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秋声赋》说课稿(第一课时)

小编:

《秋声赋》第一课时说课稿

近日参加一次说课活动,第一次接触到苏教版的教材,分到《秋声赋》这一课,四十五分钟准备。

一次偶然的机会里,笔者想到,自然科学的研究要尽快的运用到生产中去,才能发挥其价值。那么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呢,是不是也要尽快的进入到实践中去?由此进一步设想:社会科学关注的是人的精神(思想)领域,它的实践(生产)第一线应该就是培养青年人的成长的校园吧。基于此种“幻想”,在课堂设计中,笔者力图引入学科的前沿理论到中学(主要是高中)的课堂中来。以下是经回忆整理的材料,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教材分析:首次接触到苏教版的教材,对教材的编排非常喜欢,觉得这是比较接近语文课的一种教材。《秋声赋》在本册课文中被编入第四个文本研习专题:笔落惊风雨。这一安排体现了编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我在教材处理时会借助对文本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薰陶。这一专题的编排有一个特点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编者在概括诗词赋时分别使用了这样三句话:“诗从肺腑出”、“词别是一家”、“文以气为主”。我认为诗词文均是作者肺腑喷出之“气”,编者这样说只是一种话语表述的方式,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可把此作为互文见意来理解,绝不能曲解,把这三句话作为三者的不同特点以至误导学生。

另外,在具体学习《秋声赋》时,我还会把第一专题的“经世济民”版块与此文作对比。儒家传统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这里得到了体现。《秋声赋》写于晚年,当时欧阳子就是处于很不得意的人生阶段。另外还应该注意到,宋代正是儒释道三教(此处仅指哲学思想,与宗教无关)融合的时期,在独善其身时往往身上表现出道家的思想,如文中的“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于草木而争荣”即可表现出这一点,这个在宋代是很正常的现象,师在传授时不须讳言。如著名的《太极图说》即出自周敦颐之手。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熟悉《秋声赋》这篇文章;

2、 在朗读中体会赋文的特点;

3、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初步了解欧阳修;

教学重点:

同目标1、3。

教学难点:课文的二、三段用语典雅,引经据典,体现了赋的特点。可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在学习中很可能会象文中的童子那样“垂头而睡”。

教法设计:

针对教学目标,本课在诵读的基础上,以问题带动学习的参与,生成课堂。

教学过程:

一、 以课文在全册的位置分析导入

二、 诵读

1、范读,整体感知(如能找到好的诵读资源最好,否则由老师范读)

2、学生读,扫清字词障碍

3、师生边读边议,找出文章的思路:

夜读――闻秋声――童子所见――欧阳子所感(此为文章主体部分)――童子昏睡

(在此环节,可顺便解决赋体文的特点问题)

三、 问题设计:

1、欧阳子对秋声的描述如此优秀(千载以下,此文仍在传诵即是明证),可童子们为何听得“垂头而睡”呢?

2、如何才能把“课”讲得更生动,你能帮欧阳子出出主意么?

[对问题一的讨论,要紧扣文本。在讨论的起始,为了活跃气氛,可以以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来与之比较。可这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要学生通过细读文本,来突破对课文难点的学习。教师要发挥导向作用。

对文本解读发现的答案举例:

(1)欧阳子是夜读有感,发而为文;而童子没有感觉,是在欧阳子的指使下被动听“秋”;情感基础不同

(2)欧阳子采用赋体来形容秋声,童子没有这么丰富的知识积累,故而不懂;文化基础不同

(3)欧阳子历经沧桑,而童子风华正;人生感悟不同]

[对问题二,只作为学生对文章学习的感悟与吸收,属发展范畴。如课堂不能完成,也可留作课外作业]

四、 小结

本部分为对课文内容短小精致的描述,是老师上课重点“灌”的内容。说到这里,我认为,高中语文课的学习,其精粹内容,对文化的传承,绝对以老师的“灌输”为主,学生讨论,课堂生成都只是为下面的“灌”打基础,以使“灌”的过程自流流畅,水到渠成。仅仅停留在“生成”的课堂对高中生来说是一种浅层次的课堂。

五、 作业

在熟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课本详细的注释,翻译全文。

(本次作业即是对第二课时所做的预习。第二课时预计在第一课熟悉文章、了解作者的基础上,从文字细节上去“读”课文,以解决文言文学习中的知识积累问题。)

说课感言:

一、本课的创新之处:

1、引入20世纪西方文论中对文本解读“向内转”与“向外转” 概念,本课的设计,采用“文章――作者――文章”的模式。即先讲文章,从中“发现”作者,然后教师补充,进一步了解作者,最后对作者的熟悉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

2、引入叙述学中的“当下作者”的概念。我们传统的读书方法“知人论世”,故尔在课文学习中多采用先介绍作者,再学习文章的模式。先读文章,可是作者的思想,往往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其实对作者的介绍,不但不能帮助对文章的解读,反而会让人迷惑不解:为什么作者会写出内容上非常矛盾的东西呢?而“当下作者”的概念,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写作文章时的“作者”,不等于就是生活中的作者。事实上文章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可能和作者的主流思想根本不同,甚至恰恰相反。在阅读《秋声赋》时就要注意欧阳修当时的人生遭遇、生活处境和思想状态,而不能以其一生的经历,用“知人论世”四个字来理解写作《秋声赋》时的欧阳修。

二、本课的不足:

1、备课时间仓促,又不能查阅任何资料。故而本课的教学设计,实际上只是一个框架。这样粗糙的东西,要想拿到课堂上去讲,老师至少还要阅读一下有关欧阳修的评传。

2、老师在试图直接把学科研究中的理论直接引入到中学课堂上,这样的方式能不能为学生所接受,还有待于尝试,本次设想也许只是纸上谈兵。从这一点上说,“创新”也恰恰带来了“不足”:在上课时会不会也再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的情况呢?

    相关推荐

    《秋声赋》说课稿2 《秋声赋》课堂实录 《赤壁赋》说课稿 《掌声》第一课时说课设计 《阿房宫赋》第一课时说课教案 《声声慢》说课稿 《声声慢》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 《声声慢》说课稿 《花钟》第一课时说课稿 雨中(第一课时说课稿) 声声慢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 《秋声赋》优质课教案12 《掌声》说课稿 《心声》说课稿 回声说课稿 《掌声》说课稿 《小橘灯》第一课时说课稿 《听听,秋的声音》优秀说课稿 《掌声》说课稿 回声说课稿 回声说课稿 《心声》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3 《阿房宫赋》说课稿 《秋水》说课稿 《秋天》说课稿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说课稿 《蜜蜂引路》第一课时 说课稿 《荷花》说课稿第一教时 《秋声赋》课堂教学实录2 父亲和鸟第一课时说课稿 回声说课设计 回声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掌声》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观潮》(第二课时)说课稿 《观潮》(第二课时)说课稿 《阿房宫赋》(第一课时) 《观潮》说课稿(第二课时) 《观潮》(第二课时)说课稿 《背影》第二课时说课稿 《钓鱼的启示》第一课时说课稿 《秋声赋》教案3 《秋声赋》教案7 《秋声赋》教案9 《秋声赋》导学案 《秋声赋》教案1 《秋天》说课稿2 《秋声赋》教案4 《秋声赋》学案2 《秋天》第一课时 《掌声》优秀说课稿 《秋兴八首》说课稿(其一) 《赤壁赋》说课稿[苏教版必修一] 白鹅说课稿白鹅教学第一课时 《秋声赋》教案6 难忘的泼水节第一课时说课稿 《詹天佑》(第二课时)说课稿 《小橘灯》第二课时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 《秋声赋》教案+练习 《秋声赋》教学反思 《阿房宫赋》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古诗《秋夕》说课稿 三峡之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 赤壁赋---第三课时 《秋姑娘的信》说课稿之一 《夜莺的歌声》说课稿 《夜莺的歌声》说课稿 《赤壁赋》第二课时 《秋姑娘的信》说课稿之一 《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一课时说课稿 小学语文说课范文《王二小》第一课时说课稿 《秋姑娘的信》说课稿之一 《家乡的秋白梨》第一课时说课设计之一 《夜莺的歌声》说课稿 夜莺的歌声说课稿 《叫三声夸克》说课稿 《下雪的声音》说课稿 《赤壁赋》第二课时..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说课稿 《第一场雪》说课稿 高一语文必修第四册秋声赋练习 《晏子使楚》第二课时 说课稿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说课稿 《晏子使楚》第二课时 说课稿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说课稿 《小小的船》第二课时说课稿 《铜板的响声》说课稿 《秋声赋》复习学案 小学语文:《我们去听秋的声音》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1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说课稿 《掌声》公开课教案、说课稿1 《故都的秋》说课稿2 《秋天》第一课时教案 《金色的秋天》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