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孔子的知、情合一说

小编:

孔子提出仁与知的学说,并主张将二者结合起来,但孔子所说的“知”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在孔子看来,知、仁、勇所谓“三达德”都是人性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应当将三者统一起来。从心理机构或机能上说,仁属于情(即情感),知属于智(即智性),勇近于意(即意志)。这虽是我们所作的“分析”,但大体上符合孔子的思想。孔子最重视的是仁,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孔子也很重视知,认为知是实现仁德的重要条件,因此又以仁德为其知的前提,他有时将“仁者”与“知者”作为两种类型的人格来讨论,比如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篇》),就是将“仁者”与“知者”分开讲的。这里的“仁者”是指有仁德而擅长于践行之人,“知者”则是有智慧而以智慧见长之人,但这两种人都离不开仁,只是各有所长罢了,如果从认识的意义上说,那么,知的范围很广,有“多见”、“多闻”之知,有“知人”之知,有“知命”、“知仁”之知,其中现有见闻之知,又有德性之知。

就见闻之知而言,孔子持一种客观的认识态度,如“多闻阙疑”、“多闻阙殆”(《论语·为政》)之类,就是如此,但是即使如此,孔子之重视见闻,与墨子之重视见闻,并不相同。墨子之重视见闻,是要获得一种客观的知识(包括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物理性质有所认识,并没有善恶、好恶等情感与价值方面的考虑。孔子之重视见闻也有获得客观认识的意思,但是具有强烈的人文价值因素,认识与善恶、好恶不能分,与情感态度不能分。比如“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篇》)这也是见闻之知,但主要是为了“择善而从”,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某种知识。要择善而从,就要分别善恶,善者好之,恶者恶之,这才是见闻之知的主要任务;至于“识之”,即得到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则是次要的,这就是“知之次也”的真实涵义。这里不是“多闻”与“多见”相对,而是“择善”与“识之”相对(很多解释者将“多闻”与“多见”对立起来进行解释,这是不对的)。“多闻”要择善而从,“多见”也应如此,举出“多闻”,“多见”亦在其中。“多见而识”是知之次,“多闻而识”也是知之次。多闻多见都是经验认识,二者并无根本区别,区别只在于“择善”还是仅仅为了获得知识即“识之”。

孔子也提倡“多识草木鸟兽之名”这一类的知识,但不是从生物学的角度进行科学认识,而是为了提高人文素质,培养艺术鉴赏能力和生活中的艺术化水平,可以说是诗学的一部分。《诗经》中这一类的名字很多,但都是表述情感的,多认识一种草木,便多一种“知识”,但这种“知识”是美学的,不是科学的,而美学是满足情感需要的。这种情与知的统一,正是孔子重视经验知识的特点。

至于“知命”、“知仁”之知,更不是一般的认识论问题,而是德性修养的问题,是成德之学,不是知识之学。“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篇》)“知命”之命是何命?“知命”之知又是何知?这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但不是不能解答的问题。儒家所说的命,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天道性命”之命,一是“死生有命”之命,两者有层次上的区别。关于后者,《论语》中出现过,这种命指不可改变的命运,是人所不能知的。人是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的,关于命运,只能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但不能有任何认识。人不能也无法知道他何时要死亡,寿命有多少,或何时贫贱,何时富贵之类。命运之命,既不可改变,也不可认识。在命运面前,只能接受“必然性”的作用,而没有任何自由可言,正因为如此,才有如何对待命运的问题,也就是生活态度的问题,人所能作的,仅仅如此而已。

关于“道德性命”之命,孔子是不是已经提出来了,似乎成了一个问题。子贡说过:“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篇》)“性与天道”之学,虽然没有“命”字,但命在其中。“性”与“天道”之间,实际上有“命”的问题,只是没有表达出来罢了。“不得而闻”是不是意味着孔子没有这样的思想,似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孔子在谈到“性”时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篇》),这样的话,虽然说得很平易,很接近于常识,但是包涵着性之来源的问题,这个“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篇》)具有同样的意思,合而言之可称之为德性。虽然前者是就一般人性而言,后者是就他本人而言,但孔子从来不承认他是“生而知之”的圣人,也没有比别人特出之处。孔子在谈到天性说过“予欲无言”的话,当学生进一步请教时,才说成“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篇》)这段重要的话。天生百物的思想当然包括天生人,亦即人生于天这种的思想,也包括人性来源于天这样的思想,而且具有价值意义。天和命是连在一起的,因为孔子并不离人而谈天,并不讨论与人无关的天道问题,孔子关心的是“天人之际”的学问而不是纯粹的天道自然哲学,所谓“究天人之际”的学问从孔子开始就提出来了,其具体表现就是“天命”或“命”以及“知天命”或“知命”之学。

“天命”就是“天道”、“天德”,不过是从“天人之际”上说的,也就是从人出发而说的,因此,与人的德性不能分。“天命”是能够认识的,也是必须认识的,知天命就是认识天生万物的生生之道,更直接地说,就是认识人之德性,“知天命”之知就是德性之知。所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者,因为君子是有德性之人,并且能自觉其德性,要成为有德性并能自觉其德性之人,就要“知天命”,否则就不能成为君子。人的德性的核心不是别的,就是仁,所以,“知天命”就成为实现仁德的重要条件。“知命”与“知仁”实际上是相通的,不知命,何以知仁?仁就是天之生道之命于人者,是天生之德。

孔子很重视学而知之,认为这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一直与后儒有些不同,他更重视经验知识,重视见闻之知,而且没有将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区分开来,如同张载那样。这是因为,在孔子学说中,知与情具有完整的原始统一性特征,还没有象后来那样的“分化”。此谓“分化”是相对而言的,从总体上说,儒家哲学对心灵的看法是整体论的。但是如前所说,孔子所说的见闻之知,具有明显的人文道德价值,其目的是为了进到德性之知,即所谓“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篇》)。“下学”是指闻见一类的经验认识,“上达”者达于什么?只能是达于天道,达于天德,也就是德性之知。

德性之知不是经验知识的排列组合,其中有“思”的问题,但也不是抽象的概念认识,而是人生的智慧,生命的结晶,它本是人的自我认识而不是对象认识,其核心则是知仁。仁从根本上说是情感,是情感的理性化,“仁者爱人”是仁的本质规定,知则是仁德的一种自觉,需要“心通而默识”,即自我直觉,而不是概念分析。孔子的学生及同时代的人都认为孔子博学多识,对此,孔子认为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因此特别作了说明:“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子贡是孔子弟子中交游最广的一个,也是最能直言的一个,通过对子贡的误解的消除,即可消除许多人的误解。孔子对另一位弟子曾子也说过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的话,其意思与对子贡所说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过,曾子对这句话的作了解释,而子贡并未作解释。按照曾子的解释所谓“一贯”之道,就是“忠恕而已”,“忠恕”者,为仁之方也,即实现仁德的主要方法。孔子的学说为用一条线贯通起来,这条线从方法上说是“忠恕”,从内容上说就是仁,而仁既是贯通天人的,又是从情上说的。所谓知从根本上说就是知仁,因此,与情感有本质上的联系,这同一般的知识学说是两码事。知仁就是实现人的自觉,“知天命”就是为了知仁,由天之道而知人之仁德,本来是天人“一贯”之事。只有知仁,才能实现人的自觉,只有实现人的自觉,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即实现真正的自由。如果将“知天命”理解为认识实现的必然性,由此而获得自由,那么,这种的自由仍然是不自由,因为并没有摆脱必然性的制约。认识了必然性,未必就是自由的。

孔子的仁学实际上是情感哲学,孔子的知识学实际上是知情合一之学,知者知其仁,仁者践其仁,由理性化的道德情感即仁转换为自觉的意志行为即所谓“践仁”,实现仁与知之统一。“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论语·卫灵公篇》)不是任何知识或认识都需要仁去守的,只有那些与仁德有关的知识才是需要仁去守卫和保持的。很清楚,当孔子谈到知时,显然不是指通常所谓认识或知识,而是德性之知。这就足以说明,张载提出两种知(即“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的划分并重申德性之知的重要性,就决不是偶然的了。

佛教哲学有“性智”与“量智”之说,又有“转识成智”之说,中国化的佛教哲学,除了在“量智”方面较少创获之外,在“性智”方面有丰富的论述,作出了其重要的贡献,还不能说与中国哲学毫无关系。事实上,佛教哲学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已经实现了某种程度的融合,而后来的“新儒学”(宋明理学)又融合了佛教哲学的许多重要学说。在当今多元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必将会有进一步的融合。

    相关推荐

    从《孔子游春》看孔子的“水情结” 让情感给知识伴奏——《孔子游春》教学感言 孔子说课稿 《孔子》说课稿 小说《孔子传》 孔子思想学说 孔子“温故而知新”新解 孔雀東南飛-孔雀的情趣 《孔子游春》说课稿 综合性学习: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孔子游春说课稿 为孔子一哭 《孔子拜师》说课设计 《孔子拜师》优秀说课稿 孔子的勇气 《孔子》 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 从“孔子亡以应”说开去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孔子语录 从《孔子游春》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拜师》一课一练 走近孔子──记一次语文综合探究实践活动 走近孔子──记一次语文综合探究实践活动 孔子的辞职信 5 中国人的孔乙已情结 孔子与孟子 《孔子游春》教案之一 知微解情 知著显义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孔子 孔子的政治生涯 关于孔子的故事 孔子拜师的故事 孔子的少年故事 子贡──闻一知十 一曲语妙情真的游子吟 孔子的教育生涯 孔子的政治生涯 孔子的做人格言 孔子的著名故事 孔子的故事两则 孔子和孟子的有关资料 孔子简介 孔子游春 关于孔子 孔子简历 孔子重“和” 孔子的教育生涯 孔子的教育生涯 孔子的政治生涯 孔子的名言警句 关于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诗意课堂 孔子简介 孔子年谱 孔子游春 孔子游春 孔子游春 孔子小传 孔子学院 孔子弟子简表 孔子简介 孔子游春 孔子游春 孔子名言 孔子哲言 孔子主要弟子 孔子主要弟子 父子情 孔子性格 孔子年谱 孔子简介 孔子游春 孔子拜师 孔子拜师 孔子简介 孔子教案 孔子生平 孔门弟子的基本状况及其分化过程(孔子) 孔子游春 孔子游春 父子情 父子情 桃李含情,润物无声——《孔子游春》教学设计 《燕子》综合资料一 《燕子》综合资料一 关于孔子的故事2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一)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一) 与孔子、孟子商榷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孔子拜师》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孔子与其弟子的师生关系 17《孔子拜师》 孔子小故事 《母亲的恩情》说课 12《孔子游春》 孔子与《论语》