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考前练习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汇编:论述文专题

小编:

一、【新课标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答案】

1.D 2.C 3.B

二、【新课标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答案】

1、A 2.A 3.B

三、【新课标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答案】

1.C 2.C 3.B

【解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解答论述类文本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大意,然后是归纳要点,明辨关系,最后提炼整合,明确中心。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把握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整体解读,筛选出文中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一般的可以抓住论述文的标题、起始段落的中心句、开启几个重点主体段落的起始句,收束几个重点主体段落的收束句、全文总结性段落的总括学.科.网句,等等。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四、【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海昏侯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文物曾“乏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徽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

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20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的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术。

    相关推荐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作文专题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汇编:语言文字运用 2017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模拟试卷汇编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三)7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三)6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二)4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一)10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二)1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一)1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三)10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一)12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二)3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二)5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二)8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三)3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三)4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二)9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一)4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三)9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三)1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二)7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一)9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二)2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二)10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三)2 2017年高考语文试汇编:文言文阅读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一)5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二)6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一)13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三)11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三)8 2017年高考复习资料:高考语文病句真题汇编 [现代文阅读]高考语文论述类阅读专题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汇编-现代文阅读 2011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精选专题汇编:仿写 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精选汇编:综合专题 2011年各地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专题汇编:汉字 高一语文字音试题汇编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字形考析 2017高考语文论述类答题技巧与例题解析 中考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议论文阅读 2011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精选专题汇编:文学常识 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议论文阅读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名句默写(含答案) 高一语文字形试题汇编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病句考析 2011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精选专题汇编:词语运用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语句衔接 2012年高考复习专题:字音、字形专题解析汇编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2011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精选专题汇编:诗词鉴赏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分类汇编:专题10_文学常识、名言名篇 2011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精选专题汇编:语音与汉字 2007年高考文言文试题述评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 2011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精选专题汇编:标点符号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病句修改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标点符号 2011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精选专题汇编:名著阅读 2011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精选专题汇编:修辞手法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 2017年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试题:文言文 17年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训练题(含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7 2017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18 2017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2 2017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语言运用题汇编 2010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作文 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作文(60份)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词语运用doc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 2017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专项练习题汇总 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精选汇编:议论文阅读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2017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2 2017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10 2017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6 2017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3 2017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5 2017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9 2011年中考语文9月最新整理试题汇编:议论文 2010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 2017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1 2017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14 2017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3 2017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13 2017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2 2017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14 2017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4 2012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课内文言文阅读-2012中考试题汇编 四川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精选汇编:议论文阅读 2017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3 2017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1 2017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4 历年高考成语试题汇编(高考复习资料0 2011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精选专题汇编:古诗词默写 2017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