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课后练习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之八年级文言文精读理解

小编: :admin

2010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上下册文言文精读理解

问题梳理

八年级上册

1、《桃花源记》

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讨论、 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 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2、《短文两篇》 《陋室铭》《爱莲说》

问题探究:

《陋室铭》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爱莲说》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2.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 的节操。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 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4、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5、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理解背诵:①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三峡》

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

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内容精要:

(1)写普通山川之美,清丽自然,浑然天趣,表露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2)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山水的相映、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3)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八年级下册

1、《与朱元思书》(08年福州市中考)

2、《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写法特点:

本文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鼓励马生勤奋学习。从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说起,在叙述中隐隐地有着议论的意图。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这一切无不是为着勉励马生。最后水到渠成地推出题旨。

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最为明显的是用富家子弟的豪华和自己的贫寒的对比。从这些对比中引出结论,很鲜明,很有说服力。

3.理解背诵。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4、思考、(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2)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3)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4)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5)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6)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7)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5、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3。〈〈小石潭记〉〉

写法特点:本文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景随情迁,自然的形成一种凄清的艺术境界。

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使景物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用定点描写的方法写潭水和游鱼。“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动静相生,游鱼与潭水相互映衬。由情入景,由景及情。

写小石潭的水源和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运用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形象而又逼真。

写坐在潭边的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廖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作者突出的写出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中凄苦孤寂的心境。是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的曲折反映。

理解题

1、作者是怎样精心地写小石潭的出现的? ——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佩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3、第一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石奇、水清、树绿。环境清幽,景物奇美。

4、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 隔篁竹,伐竹取道。

5、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发现小石潭 → 潭中景物 → 小溪源流 → 潭中气氛

(闻声见形) (水→石→树→鱼) (溪身→岸势) (气氛→感受)

7、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4.〈〈岳阳楼记〉〉

写法特点:

文题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等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的“古仁人之心”,别出心裁。

全文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山色的描写;既有精辟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其中议论的文字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

本文语言以骈句为主,骈散结合。开头结尾的叙述文字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嗟夫”一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换。这样,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段和地四段的写法和作用。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这两段采用对比的写法,一阴一阳,一悲一喜,两相对照。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意境。由这两段的描写,引出最后的第五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理解背诵(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静影沉璧。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 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3) 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5.〈〈醉翁亭记〉〉

写法特点:

本文结构严谨巧妙,以“乐”字贯穿全文,并层层烘托,前后呼应有方。

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围绕“乐”字展开,形成统一的整体。

文章一开始敷设了五层笔墨,环滁皆山——西南诸峰——深秀“琅玡”——潺潺泉水——有亭翼然。这样不仅让人们了解到醉翁亭之所在,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它的美。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也是用的层层烘托的笔法。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

前有伏笔,后必照应。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直到文章结尾才写道:“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再如“太守乐”呼应了“山水之乐”,乐从山水来,太守乐就有了根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又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跟前文的“暮而归”又恰成照应。

骈散结合,语言精炼流畅优美。

本文运用骈句,除了句中自对、两两相对外,还注重大量运用虚词。全文用了21个“也”字,用了25个“而”字,把诗一样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这样整散结合,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两句,去掉“而”字,就变成了诗句;加上“而”字,就变成了文句。“而”字的使用,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3.本文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理解背诵。(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 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 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

(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 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7、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习题精练

《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附答案:1.(1)类(2)全,都 (3)邀请

2.A 剖析:B 交错 相 通;C与世隔绝的地方;D 更不用说

3.(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2)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 -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3.热情好客; 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4.表达了作者对和平 ( 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1)、《陋室铭》一文的主旨是 ,本文语言最大的特点是 ,试举例: 。

(2)、《爱莲说》一文最能总括莲的品格的一句是 , 。为了突出莲花品格的高贵,作者采用了 写作手法,例举了“菊之爱”和“牡丹之爱”,来体现作者爱君子之德的高贵的品格。

附答案: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大多采用对偶句,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衬托

《三峡》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第一段描写三峡________的景色,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第二段所写景物的特点是________。描写泉、树、山、草的四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1.第一段描写三峡夏季的景色。“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船行之快烘托水流之急。

2.第二段所写景物的特点是壮丽、奇伟 清、荣、峻、茂。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词语。

念: 遂: 盖: 但: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

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附答案:(一)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 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 )无从致书以①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②是人多以③书假余,余因得遍观全书。

1.在上文括号内填入省略的内容。

2.解释加粗的词。

致:_____________。

走:_____________。

逾约:_____________。

3.解释“以”。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4.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这个文段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原文回答,课文是如何解决“嗜学”和“家贫”这一矛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认真揣摩“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此句中“稍”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1.余 余 2.买到 跑 超过约定的期限 3.①用来 ②因此③把 4.手指冻得不能够伸开、弯曲,也不敢放松。 5.叙述幼时求学情形,写得书之难和读书刻苦。 6.手自笔录。 7.“稍”有稍稍之意,这里强调他坚守信约,决不耽误,即使困难再大也是这样。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 “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② 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 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附答案:1、⑴ 隔篁竹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⑵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⑶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潭西南而望

2、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3、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4、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岳阳楼记〉〉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1.从②段中找出与①段下列词语相对应的词语:

霪雨霏霏________ 阴风怒号________

浊浪排空________ 日星隐耀________

2.①画面突出了景色的_______ _

②画面突出了景色的_______ _

3.两个截然相反的画面,反映了登楼者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请分别选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①________②________

4.请分别选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明这种心情。

①登斯楼也,_______

②登斯楼也,_______ _

5.作者写这两个画面的不同景色和由此而引起的两种不同感情,其目的是

[ ]

A.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思想感情的影响之大。

B.强调了景色不同,登楼者的思想感受也截然不同。

C.突出了“古仁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D.突出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思想境界。

答案:1.(1)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一碧万倾皓月千里,静影沉壁,渔歌互答。 2.①阴森恐怖,悲凉凄苦 ②风和日丽,安静舒适 3.①悲 ②喜 4.①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②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5.D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②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③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④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⑤作亭者谁?⑥山之僧智仙也。⑦名之者谁?⑧太守自谓也。⑨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⑩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1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这段文字属于景物描写的句子有________句。写景的顺序是________ ________。

2.这段文字写景的角度有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景物描写,总写________和________,是为了引出下文对________自然风光的描写,为下文写人的活动________。

4.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________ ________。

5.用“//”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提示可分为二层)

答案:1.①~④ 从大到小,从俯到仰,由点到面,自远而近。 2.视觉,听觉 3.琅琊山 酿泉 醉翁亭 布置好环境 4.开篇点题,引出“乐”字这一全文的主线 5.①第一层(①~④)交代醉翁亭的环境 ②第二层(⑤~(11))写醉翁亭命名的由来。

......

    相关推荐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之七年级文言文精读理解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之九年级文言文精读理解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 2010年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精选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之八年级古诗文复习方案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复习:文言文虚词篇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1)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复习:哲理散文篇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4)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3)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2)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7)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6)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5)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复习:文言文翻译篇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复习重点(5)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复习重点(3) 2010年中考总复习:苏教版八年级上文言文练习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2010年中考语文文段阅读复习:哲理散文篇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复习:文言文基本能力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201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理论部分)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2)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之语言运用:文言文词类活用 2010年中考作文复习语言失误例题解析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5)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2)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资料(6)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6) 201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文言散文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资料(3)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4)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3)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1)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8)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之九年级古诗文复习方案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资料(4)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7)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指导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资料(5)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资料(5)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之七年级古诗文复习方案 201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之语言运用:专题练习 2016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方法解读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复习策略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复习指导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模拟题(2)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模拟题(6)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模拟题(8) 2016年中考语文考前复习:文言文阅读 201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八年级下册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模拟题(5)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模拟题(4) 201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4 201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3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基本篇目复习重点(2)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模拟题(3)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模拟题(10)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模拟题(9) 201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八年级上册 201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5 201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文言诗词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模拟题(7)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复习:理清说明结构篇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基本篇目复习重点(4)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之语言运用:名句名篇 201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古诗文复习:八年级上册 2010年中考总复习:苏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练习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基本篇目复习重点(1)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复习:理清说明顺序篇 2017年中考语文备考复习:语文阅读理解万能模板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复习:叙事散文篇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阅读(6)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阅读(5)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阅读(4) 中考语文复习指导之文言文阅读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易误读的字 2010年中考总复习:苏教版九年级上文言文练习 2010年中考总复习:苏教版七年级下文言文练习 2010年中考总复习:苏教版七年级上文言文练习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复习:写人散文篇 2011年中考语文文言课文复习训练:文言阅读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练习(5)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练习(4)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阅读(1)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阅读(3) 2010年中考备考: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阅读(2)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练习(3)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练习(1)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练习(6)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练习(10)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练习(8)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练习(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