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劝学

小编:

《劝学》学案

目标导航:

1、积累并掌握本文所涉及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2、领会本文的论证特点和语言特色。

3、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

问题1:全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请试着填充下题。

中心论点:

分论点1: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分论点2:学习的作用:

分论点3: :

参照答案: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1: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分论点2:学习的作用: 弥补不足

分论点3: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积累、坚持、专心

问题2:讨论以下问题。(可以小组讨论,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交流)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辑”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参照答案:(1)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方法态度就是不能停止。(2)“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行。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行,使人智慧明达,不犯错误。(3)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4)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凭借了外界条件。这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的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问题3:本文突出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请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参照答案:本文最突出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文章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运用比喻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决不枯燥。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起来,形成鲜明的对照。设喻的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

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排比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排比句和大量对偶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有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子文章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积累平台:

1、重点文言实词:指出下面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

(1)木直中绳

(2)金就砺则利

(3)劝学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声非加疾也

(6)假舆马者

(7)而绝江河

(8)故不积跬步

2、重点虚词:指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而: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

于: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焉: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③且焉置土石

【自主天地】你认为还有哪些重点实词、重点虚词,请试着归纳出来

3、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君子生非异也

4、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哪些词发生了活用,并说明用法和意义。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5、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操练空间

一、选择题

1、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是(&n

bsp; )

A.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加:增加

B.其曲中规 中:合乎

C.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D.假舆 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致:到达

2、下列加横线虚词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B.(1)使之然也 (2)非蛇善之穴无可寄托者

C.(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君子生非异也,善 假于物也

D.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舟行适临汝

5、与“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微斯人,吾谁与归

C.甚矣,汝之不惠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填空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写出从反面表述学习应注意积累的句子:

, ; , 。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读了这段话,你有哪些想法,写一段100字这样左右的读后感。

素材链接

1、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辞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荀子既是思想家,又兼长于文学,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响最深。

2、惜时篇

(1)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Ж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2)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3)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缕衣》)

(4)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世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钱泳《明日歌》)

    相关推荐

    《劝学》. .. 《劝学》 《劝学》“劝”的是什么? 《劝学》 《劝学》... 劝学5 劝学1 劝学4 劝学2 劝学7 劝学6 《劝学》学案 劝学3 劝学1 劝学1 《劝学》新解 劝学教案 《劝学》练习 《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 《劝学》教案 《劝学》全文 《劝学》解说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我教《劝学》.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劝学》译文 《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 《劝学》赏析 《劝学》赏析 《劝学》原文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劝学》教案 《劝学》译文 师旷劝学 《劝学》学案4 《劝学》导学案 重温《劝学》 《劝学》译文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劝学教参 孙权劝学 《劝学》导学案 第一册劝学 《劝学》通假字 《劝学》导学案 《劝学》通假字 15孙权劝学 23孙权劝学 第一册劝学 《劝学》教案31 《劝学》中的“而” 《劝学》说课稿 《劝学》教案1 第一册劝学 23 孙权劝学 《劝学》 教案(一) 23 孙权劝学 《劝学》说课稿 《劝学》教学实录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