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课后练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中考试题分类详解:《桃花源记》

小编: :admin

2009全国各省市《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全解析

1. 广东省(09)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9~20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0.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

l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1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3分)

答案:9.答:(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10.答: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这四个空并不难填,看来,今年的前几道题难度都不大,拉不开距离。

11、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2. 乐山市(09四川省)

9. 文言翻译。(3分)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

译文: 9.(3分)

答案:译文:喜欢读书,不在字句上作过分深解;(1分)每每有心得,(1分)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1分)(翻译中意思相近即给分)

3. 娄底市(09湖南省) 桃 花 源 记

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10.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1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13.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答:

答案:9.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2分)

10.B(交通:互相通达)(2分)

11.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2分)

12.(1)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 

(2)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分)。

13.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

4. 茂名市(09广东省)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还家(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9.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

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答案:8.B解析:悉:全,都。

9.A解析:A.豁然:开阔或通达。8.交通:古:错杂相通;今:运输事业。C.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D.无论:古:更不要说;今: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5. 绵阳市(09四川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B.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诣:对、向D.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土地平旷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D.来此绝境

8.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文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人人劳作、人人平等,生活安定、民风古朴的桃花源,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B.该文语言凝炼优美,很多语句已凝固为成语而沿用至今。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黄发垂髫”等。

C.本文按照武陵捕鱼者无意发现桃林,意外撞入桃源,被告知不得外传,再到外人复寻无果而终的顺序行文,脉络清晰,引人入胜。

D.桃花源里的美好生活令人无限向往,但作者却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其亦真亦幻,隐喻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

9.请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答案:6.C 7.A 8.B 9.(6分)(1)渔人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3分,划线处各1分,大意1分)

(2)(他们)便邀请(渔人)回到(自己)家中,摆酒杀鸡作饭(招待他)。

(3分,省略1分,通假1分,大意1分)

6. 眉山市(09四川省)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4分)

【甲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丙文】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②〖畜〗同“蓄”。 ③〖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弦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6.丙文中加点的“适”在工具书上主要有以下解释,在这儿最恰当的选择是( )

A.符合 B.恰好 C.满足 D.舒服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因以为号焉 自号曰醉翁也 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曳屋许许声

C.期在必醉 与友期行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8.根据你对以上选文的比较阅读,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上3篇选文中,甲文和乙文均是陶渊明本人所著,丙文则是他人为陶渊明所著。

B.以上3篇选文都体现了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和隐居思想。

C.乙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和悠然自得的陶渊明。

D.丙文主要通过陶渊明喝酒和抚琴两件事情来体现其颖脱不羁的性格。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答案: 6.C 7.A 8.B

9.①这里面的人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和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仍然安然自若。

.C解析:这两句话不能表现桃花源人害怕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

Section targeting

7. 芜湖市(09安微省)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案:17.(4分)①交错相通 ②通“邀”,邀请 ③你 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各1分)

18.(4分)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分)

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

19.(3分)记叙(描写) 虚构(想象) 反衬(对比)(各1分)

20.(4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2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分)(意思对即可)

    相关推荐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试题分类详解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试题分类详解:《岳阳楼记》 中考语文文言文中考试题分类详解:《曹刿论战》 中考语文文言文中考试题分类详解:《愚公移山》 中考语文文言文中考试题分类详解:《陈涉世家》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各地试题分类详解:《孟子》 中考语文试题:桃花源记 中考语文文言文各地试题分类详解:《核舟记》 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分类详解:《爱莲说》 中考语文文言文各地试题分类详解:《小石潭记》 中考语文文言文各地试题分类详解:《口技》 中考语文文言文各地试题分类详解:《三峡》 中考语文文言文各地试题分类详解:《陋室铭》 2017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练习:桃花源记试题 中考语文文言文各地试题分类详解:《出师表》 中考语文文言文各地试题分类详解:《答谢中书书》 中考语文文言文各地试题分类详解:《墨子.公输》 中考语文文言文各地试题分类详解:《大道之行也》 2017年中考语文“成语”分类详解 中考语文文言文各地试题分类详解:《鱼我所欲也》 中考语文文言文各地试题分类详解:《送东阳马生序》 中考语文文言文各地试题分类详解:《唐雎不辱使命》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桃花源记》 中考语文文言文各地试题分类详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语文版2011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桃花源记》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整理:《桃花源记》 中考语文文言文被动句详解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桃花源记》 中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详解 中考语文文言文判断句详解 中考语文文言文倒装句详解 《桃花源记》参考译文 2012年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辅导:桃花源记 2017中考古文必考题【语文文言文】 语文版初中语文全册中考必背篇目 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必知 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语言运用 专家解析中考语文文言文词类 中考语文考前必做试题(2017) 2012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课内文言文阅读-2012中考试题汇编 2010年中考语文语言基础类试题备考指南 《桃花源记》课文题解 中考必读:中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 2012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课外文言文阅读-2012中考试题汇编 初中语文文言课文复习:《桃花源记》 《爱莲说》《陋室铭》《桃花源记》中考古文归 中考文言文真题解析 中考辅导:中考语文记叙文试题83 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内文言文阅读 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岳阳楼记 中考文言文题型解读 2012年中考必背50篇文言课文 中考语文辅导:中考语文记叙文试题122 2017年中考语文考前必做试题(备考) 中考必看:分班考试作文高分技巧 中考考试说明:中考语文题型变化分析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理解49篇汇总 四川省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中考语文各地模拟试题分类汇编 初三语文:论语十则古诗文详解中考试题 2017年期中:语文考试之汉字类考题 语文中考复习:语文活动类试题解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考点详解 中考语文辅导:中考记叙文试题练习70 2011年各地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 桃花源考证种种_语文论文 中考文言文试题:《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考试题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8)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5) 中考语文辅导:中考记叙文试题练习71 初中语文试卷:中考试题分析 语文中考必考说明文题型解析2017学年 2017备考:高考语文六大病句类型详解 中考语文试题评卷顾问分析考题 09年湖北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记叙文散文专题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6)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7) 2017中考语文考试说明附录(一):古文默写篇目 中考高分宝典:文言文阅读题解题技巧 北京市17区县2012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总文言文阅读篇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3)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4) 考生必看:2017中考攻略之语文篇 中考文言文复习:赤壁赏析及中考试题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记叙文阅读理解47篇汇总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分类汇编:专题10_文学常识、名言名篇 中考文言文四种题型解法 中考语文考试满分作文句子 中考文言文《核舟记》练习题 中考必看:分班考试作文高分技巧攻略 中考语文考试模拟试题 201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考前必做 中考文言文复习:《观潮》中考试题及答案 2013年高考语文必修部分重点复习篇目及会考复习篇目 (2017)中考语文考试提分宝典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试题 备考必看:高考语文文言翻译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