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巴黎圣母院全文分析

小编: :admin

文学作品就是一个艺术形象--透过语言,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复活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一个生命世界,一个情感世界。而文学赏析成了许多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去研究的必修课。查字典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这篇《巴黎圣母院》的赏析文,其独到的鉴赏角度及剖析风格,也非常值得我们读者去学习。

小说《巴黎圣母院》发表于1831年。作为法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它无

与伦比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深刻的思想内容,更在于它的巨大艺术魅力,其中最引人注目而

且也给人最深印象的就是小说中的人物,也可以就是作者运用美丑对照原则塑造的人物形象

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它的作者就是十九世纪法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领袖维克

多•雨果。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是在和古典主义激烈斗争中发展壮大的,新的文

学运动要扇自己开拓道路,就必须为自己的文学主张和创作理论而“大喊大叫”。雨果担负

了这个任务,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家和发言人,它的理论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标本。

((巴黎圣母院》使雨果超出了世界,开始跻身于欧洲一流作家之列。这部作品依然深受世界

各国广大读者的喜爱被奉为浪漫主义文学的经典。

雨果及其作品,不仅受到法国人民的喜爱,也赢得世界的赞赏,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也是深远的。

一、写作背景

在1828年初,雨果就开始酝酿《巴黎圣母院》这部作品,直到1830年七月革命爆发当

天,在波旁王朝垮台的欢呼声中,他才正式动笔开始创作,小说于1831年2月出版。小说

的创作时期,正当雨果从政治上逐渐脱离保守派立场而倾向自由民主,文艺上逐渐脱离古典

主义而提倡浪漫主义之际。

小说以十五世纪末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为背景,自然可以视为一部历史小说,小说以

一个吉卜赛女郎的经历为中心,描写下层人物的生活。雨果注意描写当时的历史风貌,正如

他自己所指出的:“这是十五世纪巴黎的一幅图画”。在小说中,中世纪的民间节日,上演神秘剧,推选丑人之王的古风得到细致的描绘,特殊的流浪人社会,在街头和广场耸立的绞刑架、阴森恐怖的巴士底狱、巫术和炼金术的流行、宗教享有的特权、国王隐蔽和行踪不定的生活都一一得到再现。

二、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动荡时代的文坛斗士

在法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可谓灿若群星。不过公正地说,其中大多数是某个领域、

或者某种体裁的佼佼者,是诗人、剧作家或小说家。例如十七世纪的古典主义诗人。擅长写

作诗体的悲剧和喜剧,对于小说却不屑一顾;十九世纪的巴尔扎克、左拉和莫泊桑都是小说

大师,但几乎没有写过什么诗歌;当然,在诗歌、小说、戏剧、文论等各种体裁乃至政治活

动方面都颇有造诣的作家也并非绝无仅有,例如十八世纪的伏尔泰,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

交的法朗士等。不过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只有雨果才真正是出类拔萃的全才。

雨果(1802—1885)一生度过了十九世纪六分之五的时间,见到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灭亡

和波旁王朝的复辟,接着是七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拿破仑的第三政变和第二帝国的覆灭、

普法战争、巴黎公社,一直到第三共和国的成立。也就是说,他经历了法国资产阶级彻底战

胜和消灭封建势力,直到建立完备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全过程。从二十年代到八十年

代雨果运用诗歌、小说、戏剧等多种文学体裁,以其丰富多姿的作品给读者留下了反映那个

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

三、主要内容

“十五世纪巴黎的一幅图画”

小说一开始就是巴黎圣母院前狂热的人群欢度宗教节日的喧嚣热闹、五光十色的画面,作者把情节线索集中在这情调奇特、色彩鲜明的中世纪场面,然后以极大的戏剧性铺陈开来演成一个悲惨可怕、震撼人心的故事:在点燃着篝火的市中心格雷沃广场上,爱斯梅拉达以动人的美貌和婀娜多姿的舞姿博得了人们叹为观止的赞赏和阵阵热烈的掌声,她的美色引起了巴黎圣母院的副教主克洛德.弗罗洛欲念,他指使残废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深夜劫持少女,少女被国王侍卫弗比斯救下,爱斯梅拉达立即爱上了潇洒英俊的弗比斯。克洛德万分嫉恨,伪装妖僧,乘他们幽会时刺伤了弗比斯,而在爱斯梅拉达昏过去的时候克洛德跑掉了。宗教法庭掀起了轩然大波,一口咬定爱斯梅拉达是女巫,是她驱使黑衣魔鬼杀害了军官。在宗教法庭的酷刑下,少女屈打成招,被判以绞刑。当少女怀着恐惧站在绞刑架下的日寸候,私下爱着爱斯梅拉达的卡西莫多冒死独立劫持了法场。郐子手们惊魂未定,卡西莫多已经把爱斯梅拉达抱进圣母院一一不受法律管辖的“避难地”,保护她。法庭要不顾避难权予以捉拿。巴黎的流浪人和乞丐闻讯后,于当晚来攻打巴黎圣母院,营救他们的姐妹,不明真相的卡西莫多孤身奋战,全力阻挡乞丐们进入教堂。流浪人又遭到国王军队的血腥镇压•混战之际克洛德乘机劫持少女,威逼她屈于他,少女宁死不从。克洛德恼羞成怒,把少女交给法庭,自己在圣母院钟楼上狞笑着看她受刑。卡西莫多抓起克洛德,把他从墙上扔了下去。两年后,人们在隼山的地窖里发现了两具奇怪地连在一起的尸骨。“一具显然是一个畸形的男子他紧紧地搂着另一具女尸,当人们试图将他们分开时,他们立刻灰飞湮灭•

以上是小说的基本情节,它首先深刻地揭露了宗教和教会的愚妄和黑暗•宗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它抽打和毒害人们的心灵。作者揭露中世纪教会,并不限于个别族和教士,而是描写了代表整个中世纪宗教的巴黎圣母院。作者在《(巴黎圣母院>原序》里谈到小说的构想是要控诉宗教教条的‘ANATKH(希腊字,即“命运”意思),揭示宗教教义与人性的矛盾,因而它的批判矛头是直接宗教迷信的。作者紧紧围绕着宗教教义与人性的矛盾,即灵与肉的矛盾,以极大的戏剧性铺开了悲惨可怕、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正是宗教教义造成了克洛德.弗罗洛的巨大痛苦。作品中还描写修女也正是在宗教来世主义的毒害下,在“介于房屋与坟墓之间,,的小屋里忏悔,被折磨得‘‘骨瘦如柴”,不到几年就悲惨地死去•爱斯梅拉达被残杀的故事更是突出了封建教会的残忍和凶恶.是副教主克洛德的情欲得不到满足,竞横施淫威,一手制造冤案,把爱斯梅拉达送上绞刑架。

其次,作品抨击了封建专制的国家机器。克洛德的暴行之所以能得逞,依仗的是封建的国家机器,他勾结王家检察官,演出了一场骇人听闻的法庭丑剧,铸成了爱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的悲惨命运。两个善良、正直、美好的灵魂被教会和专制王朝迫害致死,这是对中世纪封建专制制度的黑暗和罪恶有力的一击。作品还描写了阴森恐怖的监狱,惨无人道的酷刑,甚至把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路易十一,是他下令把“平民斩尽杀绝”,演成血染巴黎的大屠杀。

第三,作品热情地歌颂了广大下层平民的优秀品质和斗争精神,以爱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为代表的下层平民心地善良、充满爱心。巴黎流浪人虽然面目粗野,但最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他们为了拯救受难姐妹,敢于舍身相救,与封建军I~LAl战,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悲壮乐章。

但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家召唤幽灵历来都是出于现实斗争的需要。所以,《巴黎圣母院》写的虽然是历史题材,但故事经过作者的大胆想像和夸张,所体现的精神是当代的。

这种反映现实的浪漫主义创作态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815年,波拿巴垮台以后,法国陷入波旁王朝复辟的混乱之中。七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朝,巴黎人民群情激越,热情的理想主义者信仰民主,对人类永恒的进步寄予希望。此时的雨果已由保王主义转变成了民主主义、共和主义者。他借用中世纪题材对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进行的再批判,实际上它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人民的生活与斗争紧密相连的,它真实地记录了人民的苦难,专制的残暴,教会的伪善与丑恶,是对1815—1830年的波旁复辟王朝反动暴政的一次再清算。传达了人民反对封建反对教会的强烈愿望,小说弥漫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它启发着人民进一步认清封建专制主义的残暴,鼓舞人民去和封建复辟势力进行斗争。同时,作者满怀深情地描绘了“乞丐王国,,那些平民、乞丐、流浪者们互助互爱,团结一致地向封建专制王朝,向天主教会挑战,并为攻打巴黎圣母院前仆后继,英勇战斗,显示了广大人世间群众中蕴藏着反对封建的巨大力量,深刻地体现了1830年“七月革命”的精神。作者对巴黎人民1830年七月革命的艺术再现,反映了那个时代反封建思想的最高水平,表现了作者的民主主义,共和主义理想。雨果富于了这部小说以鲜明的现实意义,他是以历史的折光来反映现实的。

四、《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

(一)一朵质朴天然的人性之花一一爱斯梅拉达的形象分析

十八世纪浪漫主义兴起时期,曾流行过一种臆想,认为自然状态是人类本性的真正状态。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使人们不再因近代文明的冲击和社会分工分裂成断片。认为自然状态的人具有非凡才智,把原始状态当作一幅描绘人类真正状态的纯朴图画。当时人们希望看到这样的形象,于是在浪漫主义文学中出现了一些自然状态的人,爱斯梅拉达就是其中之一。

雨果塑造爱斯梅拉达时倾注他对于完美人性的全部理想,符合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状态的人的期望。

爱斯梅拉达从外貌到内心都纯洁得无与伦比,丝毫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是一个真正的“自然人”。作者把她作为真善美的化身,“拥有一切魅力,风韵和美丽”。(《克伦威尔》)

爱斯梅拉达的心灵也和她的外貌一样美丽。她对邪恶欺骗全然不知,她热情开朗、纯洁善良,不仅富于同情心,还富于舍己救人的侠义心肠。她自尊自爱,在长期的流浪中守身如玉,白碧无暇,靠卓越的才艺自食其力。对爱情她充满了憧憬和渴望,在她心中,爱情“是两个合成一个即一个男人和女人合成一个天使,那是天堂”。

她爱憎分明,性格刚烈。对克洛德,她的恨是刻骨铭心的,她仇恨这个带给她灾难的幽灵。面对克洛德两次的威胁,她坚贞不屈。

爱斯梅拉达是完美的化身,与其说是一个女人,不如说是雨果按照其人性理想精选出来的一朵质朴天然的人性之花,是一个优美的幻觉。她纤尘不染,超凡脱俗,她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她身上寄寓了人类对于自己童年时代的缅怀追念。爱斯梅拉达之所以受我们喜爱,一方面是由于她代表我们失去的童年,失去的那种纯洁天真的自然状态,另一方面是由于她表现我们的理想,即通过“文化教养”(审美教育),又回到自然,恢复已经遭到近代文化割裂和摧残的人性的完整和自由。

爱斯梅拉达作为人类不可复归的自然状态的象征,她的美是感人的。但是作为一个自然人,她也有自身的不足。没有经过文明的熏陶和异化,她毕竟是一个人类文明社会前的“蛮人”,没有文化教养,一切出自天性,因此在认识世界和人的时候必然带有其无知肤浅的一面。“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通过感性的形式,作为一种显而易见的事实,表现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成了人具有的人的本质。因而,从这种关系就可以判断人的整个教养程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爱斯梅拉达作为文化人寄托回归自然理想的化身,她是雨果心灵深处渴望的一片净土,弥补了文化人自然天性退却的痛苦,但也表现了雨果作为一个文化人希望在更高意义上回归自然的理想。自然状态是和谐纯美的,但文明发展更是社会上升的趋势。只有人类在文明道路上体验到内心痛苦才能是社会向前发展。因此,在道德的冲击下,文明人希翼回归自然的理想,不是简单地退步到原始状态,而是经历风雨坎坷之后以道德为帆以智慧为浆,达到新的更高意义上的和谐。

雨果把关作为理想的组合部分,而女性素来作为美的化身存在于人类理想中,因此,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爱斯梅拉达,寄托他对美的理解和追求,爱斯梅拉达无与伦比的美貌,举手投足唱歌跳舞中显现的天然神韵,对于复杂社会的单纯无知,对幸福爱情的憧憬挚着,使她近于一个完美的天使,像一朵天然人性之花,给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但美是悲哀的,她太容易被浊世狂流摧残。克洛德的迫害,弗比斯的玩弄,母亲的误解谩骂,贵族小姐肆无忌惮的评头品足,昏庸法官的判决,甘果瓦的伧俗市侩,一般民众的愚昧麻木,这一切对一个纯洁少女打击太大。雨果塑造这个美的化身后有为她安排了上绞刑的命运,其中充满了理想与现实二律背反的强烈痛苦。鲁迅说:“所谓悲剧就是把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这样一个纯洁、美丽的姑娘被无辜地绞杀了,惨死在封建专制和教会势力所编织的双重罗网之中。这深刻地揭露了教会、法庭、军队、国王所组成的国家机器狰狞可怖的真面目。临死前,她悲愤地喊到:“全世界都有白昼,为什么人家只给我黑暗呢?”这是对摧残、吞噬她的社会的血泪控诉。她的无端毁灭,激起了人们对中世纪的罪恶的极大愤恨。爱斯梅拉达的悲剧使读者感到美被摧残的悲哀和苍凉.

(二)钟楼驼侠一卡西莫多的形象分析

读过小说《巴黎圣母院》的读者,无不为雨果笔下的那位敲钟人卡西莫多所震撼,无不同情他、赞美他,而他本人的形象又是那么奇丑无比,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一个生活中的丑八怪,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又何以给人如此深刻的印象?他的审美价值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卡西莫多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他的全身差不多就是一个滑稽像。他“又矮又胖,身体高度和宽度差不多”,用雨果直接描写来说,他“那四角形的鼻子,那马蹄形的嘴巴,那猪鬃似的红眉毛底下小小的左眼,那完全被一只大瘤遮住了右眼,那像成垛一样参差不齐的牙齿,那露出一颗如象牙一般长的大牙的粗糙的嘴唇,那分叉的下巴,尤其是那一脸轻蔑、惊异和悲哀的表情……一个大脑袋上长满了红头发,两个肩膀当中隆起的部分从前面都看得出来。两股和两腿长得别扭极了,好像只有两个膝盖还能够并拢,从前面看去它们就像九柄连在一起的两把镰刀。他还有肥大的双脚和可怕的双手。”你看,他出现的时候是个驼背,走路的时候是个跛子,看人的时候是个独眼,说话的时间是个哑巴。难怪有人叫他“难看的猴子”,妇女们见了他都要把脸遮住,他真是世间少有的丑八怪,他一露面,圣母院前面格雷沃广场上所有的丑人都自愧不如地认输了。

身体的残缺、外貌的奇丑,使他在人们的轻蔑、戏弄与欺凌中长大,他受尽凌辱和摧残,“他从周围发现的只是惜限,他也学会了憎恨”。他拾起别人用来伤害他的武器,凶狠、粗暴。他只跟从一个人,那就是收养他的克洛德,他用深厚的、热情的、无尽的感激来报答他,对他俯首贴耳,惟命是从,“简直像他的一条狗一样忠诚”。这显露了这个外表冷漠的人内心的纯真。只不过美好的感情长期的扭曲变化,他的灵魂萎缩在一个畸形的躯壳之内罢了。

愚人节那天夜晚。卡西莫多受克洛德的指使,拦路抢劫了爱斯梅拉达,被弓箭队队长弗比斯捉住,第二天,他被巴黎聋子总督司法官审判。卡西莫多被莫名其妙地判处苔刑和示众,行刑台上,卡西莫多在日晒下口渴难耐,他的主人圣母院的副教主克洛德不但不出手相救,反而心怀鬼胎地溜开了。在卡西莫多绝望的嚎叫声中,看热闹的人个个嘲笑他,侮辱他,没人给他一滴水,而爱斯梅拉达不计前嫌,拨开了正在对他冷嘲热讽的人群,把水送到了卡西莫多的嘴边,克洛德的无动于衷和爱斯梅拉达的温暖同情形成强烈对比,爱斯梅拉达的水,解除了他的干渴,也抚慰了他的心灵,这个苦命从未感受过人世温暖而冷漠的畸形人流下了平生第一滴眼泪。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美与善,他第一次感受到人心的温暖。这个外表粗俗野蛮的怪人,他的心灵深处善良的灵魂开始复苏了,内心沉睡的爱也开始复苏了,从此便将自己的全部生命和热情寄托在爱斯梅拉达身上,他可以毫不犹豫地为她赴汤蹈火,可以为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

读过小说,我们知道卡西莫多一生中只爱过两个人:自己的主子兼保护人副教主克洛德和爱斯梅拉达。

卡西莫多这个人物形象是忠诚和献身精神的象征,为了恩人、主人克洛德高兴,他可以做任何事情,为了善良和美丽的爱斯梅拉达可以把恩人推下楼,甚至献出生命。他的生命因此而美丽,他的艺术魅力也因此而永存,这是一种内在的美德。卡西莫多的形象,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说明外形的滑稽丑怪,埋没不了灵魂的纯正洁白,反而衬托出他心灵的晶莹雪亮。卡西莫多形象的意义在于心灵美重于外表美,体现了善良战胜邪恶、真诚战胜虚伪,内心的美好战胜外貌丑陋的人生真谛。

在卡西莫多身上,雨果把自己的信念加以戏剧化,他认为丑陋者与高贵者就像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那样,必须同时存在,他说现代的作家,将会意识到世界万物并不像人们所希望的那样完善,丑陋与美丽并存,怪诞与优雅并存,一个残缺人是会因其残缺而更加美丽。塑造卡西莫多这个人物,雨果点燃的是自己的心灵,铸造的是自己的理想。他把自己对于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都寄托在卡西莫多上,把自己对于人的美学理想都凝聚在卡西莫多身上,将他塑造成一个完美伟大的人的代表。

雨果在《吕克莱丝•波基亚•序》中说:“取一个形体上丑怪得最可厌、最可怕、最彻底的人物,把他安置在最突出的地位上,在社会组织的最低下、最底层、最被人轻蔑的一级上,用阴森的对照的光线从各方面照射这个可怜的灵魂,并且在灵魂中赋予男人所具有的最纯净的一种感情,即父性的感情。结果怎样?这种高尚的感情根据不同的条件而炽热化,使这卑下的造物在你眼前变换了形状,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这段话可以用在卡西莫多的身上。卡西莫多有一副善良正义、疾恶如仇的侠义心肠。于是,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并不妨碍美好。卡西莫多这个形象的美丑对照不单在美学上具有价值,而且在道德观上也具有启迪人的意义。

(三)充满着矛盾 混杂着善恶一一克洛德•弗罗洛形象分析

雨果主张写人物复杂的个性,认为只有使人物“充满着矛盾,混杂着善与恶,兼有天才和渺小”,(《雨果论文学》)才能使艺术更加真实、更加丰满、更具有艺术魅力、审美效果,从而打动亿万读者的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统一的整体。1827

年,雨果在他的著名的((<克伦威尔>序》中提出的“美丑对照”原则,就颇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精神,“美与丑”“善与恶”,都可以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的对立统一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两个事物中也可以存在于同一事物中。“充满着矛盾,混杂着善与恶”,克洛德就是这样一个溶美与丑、善与恶于一身的形象。

克洛德是巴黎圣母院的副教主,对爱斯梅拉达的不择手段的追逐和迫害,体现了他性格中丑恶的一面:淫邪、虚伪、凶残。但是,如果仔细研读《巴黎圣母院》,我们就会看到,克洛德不是一个性格单一的标签化人物,他与历代反教会作家鞭苔的那些无耻堕落、阴险奸邪的教士不同,他不单纯是一个被批判、被嘲弄、被讽刺的对象,作者在批判、嘲弄、讽刺他的同时,还流露出深切的同情,这一形象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和思想内涵以及体现的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1831年3月,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的((原序》中说:“几年前,当本书作者去参观,或者不如说去探索圣母院的时候,在那两座钟塔之一的暗角里,发现墙上有这样一个可怕的单词:ANARKH(注:希腊字,意思是命运)……这几个由于年深日久而发黑,并且相当深地嵌进石头里的大写字母……这些字母所蕴含的悲惨的、宿命的意味,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他多方寻思、尽力猜测那痛苦的灵魂是谁,他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个罪恶或悲惨的印记留在古老教堂的额角上之后才肯离开人世……正是由于这个单词,作者写下了这部著作。”雨果在这段里明确地向人们提示了克洛德罪恶的一生、悲惨的一生以及《巴黎圣母院》的创作缘由。认真思考《原序》,我们可以认定,雨果企图在小说中表现“悲哀与不幸”的“命运”,他在后来所写的《海上劳工》序言中,指出:“宗教、社会、自然是人类三大斗争;这三者同时也是人类的三种需要……有三种宿命压在我们身上:教义的宿命、法律的宿命和物质事物的宿命。,,这段话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切地认识《巴黎圣母院》。在这部小说中,雨果通过叙述、描写克洛德从一个虔诚的教士逐步演变为一个恶魔的过程,揭露、控诉了宗教禁欲主义反人性、反自然的罪恶。在作者看来,宗教禁欲主义是造成人类种种“悲凉与不幸”的命运的根源之一。克洛德曾长期恪守禁欲主义教条,然而人的本能叉使他“把弥撒书当作淫欲的枕头”,一件丝绸衣裙就足够另他眼睛充血。”他忍受着巨大痛苦的折磨。后来,当他遇到美丽的爱斯梅拉达的时候,他那被禁欲主义压抑了多年的情欲便以不可阻挡的气势迅猛爆发了,但教士的身份又不允许他“爱”,因此,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便成了畸形的、变态的,同时也是邪恶的怪物。其结果是克洛德这个禁欲主义的受害者,反过来又成了一个最大恶极的害人者:他导致了爱斯梅拉达这个女性的毁灭。而这,正是雨果所谓的人的“悲哀与不幸”的命运”。雨果在作品中,一方面安排了克洛德对爱斯梅拉达的追逐和迫害的主要的情节,另一方面又用大量的篇幅交待克洛德的特殊身世和经历,描写他的迷狂、昏热和心灵的巨大痛苦,其目的就是告诉读者,克洛德既是害人者,同时又是一个被害者,从而向人们揭示了造成克洛德罪恶和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宗教禁欲主义造成的“恶”在毁灭着“善”,毁灭着美”,这则是人类的悲剧”。目睹这悲剧,沉郁的压抑感和浓重的忧思自然会在读者的心头缠绕萦回,久久不去。

《巴黎圣母院》对教会罪恶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副教主克洛德身上。作者企图说明,在反人性的宗教戒律约束下,一个卑劣渺小的灵魂如何因自身的异化而改变得更加邪恶。

小说对人性的异化的鞭苔,为的是促进人性的复归。

克洛德的悲剧不是命运的播弄,不是没有得到爱斯梅拉达的爱情。人不可必免地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一个正常、自由的社会会使人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而畸形专制的社会环境使人成为不完整的、片面的甚至是畸形的人。“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中世纪专制制度下宗教对他人性的扭曲,使他变成了畸形的人。

克洛德的悲剧不仅在专制黑暗的中世纪存在,在雨果生活的近代资产阶级文明社会里存在。阶级的划分、严密的社会分工以及劳动的异化使人成为不完整的人,人被割裂和扭曲的痛苦必将存在。只有当人类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时,人的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才成为可能,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篇《巴黎圣母院》全文赏析是来自于语文网小编的分享,希望在对大家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有帮助的同时,还可以调动我们自学、探讨文学作品的积极性以及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祝大家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全文解读 《巴黎圣母院》导读 巴黎圣母院简介 巴黎圣母院简介 巴黎圣母院简介 巴黎圣母院教案 巴黎圣母院——走进浪漫巴黎(七)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巴黎圣母院导学案 巴黎圣母院导学教案 巴黎圣母院教案设计 巴黎圣母院说课设计 巴黎圣母院教学设计 巴黎圣母院教学教案设计 《巴黎圣母院》教学展示的图片 巴黎的桥 巴黎凯旋门 《故宫博物院》课文分析 《我的母亲》全析 窦娥冤全文分析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 《母鸡》案例分析 《母鸡》结构分析 胡适之母:圣母之爱 《故宫博物院》结构分析 《陈毅探母》教学分析 《故宫博物院》重点语句分析 《我的母亲》结构分析 《我的母亲》结构分析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结构分析 《给颜黎民的信》简析 洗星海在巴黎阅读题附答案 九年级上《留学巴黎》教学设计 《沉香救母(二)》教学分析 《沉香救母(一)》教学分析 沉香救母的精神分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留学巴黎》教案设计 《给颜黎民的信》简析 沉香救母的精神分析 沉香救母的精神分析 《比尾巴》课堂实录及分析 《给颜黎民的信》简析 《给颜黎民的信》简析 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分析 6 怀 念 母 亲之教材分析 小升初语文洗星海在巴黎阅读题答案 15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之教材分析 《给颜黎民的信》简析 《给颜黎民的信》简析 《给颜黎民的信》简析 《给颜黎民的信》简析 《给颜黎民的信》简析 苏教版《陈毅探母》教学分析 “孔子学院”打造全球文化商标 《许世友四跪慈母》教材分析 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分析研究 高考语文词句赏析题保分方法大全 昌黎兜 106比尾巴之教材分析教学实录 2016高考语文试卷分析(全国Ⅱ卷)发布 《沉香救母(一)》背景资料:沉香救母与精神分析 《沉香救母(二)》背景资料:沉香救母与精神分析 2016高考语文全国Ⅱ卷试卷分析发布 《故宫博物院》赏析 《雨点》全文解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全册教材分析 叶圣陶语文教材理论探析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案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留学巴黎》教案 黎明的通知 《马》课文分析 《怀念母亲》教材分析 教案教学设计 16* 母鸡之教材分析教学案例反思 18* 慈母情深之教材分析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文辅导:《故宫博物院》课文分析 《马》课文分析 《春》课文分析 《马》课文分析 小壁虎借尾巴教材分析二新年推荐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母鸡》案例分析 《庖丁解牛》课文全析 黎明的通知 跳水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2021 课文跳水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留学巴黎》教案 17小壁虎借尾巴之教材分析新年推荐 主次分明 重点突出——《给颜黎民的信》导读 《伤仲永》全析 《故宫博物院》词义辨析 川端康成《父母的心》原文全文阅读 触摸春天全文解析 《香菱学诗》全文透析 桂林山水全文解析 生命生命全文解析 花的勇气全文解析 比尾巴之教材分析_教学实录_反思案例 《人生》课文分析 课文分析集锦 冰心散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