种种解释。这一类字眼是不能翻译也是译不好的。②有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义,如“归”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中就有了“及时婚配”的意思;“亲”有亲近义,但“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前一个“亲”就有了“奉养”义,后一个“亲”就专指父母了。③文中凡能直译的语句一概用直译,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译。

二、补充资料

康有为关于“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这句话的解释:

“大道者何?人理至公,太平世大同之道也。三代之英,升平世小康之道也。孔子生据乱世,而志则常在太平世。必进化至大同,乃孚素志。至不得已,亦为小康。而皆不逮,此所由顾生民而兴哀也。”

(节选自《〈礼运〉注》)

〔注〕“据乱”“升平”“太平”三世,是春秋公羊家的说法,康有为借用它来说明历史进化是从据乱世经升平世(即“小康”社会)到达太平世(即“大同”社会)。“大同”是孔子理想社会的终极目标。

    相关推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4大道之行也》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第24课《大道之行也》课文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大道之行也课堂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学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 24大道之行也 24大道之行也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大道之行也》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课文教学研讨 八年级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说屏》课文教学研讨 八年级上教参:大道之行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课文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课文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台阶》课文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课文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老王》课文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课文教学研讨 八年级语文上册《大道之行也》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课文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课文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课文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课文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苏州园林》课文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课文教学研讨 《大道之行也》课文简析 泰安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行之道也》同步达标练习及答案(ABC卷)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课文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中国石拱桥》课文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奇妙的克隆》课文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课文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宫博物院》课文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生物入侵者》课文教学研讨 初二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大道之行也》 初二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各课文教学研讨资料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课文教学研讨 《大道之行也》说课稿 《大道之行也》说课稿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家庭作业 初二语文课文翻译:《大道之行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你一定会听见的》课文教学研讨 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最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课文教学研讨 《大道之行也》课文写作特色 《大道之行也》课文背景知识 《大道之行也》课文背景知识 《大道之行也》课文结构分析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课时训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行道树》学案 《大道之行也》课标解读 初二语文《大道之行也》课时训练 《大道之行也》初二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 《大道之行也》原文 译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 初二语文《大道之行也》课内阅读题 初二语文《大道之行也》课外阅读题 《大道之行也》参考译文 《大道之行也》原文阅读 《大道之行也》参考译文 《大道之行也》课外语段阅读题 《大道之行也》课内语段阅读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教学研讨 《大道之行也》课本习题提示 《大道之行也》赏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行道树》新课标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满井游记》教案 《大道之行也》导读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大道之行也》教学方案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